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数学 反比例函数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含答案)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中考数学反比例函数培优易错难题练习(含答案)附答案解析
一、反比例函数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双曲线:y= (x>0)分别与直线OA:y=x和直线AB:y=﹣
x+10,交于C,D两点,并且OC=3BD.
(1)求出双曲线的解析式;
(2)连结CD,求四边形OCDB的面积.
【答案】(1)解:过点A、C、D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是M、E、F,
∴∠AMO=∠CEO=∠DFB=90°,
∵直线OA:y=x和直线AB:y=﹣x+10,
∴∠AOB=∠ABO=45°,
∴△CEO∽△DEB
∴= =3,
设D(10﹣m,m),其中m>0,
∴C(3m,3m),
∵点C、D在双曲线上,
∴9m2=m(10﹣m),
解得:m=1或m=0(舍去)
∴C(3,3),
∴k=9,
∴双曲线y= (x>0)
(2)解:由(1)可知D(9,1),C(3,3),B(10,0),∴OE=3,EF=6,DF=1,BF=1,
∴S四边形OCDB=S△OCE+S梯形CDFE+S△DFB
= ×3×3+ ×(1+3)×6+ ×1×1=17,
∴四边形OCDB的面积是17
【解析】【分析】(1)过点A、C、D作x轴的垂线,垂足分别是M、E、F,由直线y=x
和y=﹣x+10可知∠AOB=∠ABO=45°,证明△CEO∽△DEB,从而可知 = =3,然后设设D(10﹣m,m),其中m>0,从而可知C的坐标为(3m,3m),利用C、D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列出方程即可求出m的值.(2)求分别求出△OCE、△DFB△、梯形CDFE的面积即可求出答案.
2.如图,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经过点A(﹣1,4),直线y=﹣x+b(b≠0)与双曲线y= 在第二、四象限分别相交于P,Q两点,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C,D两点.
(1)求k的值;
(2)当b=﹣2时,求△OCD的面积;
(3)连接OQ,是否存在实数b,使得S△ODQ=S△OCD?若存在,请求出b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解:∵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经过点A(﹣1,4),
∴k=﹣1×4=﹣4;
(2)解:当b=﹣2时,直线解析式为y=﹣x﹣2,
∵y=0时,﹣x﹣2=0,解得x=﹣2,
∴C(﹣2,0),
∵当x=0时,y=﹣x﹣2=﹣2,
∴D(0,﹣2),
∴S△OCD= ×2×2=2
(3)解:存在.
当y=0时,﹣x+b=0,解得x=b,则C(b,0),
∵S△ODQ=S△OCD,
∴点Q和点C到OD的距离相等,
而Q点在第四象限,
∴Q的横坐标为﹣b,
当x=﹣b时,y=﹣x+b=2b,则Q(﹣b,2b),
∵点Q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
∴﹣b•2b=﹣4,解得b=﹣或b= (舍去),
∴b的值为﹣.
【解析】【分析】(1)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易得k=﹣4;(2)当b=﹣2时,直线解析式为y=﹣x﹣2,则利用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可求出C(﹣2,0),D(0,﹣2),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3)先表示出C(b,0),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由于S△ODQ=S△OCD,所以点Q和点C到OD的距离相等,则Q的横坐标为(﹣b,0),利用直线解析式可得到Q(﹣b,2b),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得到﹣b•2b=﹣4,然后解方程即可得到满足条件的b的值.
3.如图,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与一次函数y= x的图象交于点A、B,点B的横坐标是4.点P是第一象限内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动点,且在直线AB的上方.
(1)若点P的坐标是(1,4),直接写出k的值和△PAB的面积;
(2)设直线PA、PB与x轴分别交于点M、N,求证:△PMN是等腰三角形;
(3)设点Q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位于P、B之间的动点(与点P、B不重合),连接AQ、BQ,比较∠PAQ与∠PBQ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案】(1)解:k=4,S△PAB=15.
提示:过点A作AR⊥y轴于R,过点P作PS⊥y轴于S,连接PO,
设AP与y轴交于点C,如图1,
把x=4代入y= x,得到点B的坐标为(4,1),
把点B(4,1)代入y= ,得k=4.
解方程组,得到点A的坐标为(﹣4,﹣1),
则点A与点B关于原点对称,
∴OA=OB,
∴S△AOP=S△BOP,
∴S△PAB=2S△AOP.
设直线AP的解析式为y=mx+n,
把点A(﹣4,﹣1)、P(1,4)代入y=mx+n,
求得直线AP的解析式为y=x+3,
则点C的坐标(0,3),OC=3,
∴S△AOP=S△AOC+S△POC
= OC•AR+ OC•PS
= ×3×4+ ×3×1= ,
∴S△PAB=2S△AOP=15;
(2)解:过点P作PH⊥x轴于H,如图2.
B(4,1),则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 ,
设P(m,),直线PA的方程为y=ax+b,直线PB的方程为y=px+q,
联立,解得直线PA的方程为y= x+ ﹣1,
联立,解得直线PB的方程为y=﹣ x+ +1,
∴M(m﹣4,0),N(m+4,0),
∴H(m,0),
∴MH=m﹣(m﹣4)=4,NH=m+4﹣m=4,
∴MH=NH,
∴PH垂直平分MN,
∴PM=PN,
∴△PMN是等腰三角形;
(3)解:∠PAQ=∠PBQ.
理由如下:
过点Q作QT⊥x轴于T,设AQ交x轴于D,QB的延长线交x轴于E,如图3.可设点Q为(c,),直线AQ的解析式为y=px+q,则有

解得:,
∴直线AQ的解析式为y= x+ ﹣1.
当y=0时, x+ ﹣1=0,
解得:x=c﹣4,
∴D(c﹣4,0).
同理可得E(c+4,0),
∴DT=c﹣(c﹣4)=4,ET=c+4﹣c=4,
∴DT=ET,
∴QT垂直平分DE,
∴QD=QE,
∴∠QDE=∠QED.
∵∠MDA=∠QDE,
∴∠MDA=∠QED.
∵PM=PN,∴∠PMN=∠PNM.
∵∠PAQ=∠PMN﹣∠MDA,∠PBQ=∠NBE=∠PNM﹣∠QED,
∴∠PAQ=∠PBQ.
【解析】【分析】(1)过点A作AR⊥y轴于R,过点P作PS⊥y轴于S,连接PO,设AP 与y轴交于点C,如图1,可根据条件先求出点B的坐标,然后把点B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即可求出k,然后求出直线AB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A的坐标,从而得到OA=OB,由此可得S△PAB=2S△AOP,要求△PAB的面积,只需求△PAO的面积,只需用割补法就可解决问题;(2)过点P作PH⊥x轴于H,如图2.可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PB的解析式,从而得到点N的坐标,同理可得到点M的坐标,进而得到MH=NH,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PM=PN,即△PMN是等腰三角形;(3)过点Q作QT⊥x轴于T,设AQ
交x轴于D,QB的延长线交x轴于E,如图3.可设点Q为(c,),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Q的解析式,即可得到点D的坐标为(c﹣4,0),同理可得E(c+4,0),从而得到DT=ET,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QD=QE,则有∠QDE=∠QED.然后根据对顶角相等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就可得到∠PAQ=∠PBQ.
4.如图,已知点D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上,过点D作x轴的平行线交y轴于点B (0,3).过点A(5,0)的直线y=kx+b与y轴于点C,且BD=OC,tan∠OAC= .
(1)求反比例函数y= 和直线y=kx+b的解析式;
(2)连接CD,试判断线段AC与线段CD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3)点E为x轴上点A右侧的一点,且AE=OC,连接BE交直线CA与点M,求∠BMC的度数.
【答案】(1)解:∵A(5,0),
∴OA=5.
∵,
∴,解得OC=2,
∴C(0,﹣2),
∴BD=OC=2,
∵B(0,3),BD∥x轴,
∴D(﹣2,3),
∴m=﹣2×3=﹣6,
∴,
设直线AC关系式为y=kx+b,
∵过A(5,0),C(0,﹣2),
∴,解得,
∴;
(2)解:∵B(0,3),C(0,﹣2),
∴BC=5=OA,
在△OAC和△BCD中
∴△OAC≌△BCD(SAS),
∴AC=CD,
∴∠OAC=∠BCD,
∴∠BCD+∠BCA=∠OAC+∠BCA=90°,
∴AC⊥CD;
(3)解:∠BMC=45°.
如图,连接AD,
∵AE=OC,BD=OC,AE=BD,
∴BD∥x轴,
∴四边形AEBD为平行四边形,
∴AD∥BM,
∴∠BMC=∠DAC,
∵△OAC≌△BCD,
∴AC=CD,
∵AC⊥CD,
∴△A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MC=∠DAC=45°.
【解析】【分析】(1)由正切定义可求C坐标,进而由BD=OC求出D坐标,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由A、C求出直线解析式;(2)由条件可判定△OAC≌△BCD,得出AC=CD,∠OAC=∠BCD,进而AC⊥CD;(3)由已知可得AE=OC,BD=OC,得出AE=BD,再加平行得四边形AEBD为平行四边形,推出△OAC≌△BCD,∴AC=CD,∵AC⊥CD,∴△A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MC=∠DAC=45°.
5.如图,已知正比例函数y=2x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A(m,﹣2).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观察图象,直接写出正比例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若双曲线上点C(2,n)沿OA方向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判断四边形OABC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答案】(1)解: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k>0)
∵A(m,﹣2)在y=2x上,∴﹣2=2m,∴解得m=﹣1。

∴A(﹣1,﹣2)。

又∵点A在上,∴,解得k=2。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2)解:观察图象可知正比例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1<x<0或x>1。

(3)解:四边形OABC是菱形。

证明如下:
∵A(﹣1,﹣2),∴。

由题意知:CB∥OA且CB= ,∴CB=OA。

∴四边形OABC是平行四边形。

∵C(2,n)在上,∴。

∴C(2,1)。

∴。

∴OC=OA。

∴平行四边形OABC是菱形。

【解析】【分析】(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k>0),然后根据条件求出A点坐标,再求出k的值,进而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直接由图象得出正比例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首先求出OA的长度,结合题意CB∥OA 且CB= ,判断出四边形OABC是平行四边形,再证明OA=OC
6.如图1,已知直线y=x+3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将直线在x轴下方的部分
沿x轴翻折,得到一个新函数的图象(图中的“V形折现”)
(1)类比研究函数图象的方法,请列举新函数的两条性质,并求新函数的解析式;
(2)如图2,双曲线y= 与新函数的图象交于点C(1,a),点D是线段AC上一动点(不包括端点),过点D作x轴的平行线,与新函数图象交于另一点E,与双曲线交于点P.
①试求△PAD的面积的最大值;
②探索:在点D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PAEC能否为平行四边形?若能,求出此时点D的坐标;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解:如图1,新函数的性质:1.函数的最小值为0;2.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x=3.
由题意得,点A的坐标为(-3,0),分两种情况:
①当x-3时,y=x+3;
②当x<-3时,设函数解析式为y=kx+b,
在直线y=x+3中,当x=-4时,y=-1,
则点(-4,-1)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4,1),
把点(-4,1),(-3,0),代入y=kx+b中,
得:,
解得:,
∴y=-x-3.
综上,新函数的解析式为y=.
(2)解:如图2,
①∵点C(1,a)在直线y=x+3上,
∴a=4,
∵点C(1,4)在反比例函数y=上,
∴k=4,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点D是线段AC上一动点,
∴设点D的坐标为(m,m+3),且-3<m<1,
∵DP∥x轴,且点P在双曲线上,
∴点P的坐标为(,m+3),
∴PD=-m,
∴S△PAD=(-m)(m+3)=m2-m+2=(m+)2+,
∵a=<0,
∴当m=时,S有最大值,最大值为,
又∵-3<<1,
∴△PAD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②在点D的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PAEC不能为平行四边形,理由如下:
当点D为AC的中点时,其坐标为(-1,2),此时点P的坐标为(2,2),点E的坐标为(-5,2),
∵DP=3,DE=4,
∴EP与AC不能互相平分,
∴四边形PAEC不能为平行四边形.
【解析】【分析】(1)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结合函数图象写出新函数的两条性质;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新函数解析式,注意分两种情况讨论;(2)①先求出点C的坐标,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设出点D的坐标,进而得到点P的坐标,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得出函数解析式,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解即可;②先求出A的中点D的坐标,再计算DP、DE的长度,如果对角线互相平分,则能成为平行四边形,如若对角线不互相平分,则不能成为平行四边形.
7.如图,一次函数y=﹣x+3的图象与反比例y= (k为常数,且k≠0)的图象交于A(1,a),B两点.
(1)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及点B的坐标;
(2)在x轴上找一点P,使PA+PB的值最小,求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
【答案】(1)解:∵点A(1,a)在一次函数y=﹣x+3的图象上,
∴a=﹣1+3=2,
∴点A(1,2).
∵点A(1,2)在反比例y= (k为常数,且k≠0)的图象上,
∴k=1×2=2,
∴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
联立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成方程组,得:
,解得:,,
∴点B(2,1)
(2)解:作B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B′(2,﹣1),连接AB’,交x轴于点P,连接PB,如图所示.
∵点B、B′关于x轴对称,
∴PB=PB′.
∵点A、P、B′三点共线,
∴此时PA+PB取最小值.
设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为y=mx+n(m≠0),
将A(1,2)、B(2,﹣1)代入y=mx+n,
,解得:,
∴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为y=﹣3x+5.
当y=﹣3x+5=0时,x= ,
∴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为(,0).
【解析】【分析】(1)将x=1代入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中即可求出点A的坐标,由点A 的坐标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即可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联立两函数表达式成方程组,通过解方程组即可求出点B的坐标;(2)作B点关于x轴的对称点B′(2,﹣1),连接AB’,交x轴于点P,连接PB,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出此时PA+PB 取最小值,根据点A、B′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出直线AB′的函数表达式,再利用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即可求出点P的坐标.
8.如图,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与y轴交于点A(0,4),与x 轴交于点B,C,点C坐标为(8,0),连接AB,AC.
(1)请直接写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若点N在x轴上运动,当以点A,N,C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时,请写出此时点N的坐标.
【答案】(1)解:∵二次函数的图象与y轴交于点A(0,4),与x轴交于点B.C,点C坐标(8,0),

解得
∴抛物线表达式:
(2)解:△ABC是直角三角形.
令y=0,则
解得x1=8,x2=-2,
∴点B的坐标为(-2,0),
由已知可得,
在Rt△ABO中
AB2=BO2+AO2=22+42=20,
在Rt△AOC中
AC2=AO2+CO2=42+82=80,
又∴BC=OB+OC=2+8=10,
∴在△ABC中
AB2+AC2=20+80=102=BC2
∴△ABC是直角三角形
(3)解:∵A(0,4),C(8,0),
AC= =4 ,
①以A为圆心,以AC长为半径作圆,交轴于N,此时N的坐标为(-8,0),
②以C为圆心,以AC长为半径作圆,交x轴于N,此时N的坐标为( ,0)或( ,0)
③作AC的垂直平分线,交g轴于N,此时N的坐标为(3,0),
综上,若点N在轴上运动,当以点A、N、C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时,点N的坐标分别为(-8,0)、( ,0)、(3,0)、 ,0)
【解析】【分析】(1)根据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得;(2)根据拋物线的解析式求得B的坐标,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分别求得AB2=20,AC2=80,BC=10然后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可证得△ABC是直角三角形(3)分别以A.C两点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弧,与m轴交于三个点,由AC的垂直平分线与c轴交于一个点,即可求得点N的坐标
9.如图,抛物线与轴交于两点( 在的左侧),与轴交于点,点与点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点的坐标:
(2)点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动点,当的周长最小时,求出点的坐标;
(3)点在轴上,且,请直接写出点的坐标.
【答案】(1)解:根据题意得,
解得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
点与点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
点的坐标为
(2)解:连接
点与点关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对称.
为定值,
当的值最小
即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的周长最小
由解得,
在的左侧,
由两点坐标可求得直线的解析式为
当时,
当的周长最小时,点的坐标为
(3)解:点坐标为或
【解析】【分析】(1)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n,利用对称性C、D关于对称轴对称即可求出点D坐标.(2)A,P,D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PAC的周长最小,求出直线AD的解析式即可解决问题.(3)分两种情形①作DQ∥AC交x轴于点Q,此时∠DQA=∠DAC,满足条件.②设线段AD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E,直线DE与x的交点为Q′,此时∠Q′DA=′CAD,满足条件,分别求解即可.
10.如图1,抛物线与轴交于、两点,与轴交于点,顶点为点.
(1)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及直线的解析式;
(2)段上一动点(点不与点、重合),过点向轴引垂线,垂足为,设的长为,四边形的面积为.求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在线段上是否存在点,使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解:∵抛物线与轴交于、
两点,
∴,
解得:,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

设直线的解析式为,
则有

解得:,
∴直线的解析式为
(2)解:∵轴,,
∴点的坐标为,
∴,


∵为线段上一动点(点不与点、重合),
∴的取值范围是.
(3)解:线段上存在点,,使为等腰三角形;
,,

①当时,,
解得,(舍去),
此时,
②当时,,
解得,(舍去),
此时,
③当时,
解得,此时.
(1),;(2),
的取值范围是;(3)或或
【解析】【分析】(1)将A、B俩点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即可求出M的坐标,再设直线
的解析式为,代入M的值计算即可.(2)由已知轴,,可得点的坐标为,再根据即可求得t的值.(3)存在,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情况进行解答即可.
11.综合实践
问题情景:某综合实践小组进行废物再利用的环保小卫士行动. 他们准备用废弃的宣传单制作装垃圾的无盖纸盒.
操作探究:
(1)若准备制作一个无盖的正方体形纸盒,如图1,下面的哪个图形经过折叠能围成无盖正方体形纸盒?
(2)如图2是小明的设计图,把它折成无盖正方体形纸盒后与“保”字相对的是哪个字?
(3)如图3,有一张边长为20cm的正方形废弃宣传单,小华准备将其四角各剪去一个小正方形,折成无盖长方体形纸盒.
①请你在图3中画出示意图,用实线表示剪切线,虚线表示折痕.
②若四角各剪去了一个边长为xcm的小正方形,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这个纸盒的高为
________cm,底面积为________cm2,当小正方形边长为4cm时,纸盒的容积为________cm3.
【答案】(1)解:A.有田字,故A不能折叠成无盖正方体;
B.只有4个小正方形,无盖的应该有5个小正方形,不能折叠成无盖正方体;
C.可以折叠成无盖正方体;
D.有6个小正方形,无盖的应该有5个小正方形,不能折叠成无盖正方体.
故答案为:C.
(2)解: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中,相对面的特点是中间必须间隔一个正方形,所以与“保”字相对的字是“卫”
(3)x;(20﹣2x)2;576
【解析】【解答】(3)解:①如图,
②设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x(cm),用含字母x的式子表示这个盒子的高为xcm,底面积为(20﹣2x)2cm2,当小正方形边长为4cm时,纸盒的容积为=x(20﹣2x)2=4×(20﹣2×4)2=576(cm3).
故答案为:x,(20﹣2x)2, 576
【分析】(1)由平面图形的折叠及正方体的展开图解答本题;(2)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中,相对面的特点是中间必须间隔一个正方形,据此作答;(3)①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即可;②根据正方体底面积、体积,即可解答.
12.综合与探究
如图,抛物线的图象经过坐标原点O,且与轴的另一交点为( ,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点A和点B(点A在第二象限),设点A′是点A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连接A′B,试判断ΔAA′B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在问题(2)的基础上,探究:平面内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点A,B,A′,P为顶点的四边形是菱形?若存在直接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1)解:∵抛物线y=x2+bx+c的图象经过点(0,0)和( ,0),
∴,
解得:;
∴ .
(2)解:ΔAA′B是等边三角形;
∵,
解得:,
∴A( ),B( ),
过点A分别作AC⊥轴,AD⊥A′B,垂足分别为C,D,
∴AC= ,OC= ,
在RtΔAOC中
OA= ,
∵点A′与点A关于原点对称,
∴A′( ),AA′= ,
∵B( ),
∴A′B=2-(- )= ,
又∵A( ),B( ),
∴AD= ,BD= ,
在RtΔABD中
AB= ,
∴AA′=A′B=AB,
∴ΔAA′B是等边三角形
(3)解:存在正确的点P,且以点A、B、A′、P为顶点的菱形分三种情况;设点P的坐标为:(x,y).
①当A′B为对角线时,有,
解得:,
∴点P为:;
②当AB为对角线时,有,
解得:,
∴点P为:;
③当AA′为对角线时,有,
解得:,
∴点P为:;
综合上述, , ,
【解析】【分析】(1)根据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抛物线F的解析式;(2)先求出点A、B的坐标,利用对称性求出点A′的坐标,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勾股
定理)可求出AB、AA′、A′B的值,由三者相等即可得出△AA′B为等边三角形;(3)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结合菱形的性质,可得出存在正确得点P,设点P的坐标为(x,y),分三种情况考虑:①当A′B为对角线时,根据菱形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可求出点P 的坐标;②当AB为对角线时,根据菱形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可求出点P的坐标;
③当AA′为对角线时,根据菱形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可求出点P的坐标.综上即可得出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