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朝花夕拾》读后感1200字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朝花夕拾》读后感1200字5篇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1年所作的叙事散文集,全书共收集了十篇散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朝花夕拾》读后感1200字5篇,欢迎借鉴参考。
《朝花夕拾》读后感1200字一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
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如今,田野上造起了楼房,我和小伙伴都在为将来努力着,老师和家长出于安全考虑而管束着我们,因此我们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光这些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
百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伙伴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
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从这也能看出鲁迅先生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反对当时社会的压迫。
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
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会现状。
鲁迅的童年,许多来自儿童的玩性,天真的稚气都被抹杀了。
我们也真该反省反省了。
《朝花夕拾》是一部出自鲁迅先生的记录时事的散文集,记录了鲁迅先生儿童时期的各种经历的事情。
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
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虽然我还年轻,只有十几岁,可总喜欢回忆儿时的往事。
对现实中的一切,我往往采取一种漠然置之的态度,没有对理想的渴望,没有感情的迸发……只有当我沉浸在对童年的回忆中时,我的全部热情才会真正苏醒,火一般地燃烧起来。
每当这种时候,我就会一动不动地凝视着天空,房顶,或随便什么地方,长久地踱着步……我的灵魂深处会突然爆发出一阵奇异的颤抖,血,涌上了我的脸,快乐,童年的快乐,那样神奇的回到了我的身上……在迷人和晕眩之中,我仿佛又变成了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宽阔的训练场上挥拍打球;盛夏,在游泳池上泼水玩耍;金秋,在溜冰场上“欢快起舞”……个个生动的画面,一件件永难忘怀的事情,这一切构成了我整个童年时代的回忆。
《朝花夕拾》读后感1200字二
暑假作业布置写读后感,于是我就开始阅读一张写着密密麻麻的书名的报纸。
找了许久,我找到了一个题目较新奇的书——《朝花夕拾》鲁迅。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
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
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
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在
《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
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
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小时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起,那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
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
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
每封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
着……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朝花夕拾》读后感1200字三
《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
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
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
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
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
《朝花夕拾》中我影象很深的是《无常》和《二十四孝图》这两个故事。
《无常》中的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通过无常和阎
罗王这两个人物的鲜明对比,讽刺了现实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钱,却全给了自己的兄弟,后来家里穷得吃不起饭了,却想到家里的儿子会“抢”老母的食物而决定牺牲自己的儿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点欺世盗名之意,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藤野先生》也同样记录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学医救国到文艺救国的转变,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鲁迅留学日本之时,是“风雨如磐暗故园”之时,也是鲁迅个人处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期。
他曾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但从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中国人的麻木不仁中,鲁迅才深刻地认识到,学医可以拯救人的身体,却不能拯救人的灵魂。
鲁迅说:“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强健,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
”
我感受到的是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动、感激与怀念,即便当《藤野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却少有人记得他的名字——藤野严九郎。
我感受到的是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报国之情。
《藤野先生》,记叙的是一段感人的师生情,一颗动人的爱国心。
《朝花夕拾》读后感1200字四
第一次接触《朝花夕拾》想来竟是在课本中,其实刚上初中时我就订阅这本书,只是一直没有用心品读过,甚至连大略浏览一下也没有,久而久之便忘到了九霄云外去了。
鲁迅的文章家喻户晓,我也一直很想见识见识他的文章,但一再担心自己没有耐心,深怕理解不了一代大作家的文字,这也是久久没有读《朝花夕拾》的原因。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在《朝花夕拾》中读的第一篇,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这就是我读完的第一感觉,鲁迅用朴实的文字来描写在百草园里快乐美好的童年。
“油蛉在这里低鸣,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尚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就是鲁迅从骨子里透出的天真烂漫的孩子气,又或是这份遗留的美好唤起了鲁迅的童心,要不一个与童年早就分手的中年人又如何多出如此趣味恒生散文。
那种与自然为友,与动物为趣自娱自乐的纯真深深感染着我,童年的生活也许多姿多彩,只是我们忘记的比记住的多,鲁迅的文章仿佛有股魔力,令我也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
当我以为鲁迅会以快乐为主线,结束文章的时候,鲁迅却是笔锋一转,接着写道“我”不得不告别三味书屋上学。
这一写,用前面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表达出鲁迅对旧社会生活的不满,这让我深切感受到鲁迅童年生活是多么的苦乐交织。
当结束了课本中这一篇的阅读后,我仿佛经不住诱惑似的,情不自禁的翻出了那本早已被遗忘的书,点着灯,继续读了下去。
这次才对《朝花夕拾》有了真正的了解,《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原名叫《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十篇文章,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述说着鲁迅心中大大小小的愿望,在《藤野先生》中,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突出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认真,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风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朝花夕拾》里朴实的语言,丰富的人物,曲折的生活经历,处处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在自己记录自己童年、青年生活的背后,暗藏着大量的嘲讽和不满,如在《狗?猫?鼠?》中,鲁迅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的小隐鼠。
鲁迅取了“猫”的形象尖锐的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二十四孝图》重点写自己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
两个故事所引起的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也揭示旧中国儿童的可怜。
而《五猖会》记述我盼望看迎神赛会,却被父亲强迫读背诵《鉴略》,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阿长与山海经》,《无常》,《父亲的病》等等。
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我想在品读《朝花夕拾》时,只有将自己融入其中,才能深切体会到鲁迅所想,这才算是真正的读懂了啊!
《朝花夕拾》读后感1200字五
经过我朋友的推荐,我买了一本鲁迅的书——《朝花夕拾》。
是这本书让我领略了散文的韵味,让我对鲁迅先生产生由衷钦佩之情。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1年所作的叙事散文集,全书共收集了十篇散文。
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时总题目为〈旧事重提〉,1927年编订成书时改为《朝花夕拾》。
在这组文章里,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式,以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经历为线索,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
鲁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主将,推进中国新文化发展的旗手。
我还记得书里有毛泽东这样一句话:“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这句话言简意赅,让人一目了然哪!
《朝花夕拾》是对往事的回忆,但也是夹杂着较多的对时事的评述。
《狗.猫鼠》是一篇在现实问题的直接激发下近似杂文的作品,这是针对“现代评论派”那些绅士们而写的,着重在给“媚态的猫”画像。
鲁迅一向对“奴性十足”的奴才深恶式的嘴脸。
这篇文章有明确的针对性,论战性很强。
《二十四孝图》则明确喊出“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都应该灭亡!”真的是振聋发聩。
并且他要寻求一种最黑最黑的咒文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碍白话者,即使是堕入地狱,也绝不改悔,作者斗争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而《朝花夕拾》以《范爱农》结束,说明鲁迅是重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的。
而且通过范爱农的遭际,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范爱农之死,便是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所作的形象的批判。
鲁迅对风俗民情是感兴趣的。
《五猖会》、《无常》中他对浙乡的迎神赛会做了甚为详细的描述,赛会上的“塘报”、“高照”、“高跷”、“抬阁”、“马头”等都是鲁迅爱看的。
他津津有味地讲述无常的形象:浑身雪白,戴着白纸的高帽子,拿着破芭蕉扇。
劳动群众所创造的花纸、活无常、月连戏和迎神赛会等民间艺术,是他们追求美的一种表现,反映了他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美好愿望,算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是在套着迷信外壳的某些宗教活动中寻找精神寄托,因而作者把迎神赛会场面描绘得生动而逼真。
无常在鲁迅笔下也是活灵活现,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这里反映了鲁迅思想中恋乡爱民的一面。
有位名家叫康锦屏曾经这样评价过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的艺术构思更为奇幻新颖,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多样,语言运用更为含蓄隽永,优美和谐,尤其象征手法的运用更为广泛奇妙。
如果从通过特征或细节刻画表现人物、语言运用明白晓畅等方面来看,《朝花夕拾》又显示出了自己独特更为突出的特色。
总之《朝花夕拾》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散文集,作者在以儿童的目光追忆往昔的同时,又以成年人的眼光来做出新的评论。
我觉得《朝花夕拾》这本书是散文的见证,让人对它产生探索散文内涵的好奇心,我建议大家去看一看这本书,因为它能让我们真实地去了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