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便秘的护理干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便秘的护理干预
摘要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再出血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便秘,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可预防便秘的发生,使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再出血死亡率下降。

关键词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便秘干预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便秘,针对此种原因,2007年1月~2010年7月开始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便秘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特别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护理干预措施。

通过积极干预及时正确地处理患者的便秘,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由原来的21%下降到11%,临床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0年7月收治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8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18~79岁,平均56.4岁。

本组病例发生便秘22例,发生率为57.89%,再出血9例,再出血率为23.68%。

将同期收治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9例设为治疗组,其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7~84岁,平均58.1岁。

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了对便秘的护理,本组病例发生便秘20例,发生率为51.28%,再出血3例,再出血率为7.69%。

方法:两组治疗方案大致相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和便秘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再出血率具有明显差异(P<0.05)。

预防便秘的措施
心理护理: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会出现焦虑、紧张、恐慌,加之卧床后肠蠕动减慢易出现便秘。

护士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便秘的严重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饮食护理:大便是由食物残渣和水分组成,食物过于精细,缺乏纤维素或饮水较少等因素均易引起便秘。

应严密监测24小时出入水量,病情稳定后逐步增加食物中纤维素的含量,如韭菜、芹菜、萝卜、油菜、白菜、苹果和香蕉等高纤维素饮食,同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如白开水或加蜂蜜的开水等,可以有效地预防大便干燥,保持大便通畅。

定时排便:告诉患者定时排便的重要性,按时督促患者排便。

对于习惯每天1次大便的患者,应提醒患者每天都要进行试验性排便,以达到预防和治疗便秘的目的。

定时腹部按摩:除调整饮食结构外,按时腹部按摩,2次/日,15~20分钟/
次,可有效地促进排便。

药物预防: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由于绝对卧床休息易发生便秘,因此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当日即应给予通便药物应用,如番泻叶适量冲茶饮用;复方芦荟胶囊1粒/次,2次/日,口服;麻仁润肠丸1丸/次,2次/日,口服;亦可口服应用果导片。

正确处理便秘: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一旦发生便秘,则应立即通知医生,应常规进行肛门指诊,若能从肛门取出硬结的粪块,则可使患者较为顺利地排出大便。

对于便秘严重者,可先予开塞露40ml直接纳肛以协助通便,效果不佳者再采用0.1%~0.2%肥皂水500ml低压灌肠;亦可采用改良灌肠法,即用50ml 注射器抽吸20%的生理盐水30ml加开塞露液20ml连接一次性吸痰管,经肛门插入至18cm深处给药。

同时,应在床旁备好氧气,护士在床旁嘱患者思想放松,克服紧张情绪,不要屏气用力。

以上方法可使大部分患者较为顺利地排出大便。

小结
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发展快,伤残率、病死率一直较高[1]。

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出血、高血压脑出血、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外伤性出血以及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见疾病。

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一旦出现便秘,则可以诱发血压升高以及颅内压增高,从而造成再次出血,使死亡率和致残率明显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本院自2007年实行整体化护理以来,排便作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健康问题得到了护士的高度重视,使得预防便秘及处理便秘的护理措施落到实处。

由于有效地减少了便秘的发生及正确处理了便秘,因此,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便秘引起再出血死亡的机率也随之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Yoshikawa G,Kawamoto S,Ono H,et a1.Vertebro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fter brain sten infarct showing an improvement on angiography,case report[J].No Shinkei Geka,2003,31(7):803-8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