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__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教学设计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探究铸牢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一、确定课题: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我们如何选择
二、探究目标:
结合相关资料感受民族精神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自觉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固本强基的历史使命。

三、探究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体会和思考我们应该弘扬和培育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和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探究的过程性,准备性
确定本次探究时间,提前分好活动小组,同时明确职责和分工要求,通过教材、教参、报刊、图书、网络、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广泛收集资料和信息。

通过阅读大量资料亲身感受、体验和领悟,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本课综合探究分为三大部分:环顾世界的沉思、回顾历史的教训、面对未来的选择.:
第一组同学准备第一部分,主要搜集各个国家、民族为传承和弘扬本民族精神文明而采取的一些做法,选典型代表阐述各个民族为什么要大力弘扬本民族的文化,树立本民族的民族精神?尝试归纳教材综合探究中提出的问题:“我们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意义?”
第二组同学准备第二部分,主要搜集我国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热爱祖国、同时又爱好和平的具体事例,特别是搜集一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抗击洪水、抗击非典、抗击冰雪、抗震救灾中的典型事例。

从而阐述我们应该弘扬和培育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第三组同学准备第三部分,主要搜集在当代中国,我国的民族文化不断流失的一些表现,列举一些外国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侵入我国的具体事例,列举一些中国中学生喜欢的洋节,并说出喜爱的理由。

从而阐述我们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探究成果的交流与展示,教师点拨释疑、小组互评打分
学生研读教材,自主探究学习,既要看本部分内容,又要注意回顾前面的知识,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然后各小组根据搜集到的信息,归纳整理成材料,课上集中展示,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争执不下,适当给学生点拨、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观点。

这样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氛围,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在师生互动探究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第一组同学展示材料: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

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

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他们观点是:民族精神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地位。

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各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同时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各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可以为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其固本。

教师点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当前弘扬的中华民族精神,既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的凝聚。

因此,民族精神,不仅是一个民族告别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而且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同时,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

特别是这次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爱国举动,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不屈的崇高品格,看到了源自民族灵魂深处的强大凝聚力。

正因为有了这种民族精神的维系,我们的国家、民族都会强大,才会生生不息。

第二组同学展示材料: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强度之大、范围之广、破坏之重,在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安排总署下,抗震救灾工作有序展开。

温家宝总理亲赴灾区第一线指挥救灾,广大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各省市和各路救援大军的物资纷纷运抵灾区,中央财政已经安排了数百亿元人民币用于救灾,并且为恢复重建建立了750亿元人民币的地震恢复重建基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全国人民纷纷捐款捐物,奉献爱心,与灾区人民共渡难关。

截止目前,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
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我们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他们观点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的中华民族一次次地经受考验,历练磨练的我们真正明确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爱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在抗震救灾的始终。

教师点拨: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使命,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好,弘扬好。

第三组同学展示材料:2008年6月20日,《功夫熊猫》登陆全国院线,影片口碑颇佳。

无论苛刻的影评人,还是孩子们都高度评价该片。

《功夫熊猫》由西方制作,却充满了东方神韵。

发行方负责人透露,导演马克·奥斯波恩用了30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制作这部影片历时5年。

他的目的就是让全球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功夫、熊猫、山水、太极、庙会、书法、针灸都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动物们吃的是面条和包子,用的是筷子;猴形、鹤形、蛇形、虎形、螳螂是中国传统武术中颇具特色的拳法。

这是一部中国元素大全的电影。

中国元素在《功夫熊猫》中不是简单的堆砌、拼贴,而是被娴熟运用。

比如老龟化作花瓣飞天,充满和谐之美。

上海复旦大学的金老师说,看完《功夫熊猫》才发现中国导演和西方导演相差最大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能力,而是想法。

金老师设想,如果让中国导演拍摄这部影片,阿宝只能是“憨态可掬”,绝对缺乏想象力,“难道老外不知道熊猫的爸爸应该是熊猫吗?这就是差距。

我们固步自封,人家已经走了很远。

”第三组同学观点认为: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中国元素不断地得到世界影视圈人士的青睐,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影片中被善意的颠覆,中国年经一代更加热衷于外国大片,逐渐淡忘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淀。

这一问题如不及时得到解决,我们的中华文明不会永葆生机和活力,中华文明会流失殆尽。

教师点拨: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的血脉,那么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

在当代中国,大力弘扬和培训民族精神,我们亿万中华儿女责无旁贷。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

有了“主心骨”,才有了中华民族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要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六、教师建议:
(1)同学们课下分别搜集中国传统文学、传统音乐、历史人物、科技发展等方面的资料,再将搜集到的资料做成专题,共同汇编成集。

(2)以“弘扬和培训民族精神,我们如何选择”为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策划一期主题板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