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地区)高三历史上学期月考三(A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卷类型:A
2014届高三月考试题三(配2014一轮)
历史
适用地区:课标地区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考查范围:(中外政治文明演进历程、中外经济文明演进历程、选修一)
建议使用时间:2013年10月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3·北京卷]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
是:“至于县。
更、分裂,
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 )
A.周 B.秦 C.汉 D.唐
2.[2013·淮北濉溪质检]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
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3. [2013·盐城模拟] 《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任地》:“时至而作,渴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4.[2013·天津卷]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5.[2013·皖南八校联考] 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中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淮河以南考中进士的学子却占了95.2%。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
A.丝绸之路的衰落 B.政治中心的转移
C.程朱理学的兴起 D.经济重心的南移
6.[2013·四川卷] 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
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渐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7.[2013·浙江卷]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8.[2013·皖南八校联考] 对“五四”集会游行示威,梁漱溟评价说:“纵然曹张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
我们纵然是爱国急公的行为,也不能侵犯他,加暴行于他。
……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我们民众的举动,就犯法也可以使得。
”在此,梁漱溟( )
A.赞扬了“五四”运动民主、科学的精神
B.认可国民的正义行动体现了自由原则
C.肯定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D.主张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9.[2013·大纲全国卷] 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作了详细规定。
这表明( )
A.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 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 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
10.[2013·四川卷] 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地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
”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1.[2013·福建卷]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战士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
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12.[2013·南昌模拟] 下图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其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实施群体不同 B.享受权利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主要作用不同
13.[2013·江苏卷] “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
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
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 )
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
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2013·皖南八校二联] 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
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宣称“誓不受男子压制,媒妁结婚之野蛮拘束”。
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B.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
C.人们婚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
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平等
15. [2013·太原模拟] 《论民主》一书指出:“希腊人的政治体制是……一种乡镇会议式的民主。
”其依据是( )
A.希腊民主面向全体居民 B.古希腊小国寡民基础上的民主制
C.财产等级制的推行 D.梭伦改革中分区管理民众的政策16.[2013·南通模拟] 1841年,英国辉格党政府首相墨尔本在一次内阁会议上就阁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表态说:“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
”后因托利党在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墨尔本内阁辞职。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内部意见一致是内阁制的主要原则
B.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利
C.内阁集体责任制成为公认的原则
D.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政策
17.[2013·北京卷]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各邦实力的差距。
但在这个帝国中( )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
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18.[2013·邯郸模拟]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美洲大陆上,哥伦布纪念日便是纪念欧洲与美洲首次碰撞后,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并被人们称为“种族之日”。
这里纪念的是( )
A.发现新大陆的英雄 B.开启美洲历史的新篇章
C.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D.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19.[2013·湖南五市联考]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
其中,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主要原因是( )
A.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市场拓展,英国加快了城市化
C.议会改革,英国完善了民主政治
D.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0.[2013·天津卷] 下图中,美国汽车产量1933年发生了较大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费者购买力下降 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
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 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
2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22.[2013·洛阳模拟] 1965年法国总统戴高乐曾说:“美国享受着美元所创造的超级特权和不流眼泪的赤字。
她用一钱不值的废纸去掠夺其他民族的资源和工厂。
”材料反映了( )
A.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趋向崩溃 B.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的困境
C.美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D.世界货币体系内部的欧美矛盾
23.[2013·汕尾模拟] 有学者指出:各国在经济一体化的初始阶段都能够享受到极大的
增长效应,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取决于各组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
下列最能顺应这一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应是( ) A.欧洲联盟 B.上海合作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24.[2013·太原模拟] 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
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
”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 )
A.余粮收集制 B.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人民公社化运动
25.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
而今,各种多边峰会纷纷涌现,如G20峰会、APEC峰会、欧盟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世界气候变化峰会等。
峰会的大量出现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区域集团化与世界一体化产生冲突 B.传统双边外交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美国一极独霸世界已被多极格局取代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依赖程度加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3分)[2013·湛江调研] 法律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九表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犯死罪,皆条所坐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
……流罪以下,减一等。
——《唐律疏议》
材料三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阅读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特点。
(4分)
(2)比较材料一、三,找出它们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并据此说明罗马法的深远影响。
(4分)
(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落实的?综上探究,你认为法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5分)
27.(12分)[2013·浙江卷]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
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4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4分)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分)
28. (13分)[2013·广东卷]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
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
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5分)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4分)
29.(12分)[2013·江苏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
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
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
……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
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
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
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4分)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4分)
参考答案
试卷类型:A
2014届高三月考试题三(配2014一轮)
1.B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的碑文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联系所学知识,我们把碑文的第一句话补充完整应为:“至于(战)国,天下分而为七,(秦)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郡)县。
”故选B项。
2.D [解析] 题干反映了内阁可以拒绝“不合理”的诏旨、拒绝重拟等,这实际上反映了内阁对皇权有一定限制作用。
3.C [解析] 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宝”“犹用药也”“渴时而止”等,四则材料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为C项。
4.B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手工业技术进步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区别棉花种植的不断扩大与棉花能够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在原因上的不同。
A项政府的大力推广、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这些条件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棉花种植的扩大。
但是,棉花能够逐渐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其前提条件还是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故选B项。
5.D [解析] 题干中反映的现象应属于政治现象,而政治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应是经济现象。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出现了北方人口南迁,带动南方经济发展。
宋朝时期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南方文化的发展。
故选D项。
6.B [解析] 本题由图表切入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图中数据可知1620—1850年城镇人口增长两倍多,而农村人口增长不到一倍,可见城市经济规模扩大明显,故本题选B项。
由图表信息不能得出基本实现城市化的结论,故A项错误。
城市和农村人口都在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在增长,C项错误。
从图表中不能得出人口增速全国领先的结论,本题D项错误。
7.B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由题目中的信息“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为片面最惠国待遇,故本题应选B项。
其他三项均与此信息不符,故排除。
8.D [解析] 曹汝霖等卖国贼罪大恶极,学生“五四”集会游行示威,表达捍卫国家权益的爱国热情;但在此名义下的暴行触犯法律的底线,是应该抵制的。
故应该在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捍卫国家权益。
9.A [解析] 本题以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一职切入考查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开始于1861年,排除C项;自1842年《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1863年英国人赫德担任中国的海关总税务司表明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B项与基本史实不符;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是总理衙门任命的,不代表英国,所以D项内容与史实不符。
故答案为A项。
10.A [解析] 美国提高白银价格,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影响了中国的金融稳定。
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解危机,废除银本位制,实行“币制改革”,防止白银外流,故本题选择A项。
11.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朝鲜战争和抗美援朝,试题难度较小。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原意。
1950年,中国应朝鲜之邀入朝参战的部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A项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B、C两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军队。
12.C [解析] 图片反映了西藏和澳门两个地区的不同制度,西藏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
故选C项。
13.B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不仅发生于农业领域,也发生于钢铁生产等重工业领域,故排除①;由题干中的信息“‘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可知②的表述符合题意;由题干中的信息“‘高产卫星’一词……1958年有85篇”可知③的表述符合题意;由题干中的信息“1960年……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可知④的表述符合题意。
故本题应选B项。
14.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风俗礼仪变化的理解。
材料反映的是人们追求自由平等,说明当时人们的婚俗观念已受西方的影响,故选 C项。
15.B [解析] 据材料中“乡镇会议式”分析可知,古希腊人数少、面积小,因此是一种小国寡民式的民主,故选B项。
16.C [解析] 本题考查对英国内阁责任制的理解。
题干中“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说明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故C项正确。
A、B、D三项说法错误。
17.A [解析] 本题以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时人对其的一个形象比喻为切入点,实际上考查学生对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理解和掌握。
联系宪法的内容,A项正确;帝国议会是由选举产生的,B项错误;帝国政府对帝国的皇帝负责,不对帝国议会负责,帝国首相由皇帝任命,C、D两项错误。
18.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个节日纪念的是“产生新的混血种族及其文化的节日”,属于文明交流的成果。
故D项正确。
19.D [解析] 据所学知识,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使得荷兰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原因是,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从“英国金融”发展到“美国金融”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使美国在战后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D项符合题意。
20.A [解析] 本题以图表形式提供美国汽车产量在1933年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从表格提供的信息看,从1929—1933年,美国汽车的生产量锐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与当时的经济大危机相关。
由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大量工人和农民失业,他们的收入大量减少,对汽车的消费能力急剧下降,直接导致了美国汽车产量下降,B项不符合事实;C项中政府的干预也是在汽车生产能力过剩、消费能力下降的背景下出台的; D项中“价格上涨”错误,实际上当时受市场需求的影响,汽车价格大大降低。
故选A项。
21.B [解析] 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31年”“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判断B项正确。
后来此模式日益僵化,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C、D两项理解有误。
故本题应选B 项。
22.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
A项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20世纪60年代西欧经济普遍恢复,排除B项;C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利用美元特权掠夺其他国家,故D项正确。
23.A [解析] 据材料“取决于各组织进一步深化发展的速度和深度”分析,欧盟是当今世界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可知选择A项。
24.A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强行征收粮食,忽视商品货币关系,侵犯了农民的利益,故正确答案是A项。
25.D【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材料中峰会的大量出现是时代的产物,它是各
国联系日益密切,需要各国合作,加强磋商的产物,故反映的实质是D项。
26.[解析] 第(1)问,据信息“法律上的效力”“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等归纳《十二铜表法》的特点;据信息“死罪可降为流罪”等,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归纳唐律的特点。
第(2)问,从罗马法与《人权宣言》的内容分析二者的相同点,从二者关系角度说明罗马法的影响。
第(3)问,迁移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一小问;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说明法制的作用。
[答案] (1)《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
唐律注重伦理(或“以礼入法”),赋予贵族、官僚一定的法律特权,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
(2)罗马法和《人权宣言》都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影响: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的基础。
(3)落实:颁布《共同纲领》为施政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人大代表,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作用:规范自己,建设公正、公平的社会。
27.[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等知识点,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第(1)问的第一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根据设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计日受值”“王江泾镇‘多织绸……居者可七千余家’”作答。
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鬼国……通商……中国商人……狂”“农人……家家置纺车”“无……心种菽粟”作答。
第(3)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根据设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28.[解析] 本题以《白银资本》切入考查13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问题,考查考生提取史料有效信息,分析、综合应用各种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问首先根据材料可以轻松得出中国与印度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开始变化的原因,可以从欧洲的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活动等相关内容分析。
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欧洲与中国贸易地位的变化,然后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国与欧洲两个方面比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差异,分析变化原因。
第(3)问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日欧经济三足鼎立、第三次科技革命下世界经济合作加强、世界经济区域组织、亚洲经济发展等角度说明即可。
[答案] (1)亚洲: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
(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
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3)二战后初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