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毕业升学考试模拟卷化学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下列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阳离子的是()
A.B.C.D.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酸溶液一定显酸性,碱溶液一定显碱性,盐溶液一定显中性
B.NaCl、Na2CO3、Na2SO4、NaNO3、NaHCO3均能溶于水
C.复分解反应一定都生成水
D.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3.实验室现需用250毫升的集气瓶收集一瓶100毫升的氧气,小明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收集,其中合理的是()A.B.
C.D.
4.甲、乙、丙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表示由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
下列各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不符合要求的是
A.H2SO4CuSO4Cu(OH)2
B.CaO Ca(OH)2CaCO3
C.Fe3O4CO2H2O
D.NaCl NaNO3KNO3
5.对下列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选项事实解释
A 氧气用于切制金属氧气有可燃性
B 洗洁精可用于除油污洗洁精能溶解油污
C 大多物质受热膨胀随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D 一氧化碳有毒一氧化碳比氧气更易与血红蛋白结合
A.A B.B C.C D.D
6.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B.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C.燃气泄漏时点火检查D.森林游玩时乱扔烟头
7.A、B、C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65 g 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剂50 g
B.将t2℃下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B>C>A
C.t2℃时,A、B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同
D.从含少量A的B溶液中得到B,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8.如图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硫原子核外有16个电子
B.硫、氧元素的化学性质相同
C.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
D.硫、氧两种元素可以形成两种氧化物
9.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水可鉴别NaCl与NH4NO3
B.用水可除去CaCl2中的Ca(OH)2
C.电解水实验中正极管内产生氢气
D.用活性炭吸附可以使硬水软化
10.如图所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闻气味B.读取液体体积
C.倾倒液体D.加热液体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以铁为代表的金属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铁锅作炊具主要是利用铁的________性;铁锅手柄上使用的塑料应具有________性(填“热塑”或“热固”)。
作为生活生产中最常用的金属,铁制品的锈蚀是非常常见的,铁制品易锈蚀的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工业生产中常用稀盐酸浸泡铁制品以达到除锈目的,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
将铁粉投入含有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若滤液中只含一种溶质,则滤渣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某同学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加入7.3%的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加入的稀盐酸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图2该同学能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质量________?(写出计
算过程)该同学把制取气体后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10.6%的Na2CO3溶液,测得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数据如下:
Na2CO3溶液质量/g 10 20 30 40 50 60 70
沉淀质量/g 0 1 n 3 4 5 m
则m=__________。
加入10gNa2CO3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在图2中画出向废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时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的曲线。
_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
制作“叶脉书签”需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现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
①若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需称量氢氧化钠的质量为_____g;
②用氢氧化钠固体配制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仪器除了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烧杯、胶头滴管、试剂瓶外,还需要_____。
③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
A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左盘放砝码。
B 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
C 将准确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 将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
1g/cm)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20%的氢氧④若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加水(水的密度为3
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g;配制时应选用_____mL的量筒量取水(填“10”或“50”).某固体粉末可能含有碳酸钙、硫酸钠、氯化钠、氯化钡、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该固体粉末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①白色沉淀C是_____ (填化学式)
②原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_____ (填化学式)。
14.金属及其制品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铜和铝都可以制作导线,主要利用了它们的_____性。
金属铜可以提取AgNO3废水中的银,反应的现象为_____。
真金不怕火炼是因为_____ (填序号)。
A 黄金的熔点高
B 黄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将A放入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若取滤渣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则滤渣中一定有_____。
铁丝燃烧后的产物为Fe3O1.已知Fe3O1可以写出Fe2O3•FeO的形式,试写出Fe3O1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分别写出甲、乙、丙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甲_____;乙_____;丙_____.
从微观的角度看,丙反应的实质是_____.乙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丙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碳酸钙、指示剂、水和_____(写物质名称).
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
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小云认为:只有碳酸钠
小红认为:只有氢氧化钙
小林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_____(写一种猜想).
[实验设计]小方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小云、小红、小林的猜想.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小方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预计现象预计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①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_____的猜想正确.
②_____._____的猜想正确.
③_____._____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_____.
16.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及步骤验证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I.将注射器内的液体注入A中的锥形瓶。
II.打开K1,观察到C中部分红色溶液沿导管倒吸入A,片刻后回流停止。
III.打开K2,观察到B中溶液倒吸入A、C中,液面稳定后观察到A中溶液仍为红色,C中溶液变为无色。
同学们对相关问题分组展开如下探究。
探究环节甲组的探究乙组的探究
[提出问题] A中使酚酞变为红色的物质是什么? C中溶液为什么变成无色?
[做出猜想]
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Na2CO3和NaOH 猜想一:实验过程中酚酞变质了猜想二:溶液中的NaOH反应完了
[实验验证] 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
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______,证明
猜想二成立。
小丽认为用Ba(OH)2溶液也
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
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
(1)取少量C中溶液于试管中,向其
中滴加NaOH溶液. 溶液又变为红色,
证明猜想一不成立。
用pH试纸测定C
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___7,证明猜
想二成立。
(反思交流)(1)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证明了NaOH能与稀盐酸、CO2发生反应;A中溶液里一定还存在NaCl。
写出NaOH与CO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实验步骤]中的现象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
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_____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D
【解析】
A、该微粒中质子数=1,核外电子数=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故A错误;
B、该微粒中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B错误;
C、该微粒中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故C错误;
D、该微粒中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2、B
【解析】
A、食盐溶液显中性,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如碳酸钠属于盐,其水溶液显碱性,故A错误。
B、钠盐都可溶于水,NaCl、Na2CO3、Na2SO4、NaNO3、NaHCO3均能溶于水,故B正确;
C、复分解反应必须有气体、沉淀或水生成,故C错误;
D、酚酞与碱性溶液变红色,但溶液呈碱性的不一定是碱,例如碳酸钠溶液是盐溶液但呈碱性,故D错误。
故选B。
3、D
【解析】
收集一瓶100毫升的氧气。
A中无刻度,故A不正确;
采用BC装置,从储气的角度应该是把水压出,所以是短进长出,故均错误;
而D中长管进入气体后会上升导致装置内的水被压着从右侧的长管流入量筒,所以既可以储气也可以测量体积。
故选:D。
4、D
【解析】
A、硫酸与氧化铜反应产生硫酸铜和水,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与水反应产生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水;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四氧化三铁高温条件下与一氧化碳反应产生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酸钠和水;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产生硝酸钠和氯化银沉淀,硝酸钠不能转为硝酸钾;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解析】
A、氧气助燃,不能燃烧,氧气用于切割金属,是利于它的助燃性,错误;
B、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去除油污,错误;
C、物质受热膨胀,是因为构成该物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受热后变大了,分子的大小不会变化,错误;
D、一氧化碳的毒性是指它极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失去了携氧能力,造成生物体内缺氧,而发生中毒现象,正确。
故选D。
6、A
【解析】
A、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这是正确的逃生做法,故A正确;
B、煤火取暖时不应紧闭门窗,以防煤气中毒,故B错误;
C、燃气泄漏时不应点火检查,以防爆炸,故C错误;
D、森林游玩时不应乱扔烟头,以防火灾,故D错误。
7、C
【解析】
A、由图可知,t1℃时,A的溶解度为30g,故t1℃时,65 g A的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
30g
65g100%=15g
130g
⨯⨯,含
有溶剂:65g-15g=50g,不符合题意;
B、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将t2℃下A、B、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A、B还是饱和溶液,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将t2℃下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C变为不饱和溶液,故C物质t1℃时的溶质质量分数与t2℃时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可以用t2℃时的溶解度计算,t1℃时B的溶解度>t2℃时C的溶解大于t1℃时A的溶解度,故将t2℃下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B>C>A,不符合题意;
C、t2℃时,A、B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故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该温度下,A、B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同,溶液状态未知的情况,无法比较,符合题意;
D、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故从含少量A的B溶液中得到B,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固体的溶解度曲线,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得出: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8、B
【解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可知:硫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6,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硫原子核外有16个电子,不符合题意;
B、硫、氧两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C、由元素周期表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硫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不符合题意;
D、硫、氧两种元素可以形成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A
【解析】
根据氯化钠和氯化铵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同、氯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溶解性、电解水实验结论、活性炭的吸附性来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
A、氯化钠和硝酸铵都易溶于水,但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会使溶液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因此可以用水鉴别,符合题意;
B、氯化钙和氢氧化钙都能溶于水且都不与水发生反应,所以不能用水除去氯化钙中的氢氧化钙,因此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电解水时正极产生气体为氧气,负极产生气体为氢气,正负极体积比为1:2,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但不能除去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不能使硬水软化,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C
【解析】
A、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操作错误。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操作要领:拿下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对着手心,瓶口与试管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防止液体溅出伤人;大拇指不能按在试管夹的短柄上,以免试管脱落。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导热热固氧气和水蒸气Fe2O3+6HCl===2FeCl3+3H2O 铜和银
【解析】
铁先与硝酸银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由于滤液中只有硝酸亚铁,可知加入的铁和硝酸铜、硝酸银完全反应,故此滤
渣中一定含有铜和银。
【详解】
(1)铁锅作炊具主要利用铁的导热性,铁锅手柄上使用的塑料,受热时应该不容易变形,故使用热固性塑料。
(2)铁制品易锈蚀的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3)稀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2332Fe O 6HCl=2FeCl 3H O ++。
(4)332AgNO Cu(NO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后再与硝酸铜反应;由于滤液中只有硝酸亚铁,可知加入的铁和硝酸铜、硝酸银完全反应,故此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和银。
【点睛】
稀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铁制品易锈蚀的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接触发生化学反应。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2.2g ;5;Na 2CO 3+CaCl 2=CaCO 3↓+2NaCl 【解析】
试题分析:(1)设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与碳酸钙反应的HCl 的质量= 50g×7.3%=3.65g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73 44 3.65g x
=
x=2.2g
考点:化学方程式计算。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5 玻璃棒 D 25 50 4BaSO 24BaC1CuSO 、 【解析】
(1)①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 50g 质量分数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氢氧化钠的质量=50g×10%=5g 。
②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首先计算配制溶液所需氢氧化钠和水的质量,再称量所需的氢氧化钠和量取水,最后进行溶解。
在这些操作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等; ③A 、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该砝码放在右盘,氢氧化钠放在左边,故选项错误;
B 、在托盘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量氢氧化钠固体,会腐蚀纸,应该放在小烧杯中称量,故选项错误;
C 、将准确称量的氢氧化钠固体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溶解,而不能在量筒内溶解,故选项错误;
D、将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装入试剂瓶中,塞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故选项正确。
故选D。
④设需20%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50g×10%=x×20%,得x=25g。
需要
1g/cm,相当于25mL的水,因此选择50mL的量筒量取。
水的质量为50g-25g=25g,水的密度为3
(2)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碳酸钙难溶于水,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将少量白色粉末放入足量的水中,搅拌、静置、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B,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所以粉末中一定不含硫酸铜,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钙,也可能是氯化钡和硫酸钠产生的硫酸钡沉淀,向所得沉淀中加入稀盐酸,白色沉淀溶解且产生气泡,所以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钙,一定不能含有氯化钡、硫酸钠的混合物;向滤液中加硝酸钡溶液产生沉淀,说明滤液中含有硫酸钠,因此原固体中不含有氯化钡,题中的现象不能确定粉末中是否含有氯化钠,综合分析,粉末一定含有硫酸钠和碳酸钙,一定不含有硫酸铜、氯化钡,可能含有氯化钠,因此:
①白色沉淀C是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产生的硫酸钡沉淀,化学式为:BaSO4;
②根据推断可知原固体粉末中一定不含硫酸铜和氯化钡,化学式为:CuSO4、BaCl2。
【点睛】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配制溶液中需要的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和玻璃棒等。
14、导电析出银白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B 银、铜、A Fe3O1+8HCl=FeCl2+2FeCl3+1H2O
【解析】
(1)铜和铝都可以制作导线,主要利用了它们的导电性。
故填:导电。
(2)金属铜可以提取AgNO3废水中的银,是因为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现象为析出银白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故填:析出银白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蓝色。
(3)真金不怕火炼是因为黄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故填:B。
(1)将A放入Cu(NO3)2、AgNO3的混合溶液中,若取滤渣加入稀盐酸有气泡生成,铜、银都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说明A能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则A能和硝酸银、硝酸铜反应,因此滤渣中一定有A和硝酸银、硝酸铜反应生成的银、铜和过量的A。
故填:银、铜、A。
(5)Fe3O1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3O1+8HCl=FeCl2+2FeCl3+1H2O。
故填:Fe3O1+8HCl=FeCl2+2FeCl3+1H2O。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NaOH+HCl=NaCl+H2O CO2+2NaOH=Na2CO3+H2O Na2CO3+Ca(OH)2=CaCO3↓+2NaOH Ca2+和CO32-结合生成CaCO3沉淀气球胀大NaCl 氢氧化钠小林有白色沉淀,溶液呈无色小云
无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小红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解析】
(1)①在甲实验过程中,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溶液碱性减弱,溶液的红色逐渐消失,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NaOH+HCl=NaCl+H2O;
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酸钠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2NaOH+CO2=Na2CO3+H2O;
③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反应的实质是Ca2+和CO32-结合生成CaCO3沉淀,故填Ca2+和CO32-结合生成CaCO3沉淀。
(2)乙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瓶内压强减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膨胀起来,故填气球胀大。
(4)①由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而氯化钠显中性又不易和其它物质反应,所以一定含有氯化钠,故填氯化钠;
②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等,故填氢氧化钠。
{实验设计}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不仅考虑生成物有什么,还需要考虑反应物中物质过量问题,谁过量就含有谁,故填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16、(甲组)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向溶液中引入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
≤(或<或=)
2NaOH +CO2= Na2CO3+H2O 不能;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
【解析】
[实验验证](甲组)根据Na2CO3与BaCl2溶液会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溶液酸碱性不变解答;根据向溶液中引入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解答;(乙组)根据溶液显酸性或中性,pH≤7解答;【反思交流】(1)根据NaOH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解答;(2)根据是否能够判定有新物质碳酸钠生成解答。
【拓展迁移】根据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的方法来证明反应是否发生解答。
[实验验证] (甲组)小鹏取少量A中溶液于试管中,
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若观察到生成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证明猜想二成立。
小丽认为用Ba(OH)2溶液也可证明猜想二成立,小鹏认为小丽的方案不合理,理由是向溶液中引入OH-,对NaOH的检验产生干扰;(乙组)(2)用pH试纸测定C中溶液的酸碱度,若pH≤(或<或=)7,证明猜想二成立;【反思交流】(1) 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和水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2)[实验步骤] II中的现象说明A装置内压强减小,可能是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实验步骤] III中的现象说明A装置内压强比B装置压强小,且A装置内溶于仍然显碱性,故[实验步骤]中的现象不能证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拓展迁移】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的方法来证明反应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