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总结--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背景: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内容
(一)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行政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
2、财政权: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权,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赋税上缴中央。
(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军政权: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二)分化事权,互相牵制(分散机构权力)
1、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
(1)财政权:设三司掌管财政;
(2)军政权:枢密院专掌军政,枢密院掌握调兵权,“三衙”掌握统兵权;(3)行政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4)台谏官负责监察百官
2、地方:在地方设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州进行监控和节制;州一级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
(三)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1、罢免宿将兵权,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2、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影响
1、积极:强化中央集权,有效的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
2、“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祖宗之法的确立(拓展)
政治:加强地方控制,分化中央事权
军事:强干弱枝,统调分离,文官掌军
理念:崇文抑武,提高文官与士人地位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积弱
1、宋辽关系:北宋两次夺回燕云十六州失败;双方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澶渊之盟)
2、宋夏关系: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达成
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庆历和议)。
(二)财政危机积贫
1、冗官: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2、冗兵: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大半(募兵制)
3、冗费:养兵、养官,开支巨大,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三、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一)庆历新政
1、时间:宋仁宗时期由范仲淹主导并推行
2、宗旨:整顿官僚队伍
3、重要措施(拓展):(1)明黜陟:严格官员考核与升降标准;(2)抑侥幸:限制恩荫制度使官僚滥进。
4、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二)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财政困难;庆历新政失败。
2、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3、内容:
(1)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贷粮给农民,收获后归还本息。
(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财政收入)
市易法:设市易司,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
(打击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财政收入)(2)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保甲法:编制乡村民户,农闲时军训,平时夜间轮差巡逻,维持治安
4、评价:
(1)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强兵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2)存在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的情况,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新法存在操之过急,涉及面太广的缺陷。
(3)围绕新法与祖宗之法,党争不断,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5、启示(拓展)
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改革不能急于求成,要讲究策略;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四、南宋的偏安
(一)靖康之变,南宋重建
1、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北宋为金朝所灭,两位皇帝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即位,后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二)宋金对峙
1、南宋抗金: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但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岳飞遇害是朝廷“重文抑武”以维护最高统治集团利益的必然选择)
2、绍兴和议(1141年):
(1)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对金称臣;
(2)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3、南北对峙:宋金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隆兴和议、嘉定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