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1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减小人口压力 D.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改善该区 域水环境
第三十三页,共63页。
解析:第 3 题,读表格,鸭池气候温凉,蒸发少,降水 较多,属于湿润区,不是干旱区;该地可以发展粮食种植, 石漠化程度不会是最严重的;坡地比重较高,但低于花江, 不是最高;该地发展种植业,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 间比另外两地短,所以效果最差。第 4 题,对于石漠化地区 的治理,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作物 改良等治理手段;对石漠化地区应全面治理,治理强度石漠 化的土地,应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可以减小人口压力,但是不切实际,且会增加其他问题;该 地降水较多,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不合理。
解析:第 1 题,由于用水量增加,直接导致下游河 流流量减少。第 2 题,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地表覆 盖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植被覆盖率 差。人为原因(决定作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 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答案:1.C 2.B
第十六页,共63页。
(2016·南宁模拟)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 图完成 3~4 题。
答案:3.B 4.A
第二十页,共63页。
考点 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教材回顾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 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第二十一页,共63页。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1)内容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答案:3.D 4.A
第三十四页,共63页。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三十五页,共63页。
(1)我国沙漠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2)A 沙漠名称是________,B 沙漠所在省级行政区 是________。 (3)我国沙漠化地区不断扩大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显示的固沙措施有:①______;②________。 具体地说,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扩大已营造了 “________”防护林,该防护林的生态作用是________。
河谷
年降 雨量 (mm) 863
1 200
1 100
石漠 人口密
化等 级
度(人 /km2)
潜在~ 513
中度
轻~ 259
中度
中~ 147
强度
治理 时间 (年) 2006~ 2010 2001~ 2010 1996~ 2010
农业 发展 模式 粮食 种植 生态 畜牧 经济
林
第三十一页,共63页。
3.三个石漠化治理区中,鸭池的治理效果最差的主 要原因是( )
第一页,共63页。
第 1 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纲点击: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 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第二页,共63页。
考点 1 荒漠化的成因
教材回顾 1.认识荒漠化 (1)概念 发生在 干旱、半干旱 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 地退化。是 气候变异 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相互作用的产物。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50 mm 以下 200 mm 以下 400 mm 以下
土地生产能力
自东向西逐渐 减少
第五页,共63页。
(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4)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使脆弱的 生态环境 失衡 。
第六页,共63页。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① 人口激增 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 土地资源 、 水资源 的过度 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为因素的表现 过度 开垦 、过度放牧、过度 樵采 、不合理的灌溉。
第四十二页,共63动的 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第十九页,共63页。
解析:第 3 题,注意阅读图例,联系非洲气候的分 布可知,热带草原气候区是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第 4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越大荒漠化的面积越 大,二者呈正相关;过度放牧是荒漠化扩大的首要因素; 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大约 2.4 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第三十八页,共63页。
答案:(1)降水稀少,蒸发强;气温年较差、日较差 大;多大风
(2)塔克拉玛干沙漠 内蒙古自治区 (3)过度放牧 过度垦殖 过度樵采 (4)营造防护林 育草封沙和工程防沙 三北 防 风固沙
第三十九页,共63页。
本讲课堂小结 [知识构建]
第四十页,共63页。
[关键点拨] 1.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2.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类 活动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过 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 4.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主要 措施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生物措施、工 程措施、协调农林牧用地、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等。
第四十一页,共63页。
高考真题(5 年全国,2 年地方) 考向 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1.(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 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 4 500 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 风,年平均大风(≥8 级)日数 157 天,且多集中在 10 月 至次年 4 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 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 近地面 20~30 厘米高度范围内。
A.热量充足
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
D.光照充足
2.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 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第二十九页,共63页。
解析:第 1 题,西北内陆地区,水源是农业生产的 制约性因素,有水源的地方,就有利于农业发展,⑤地 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有充足的水源。第 2 题,① 处降水量达到 400 mm,属于半湿润地区,仅考虑降水 量,治理此处的荒漠化可以考虑种树,②③处降水量介 于 200 mm 到 400 mm 之间,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 的是种草,④处降水量小于 200 mm,属于干旱地区, 水源缺乏,不适宜种草。
第九页,共63页。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 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 程。
第十页,共63页。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 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 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 人口激增 对生态环境的压 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 人类活动不当 ,对土地资源、 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第二十五页,共63页。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第二十六页,共63页。
5.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十七页,共63页。
对点演练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第二十八页,共63页。
1.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图1
图2
第十七页,共63页。
图3 3.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第十八页,共63页。
4.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 600 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 2.4 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2)原则:坚持维护 生态平衡 与提高 经济效益 相 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十二页,共63页。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 水资源 。 (2)利用 生物 措施和 工程 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 人口增长 。
第十一页,共63页。
人为因素 所占比例 过度樵采 32.7%
主要分布地区
干旱区的 能源缺乏地区
主要危害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30.1% 26.9%
半干旱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
的 草原牧区
化
干旱、半干旱沙 沙质土壤肥力下
质土壤
降,废弃耕地变沙
地区,特别是沙 地,使土地沙化连
区边缘
片发展
第十二页,共63页。
第七页,共63页。
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原因(师生共研要点)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 度 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 的地带。干旱是本区 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所 示:
第八页,共63页。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 植被 土壤发 平地多疏松的 干旱 → 稀少 → 育差 → 沙质沉积物
第三十六页,共63页。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沙漠地区主要集中 分布在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气温年较差、 日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多大风。第(2)题,读图 可知,A 为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B 为巴丹 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
第三十七页,共63页。
第(3)题,我国沙漠化不断扩大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 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主要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 牧、过度垦殖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应用。第(4)题,读图可 知,图中有草地和人工固沙带为封沙育草和工程防沙, 图中林地为营造防护林措施。我国营造的“三北防护 林”其作用为防风固沙。
第三页,共63页。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 起的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和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 量在 400 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第四页,共63页。
示意图
植被景观 降水量
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人口密度大 B.石漠化程度最严重,治理难度大 C.坡地比重最高,水土流失严重 D.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间短
第三十二页,共63页。
4.下列关于表中所示地区石漠化治理的说法,正 确的是( )
A.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 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
B.重点治理强度石漠化的土地,以种植经济林和 发展畜牧业为主
答案:1.B 2.C
第三十页,共63页。
读贵州省典型石漠化治理区特征对比表,完成 3~4 题。
研究 地貌 区 类型
海拔 (m)
大于 25° 气候
坡地比 特征
例(%)
高原 1 20~
温凉
鸭池
25
山地 1 735
湿润
红枫 高原 1240~ 10 湿润
湖 盆地 1 450
高原 440~
干热
花江
41
峡谷 1 410
第二十三页,共63页。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名师点拨要点) 1.合理利用水资源 (1)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避免土壤盐渍化。 (2)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避免牲畜大量无序增 长。
第二十四页,共63页。
(3)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 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 的保护。
第十四页,共63页。
1.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渍化
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2.导致图示地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
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⑥人口和贫困问题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⑥
第十五页,共63页。
人为因素 所占比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水资源利 用不当
9.6%
内陆河流和山 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 被退化,次生盐碱
化
工矿交通 建设中不 注意环保
0.7%
邻近城镇或者 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 草场退化、沙化
第十三页,共63页。
对点演练 (2016·烟台模拟)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 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 1~2 题。
第三十三页,共63页。
解析:第 3 题,读表格,鸭池气候温凉,蒸发少,降水 较多,属于湿润区,不是干旱区;该地可以发展粮食种植, 石漠化程度不会是最严重的;坡地比重较高,但低于花江, 不是最高;该地发展种植业,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 间比另外两地短,所以效果最差。第 4 题,对于石漠化地区 的治理,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作物 改良等治理手段;对石漠化地区应全面治理,治理强度石漠 化的土地,应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可以减小人口压力,但是不切实际,且会增加其他问题;该 地降水较多,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不合理。
解析:第 1 题,由于用水量增加,直接导致下游河 流流量减少。第 2 题,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地表覆 盖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植被覆盖率 差。人为原因(决定作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 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答案:1.C 2.B
第十六页,共63页。
(2016·南宁模拟)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 图完成 3~4 题。
答案:3.B 4.A
第二十页,共63页。
考点 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
教材回顾 1.荒漠化的危害 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 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第二十一页,共63页。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1)内容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答案:3.D 4.A
第三十四页,共63页。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三十五页,共63页。
(1)我国沙漠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2)A 沙漠名称是________,B 沙漠所在省级行政区 是________。 (3)我国沙漠化地区不断扩大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显示的固沙措施有:①______;②________。 具体地说,我国为防止这一地区沙漠的扩大已营造了 “________”防护林,该防护林的生态作用是________。
河谷
年降 雨量 (mm) 863
1 200
1 100
石漠 人口密
化等 级
度(人 /km2)
潜在~ 513
中度
轻~ 259
中度
中~ 147
强度
治理 时间 (年) 2006~ 2010 2001~ 2010 1996~ 2010
农业 发展 模式 粮食 种植 生态 畜牧 经济
林
第三十一页,共63页。
3.三个石漠化治理区中,鸭池的治理效果最差的主 要原因是( )
第一页,共63页。
第 1 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考纲点击: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 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第二页,共63页。
考点 1 荒漠化的成因
教材回顾 1.认识荒漠化 (1)概念 发生在 干旱、半干旱 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 地退化。是 气候变异 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相互作用的产物。
荒漠
荒漠草原
草原
50 mm 以下 200 mm 以下 400 mm 以下
土地生产能力
自东向西逐渐 减少
第五页,共63页。
(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4)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 使脆弱的 生态环境 失衡 。
第六页,共63页。
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① 人口激增 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 土地资源 、 水资源 的过度 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为因素的表现 过度 开垦 、过度放牧、过度 樵采 、不合理的灌溉。
第四十二页,共63动的 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第十九页,共63页。
解析:第 3 题,注意阅读图例,联系非洲气候的分 布可知,热带草原气候区是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第 4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越大荒漠化的面积越 大,二者呈正相关;过度放牧是荒漠化扩大的首要因素; 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大约 2.4 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第三十八页,共63页。
答案:(1)降水稀少,蒸发强;气温年较差、日较差 大;多大风
(2)塔克拉玛干沙漠 内蒙古自治区 (3)过度放牧 过度垦殖 过度樵采 (4)营造防护林 育草封沙和工程防沙 三北 防 风固沙
第三十九页,共63页。
本讲课堂小结 [知识构建]
第四十页,共63页。
[关键点拨] 1.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2.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人类 活动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过 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 4.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主要 措施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生物措施、工 程措施、协调农林牧用地、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等。
第四十一页,共63页。
高考真题(5 年全国,2 年地方) 考向 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1.(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 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 4 500 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 风,年平均大风(≥8 级)日数 157 天,且多集中在 10 月 至次年 4 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 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 近地面 20~30 厘米高度范围内。
A.热量充足
B.水源充足
C.降水丰富
D.光照充足
2.仅考虑降水量,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的是
() A.①②③④全部种树 B.①②种草、③种树
C.①种树、②③种草 D.①种树、②③④种草
第二十九页,共63页。
解析:第 1 题,西北内陆地区,水源是农业生产的 制约性因素,有水源的地方,就有利于农业发展,⑤地 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有充足的水源。第 2 题,① 处降水量达到 400 mm,属于半湿润地区,仅考虑降水 量,治理此处的荒漠化可以考虑种树,②③处降水量介 于 200 mm 到 400 mm 之间,该地治理沙漠化措施可行 的是种草,④处降水量小于 200 mm,属于干旱地区, 水源缺乏,不适宜种草。
第九页,共63页。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 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 程。
第十页,共63页。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 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 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 人口激增 对生态环境的压 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 人类活动不当 ,对土地资源、 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第二十五页,共63页。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第二十六页,共63页。
5.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十七页,共63页。
对点演练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第二十八页,共63页。
1.⑤地形成草原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图1
图2
第十七页,共63页。
图3 3.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第十八页,共63页。
4.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 600 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 2.4 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2)原则:坚持维护 生态平衡 与提高 经济效益 相 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十二页,共63页。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 水资源 。 (2)利用 生物 措施和 工程 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 人口增长 。
第十一页,共63页。
人为因素 所占比例 过度樵采 32.7%
主要分布地区
干旱区的 能源缺乏地区
主要危害 草场遭破坏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30.1% 26.9%
半干旱
加速草场退化和沙
的 草原牧区
化
干旱、半干旱沙 沙质土壤肥力下
质土壤
降,废弃耕地变沙
地区,特别是沙 地,使土地沙化连
区边缘
片发展
第十二页,共63页。
第七页,共63页。
荒漠化的形成与发展原因(师生共研要点)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 度 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 的地带。干旱是本区 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所 示:
第八页,共63页。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 植被 土壤发 平地多疏松的 干旱 → 稀少 → 育差 → 沙质沉积物
第三十六页,共63页。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沙漠地区主要集中 分布在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气温年较差、 日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多大风。第(2)题,读图 可知,A 为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B 为巴丹 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
第三十七页,共63页。
第(3)题,我国沙漠化不断扩大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 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主要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 牧、过度垦殖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应用。第(4)题,读图可 知,图中有草地和人工固沙带为封沙育草和工程防沙, 图中林地为营造防护林措施。我国营造的“三北防护 林”其作用为防风固沙。
第三页,共63页。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 起的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和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 量在 400 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
第四页,共63页。
示意图
植被景观 降水量
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人口密度大 B.石漠化程度最严重,治理难度大 C.坡地比重最高,水土流失严重 D.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间短
第三十二页,共63页。
4.下列关于表中所示地区石漠化治理的说法,正 确的是( )
A.以生态恢复为主,如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 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
B.重点治理强度石漠化的土地,以种植经济林和 发展畜牧业为主
答案:1.B 2.C
第三十页,共63页。
读贵州省典型石漠化治理区特征对比表,完成 3~4 题。
研究 地貌 区 类型
海拔 (m)
大于 25° 气候
坡地比 特征
例(%)
高原 1 20~
温凉
鸭池
25
山地 1 735
湿润
红枫 高原 1240~ 10 湿润
湖 盆地 1 450
高原 440~
干热
花江
41
峡谷 1 410
第二十三页,共63页。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名师点拨要点) 1.合理利用水资源 (1)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避免土壤盐渍化。 (2)牧区草原:减少水井数量,避免牲畜大量无序增 长。
第二十四页,共63页。
(3)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 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 的保护。
第十四页,共63页。
1.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渍化
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2.导致图示地区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 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 ④盲
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 ⑥人口和贫困问题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③⑥
第十五页,共63页。
人为因素 所占比例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危害
水资源利 用不当
9.6%
内陆河流和山 麓冲积扇地区
生态用水紧张,植 被退化,次生盐碱
化
工矿交通 建设中不 注意环保
0.7%
邻近城镇或者 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 草场退化、沙化
第十三页,共63页。
对点演练 (2016·烟台模拟)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 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 1~2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