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2022届初一下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吉林市2022届初一下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句子默写
1.将下面的两首古诗默写完整。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泊秦淮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

【答案】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

这是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

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畏”“缘”“沙”“近”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二、选择题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淤.泥(yū)字帖.(tiè)鲜.为人知(xiān)
B.阖.家(hé)粗拙.(zhuó)忍俊不禁.(jīn)
C.取缔.(tì)孱.头(càn)忧心忡.忡(chǒng)
D.炽.热(chì)湮.没(yān)心有灵犀.(x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鲜”应读xiǎn;B项中,“拙”应读zhuō;C 项中,“缔”应读dì,“忡”应读chōng。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B.普希金,俄国诗人,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C.《骆驼祥子》中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小福子,她在屡遭不幸后,一步步走向毁灭。

D.《海底两万里》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所写,作品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

【答案】C
【解析】C错,《骆驼祥子》中与祥子有着密切关系的女主人公是虎妞。

4.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叫作“阳”。

如“河阳”指黄河南岸,“汉阴”指汉水北岸。

B.《卖油翁》的作者是纪昀,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六一居士,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

D.“热爱祖国”、“安排任务”,“喷出火焰”“放松下来”,这些短语皆为动宾短语。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如“河阳”指黄河北岸,“汉阴”指汉水南岸,故A错误。

B.《卖油翁》的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六一居士,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故B错误。

D. “热爱祖国”、“安排任务”,“喷出火焰”,这些短语皆为动宾短语。

“放松下来”是动补短语。

故D错误。

故选C。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B.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我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C.以我酌油知之。

译文: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D.众服为确论。

译文: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
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B翻译有误。

改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不是“我们”。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多年间的史事。

B.《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等故事。

C.《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D.《望岳》诗中的“阴阳割昏晓”一句,是说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北为阴,山南水南为阳。

【答案】D
【解析】
【详解】
“阴阳割昏晓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故选D。

三、现代文阅读
7.想偷一本书
王秋珍
我想偷一本书已经很久了。

它就放在我们办公室一位同事的桌上。

每天,我都能看见它。

那蓝色的封面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

可是,它寂寞地待在桌上,从来没人去翻一翻。

有一次,我看见同事拿起了它。

我正暗暗为它高兴,却分明看见我的这位漂亮的女同事,只是用书扫了扫椅子上的灰尘。

别的同事走过来走过去,总是低着头忙忙碌碌。

那个叫手机的玩意成了大家的最爱。

谁会留意一本书呢?
慢慢地,我看见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

我还看见有好几次,漂亮的女同事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

书的封面留下了一个圆圈,还带着褶皱,好像一个可怜的孩子歪着嘴巴在哭泣。

我只想把它偷回家。

可是,一想到偷,我的心就像要跳出胸膛。

从小,爸爸就教育我,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偷大偷小都是贼。

因此,我一天天地看着它,看着办公室来来往往的同事,一直不敢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

可机会还是来了。

那天,我打了一段文字,抬起头,蓦然发现办公室里居然只有我一个人。

我按捺住狂跳的心,悄然起身,来到漂亮女同事的桌前。

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

突然,一个声音从天而降:“你想干嘛?”我的身子斜了斜,差点跌倒。

我刚想回答,却听见那人继续在说:“好啦好啦,就你会耍贫嘴。

我很忙,没空和你扯东扯西的。

”说话间,我看见漂亮女同事飘逸的长裙在办公室里舞动了几步,倏地飘出去了。

我,终于把书偷到了手。

虽说窃书不算偷,我却感觉脸上有无数只蚂蚁在爬。

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文明的我居然会和“偷”这么不文雅的字站在一起。

回家后,我拿出软毛巾轻轻地擦拭封面,又拿出吹风机吹那个固执的圆圈。

最后,我把书的封底朝上,放在桌上,再压上了一个厚重的红木小方凳。

次日,我把书拿出来,它又变成了端正的模样。

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

我洗净双手,拿出偷来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起来。

看着它们,我仿佛又走进了老时光。

我看到了自己在养花种菜,在夕阳下徜徉,在厨房的油烟里战斗……
是的,这是我写的书。

每一个字,都像芬芳的花,让我驻足,流连。

出版社只给了我50本样书。

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

当初,漂亮女同事听说我出书了,就第一时间向我祝贺并要书。

没想到,她要的只是一份客套。

是的,只是一份客套。

漂亮女同事一直把书放在桌上,从来不曾翻上一篇。

如今,她和我的其他同事一样,一有空就刷微信看网络碎片聊明星八卦,根本没有注意到桌上少了什么。

那本曾被她扫过灰尘垫过杯子的书,好像从来都不曾出现过。

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

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

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

某天,我终于点开一位微友问道:“你说大家喜欢读什么书啊?”“什么?书?”微友抛出两个问号,继续道,“谁还看书啊?”
我仿佛听见了她在手机前的笑声。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改动)
1.“我”为什么要偷漂亮女同事的书?
2.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

(“酸酸甜甜”一词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文中说“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

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我”为什么会感到不安?
5.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案】1.示例:因为是“我”写的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

女同事向“我”祝贺并要书,“我”把书送给她,但她却不爱书。

“我”心疼自己的书,所以就把书偷回来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偷书时的紧张与慌乱。

“酸酸甜甜”生动地写出了“我”当时复杂的心理:“酸酸”是因为没有为自己的书找到懂它的人,让它受了“委屈”;而且为了它,“我”还当了一回“小偷”。

“甜甜”是因为“我”的书又回来了,又恢复了原样,不用再受“委屈”了。

3.描写(答“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亦可)。

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我”修复书的过程,表达了“我”对书的珍爱。

4.“我”想到这个忙碌的时代,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

“我”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恐怕找不到。

5.现象:传统纸质图书在社会上受到冷落,很多人沉溺于手机。

看法示例: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一个不好好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这种现象,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概括。

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即可归纳概括出答案。

从小说的内容来看,“我”偷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女同事不爱书,“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二是“我”心疼那书,因为那本书是“我”写的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谁想却受到了这样的冷落。

2.①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

“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偷书时的紧张。

②本题专查人物心理情感的体会。

结合前文内容来看,我在成功偷书之后,擦拭书面并压平整书本,看着恢复原样的书时,产生了这种“酸酸甜甜”的心理。

从“酸酸甜甜”一词的本义来看,它表现了“我”当时心理的复杂:“酸酸”是因为书给了同事,却没有找到懂它的人,让它受了这么长时间的“委屈”;而且为了它,“我”还当了一回“小偷”。

“甜甜”则是看着书又回来了,又恢复了原样,觉得无比的快乐。

点睛: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3.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

表达方式共五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从段落内容来看,这段话主要描写了我修复书的过程,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

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具体地表现出现我对书的珍爱。

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

解答此题一般可以从句子的前后找到答案。

文章在第⑯段说“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

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接着后一句就给出了答案,原因是“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

”根据自己的理解可概括为:是因为我想到这个忙碌的时代,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我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恐怕很难再找到。

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阅读感悟的表达。

结合文末作者的思考,可以看出本文作者通过自己因爱书而产生的“偷书”行为,反映了现今社会中传统纸质图书受到冷落,人们整天沉溺于手机的现象。

阅读感悟的表达,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阐述,注意表述语句的流畅即可。

8.现代文阅读理解
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①表哥种了二十多年桃树,有几十亩桃园。

几年前,我从他那儿移了棵嫁接好的桃树苗,栽在院子里。

②“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见钱”,这农谚准得很。

桃树栽下后的第二年,虽然料峭春寒,但枝丫间已冒出了一个个花骨朵,随着“春风又绿江南岸”,仿佛一夜之间,那小小的桃树,竟“满树和娇烂漫红”了。

③我兴奋地打电话向表哥报喜,表哥却叮嘱我:每根枝上只留五六朵桃花,其余的都摘掉。

电话这端
的我一下子惊掉了下巴,问他为什么,表哥告诉我,不仅现在要这样,等结了桃,还要摘掉多余的果子,每根枝上只留下一两只最大最好的。

因为桃树太小,枝丫太细,桃子多了禁不住……
④虽是万般不舍,可看看桃树那纤细的枝条,真的怕它承受不了太多的重负,只好忍痛割爱。

这年夏天,我收获了六个又大又甜的蜜桃。

⑤第二年,桃树虽粗壮了许多,但仍显得有些“身单力薄”。

我怕它还是不能承受重负,便疏掉一些花朵,摘掉了一些果子,只是比上年留的多留了一些。

这一年,我收获了更多的桃子。

只是桃子大小不一,品相也不怎么好。

⑥桃树渐渐长大,不再担心它的承受能力,我期待它结出更多的果实。

于是,不肯再辜负每一朵花蕊,更舍不得糟蹋结出的每一个果子。

可是,收获的桃子竟小了许多,也不如以前的甜。

我以为这桃树得了什么病,打电话询问表哥。

表哥问明原委,告诉我“该疏的花一定要疏,该去的果坚决得去,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⑦我如梦初醒。

是啊,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
⑧我们的人生,不也是一样吗?在人生的航程中,生活就如同一棵开花的树。

我们有很多梦想,有很多想做的事,有很多想要的“花”和“果”。

可是,现实很残酷。

尽管世界因生命而美丽,生命因梦想而精彩,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贝壳里都蕴有珍珠,并不是所有的生命都能焕发出光彩,并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开花结果。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取舍,适时摘掉那些多余的“花”和“果”。

因为,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精力有限而事无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诸事兼顾。

⑨舍弃,并不是放弃,而是为了得到最好的结果。

“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这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选自2018年1月11日《河池日报》,有删改)
1.本文标题“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智慧?(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2.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A、B处限填2个字,C处15字以内)
3.请说说文章第②段引用“满树和娇烂漫红”诗句的目的。

4.请分析第⑦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5.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学习生活中众多的“花”和“果”的?
6.本文作者在栽种桃树过程中悟出人生的智慧与哲理,古代很多文人在欣赏自然风光中也会悟出一定的人生智慧与哲理。

请写出你所熟悉的包含人生智慧与哲理的连续两句古诗文:______,______。

【答案】1.舍弃,并不是放弃,而是为了得到最好的结果。

2.A惊讶 B不舍 C桃树长出的桃子小且不甜
3.既表现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景色,突出了桃花开得繁密、红艳,又体现了我当时喜悦的心情。

4.第⑦段是过渡段,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由上文叙写栽种桃树的过程及心理变化过渡到下文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悟;同时也照应了文章的标题。

5.举例恰当合理,表达流畅准确
6.示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记叙文综合阅读的能力。

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不是每朵花都要结果”是标题也是本文作者要表达的观点,纵观全文,由事入理,第①-⑥段叙事,第⑦段过渡,第⑧-⑨段就揭示了文中事件所包含的哲理。

第⑧段讲到:“我们必须学会取舍,适时摘掉那些多余的‘花’和‘果’。

因为,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精力有限而事无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诸事兼顾。

”第⑨段结尾处就用“舍弃,并不是放弃,而是为了得到最好的结果”进行了总结。

所以答案是结尾处的点睛之句。

2.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语句,进一步精读,确定哪些语句与题干要求相符,把这些语句提取出来并在理解后得出切题的词语或句子,概括作答。

事件“表哥叮嘱摘掉多余的花、果”是在第③段,在③段“电话这端的我一下子惊掉了下巴”这句话中的“惊”就能找到“我”的心理活动,按要求用两个字作答,故A处答案应填“惊讶”;事件“对纤细的桃树疏花去果”是在第④段,在④段“虽是万般不舍”这句话中的“不舍”就能找到“我”的心理活动,故B处答案应填“不舍”;“不解”的心理活动由第⑥段的“我以为这桃树得了什么病,打电话询问表哥”这句话可感悟到,故阅读第⑥段,会发现第⑥段写的是:“可是,收获的桃子竟小了许多,也不如以前的甜。

”学生按字数在“15字以内”的要求进行作答,就能得出C处答案。

3.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在文学类作品中,引用诗句的作用是:能使文章语言更加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画龙点睛,升华主题,使人回味无穷。

在本文中,引用“满树和娇烂漫红”目的是表现春天桃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色,语言凝炼而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同时景中有情,能让人在诗句中体会到“我”当时的愉悦之情。

4.本题考查的是关键段落的作用。

要回答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关键是要看段落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与其他文段或内容的联系,要整体思考,不可断章取义。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有:(1)在文章开头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出下文,或开篇点题,点出文章的主题;(2)在文章中间的作用是过渡,承上启下;(3)在文章结尾的作用是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或者总结全篇,深化主题。

第⑦段位于文章中间,前六段作者是在叙事,后两段作者是在议论,所以第⑦段是由事入理的过渡段;同时,从结构上看,第⑦段也照应了文章标题。

5.开放性试题。

解答本题,只要扣住了本文的主要观点,举例恰当,语言通畅即可。

示例:生活中常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在很多时候必要的舍弃是为了更好的获得。

因此我们在和同学相处的时候,对办不好的事情不去轻易承诺,也不虚假地答应或应付同学,要选择守信,选择真诚。

6.本题考查对诗文名句的积累。

答题时应注意,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不能写错别字。

示例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示例2: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9.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小题。

①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在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

他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

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

他停止住思想,所以就是杀了人,他也不负什么责任。

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忽忽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

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

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

②冬天过去了,春天的阳光是自然给一切人的衣服,他把棉衣卷巴卷巴全卖了。

他要吃口好的,喝口好的,不必存着冬衣,更根本不预备着再看见冬天;今天快活一天吧,明天就死!管什么冬天不冬天呢!不幸,到了冬天,自己还活着,那就再说吧。

原先,他一思索,便想到一辈子的事;现在,他只顾眼前。

经验告诉了他,明天只是今天的继续,明天承继着今天的委屈。

卖了棉衣,他觉得非常的痛快,拿着现钱作什么不好呢,何必留着等那个一阵风便噎死人的冬天呢?
③慢慢的,不但是衣服,什么他也想卖,凡是暂时不用的东西都马上出手。

他喜欢看自己的东西变成钱,被自己花了;自己花用了,就落不到别人手中,这最保险。

把东西卖掉,到用的时候再去买;假若没钱买呢,就干脆不用。

脸不洗,牙不刷,原来都没大关系,不但省钱,而且省事。

体面给谁看呢?穿着破衣,而把烙饼卷酱肉吃在肚中,这是真的!肚子里有好东西,就是死了也有些油水,不至于像个饿死的老鼠。

④祥子,多么体面的祥子,变成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

脸,身体,衣服,他都不洗,头发有时侯一个多月不剃一回。

他的车也不讲究了,什么新车旧车的,只要车份儿小就好。

拉上买卖,稍微有点甜头,他就中途倒出去。

坐车的不答应,他会瞪眼,打起架来,到警区去住两天才不算一回事!独自拉着车,他走得很慢,他心疼自己的汗。

及至走上帮儿车,要是高兴的话,他还肯跑一气,专为把别人落在后逸。

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么剐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

原先他以为拉车是拉着条人命,一不小心便有摔死人的危险。

现在,他故意的耍坏;摔死谁也没大关系,人都该死!
1.祥子一步步由人变成“走兽”,导致这一质变最关键的事件是()
A.孙侦探敲诈勒索他苦心积攒的买车钱。

B.受夏太太的引诱染上了病,身体垮了。

C.虎妞难产而死,孩子没了,家没了,车卖了。

D.小福子不堪忍受欺凌,在松林里上吊而死。

2.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这一组句子中,连用六个动词,表现了祥子堕落后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B.“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中的“乱死岗子”是北京方言,是指无人管理的任人埋葬尸首的土岗子。

C.“春天的阳光是自然给一切人的衣服”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给人们身体带来的温暖的感觉。

D.从祥子卖掉棉衣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此时的他只顾眼前生活,已经彻底堕落了。

3.“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么剐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D
2.A
3.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下子列举祥子掏坏的四种情况,语言通畅,有语势,充分表现了堕落后的祥子的冷酷自私。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祥子来自农村,从农村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

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

但刚拉半年,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祥子失去了洋车,只牵回三匹骆驼。

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

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

当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

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

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

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

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被生活捉弄的祥子开始游戏生活,吃喝嫖赌。

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

因此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懒”“狡猾”是形容词,不是动词;B.C.D分析无误。

故选A。

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排比是一种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本句用“什么……什么……什么……什么……”构成排比句,列举祥子掏坏的四种情况,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突出堕落后的祥子的无耻,麻木,好占便宜,自暴自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