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专家评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专家评课
高考研究
2014-10-01 2020
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专
家评课
第一个竞赛单元(7月26日上午)
1.名师示范课:《语文报》读报课。
执教者: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
2.《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
执教者:湖北荆州市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李良永
3.《最后一课》。
执教者:天津市第三十五中学康健
评课专家:赵福楼(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副主任,语文特级教师)
首先,余映潮老师读报课给我的三点启示。
第一,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思想;第二,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课堂应该追求简约化;第三,优秀教师的有效率的教学应该体现教方法。
这三点如果概括起来的话就是三个词,“有思想”、“简约化”、“教方法”。
我只谈几点关于“有思想”的问题。
名家上课,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多学生还有可能很多的听课教师就能洞悉他的教学意图,就是说,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读一份报纸,要让学生有所得。
那么,怎么落实这个目标和任务呢?显然,它面临的第一个备课的考验就是读报的课跟读课文的课两者是不同的,读课文的课题是明确的,课文的文本是(相对)单一的,因此其主题探究是清晰
化的,但读报课,报纸内容量之多(有很多篇文章),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怎么提供话题,怎么欣赏文本;如果是我们往常教课文的方法,还追求教意义的话,你会发现报纸中的意义容量是非常多的,因此很难体现教意义,最佳落实的点是教方法。
怎么读、读的过程中怎么样习得方法,这样的意图在余映潮老师的课堂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因此,我们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优秀语文教师,因此,我们也应该更多的向前辈的语文教师、学者学习,去传承他们的思想。
其次,我想跟今天执教赛课的两位青年教师谈三点认识。
第一点认识,青年教师怎样追求教学技术的成熟,而至于发展自己的教育技术;我想,今天参赛的老师都是经过各省竞赛遴选出来的教师,因此他们都是会教课的教师。
然而,当我用教学技术的眼光去评判两节课的话,却发现这些教师在教学技术的运用上都有不太成熟的地方,可能离教学艺术的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
因为他们正处于发展中,我就要用挑剔的眼光说说他们的不足了。
举个例子来说,可能参赛的老师很注意课堂中的“冷”和“热”(冷场和热场的问题),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事先没有读课文,因此这节课应该教的是文本的初读课。
初读课文,应该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读书,此时课堂的场面是处于“冷场”的状态;学生读书之后,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带动学生进行课堂互动,此时,课堂气氛才慢慢由冷转热。
一个合理的课堂应该是先冷后热的,它不能回避学生独立自学。
但是,在有的教学环节,学生自学时有的老师的课堂安排是不尽合理的,因为我们知道,默读的时候人的思维活动是最为活跃的,因此在默读的时候一般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或者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来进行组织,也就是给出让学生5分钟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给出思考题,一定要给出任务,否则这个默读就往往指向不清,缺乏阅读效率,这是大家关注到的第一个教学细节。
第二个细节,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问答之中,我们也会发现有冷场的时候,即教师提问之后学生没有进一步“接答”,课堂迅速出现了冷场,原因何在?因为有的教师可能没有思考过一个合理的教学流程应该是怎样的。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学习应该是三步:第一步,自己读,即自学;第二步,自学之后跟附近同学做同伴交流,现在我们把它叫做小组合作学习;第三步,在大课堂中与教师一起进行互动交流。
如果我们的问题出来之后,不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就迅速地说:“好,你们小组讨论讨论。
”我们就会发现他们讨论不起来,其实学生课堂此时的不活跃跟老师的教学处理不当是有密切关系的。
——我们教师在追求教学技术发展方面,应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第二点认识,谈谈关于教学要根植于文本的问题。
这是语文教学要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大家就执教赛课的教师对于文本的深刻解读都感到不满意。
原因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阅读肤浅化的问题非常普遍,原因在于:
一是,教学处理的方式基本上采用的是问答式。
此时,有两个问题是共同存在的:(1)要么是教师的提问很随意,教师的设问都是一般化的问题,比如说“好不好啊?”“你们读懂了吗?”“写了什么内容啊?”等等,所有语文课堂都会这么问,因此他对这篇课文的认识缺乏新鲜感,他就没有办法激励学生深入探究,“学生答问意识不强”跟“教师提问缺乏讲究”是有关系的。
举个例子,我也是第一次读到《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我读文章时,第一个问题就是:“这篇演说不同于一般的悼词,也就是文章中看不到悲伤,看不到爱怜,看不到怀念,这种在一般的悼词中弥散的情绪是没有的;反过来,它却是温馨优美的,甚至还带着点儿淡淡的喜悦——这是超乎我们的想象力的。
”因此,我当时就想,这篇文章不悲伤,不伤感,不怀念,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思考会引导我们对文章进行深刻的解读。
再说了,文章开头一再强调“我是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的”,意味着演说者左拉不是作为同行、同道来讲话,为什么呢?如果我们对之把握深刻的话,也许到后面我们去解读“兄弟”词汇的时候,我们就会认识到这篇文章不是一篇写私情的文章,它强调的是从文学传承的高度来表达对莫泊桑文学作品所传达的健康气息的赞美,它的人性之美,它的完美如其人,我们喜欢莫泊桑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喜欢他的为人。
因此,本文包含着的很多很深刻的内容,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去关注它。
(2)问答式教学中,问答的数量过多,教师问学生答,即问即答,追求问答的频率,很多老师考虑的是“热场”的问题,“我得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啊”,甚至还出现“接答”,即教师给出前半句学生接下去说后面的一个词,这种强调“短、平、快”的问答,在我们的语文课中比较普遍。
在这样的问答中,学生只能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他们不会进入比较深刻的思考状态的。
因此,这种教学无法深入文本,文本解读的肤浅性就必然客观地存在了。
二是,教师自己对文本的把握不够深刻或者不够深入的话,或者说不能进入那种很动情的情境中的话,我们很多的铺设是出不来效果的。
比如《最后一课》,小说最后(高潮和结局部分),韩麦尔先生在即将下课的时刻,他的心
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他此时此刻最不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在小说中都有具体的体现:他最不想说的是“放学了”“同学们走吧”,两句话中间用破折号连接,这两句话之间是一种动作的凝滞、语言长时间的空白(赵福楼老师现场示范朗读),是高度伤感的凝练;而他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是“法兰西万岁”(赵福楼老师现场示范朗读)。
这里是很长时间很丰富的情感爆发,是伤感、饱满、慷慨,因为前面有动作铺陈;此时,他是用手用粉笔在黑板上用力地写上这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他用了多少力气呢?他写完这两个字他就没力气了,“头靠在黑板上”说明他用尽了所有的生命的力气,他是在用生命呐喊这两个字,他的呐喊是在这样的行为中包含着的。
这种文本的深刻感受,如果我们老师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深刻,在朗读这里的句子的时候,学生就不能随老师的指引进入深痛的感觉之中。
——以上两个问题都可能有害于我们对文本的解读。
第三个认识,关于教学自然状态的问题。
我们的比赛是借班上课,是特殊环境下的特殊课,我们的上课老师容易背着很重的心理负担,对课堂有着过高的期望值,由于过高的期望值,融进了自己过多的东西之后,就很容易有害于怎么上课、在上课过程中跟学生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等问题了,我们就会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得比较紧张,在教学语言上和动作上都跟正常状态不吻合。
比如,从声调上来看,这些教师都是在哪里大声地呐喊着上课,为什么呀?他看着台下那么多听课的老师他紧张,他害怕大家听不到,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教学时应该是比较轻声地组织着说话,而上课的老师都是在大声地呐喊着“同学们,这样好不好啊?!”这完全可以看得出这些老师很紧张。
还有,就是有些行为是很不得当的,比如,我们要对课文中的两个人物(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进行评说的时候,老师要求“同学们准备一下”,用一个词对课文中的两个人物来评价“。
当我看到此处时,我心里就“咯噔”了一下,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对这两个人物都要进行评说的话,学生消耗的时间成本要扩大。
还有,针对这两个人物进行评述,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怎么讨论呢?你是两个人物共同讨论,还是一个一个人物的讨论,这就是老师自己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啊。
当然,老师比较聪明,着重于一个人物进行评说,但对学生而言存在着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两个人物的评说,时间是不够充分的,这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本来,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比如说,“请同学们一起来评价韩麦尔先生,用一个词来评价”,在学习行为结束之后总结一下学习方法“我们刚才使用什
么方法来探究、发现韩麦尔先生的行为特征及其行为表现的”,在掌握了方法之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小弗朗士的性格特征,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较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由“教”而“不教”是我们一贯的教学主张。
教学中,教师的处理过程欠妥当,如果我们来将它们全面铺开的话,基本上是这样的:第一个过程,布置任务;第二个过程,学生自读;第三个过程,小组交流;第四个过程,集体讨论,得出结论。
这样的教学过程的安排,消耗时间非常大;而且,讨论又是散点讨论,你要不断地点评学生的发言,而学生发现课文时一会要到前面去找一会要到后面去找,把文章的思路完全打乱了,讨论也是分散的。
在散点阅读的状态下,要想让学生构建课堂学习和认知的完整体系的话,是非常困难的。
“消耗时间非常大”和“散点阅读”两个原因使得课堂上大的讨论环节需要更充分的时间,时间不够就讨论不充分,就只能匆匆走过场,结果是结论似乎出来了,但感觉总是“不到位”,我们非常希望看到的效果怎么就没有出来呢?原因就在于此。
——希望所有青年教师关注教学技术专业发展的成熟。
再次,跟所有青年教师谈三点专业发展道路的建议(我不展开说)。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有三条道路可走(今天上午的三节课也给大家提供了三条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一条路,走技术发展的道路,做一个会教课的教师,甚至成为一位会构建艺术课堂的教师。
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学习一下于漪老师,我一直认为,于漪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艺术境界上给老师们做出了最好的表率。
如果要走这条道路的话,我们要找到自己的高度,于漪老师就是一个高度。
第二条道路,应该走学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也就是强调知识的先进性,成为知识先进性的教师。
为什么我们能教课呢,因为我们先学先教,我们在知识上有“先进性”。
很多老师在文本解读上达不到“先进”,和学生的认识在一个水平上,那我们怎么去引领学生发展呢!一篇很短的经典文章(今天课堂上的两篇文章都)很耐读,希望老师们在文本解读上要有独到的见解。
第三条道路,走教学思想发展的路子。
今天,余映潮老师做出了非常好的示范。
“大家”上课,是能够压台的!同样是走上讲台,刚才我们分析了青年教师走上讲台的紧张感,而有风格的老教师能放下这些东西。
也许余映潮老师
不会呈现一节非常艺术化的课堂,他本身也没有去想这样做,但他非常“压台”,那么他非常沉稳地站在课堂上的原因是什么,是他肚子里有积存,他知道“我这节课能给学生什么”,而且他坚信“我一定能给得到”、“我所给的学生一定能拿到”,也就是这节课我能够扎扎实实地给学生点什么。
我们不是一直在强调教学应该走扎实发展的道路嘛,我们不是一直在强调要讲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嘛!这就是“有思想”的语文教师所坚守的课堂教学原则。
我们会发现,余映潮老师一上课就跟学生说,两年前我给同学们上读报课,我讲的是什么(投影显示出要点),今天我要给大家上一节专题研讨课,我们要干什么(投影显示出要点)。
很多老师恐怕没有在这方面思考过,在这里,我们要明白余映潮老师的每节课是有预设的,也就是说“我希望这节课是一个什么课”,他非常清晰。
因此黄山赛课时(第八届)他上的是“浏览后的积累”;而今天他要上的是“阅读精选之后的思维方法的点拨”,于是,他就从这期报纸里精选了几个片段,让学生去读,在读的过程中认识到思维方法是怎样的,并进而掌握有效的思维方法。
因此,课堂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整体的反复是非常精致、非常清晰的。
所以,我们希望更多的教师走教学思想发展的道路。
——以上的三条道路,是我今天听完课之后的有感而发,未必是科学的判断,仅供老师们参考。
谢谢大家!
第五个竞赛单元(7月28日上午)
1.《古诗四首》之《春望》《过零丁洋》。
执教者:甘肃兰州市六十四中学吴宇坤。
2.《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执教者:四川成都市树德中学李解。
3.《诗四首》之《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执教者:新疆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明园中学孙丽娟。
4.《走上辩论台》。
支教者: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魏新磊。
评课专家:楮树荣(语文特级教师,宁波大学课程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
各位老师很辛苦啊。
今天上午的四堂课,我相信很多的老师都有很多的感受和看法,有些话不是在这么很段的时间里就可以出结论的,所以我想就有些话题和大家一起探索,我做一个开始;很多问题还有待我们今后在职业当中去进一步琢磨,去解决。
首先,我说一下我评课的标准和想法,提供一种参照的标准;然后,我具体说说四堂课的教学;最后,就这四堂课以及在此之前的赛课所表现出的一些共同问题,我提一些我的看法。
以一些话题,请大家带回去可以继续思考。
一、我评课的一些标准。
评课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有些是评课堂教学的方法和艺术,有些是评课堂上老师表现出来的专业素养,比如说课件制作、朗读、提问、板书等等;有些是侧重评价教学的达成度,看学生在课堂里面有没有发展的地方;有些是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合不合适的角度来评点……就上午的四堂课,我想从教学内容选择的合宜性的角度来评,也就是说,你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怎么样?
那么,教学内容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昨天晚上(互动评课专场)有一位老师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按照什么标准来评价这样的课?按照怎样的标准来判定你教学内容的选择是适宜的呢?在我看来,判定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是合理,可以有这样几个维度,或者说几个框架,或者说几个参照,我们从大往小说、从高往低说:最首先是课程理念,即你对课程的认识,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理念,你就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其次是学科的规定或者说学科的特点,这是语文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本身也是有制约的;再次,一篇文章的文体特点是什么,它的文体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的选择,这正如余映潮老师昨晚所说的那样“文体教学很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能明确,拿来进行教学的文本,它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亮点、精彩点,这些才能形成我们的教学内容,从这个学科到这个文本到它的文体,我们搞清楚了这些,如果我们再把学生学习这个学科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结合起来,你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容易做到适宜了。
二、上午的这几节课,我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去考虑的呢?
第一个,从课程的理念和课程认识的角度来看。
(学生的情况我们不是很了解。
)不同的课程理念和认识,教学内容的选择合适不合适就有不同的看法
了。
今天的四堂课,我们可以归为两类:两堂诗歌教学课和写作教学课,可以作为学科课程;最后一堂课《走上辩论台》可归为活动课程。
这是从课程的形态上来划分的。
学科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觉得就是要以训练为目的;活动课程的目标主要是什么,是要追求活动的深度、广度、效度,让学生在活动当中有一种深度的体验。
第二个,从不同的文体特征有不同的教学内容的角度来看。
我们可以把写作课和辩论赛的活动课先放在一边,先看两堂诗歌的教学课。
文本是中国古典诗歌,还是古典律诗,这样大家就可以去想,这些古典律诗,它们在文体特征上有些什么要素呢?①“题材”和“情感”的要素要考虑;两首感时诗(《春望》《过零丁洋》)、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是不是题材,这种题材跟它的情感还有关系;②对于“意象”和“意境”,古典诗歌的教学肯定要考虑;③“表现手法”或者说律诗修辞、想象等艺术方面的特色,是要考虑的;④诗歌的“音韵和节律”,要考虑的。
这四个方面,在古典诗歌文本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是需要考虑的。
如果教学中不去考虑这四个方面的要素,就是不注重文体的教学,它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肯定是有问题的。
我们再看写作课和综合性学习这两种课:写作课是“写作训练课”,写作课就是要训练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的形成,是要靠写作实践来完成的,而不是靠传授写作知识来形成的,也就是以往我们所说的学生必须在写作实践当中扎实训练才能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判,刚才大家也看到了,我刚才也说了几点。
《春望》和《过零丁洋》这堂课,基本上是分成三个板块来进行的,一个是朗读,一个是品析,一个是悟情;而且每一个教学版块中都有好几个教学环节,例如“品析”这个板块中,它是品析《春望》这首诗的,主要是叫学生自由地品析,“你喜欢哪一联就品析哪一联,”这样学生就展开了品析;单就尾联,学生就说了好多;这时候,老师又补充了杜甫另外几首诗中的句子,问同学们如何欣赏。
我觉得,这些教学环节,尤其是它在大的“品析”的教学环节上运用的就相当于“拓展迁移”的手法,杜甫另外几首诗的诗句(我注释:①《水槛遣心》“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水槛遣心(二首)》“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③《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④《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⑤《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是为了进一步品析诗句的手法之美呢,还是要评析诗歌的词句之美呢,给多了品析就不够深入、不能做到相对完整了。
再例如,《过零丁洋》的品析,看是品析诗歌语言的精炼之美,但实际上学生大部分时间和品析内容都是在表现手法上,所以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教学环节是没有达到这首诗开始时教学设计的目的的。
我们再来看看“悟情”的教学板块,老师问“这两首诗有何相同点?”其中,老师把杜甫《春望》和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主题都定格为“爱国”上,这有点儿不是太合适吧?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
另外,老师带领学生在诗歌的韵律上、韵味上进行品析或者说是品味,这样看来,你的这一点是不是使得你当初的教学目标有些偏移了(老师要求学生读一读,当堂把诗歌背下来,这是没有问题的,也是课程标准要求的,也是古典诗歌教学的需要),你的诗歌教学就有“散点分析”的怀疑了;再一个,诗歌的“爱国”的情怀,杜甫那几首诗歌和这首诗歌(《春望》)完全不是一回事;杜甫也好,文天祥也好,他们都代表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那种“伤时忧时”的感慨,这种感慨更多的是当时士大夫的感时情怀,教师要带着学生去体会这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不是我们常说的“爱国思想”呢?当然,这堂课的朗读处理得比较好,你看,齐读、师生分任务朗读、教师范读、分联品读。
朗读教学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主题,我在此不多赘述。
孙丽娟老师的《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是一堂非常朴素、比较有效的古诗教学课。
先朗读、初步感知,然后想象、赏析、品词析句,最后再朗读,课堂教学的环节设置得比较少,容易使教学集中:通过朗读来探究诗歌的格律之美,通过想象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通过诗歌字词的品味来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就是通过这第三个角度来探究诗歌之美。
不过有一点,我觉得“探究”这个词不够妥当,课堂上实际上是通过这样的三个角度来品味诗歌之美。
但是,老师对教材不是很熟悉,在两首诗的教学过渡与衔接上,表现得不是很顺畅,所以有时候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语言表现得有些琐碎,甚至有不成句的教学语言现象不断出现。
总体上来说,这堂课的教学还是不错的。
写作课,应是以“在书面上的写”为主体。
从写作知识的传授上来讲,这节课比较好,那它有什么问题呢?课题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它的中心就是“围绕写作中心处理好详略”,我们就可以对课堂这样思考:“是否是围绕中心处理详略呢?”那么,你是着重于写作过程的训练,还是写作思维的训练;这个过程是不是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台阶式的训练呢?老师的课堂上,“说一说”“学一学”(包含“读一读”的小环节)“练一练”“改一改”,其中的“说一说”的教学环节实际上是以片段作为例子、以活动作为方式,我觉得这个环节是达到目标了;而“学一学”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