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观察郭维军
【摘要】目的现察七味白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运用黄连素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七味白术散加减,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各行1次主要症状评分.结果两组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味白术散能明显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症状.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30)009
【总页数】3页(P175-177)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七味白术散;脾胃虚弱证;疗效观察;党参;茯苓;白术【作者】郭维军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中西医结合医院,浏阳市中医医院,湖南,浏
阳,41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4.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患,近年已被公认为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心身疾病。
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
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西医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多以对症处理为主[1]。
我院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腹泻型IBS属脾胃虚弱型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皆来源于湖南省浏阳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和住院病人,年龄20~61岁,按Doll氏分组法,随即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 18~60岁,病程 0.5~10年;对照组 30例,男 16例,女14例,年龄20~57岁,病程0.5~8年。
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罗马Ⅲ诊断标准[2]:病程半年以上且近3个月来持续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1)症状在排便后改善;(2)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3)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腹泻型IBS累加以下症状中至少1项:(1)每天排便3次以上;(2)粪便呈稀水样或黏液便;(3)大便急迫感。
近1年内经结肠镜或钡餐灌肠排除结肠、直肠器质性病变,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3]139
脾胃虚弱证:主症:大便时溏时泻,饮食稍有不慎即发或加重,舌质淡。
次症:食后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苔薄白,脉细弱。
1.4 排除标准
(1)便秘型IBS;(2)患有其他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患者;(3)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内分泌及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病者;(4)妊娠、准备妊娠及哺乳期妇女;(5)近 1周曾服用影响胃肠运动及感觉功能的药物以及微生态制剂者;(6)中
医辨证非脾胃虚弱证者。
1.5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七味白术散(党参10 g,炒白术10 g,茯苓15 g,木香 6 g,葛根 15 g,藿香 10 g,甘草 5 g),若泄泻日久,脾虚夹湿,去白术,加防风 10 g,羌
活 15 g,苍术10 g;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加入升麻6 g,柴胡10 g。
每日1剂,水煎约200 mL,分2次温服;并口服黄连素0.3 g,每日3次。
对照组单
用黄连素,用法同治疗组。
两组皆以4周为1个疗程,观察期间禁用抗生素、止
泻药及胃肠黏膜保护剂等。
向患者详细解释病情。
解除患者的顾虑和提高对治疗的信心,嘱其保持心情愉悦,起居有节,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1.6 观察指标
(1)对所有患者在疗程期内每周观察1次,了解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和舌苔脉象等症候变化,并作详细体检,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2)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大便泄泻、腹胀、腹痛、脘腹痞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等)积分变化,主要症状分级计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140制定,按无、轻度、
中度、重度分别记0、2、4、6 分。
1.7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142制定。
(1)临床痊愈:大便次数、量及性状恢复正常,伴随症状及体征消失;(2)显效:大便次数每日2~3次,近
似成形,或便溏而每日仅1次,伴随症状及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70%以上;(3)有效:大便次数和质有好转,伴随症状及体征总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5%以上;(4)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
1.8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采用s”表示,同组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成组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所有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见表 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30 30临床痊愈5(16.67)1(3.33)显效7(23.33)5(16.67)有效18(60.00)15(50.00)无效0(0)9(30.00)总有效率(%)100*70
2.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主症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以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分,)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症状大便泄泻腹胀腹痛脘腹痞满食欲不振倦怠乏
力神疲懒言治疗组(n=30)对照组(n=30)治疗前4.00±1.573.93±1.44
3.80±1.21 3.47±1.48 3.67±1.58 3.33±1.54治疗后
2.13±1.66*△2.27±1.73*△2.14±1.74*△1.93±1.70*△2.13±1.66*△1.66±1.67*△治疗前
3.93±1.62
4.07±1.44 3.93±1.53 3.53±1.63 3.63±1.71 3.47±1.48治疗后
2.73±1.62*2.80±1.35*2.67±1.32*2.98±1.46*2.73±1.44*2.80±1.54*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本病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在普通人群中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我国北京和
广州的报道为7.3%和5.6%,以中青年居多[4]。
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与多种因素有关。
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基础,精神因素可加重患者症状,肠道感染、免疫等多种因素也参与发病。
西医尚无特效
药物问世,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药物包括调节肠道运动药、纠正内脏感觉异常药、改善中枢情感药物、以及胃肠道微生态制剂等。
目前诸多报道显示中医药疗法对IBS有较为满意的疗效。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属中医学“泄泻”、“腹痛”等范畴。
《沈氏尊生书》云:“泄泻脾病也,脾受湿而不能渗泄,致水入大肠而成泄泻。
”脾虚健运无权,水谷不化精微,湿浊内生,混杂而下,发生泄泻,所以,脾虚是发生泄泻的关键,他如肝气乘脾,或肾阳虚衰引起的泄泻,也多是在脾虚的基础上发生的。
所以根据D-IBS的中医病因病机,采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本病。
七味白术散源自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原方“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津液
枯竭,烦、渴、燥,但欲饮水,乳食不进,赢弱困劣,因而失治,变成惊痫,阴阳虚实并宜服。
”方中白术健脾燥湿利水,党参益气健脾生津,茯苓健脾利水渗湿,甘草补中益气,四药拟“四君”之义补益脾胃;葛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木香行气止痛,藿香辛香而燥,芳香醒脾,化湿行滞;藿香、葛根又具有表则治表,无表则治里之用。
综合全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融补、运、升、降为一体,补中有散、补而不滞,消中有补、消而不伐,为治疗泄泻之基本方。
据文献报道,IB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正常,但CD8 升高,CD4 下降,CD4/CD8 比值下降,CD3 正常[5],DIBS患者血浆促炎细胞因子IL-6、IL-18的表
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6],且受感染因素影响,D-IBS 患者Thl、Th2型细胞因子产生失衡[7],血清内TNF-α和IL-8含量均较正常升高[8]。
我们
认为,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调节异常导致了D-IBS的发病。
七味白术散能延缓
人轮状病毒(HRV)感染乳鼠胸腺细胞凋亡,促进 IL-2、IL-2R、IL-4、IFN-γ表达,提高NK细胞活性,下调TNF-α,显示出七味白术散一种新的免疫调节效应[9-11]。
由此推测,七味白术散可能通过调节人体促炎因子的释放,提高人体免疫机能而发挥临床疗效。
本试验表明,七味白术散能明显改善D-IBS脾胃虚弱证的
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是一种有效的用于治疗D-IBS的药物。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948-1 951.
[2]刘新光.肠易激综合征与罗马Ⅲ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36-738.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4]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6-428.
[5]令狐恩强,杨云生.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2,22(7):423-425.
[6]梁海清,王世和,李延青,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失衡的分析[J].胃肠病学,2008,13(2):111-113.
[7]吴萍,张海燕,张葆,等.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师杂志,2006,8(l0):1 046-1 047.
[8]张茹,张秀华,孙孟炎,等.肠易激综合征血清中IL-8和TNF-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4,4(1):7-10.
[9]伍参荣,杨波,胡建中,等.七味白术散对人轮状病毒感染乳鼠胸腺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和IL-2、IL-2R表达的影响[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1,2l(3):8-10.
[10]伍参荣,谢朝晖,贺双腾,等.七味白术散对HRV感染乳鼠NK、IFN-γ、IL-4 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4):23-24.
[11]杨波,伍参荣,唐小梅,等.七味白术散对人轮状病毒感染乳鼠血清 IFN-γ、TNF-α的影响 [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