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技术作业技术指导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的:建立统计技术作业指导书,规范统计技术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范围:
1.必须运用统计技术进行过程控制的项目(具体的统计技术可根据
本作业指导书自行选用):
(1)101车间:
(2)102、105车间:
(3)104车间:
(4)质控部:
2.各车间、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增加其它需要统计技术进行过程
控制的项目,但须上报生产部审批。

职责:生产部经理及工艺主管、质控部经理及技术主管、各车间技术主任、工艺员和班组技术员。

内容:
一、因果图
1.目的
通过作因果图可以找到存在质量问题的症结所在。

2.应用程序
(1)组织同该质量问题有关的人员召开专题分析会。

(2)由组织人员简明扼要地提出需要解决的质量问题。

(3)画一条带箭头的主干线,箭头指向右端,将质量问题写在箭头右边。

(4)规定可能发生的原因的主要类别,并将其用箭头排列在主干线的两侧。

(5)按各大类别引导大家展开分析,寻找所有下一个层次的原因,并画在相应的主(因)枝上,并继续一层层地展开下去,直至寻找到最高层次的原因并可以直接采取具体措施为止。

3.分析
从最高层次(即最末一层)的原因中选取和识别少量、看起来对结果有最大影响的原因(即要因),并对它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如收集资料、论证、试验、采取措施和控制等。

二、排列图
1.目的
以“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为原理,按重要顺序显示出每个质量改进项目对整个质量问题的作用,从而抓住解决问题的主要矛盾。

2.应用程序
(1)选择要进行质量分析的项目。

(2)选择用于质量分析的度量单位,如出现的次数(频数)。

(3)采用《药品检验操作标准》中规定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检测,收集并记录数据。

(4)画横坐标。

按度量单位量值递减的顺序自左向右在横坐标上列
出项目,将量值最小的1个或几个项目归并成“其它”项,把它放在最右端。

(5)画纵坐标。

在横坐标的两端画2个纵坐标,左边的纵坐标按度量单位规定,其高度必须与所有项目的量值和相等,右边的纵坐标应与左边纵坐标等高,并从0~100%进行标定。

(6)在每个项目上画长方形,其高度表示该项目度量单位的量值,长方形显示每个项目的作用大小。

(7)由左到右累加每一项目的量值(以100%计),并画出累计频数百分比曲线,用来表示各项目的累计作用。

(8)利用排列图确定对质量改进最为重要的项目。

3.分析
运用“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原理,区分影响质量的最重要和最次要的项目,确定对质量改进最为重要的项目,从而用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改进。

三、控制图
1.目的
(1)在质量诊断方面,运用控制图可以用来度量过程的稳定性,即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2)在质量控制方面,运用控制图可以观察数据的波动状态及趋势,确定什么时候需要对过程加以调整。

(3)在质量改进方面,运用控制图可以用来验证某过程是否得到了改进。

2.应用程序
(1)分析用控制图的绘制
a.选取控制图拟控制的质量特性,如不合格品数。

b.选取合适的控制图种类,一般选用平均值-极差图。

c.采用《药品检验操作标准》中规定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检测,收集并记录至少20~25个样本组的数据。

d.确定样本组、样本大小和抽样间隔。

e.计算各组样本的统计量,如样本平均值、样本极差和样本标准差等。

f.计算统计量的控制界限。

g.画控制图并标出各组的统计量。

h.研究在控制界限以外的点和在控制界限内排列有缺陷的点,并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注:“点子”在控制图中排列有缺陷的情况主要有下列几种:
第一种:链
ⅰ)连续链:连续7个点以上(含7个)在中心线的同一侧出现。

ⅱ)间断链:连续11个点中至少有10个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出现;
连续14个点中至少有12个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出现;
连续17个点中至少有14个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出现;
连续20个点中至少有16个点在中心线的同一侧出现。

第二种:接近控制界限
ⅰ)连续3个点中至少有2个点接近控制界限;
ⅱ)连续7个点中至少有3个点接近控制界限;
ⅲ)连续10个点中至少有4个点接近控制界限。

第三种:倾向
系指连续7个以上(含7个)的点子上升或下降。

第四种:周期
系指点子的排列呈现周期性。

(2)对分析用控制图的分析
当控制图满足下列两个条件时,则认为该工序基本上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a.跳出控制界限“点子”数不超过总点数的10%。

b.“点子”在控制界限内,但排列有缺陷的点子不超过一组。

当控制图不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时,则认为该工序发生了异常变化,必须把引起这种变化的系统原因查找出来,并排除掉。

注:在控制线上的“点子”按越界处理。

(3)若过程基本处于统计控制状态,可画直方图,并计算过程能力指数Cpk(Cpu或Cpl)值,以判定工序是否满足过程能力要求。

若Cpk(Cpu 或Cpl)>1.33,说明过程能力充分,可画管理用控制图,进而实现对工序的管理。

若1<Cpk(Cpu或Cpl)≤1.33,则说明过程能力尚可;若0.67≤Cpk(Cpu或Cpl)≤1,则说明过程能力不充分,此两种情况均需对工序进行分析,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进一步提高过程能力指数,满足工序过程能力的要求。

(4)管理用控制图的绘制
a.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将上一年或本年生产状况较好月份的分析用控制图的控制界限作为本年管理用控制图的控制界限,以公差中心作为管理用控制图的中心线。

b.采用《药品检验操作标准》中规定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检测,将收集到的数据在管理用控制图上进行“打点”。

(5)对管理用控制图的分析
当控制图满足下列两个条件,则认为该工序基本上处于统计控制状态。

a.点子”没有跳出控制界限。

b.“点子”在控制界限内,排列无缺陷。

当控制图不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时,则认为该工序发生了异常变化。

此时必须把引起这种变化的异常因素查找出来,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只有这样,工序就能经常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真正发挥控制图管理工序质量的作用。

注:控制图的控制界线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

四、直方图
1.目的
(1)显示质量波动的状态。

(2)较直观地传递有关过程质量状况的信息。

(3)通过对质量数据波动状况的分析,掌握过程的状况,从而确定在什么地方需要进行质量改进工作。

2.应用程序
(1)采用《药品检验操作标准》中规定的抽样方法进行抽样检测,收
集并记录至少50个数据。

(2)确定数据的极差,即所收集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3)确定组距。

先确定直方图的组数,然后以此组数去除极差即得组距。

注:组数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可取10。

(4)按照组距确定各组的界限值。

(5)编制频数分布表。

(6)按数据值比例画横坐标,按频数值比例画纵坐标。

(7)画直方图,按纵坐标画出每个长方形的高度(它代表落在此长方形中的点数),并标注出公差范围(T)、样本大小(n)、样本平均值、样本标准偏差(s)和样本平均值的位置。

3.分析
通过观察直方图的形状,看其是否属于正常型。

若属于正常型,说明工序基本上处于统计控制状态,此时需进一步结合控制图及计算的过程能力指数做进一步的判断和分析;若不属于正常型,则应根据图形的具体形状(即数据的分布状态)查找问题之所在,进而采取纠正措施。

五、对策表
1.目的:作为实施的计划和检查的依据。

2.应用程序
(1)内容包括要因、现状、目标、措施、执行地点、执行人、预计完成日期、效果验证。

(2)表格要求如下:
3.按照对策表中的内容进行实施,并进行效果验证,即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是否能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若不能,则需进一步分析、采取措施及验证,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

发放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