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俄关系热点整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俄关系的认识
1、从明清时期到俄国十月革命前,沙俄一直觊觎 中国的领土,扮演着侵略者的角色。 2、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苏 联(俄)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施了人道的援助, 但由于大国沙文主义的影响,苏联一定程度损害 了中国的主权,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消极 的影响。
3、从80年代末到现在。中苏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为世界和平与 安全作出了贡献。
高考试题感悟
• (08天津卷,22)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 “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 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 当措施”。此措施是( ) • A.阻止签订《马关条约》 • B.联合德、法干涉还辽 • C.租占旅顺、大连 • D.修建满洲铁路 • 解析:B A不符合史实,俄国并没有阻止《马关条 约》签订;C和D是1898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 潮的内容;《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为阻止日本 对其在中国东北对其利益构成威胁,联合德、法干 涉还辽,日本被迫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
5、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
三十年代中期,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确 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 体制。 1936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西班牙内战演变为 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英、法、美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苏联和“国际纵队”给予了无私的援助。 1939年8月苏联出于自己国家安全的考虑,同德国签订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 ③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 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 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 的原因之一。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 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维持外蒙古现状, 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这种做法 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 ④解放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蒋介石统一中 国。
• 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 中期。中苏关系处在对抗和僵持阶段。 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 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 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 开始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 技术合作的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 装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 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
• 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中苏关 系逐步恶化,中苏走向严重对抗。 • ⑤八十年代末,中苏实现了关系正常 化。 • ⑥苏联解体后,中俄保持了正常关系, 并签订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互信的 协定。
(二)中国历史上的中俄关系
• 1.古代
• 明清之际,清军主力入关,东北边界空虚, 俄国乘机强占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1685 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派兵在雅克萨挫 败俄军,经过平等协商,1689年中俄签订 了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 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 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 领土。
• ③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定,损害了 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俄国是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主要策划者,企图 霸占中国东三省。 • ④1900年,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 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 ⑤1904---1905年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 • ⑥武昌起义爆发后,俄国参与帝国主义国家 干涉中国革命,后来帮助袁士凯纂夺革命果 实。 • ⑦1917年沙俄政府被推翻,退出了侵华行列。
(2)苏俄(苏联)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 ①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 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 第一次合作、黄埔军校建立的过程中,苏联 和共产国际起了指导和促进作用。 • ②20世纪20、30年代,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 的指导产生了偏差,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中 共党内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等错误,给中国革 命带来了损失。
3.现代
•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后, 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双方签 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 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 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而 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走的是苏联模式,形成了高 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对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新政 权的巩固起了巨大的作用。幕式并致辞 “中国年”
本课目标
中俄关系的阶段特征 中俄关系的基础知识 世界史中的俄罗斯史实
习题巩固
(一)以俄历史分期
• 1、沙俄时代:
• ①侵略中国东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 • ②康熙帝时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签订 《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以后不久,沙俄强迫 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爱珲条约》、 《北京条约》、《改订条约》,攫取了一系 列特权,霸占了大片领土。
• 6、二战中的苏联: •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 爆发,俄国初期失利。1941年10月 ――1942年初,莫斯科战役进行,苏联取 胜,苏德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 1942年1月,包括苏联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 同盟建立。 •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 役进行,苏联取胜,这不但是苏德战场,而 且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 (08四川文综卷,16)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 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 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 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 A.日败俄胜 B.日俄俱败 • C.日胜俄败 D.日俄休战 • 解析:C。立宪派是20世纪初,随着“新政”和 “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 所组成的政治派别。代表人物:国内为从事实业的 大资本家和绅士(如张謇),国外为已沦为保皇派 的康有为,梁启超。基本主张:召开议会,建立责 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同时当时康 有为和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也希望学习 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故当时立宪派希望日胜 俄败,正确答案为C。
7、二战后的苏联: (1)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两极格局的形成: (3)苏联和东欧的改革: (4)苏联解体:
8、1991年以后的俄罗斯:两极格局解体后,国际关系中存在的美 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中心力量,对各个地区、国际 组织和国际政治有重大影响力,形成多极化趋势。由于社会制度的 迅速改变,俄罗斯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要走出困境,还需要 一段时间。
• 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末到现在。中苏 关系开始恢复正常化。1985年,戈尔 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 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 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 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 展,形成了一种以“不结盟、不对抗、 不针对第三国”为主要原则的新型的 两国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 贡献。
世界史中的俄罗斯史实
1、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 (1)背景: (2)目的: (3)领导者: (4)内容及其实质: (5)性质: (6)影响:
•
2、俄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争霸与扩 张:
• (1)法国大革命期间,多次参加反法同盟,干涉法 国革命。 • (2)1815年首倡建立俄普奥“神圣同盟”,后又 与英普奥结成“四国同盟”,以维护维也纳体系。 • (3)1853――1856年,与英法为争夺巴尔干地区, 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 (4)19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先后侵占中国 东北和西北多达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甲午战 争前,纵容日本侵华;甲午战后却又为争夺东北、 朝鲜协同德法发起三国干涉还辽。1904――1905年 为争夺东北和朝鲜又爆发日俄战争,俄国战败。
• 3、新中国时期的中苏关系:
• ①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第一个与新中国 建立了外交关系。 • ②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中苏结成同盟关系。苏联政府还给予中国经济 上较大的贷款。 • ③“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助中国156年个 大型项目,对建立起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起 了骨干作用。
• 2.近代
• (1)俄国对我国的侵略。 • ①俄国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帮凶, 1858年强迫清政府签定中俄 , • 取得了通商、内河航运等一系列的侵略权益。 • ②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欧 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它的扩张方式是 凭借其军事力量进行传统的领土扩张。在19 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俄国通过《瑷珲条 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 记》、《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割占了 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4、俄国的社会主义建立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0世纪初,列宁主义诞生。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十月革命的胜 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接着,又取得 了保卫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胜利。 1918――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2年成立苏联, 1925年推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1927年推行农业集体化方针。 三十年代中期,苏联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 政治体制。
中国“俄罗斯年”2006年1月1日启动,3月 21日举行开幕式,11月9日闭幕。俄罗斯 “中国年”2007年1月1日启动,3月26日举 行开幕式。中俄互办国家年,有利于贯彻 “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增 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推动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有利 于加强中俄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拓宽合 作领域,促进双方贸易多元化,加快两国 现代化进程;有利于提高两国的国际地位, 推动国际秩序更加完善,促进世界的和平、 稳定和繁荣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 艰辛和曲折的,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坚持实 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国情出发。制定经济政策 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从 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平衡地发 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稳步地、健康地发 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 调整政治经济政策,改革是必需的,改革是社会 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要坚持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向帝国主义过渡:
(1)经济概况: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其他主 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依然很小。 (2)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的原因:1861年改革;对外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3)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经济、政治上存在封建残余; 技术装备十分落后;工业发展日益依赖于外国资本 (4)特点: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原因在于封建残余的存 在以及沙皇热衷于对外扩张 (5)国际关系:俄奥争夺巴尔干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之 一,俄国分别于1892年和1907年与法英结盟,形成三国 协约。“一战”期间,在东线对抗德奥联军,1916年俄 国夏季攻势挫败奥匈,支援了西线,1917年十月革命后 退出“一战”。
• ④自六十年代以来,沙俄在中国进行资本输 出、开办工厂、开办银行等。 • ⑤强租大连、旅顺,把东北、新疆、长城以 北等地变成其势力范围。 • ⑥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签订《辛丑 条约》。 • ⑦策动外蒙“自治”,肢解中国领土。
• 2、十月革命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夕:
• ①中国先进分子积极研究、宣传十月革命,从苏 联引入马列主义。 • ②以苏联为首的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创建共产党。 • ③苏联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促进国共合作, 帮助创办黄埔军校,支持中国国民大革命和北伐 战争。 • ④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苏联从道义上、物质上给 予中国很大援助。 • ⑤1945年8月,苏联对日作战,消灭了日本关东 军,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