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刀(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刀(二)
前文提要
提起明代刀,最有名气的莫过于“戚家刀”。
但这个命名,并不准确。
“戚家刀”的名字来源于“戚家军”,而“戚家军”的说法来源于《明史.戚继光传》,书中记载:“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戚家军”名闻天下。
“
《明史》是在清代顺治年间开始撰写,直至乾隆年间定稿。
而以将领之名冠以军队名号,这在法纪森严的明代是不可能的。
义乌兵或者浙兵是明代史书上对民间所谓戚家军的称呼,戚家军是民间百姓对这支部队的爱称,但它并不是戚继光的私兵。
“戚家刀”在历史上的真实名称叫做“仿倭刀”。
清代编撰的《续文献通考》记载,早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朝廷设置“军器局”时,军器局所制作的各类刀剑名目中就有“倭滚刀”的记录。
明武宗正德年间,由内廷宦官主管的“兵仗局”则制作了“倭腰刀万二千把,长柄倭滚刀二千把。
” 而《明会典》中也有“红鲨鱼皮靶黑斜皮鞘錽银事件倭腰刀”的名目。
明代仿制的刀型吸收了日本刀的优点,同时加入了中国刀的特点。
日本刀锋利但易折,而中土所制仿倭刀兼备了柔韧和锋利的优点,战损率明显低于日本刀。
存世明代刀中,有少量刀装带有龙纹。
明代规定,龙纹为皇族专用纹样,官员可以通过赏赐得到使用,百姓是禁用龙纹的。
特别是五爪龙纹,明朝只有皇帝和其亲属可穿五爪龙龙纹服,明朝后期有的重臣权贵也穿五爪龙衣,但称为“蟒龙”。
南京博物院明代龙纹瓷器
弘治十七年,孝宗申明服色禁令:“蟒龙、飞鱼、斗牛,本在所禁,不合私织。
间有赐者,或久而敝,不宜辄自织用。
”而早在正统十一年,明英宗就对工部官员下令,凡有织绣蟒龙、飞鱼、斗牛等违禁花样者,工匠处斩,家口发边卫充军,穿用的人,重罪不宥。
天顺二年,又规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斗牛、大鹏、像生狮子、四宝相花、大西番莲、大云花样等。
弘治元年,都御史边镛奏请禁用蟒衣,并直接对蟒纹的造型提出质疑:“国朝品官无蟒衣之制。
夫蟒,无角无足,今内官多乞蟒衣,殊类龙形,非制也。
”建议内外官员有受赐者皆缴进,内外机房不许织造,违者坐以法。
孝宗表示赞成,并颁布了相关禁令。
弘治十三年,又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及镇守、守备,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科道纠劾,治以重罪。
到了万历年间之后,朝纲松弛,对于龙纹的规范力度也逐渐减弱,飞鱼、斗牛纹饰也开始出现了五爪。
明“飞鱼服”
图29-图32为明代鉄鋄金五爪金龙饰件腰刀(16世纪,89公分,贾红东先生收藏)。
此刀刀镡正反面鋄金卷草纹纹饰,吞口双面鋄金五爪龙纹,刀背起脊,刀身平造,刀形直中略带外弧,是一把明代中晚期皇家御用佩刀。
图29 明代鉄鋄金五爪金龙饰件腰刀(1)
图30 明代鉄鋄金五爪金龙饰件腰刀(2)
图31 明代鉄鋄金五爪金龙饰件腰刀(3)
图32 明代鉄鋄金五爪金龙饰件腰刀(4)
图33-图36为明代背衔金龙双手仪刀(14世纪,107.5公分,杨勇先生收藏)。
此刀装具皆为铁质,档手、柄束、刀首以减地浮雕鋄银龙纹装饰。
刀镡外缘由八朵云纹勾连装饰,刀镡呈海棠形,减地浮雕双龙穿枝纹饰,此龙纹与故宫钦安殿遗存的元代龙纹形制一致。
刀背浮雕行龙,行龙上吻长且翻卷,额头高耸,鬣发呈火焰后飘,趾爪为三爪,身躯呈弓形,背鳍如火焰。
趾尖顺时针排列如风轮,尾部渐收如蛇。
刀身根部浮雕睚眦纹,睚眦呈龙形,须发粗壮,龙额高耸饱满,上吻翻卷,开口露齿,舌前伸如浪,饰以鋄银。
图33 明代背衔金龙双手仪刀(1)
图34 明代背衔金龙双手仪刀(2)
图35 明代背衔金龙双手仪刀(3)
图36 明代背衔金龙双手仪刀(4)
以上龙纹形制皆为元末明初之制。
刀刃锻造精良,钢制清亮几无锻纹。
柄长一尺为双手持握,茎孔开于后部。
此仪刀纹饰与刀型皆具元末明初之特征,应为明代皇家所用。
清代皇室所用刀背浮雕金龙的刀型,皆为此类。
图37-图40为明代铜浮雕鎏金龙吞口佩刀(16世纪,101公分,赵稼瑞先生收藏)。
此刀刀姿为典型明代倭滚刀形制,在明代“出警入跸图“中,锦衣侍卫佩戴均为此类刀型(16世纪,图41)。
此刀装具铜浮雕花卉纹,吞口为明代蟒形,就工艺和制式来看,这把刀应属于锦衣卫高级官员用刀。
图37 明代铜浮雕鎏金龙吞口佩刀(1)
图38 明代铜浮雕鎏金龙吞口佩刀(2)
图39 明代铜浮雕鎏金龙吞口佩刀(3)
图40 明代铜浮雕鎏金龙吞口佩刀(4)
图41 明代“出警入跸图”局部
图42-图45为明代铁鋄金镂空龙纹合口装佩刀(16世纪,82公分,杨勇先生收藏)。
此刀装具皆为铁质,柄首、柄束、鞘口、鞘尾镂空雕刻缠枝龙纹,提梁竹节形,单提挂环,鞘横束镂空缠枝纹,皆鋄金以饰。
柄束前制作一处凸起,整刀入鞘时此凸起契合于鞘口,此类刀因其装具特征被称之“合口装佩刀”。
刀柄木质束腰,蒙皮缠绳。
装具镂空雕刻穿枝龙纹,龙身雄壮,起伏于缠枝之间。
鞘装侧边镂空雕江崖纹,鞘装外缘浮雕滚珠边。
刀刃镐造,锻造细密,夹钢清晰,其刃形为明制滚刀,吞口呈如意形并鋄金。
鞘室木质裹织锦。
清代东
陵石像生官员皆配此合口装刀型(图46,17世纪),此刀为国内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柄合口装佩刀。
图42 明代铁鋄金镂空龙纹合口装佩刀(1)
图43 明代铁鋄金镂空龙纹合口装佩刀(2)
图44 明代铁鋄金镂空龙纹合口装佩刀(3)
图45 明代铁鋄金镂空龙纹合口装佩刀(4)
图46 清代东陵石像生佩戴合口装刀
图47-图50为明代铁鋄银装具倭滚刀(16世纪,92公分,秦川先生收藏)。
此刀刀背起脊,刀身镐造,刀身皮壳滑润致密,刀装具以鋄银装饰。
戚继光在兵书《纪效新书》中,其中记载的一种刀型也是此类倭滚刀型(16世纪,图51)。
图47 明代铁鋄银装具倭滚刀(1)
图48 明代铁鋄银装具倭滚刀(2)
图49 明代铁鋄银装具倭滚刀(3)
图50 明代铁鋄银装具倭滚刀(4)
图51 明代《纪效新书》中刀型——未完待续下章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