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0篇
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译文: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

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

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注释:
岁暮:年底。

殷忧:深深的忧虑,《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

殷:多,深。

寐:睡觉。

颓:尽。

朔风:北风。

朔:北方。

劲:猛烈。

哀:悲痛,凄厉。

运往,四季更替。

运:即一年四季的运转。

淹物:久留之物。

淹:浸没。

年逝:年华逝去。

催:紧迫。

赏析:
这是一首岁暮感怀诗,时间又是在寂静的长夜。

在这“一年将尽夜”,诗人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不寐,深感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诗的开头两句,以夜不能寐托出忧思之深,用一“苦”字传出不堪禁受长夜难眠的折磨之状。

但对“殷忧”的内涵,却含而不宣。

《诗经·邶风·柏舟》有“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句,谢诗这一联当化用其意,“殷忧”包含下文已经明白揭出的“运往”“年逝”之悲。

它并非单纯的对自然寿命的忧虑,而是交织着人生追求、社会人事等多方面矛盾的复杂思绪。

三四两句是殷忧不寐的诗人岁暮之夜所见所闻。

积雪的白,本就给人以寒凛之感,再加以明月的照映,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更透出一种清冷寒冽的青白色光彩,给人以高旷森寒的感受。

这是一种典型的阴刚之美。

这一句主要是从色感上写岁暮之夜的凛寒高旷之象。

下一句则转从听觉感受方面写岁暮之夜所闻。

“朔风”之“劲”,透出了风势之迅猛,风声之凄厉与风威之寒冽,着一“哀”字,不仅如闻朔风怒号的凄厉呜咽之声,而且透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两句分别从视、听感受上写出岁暮之夜的高旷、萧瑟、寒凛、凄清。

这两句的真正妙处是它和殷忧不寐的诗人之间存在一种微妙的契合。

诗人是在特定的处境与心境下猝然遇物,而眼前的景象又恰与自己的处境、心境相合,情与境合、心与物惬。

明月映照积雪的清旷寒冽之境象,似乎正隐隐透出诗人所处环境之森寒孤寂,而朔风劲厉哀号的景象,则又反映出诗人心绪的悲凉与骚屑不宁。

五六句写到随着时间的运行,四季的更迭,一切景物都不能长留,人的年岁也迅速消逝。

值此岁暮之夜,感到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这两句抒发诗人岁月不居、年命易逝之慨。

这种迟暮之感与诗人的壮志不能实现的苦闷联系在一起,并由“明月”二句所描绘的境界作为烘托,这种感慨并不流于低沉的哀吟,而是显得劲健旷朗、沉郁凝重。

全诗叙事写景抒情交融汇合,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
无可追回的惋惜和对事业无成的惆怅。

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和傅郎岁暮还湘洲诗
南北朝:阴铿
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

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

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

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

湘波各深浅,空轸念归情。

译文:
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

天气寒冷岁月已晚,傅郎却不辞劳苦出发远行。

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

长江在平静的时候仍有风浪,而傅郎偏偏在这岁暮时分驾一叶偏舟孤单单地走了。

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

江边枯萎的野棠花叶子已经凋落完,冰冷的芦花在风中轻摇。

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

天寒地冻,守望的士兵已经不出来瞭望,沙洲上的鸟离行船很远,因此不惊动。

湘波各深浅,空轸念归情。

湘水各处深浅不同,傅郎此去可以亲自践历,君行我仍滞留于此,空添思归悲伤情绪而已。

注释:
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

大江静犹浪,扁(piān)舟独且征。

扁舟:小船。

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

戍(shù)人寒不望,沙禽迥(jiǒng)未惊。

戍人:古代守边官兵的通称。

迥:远。

湘波各深浅,空轸(zhěn)念归情。

轸:伤痛。

赏析:
阴铿诗集中较好的诗篇往往都是写江上景色的,这是他喜爱写、也是写得较为成功的题材。

本诗写的是岁暮送一位姓傅的朋友到湘州(今长沙市)去的情景。

首二句“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是说天气寒冷岁月已晚,傅郎却不辞劳苦出发远行。

次二句“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是说长江在平静的时候仍有风浪,而傅郎偏偏在这岁暮时分驾一叶偏舟孤单单地走了。

这四句表现诗人对傅郎孤帆远去的深切关心。

诗人勾勒描绘出江上风波险恶而眼下又暮色苍茫的景象,虽未正面写情,而爱护之情如见。

“棠枯绛叶尽”以下四句,按照张玉谷的说法是诗人想象傅郎舟行所见,我们认为此说可取。

这四句写的是寒江夜景。

诗人不仅写棠及芦苇的情状以表明风力凛烈,而且更用“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极写冬夜之寒。

由于寒冷,守望的士兵已经不出来瞭望。

“沙禽迥未惊”一句,通常人们理解为沙洲上的鸟离行船很远,因此不惊动。

那么,诗人写这样一个细节到底要表达什么呢?这里可以作两方面的理解:一是表明行舟路途上的荒凉和孤寂,二是点明景色严寒。

苏东坡曾有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的词,末二句写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似乎可以移为此句注脚。

诗中写寒夜沙洲的禽鸟未被惊动,正是要写出寒江孤舟行旅的寂寞、荒凉和阴冷,仍然与前一句一样是写其寒苦。

末二句是说湘水各处深浅不同,傅郎此去可以亲自践历。

君行我仍滞留于此,空添思归悲伤情绪而已。

此处,湘波的深浅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的是傅郎此去的亲历,兼有对他行旅的关切;虚写则是随着注目于客行湘水的波浪激起自己思想情绪的风涛,湘水的深浅也是诗人思归程度的高低,它只在诗人内心深处回流激荡,真是思归人苦只自知了。

本诗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构思的多角度转换。

起四句是从诗人眼
中景写出,中间“棠枯绛叶尽”四句是想象对方客行中的所见,最后结句又转为写自己的身边之事。

通过视角的转换,正可把诗人浮想联翩的因送友而思归的情思委婉曲折地表露出来。

此外,写景的着眼点在渲染氛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

写冬夜舟行孤寂与寒苦,其结穴仍在写主人公的苦苦思归之情上。

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3
仲尼既已没,余亦浮于海。

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

虚舟任所适,垂钓非有待。

为问乘槎人,沧洲复何在。

译文
孔夫子已经死了许多年,我如今也在乘船浮游大海。

天黑见北斗星斗柄掉转,才知道新的一年已经到来。

任轻便的木船随意飘去,垂下钓竿并没有什么期待。

问一问那乘槎归来的人,海上仙洲究竟在什么地方?
注释
仲尼:即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孔子。

浮于海:用《论语·公冶长》“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语意,表示不得志而避世。

昏:黄昏,天色将晚时。

斗柄:指北斗七星第五至第七的三颗星。

回:指回复到前一年年终时的位置。

北斗星方位随季节变换而跟着移动,所以古人从斗柄所指方向可以推知不同的节候。

岁星:即木星。

古人以其岁行一次,用以纪年。

岁星改,是说一年又要过去了。

虚舟:轻舟。

“垂钓”句:意思是诗人自己虽隐居垂钓,但并不似姜太公那样有所等待。

乘槎人:《博物志》:“旧说云天河与海通。

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

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积粮,乘槎而去。

”槎,指竹、木筏。

沧洲:指海上可供隐居之处。

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叠鼓夜寒,垂灯春浅,匆匆时事如许。

倦游欢意少,俯仰悲今古。

江淹又吟恨赋。

记当时、送君南浦。

万里乾坤,百年身世,唯有此情苦。

扬州柳,垂官路。

有轻盈换马,端正窥户。

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

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

教说与。

春来要、寻花伴侣。

译文
日月如梭,时流似箭,已是岁暮,绍兴城中接连不断的响起锣鼓声,家家户户挂起大红灯笼,欢庆丰收,欢度春节。

这时夜里仍然寒冷,春意不浓烈,我已游倦,羁游中难有欢快时,纵观上下千年,很是伤感、痛切。

悲凉的愁绪积于心中如何发泄,要似江淹那样吟恨赋,倾吐凄凉心声。

乾坤只不过万里,人生也只有百年,此情最苦,我真不想再飘零。

扬州曾是那么幽雅繁华的地方,也发生过以歌女换骏马,漂亮姑娘他人门户那样无聊的故事,都像醉酒醒于明月下一样,犹如梦幻随人间世事后浪推前浪般潮水一样消逝。

我也曾写过《杨州慢》《暗香》《疏影》《齐天乐》等那些优美的词和文章,那又有什么用,到头来,还不是飘零天涯,四海为家。

依我说,待到春天来了,倒不如像林逋一样以花为伴侣,打发下半生。

注释
玲珑四犯:词牌名。

此调创自周邦彦《清真集》。

姜夔此词为自度黄钟商曲。

越中:当指浙江绍兴。

越为古越国,绍兴是越国地盘。

叠鼓:叠为重复,接连不断地击鼓。

垂灯:挂彩灯准备过年。

春浅:春意不深不浓烈。

倦游:旅游,羁旅累了,疲倦了,无再游兴趣了。

俯仰:左右、前后、上下、纵横。

《易经·系辞上》载“仰以观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江淹:南北朝代南朝梁国的文学家,作有《恨赋》《别赋》等著名作品,成语江郎才尽或才因老尽均指此江淹。

南浦:江淹在《别赋》中有句名言“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现把南浦泛指送别之地方。

轻盈:这里指体态柔美的女郎。

换马:是个掌故。

据《异闻实录》记录:鲍生多养歌女,韦生好乘骏马。

一日两人相遇,对饮美酒,酒劲发作,商定互换爱好,即以歌女换骏马。

意明即无聊生活。

端正窥户:端正、整齐、正统、漂亮、美丽,这里指漂亮好看。

窥户:偷看人家门户。

羁(jī)旅:指在外乡飘零。

教说与:意指可说或依说,教我说。

赏析:
姜夔一生江湖飘零,因人作客,仕途上坎坷失意,经济上困顿拮据。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岁末,姜夔孤身客居绍兴,耳闻四邻箫鼓迎岁之声,感慨万端,遂写此词抒怀。

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5
岁暮到家
朝代:清代
作者:蒋士铨
原文: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翻译:
母亲爱子女的心是无穷无尽的,我在过年的时候到家,母亲多高兴啊!她正在为我缝棉衣,针针线线缝得密,我寄的家书刚收到,墨迹还新。

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连声问我在外苦不苦?我惭愧地低下头,不敢对她说我在外漂泊的境况。

赏析:
表达了作者念家,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深感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之情,故有此诗。

一二句从母亲的角度落笔,写其日夜思念自己的儿子,看到儿子在年底前回到家中,喜悦之情难以掩饰。

三四句以寒衣在身和家信墨新,分写母子深情。

以下四句叙述到家时的情形,疼儿之语声声在耳,让人心碎,怎忍在母亲面前为旅途劳顿而发怨言。

可谓情真意切,语浅情浓。

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6
原文: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译文
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无穷无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过字之前能够返家。

她为我缝制棉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

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有,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

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有,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

注释
及辰:及时,正赶上时候。

这里指过字之前能够返家。

寒衣针线密:唐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低徊:迟疑徘徊,扪心自问。

愧人子:有愧于自己作儿子的未能
尽到孝养父母的责任,反而惹得父母为自己操心。

风尘:这里指的是旅途的劳累苦辛。

赏析:
《岁暮到家》一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

神情话语,如见如闻,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数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十分关切、爱护。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深意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

最后二句“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是写作者自己心态的。

“低回”,迂回曲折的意思。

这里写出了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

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7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翻译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注释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

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

一说指终南山。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

寐:一作“寝”。

虚:空寂。

一作“堂”。

鉴赏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

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

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

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

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

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

“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

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

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

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而这个不识“才”的
不是别人,正是“明主”。

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

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

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

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

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

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

“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

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

“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

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

封建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创作背景
约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
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

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

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在长安落第后,诗人王维曾经邀请他到自己供职的翰林院见面,谁知不久唐玄宗驾到了。

孟浩然一时紧张躲到了床下,王维不敢欺君,道出实情。

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命孟浩然出来作诗。

孟浩然便吟咏了这首《岁暮归南山》。

赏析二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

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

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两句紧承首联。

“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

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此处所说的“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

颈联两句写登山所见。

“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

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

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

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
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

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8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晚泊
潘阆〔宋代〕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

译文
常年客居他乡,头发已渐了,独自一人坐是从桐庐回到钱塘。

天空的新月还很暗淡,那是因为西面落日的余晖还没有完全褪去。

钱塘江上强劲的风使江面波浪很急,远处龙山脚下人家的炊烟只能隐约看到。

时不时还能听见沙洲上的飞雁因为躲避人,一只只鸣叫着匆匆飞去。

注释
桐庐:今属浙江杭州市。

钱塘:今杭州。

渔浦:在今浙江萧山西南,其对岸即杭州的六和塔。

华发:花白的头发。

孤棹(zhào):孤舟。

棹,本指摇是的用具,这里指是。

龙山:在杭州南,名卧龙山,为天目山分支。

赏析
这首诗首联写自己长久客居外地,终于可以颈到桐庐。

颔联从时间着笔,写傍晚舟中所见。

颈联从经过的山水着笔,写正途景物。

尾联写自己只听见雁声而未见雁鸟,与“岁暮”相呼应。

这首诗明暗相衬,动静结合,绘声绘见,给人以清晰的立体状的画面感。

这首诗首联是说:长久客居外地,不觉已经出现花白的头发了。

此刻从桐庐乘着扁舟独自正来,表现出思正之情非常殷切。

颔联:“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从时间着笔,示傍晚舟中
所见。

这两句自然清颖,富于理趣,表面上信手拈来,实由洗练而出。

时当上弦,新月已上,在落日余晖的映衬下,天空中浮起了一弯眉月,而此时天边霞彩,却显得绚丽可爱。

澄江如练,余霞成绮。

虽然新月还未能朗照,却也带着些远远的晴彩了。

东天的如眉初月,西天的夕阳在山,人在舟中,俯仰成趣。

颈联是从经过的山水着笔,写正途景物。

时近黄昏,晚风渐紧,渔浦边上已聚集了渔舟,暮潮也随着兴起。

江岸那边的龙山一带,升上了阵阵些微的炊烟,远方也见到星星的灯火。

天空渐渐呈现了暮见,作者所乘的船儿,也便停泊了下来。

尾联:“时闻沙上雁,一一皆南飞。

”在泊舟之后,听到沙洲上已有落雁的声音。

在草木黄落的深秋,鸿雁是惯于南飞的。

现在一行行南飞的正雁,已在寻求它们歇宿的地方了。

作者于凝静中看到“平沙落雁”的情景,而所见之景、所闻之声,却都是动态,这些景象,使作者更生思正之情。

这两句和诗的起笔相应,显示出“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味。

全诗作意,正在于一个“正”字。

这首五律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冬季独具特见的暮江晚景。

最后一联用“闻”字写人惊雁飞,使整个图景延伸出无限幽思,静僻处顿添神采,犹如雁高飞而留馀响,渺远飘逸。

这首诗,思致清远,刘攽《中山诗话》说:“潘阆诗有唐人风格,仆谓此诗,不减刘长卿。

”刘长卿在唐代被称为五言长城,其诗句如“离人正惆怅,断月愁婵娟”、“石横晚濑急,水落寒沙广”,皆与此诗相近。

潘阆
潘阆(?~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

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

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

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

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岁暮原文翻译及赏析9
岁暮到家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