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教学设计
课题:《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授课人:马小静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实际分三个专题分别介绍“印象派名称的由来”“印象派绘画追求什么?”“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是以这三个部分为主线,贯穿每个流派的代表画家及作品分析系统学习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西方美术如何从传统的注重客观再现转向现代的注重主观表现的。
2、了解并感受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绘画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品
3、初步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并能加以辨析。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比较法辨析各绘画流派的风格特征
2、学习把美术流派放在历史背景中去分析理解美术与历史的关系,更深刻解析美
术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变革的精神
2、学习印象派逆流而上、绝路逢生的创业精神
三教学重点
a)了解并能理解西方美术在19世纪末产生的根本性的变革——从传统走向现代,并
且能够理解西方传统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主要区别
b)能够理解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发生在19世纪末的原因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西方美术的根本性变化为什么发生在19世纪末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比较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传统绘画与印象派后印象派绘画的区别。
老师:好的,讨论到此结束,我们请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来谈一下小组意见。
学生:印象派画家的画颜色更鲜艳……
学生:印象派画家画的人没有传统画家画的像……
……
大家总结的非常好,但是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我们知道19世纪中期欧洲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导,但是到了19世纪末就180℃大转弯转变到了印象派,
是什么让它转变的如此迅速呢?
想知道吗?好的,我们下面就来学习一下印象派的由来
(二)印象派的由来
印象派的产生受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第一,照相机的发明,照相机的发明达到了写实的极限,是对传统绘画的绝对挑战;第二,浮士绘传入欧洲,浮士绘的传入欧洲后,它艳丽的色彩主观的表现手法在在一定程度了引领了欧洲。
艺术家的向现代绘画转变。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印象派的由来。
首先,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印象派之前,欧洲的传统艺术作品有什么特点。
欧洲艺术从产生之初就在不停变化着,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一直到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但是欧洲的艺术依然以素描关系为主,以描绘客观世界为主。
但是19世纪末的印象主义却没有沿袭这条描绘客观对象的写实路线,而是转向注重色彩注重画家的主观感受,为什么呢?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出现了这么大的改变呢?那就是照相机的出现,1839年法国官方公布了由法国设计家达盖尔发明的摄影术所产生的世界第一张照片,引起了美术界的震动,一群以画肖像画为生的职业肖像画家甚至向法院起诉,控告达盖尔侵犯了他们的画肖像的“专利”!所以说,照相机彻底颠覆了画家的思想,让画家们在经济上陷入困扰,思想上陷入混乱之中。
但是,我们知道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人类能够生存到今天与我们人类的适应能力是密切相关的,遇到问题之后,我们的画家虽然暂时会恐慌,但是决不会放弃,那些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们还在努力探索着,绞尽脑汁思考着。
我们的艺术该走向何方?
我总听有人向我抱怨说自己很有才干,就是没有机会表现,实际上机会总是在我们身边,就看我们抓不抓的住。
我们的印象派画家就是善于抓住机会的人,你问我有什么证据?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二,浮士绘传入欧洲。
19世纪下半叶,在本土从未受到过重视的浮士绘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欧洲后,以二维空间、色彩平涂和市民题材呈现出的浓郁鲜活的东方情调,竟然为被摄影技术冲击得几乎没有出路的西方绘画带来了灵感,给印象画派画家打开了新的思路。
莫奈追逐的光影变化,在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中有体现,高更应用的色面区分法,可能受到浮士绘套色版画的启发。
当时浮士绘一般被用作包装纸,廉价美观,凡高就收藏了大量歌川派的浮士绘,还曾临摹过《大桥骤雨》和《龟户梅屋》。
他运用到天空和向日葵中的热烈色彩,里面有深刻的浮士绘纯净色块的影响。
印象派画家以实验的心态把玩了一番浮士绘,为自身开辟出现代艺术的道路增加了更多可能。
因此我说,印象派画家通过浮士绘撞碎了“照相机式绘画”的镜片,为自己的艺术道路找到了新的方向。
所以,同学们以后遇到逆境时不要说自己没有机会哦,因为机会时时存在,就看你有没有发现它!
(三)印象派画家追求什么
刚才我们自己总结了印象派绘画与传统绘画的区别,老师又讲了印象派的产生,那么现在有哪位同学愿意尝试下扮演印象派画家莫奈,为大家讲解一下
你们印象派画家追求的是什么呢?
学生:大家好!我是莫奈,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的艺术思想,我们喜欢鲜艳的色彩、喜欢表达主观思想情感……
老师:非常好!谢谢!还有补充吗?看来大家都有很多话想说,就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吧!(学生口述,教师引导并板书)
●完全户外写生,描绘画家亲眼看到的真实而鲜活的印象
●题材广泛,有风景、人物等
●突破传统固有色的观念,运用光学原理分析色彩关系,描绘多彩的世界
●强调色彩关系,弱化了素描关系
(四)印象派的代表画家、艺术特点
1、莫奈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1840年生于巴黎,童年在阿弗尔渡过。
代表作品有《日出·印象》《干草垛》《阿尔让特伊大桥》《阿尔让特伊的帆船》《鲁昂大教堂》《睡莲》
作品赏析:
《日出·印象》
这幅名画是莫奈于1872年在阿弗尔港口画的一幅写生画。
他在同一地点还画了一张《日落》, 在送往首届印象派画展时, 两幅画都没有标题。
一名新闻记者讽刺莫奈的画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
莫奈于是就给这幅画起了个题目
——《日出·印象》。
它作为一幅海景写生画, 整个画面笼罩在稀薄的灰色调中, 笔触画得非常随意、零乱, 展示了一种雾气交融的景象。
日出时, 海上雾气迷朦, 水中反射着天空和太阳的颜色.岸上景色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看不清, 给人一种瞬间的感受。
当1884年莫奈和一群青年画家举办展览时,这幅《日出·印象》遭到了诽谤和奚落。
有的评论家挖苦说:“毛坯的糊墙纸也比这海景完整!”更有人按这幅画的标题,讽喻一莫奈为首的青年艺术家们为“印象派”,于是“印象主义”也就成了这个画派的桂
冠。
该画1985年前被抢劫,据法国被盗艺术品侦缉处1990年12月6日,在科西嘉岛一座别墅中查获。
《干草垛》
进入90年代,莫奈创作了若干组作品,即“组画”。
所谓的“组画”,就是画家在同一位置上,面对同一物象,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光照下,所作的多幅画作。
这大概是莫奈晚年作品中的一个特色。
比如1890—91年间,对同一干草垛,画家分别对在不同季节的早、午、傍晚的阳光下,物体所呈现出的不同色彩,任职多达15次的描绘。
2、德加
爱德加·德加(Edgar Degas, 1834~1917年)是银行家奥古斯特·德加之子.他一如马奈,生来便是大资产阶级,他对古典主义的浓厚兴趣和他行为的谨慎似乎与出身十分合拍.不过,他那异常强烈的个性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却又把他抛入革命阵营.他在美术学院安格尔弟子拉莫特的班级里习画,并且,始终对安格尔极为敬仰.不管他的天才如何演变,他却从不背弃过去.毫无疑问,这种对于人类创造的崇敬,对于行善的明确意识是其性格的基础,也是人们指责他的根源.其画风的演变也比较清楚地表明德加对印象主义采取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立场.看他最初的绘画,不管是《在练习格斗的斯巴达少女》(1860年),《塞米拉米斯建城》(1861年),《奥尔良城的不幸》,还是不久之后, 在美国旅游期间所画的《新奥尔良的棉花办公室》(1873年),我们都无可争辩地面对着素描严谨、古典之极的艺术.这种手法在并未失其坚卓的情况下,渐渐地让色彩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作品赏析:
《舞台上的舞女》德加60cm×44cm 粉彩
舞台上的舞女不是名演员,也不是社会名媛,而是普通演员。
德加以她们的舞姿为媒介,刻意追寻光与色的表现。
通过对舞女的造型描绘,表现出强烈的灯光反射效果。
这幅以室内灯光为描绘对象的作品,成为印象派绘画中最脍炙人口的佳作。
舞台上的布景与绿色的地毯,衬托着光照下的舞女,显得虚无飘渺、绚丽变幻,成为一个美的世界
印象派的代表画家还有雷诺阿、毕莎罗等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作为有兴趣的同学的课下学习内容。
(五)后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文森特·梵·高的艺术特点
文森特·梵·高出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他是后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代表作品有.《向日葵》《星夜》《夜间咖啡馆—室内景》《夜间咖啡馆—外景》《自画像》《梵高的卧室》等。
作品赏析:
《夜晚的咖啡馆》
梵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
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
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
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
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
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
”《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
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
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
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
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星夜》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
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
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
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
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
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
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
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
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
《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
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
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
这件作品是在
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
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
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
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
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作品特点:追求强烈的色彩对比,笔触粗狂有力,不受客观物象的束缚,在用色上突出表现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因素
(六)想一想:分小组总结高更和塞尚的艺术特点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整理板书如下:
塞尚:注重物体的形体结构;注重物体的几何形体结构;注重主观情感的表现
高更:追求原始艺术的质朴,画风天真而神秘,画面装饰感强富有哲理。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产生原因,代表画家以及作品分析,在欣赏了这么多大师的作品后我们知道了艺术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艺术风格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征,我们在生活中就要把握住这种特征,不仅把握住艺术的特征更要把握住时代的特征,用这种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判断力为自己的美好生活打好基础!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