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送魏万之京》课件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曹丕《燕歌行》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欧阳修《戏答元稹》
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岑参《巴南舟中夜市 》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 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讨论: 1 “催”字的好处? 2 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 捣衣声”。然而诗人为什么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 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
整体感知
李颀《送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 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 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颈联联想到魏万 赴京沿徒所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 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 隐含别情。
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
李颀
作者简介
李颀,生卒年不详。作吏数年,后归隐。他交游 颇广,与当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岑参、王维、高适等 人皆有交往。他以边塞诗和送别诗闻名于诗坛。
文本朗读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第二联写别后心情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先承“秋”,从“闻”的角度写秋雁哀鸣。雁,是 惜别思乡的传统意象。雁,常常引起对故乡、对亲人 的定向联想。
“云山”句承“别”。那云遮雾绕的重重峻岭,象 征着和故里、亲人的重重阻隔。诗人用“不堪”、 “况”交叉承接第一联,造成转折离即的韵致。虽然 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 浓郁的情意。
总结
赠别类的诗在唐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 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 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 对亲情和友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诗作,给 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捣衣”和“砧声” 意象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 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 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 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 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 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 常见的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 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捣衣”和“砧声” 意象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 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 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 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 乡。”(林景熙《夜意》)
者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 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不但 含蓄,而且有味、有趣。
尾联“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他 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 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 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 重心长。
1、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 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 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 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
2、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 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 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 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 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学习探讨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这联诗有 一点歧义,就是初渡河的主语究竟是“游子” 呢,还是“微霜”呢?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其实两种说法都有,从语法上看,也都是 说得通的。但是诗人更喜欢把抽象的节候形象化、拟 人化,用表示具体动作的“渡”字来形容秋天是怎样 悄悄地从河的北岸来到河的南岸的。(参照李颀《古 塞下曲》“春色渡河阳”)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 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 《少年游》)
“捣衣”和“砧声” 意象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 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 传统意象之一。
诗歌赏析 首联: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第一句正面写“别”。 诗人只用“离歌” 两个字,点明离别。
第二句点“秋”。 也只用“微霜”一词透露,而景物的萧条,心情
的凄冷,游子旅程的艰辛,都包含在其中。 这联诗在时间上用倒置的手法,先说“今朝别”,
再说“昨夜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把离别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其中既有 对游子冲寒上路的爱惜,又有和游子乍逢即别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