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 段直观感觉美。
2、用形象化、艺术化 的语言铺排渲染美。
3、分析讨论诗歌的意 象美,引导学生欣赏 美。
四、学法设计
1、自主学习法。自己诵读,自己欣赏诗歌, 说说自己的感受。老师作点拨。
2、合作探究法。通过“问题——探究”的 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 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 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 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 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 在积极体验中欣赏、体味的美。
明月在闺楼上徘徊, 照着妆镜台,照着珠 帘,照着捣衣砧。而 楼上的女子睹物思人, 处处月光,处处都是 他的身影。这珠帘能 卷起来,却卷不起思 念;这捣衣砧拂不去 溶溶的月光,更拂不 去无尽的相思。
(2)游子的思归之情(忆梦怀远)
如“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 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 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 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
(3)“落花”意

《春江花月夜》中,作 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 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 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 江,清景无限,她所等 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 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 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 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 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 慌。
与“落花”有关的诗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 燕归来。”(宋•晏殊《浣溪 纱》)
昨夜游子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花 落故乡的闲潭中。花落了,春天 快结束了,离家的日子长了,该 回家了。可是山高水长,路途遥 远啊!
春光将老,人隔天涯,漂泊天涯 的游子的凄苦寂寞之情
(3)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 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 织着岁月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 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 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 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 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 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 盼。
长江东流,玉 带盘桓,沿岸 风光如画,引 出多少名篇佳 句。江水不仅 是个空间概念, 更喻指历史的 长河,是个时 间概念。
任你是秦皇汉武、 唐宗宋祖或一代枭 雄,无一例外终将 湮灭于历史的滚滚 长河之中。 任你 活着的时候生命怎 样灿烂辉煌,也一 样逃不过自然的规 律、归结于尘土流 水。“江水”所表 现出的那种人生空 漠之感,更显深沉 悠远。
《春江花月夜》
屈利娟
一、教学理念:
1、诗歌教学是以形象性、情感性、 审美性为基本特征的,诗歌教学 应当传递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美 的信息,应当培养学生对语言文 字所负载的美的感知、美的鉴赏, 并通过语言文字进行初步的审美 创造。
2、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决定了学 生审美体验的模糊性。因此文 学审美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诗歌 教学中的非常规性和非逻辑性。 在审美欣赏阶段,教师只能用 情感性的语言去创设情景,描 绘意境,使学生心中的情感和 意象得以升华。
拓展:
4、托物言志,领悟情感美
诗人的思绪由天上转入地下, 由高深的哲学问题转到平凡的 世俗生活。那晚,虽然月亮浑 圆,可人间哪能处处举家团圆 呢?必定有些人家正饱受离别 之苦。于是诗人自然想到的其 中常见的一种离别——夫妻离 别。
(1)怨妇的相思之情(托月寄情)
如“可怜楼上月 徘徊,应照离人 妆镜台。玉户帘 中卷不去,捣衣 砧上拂还来。此 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 君。”
2、教学目标
(1)诵读品悟《春江花月夜》, 感知诗的声美、景美、理美、情 美。
(2)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鉴赏 诗歌的景理情交融的意境美。
3、重点和 难点解析:
重点:诵读、品悟《春 江花月夜》,感知诗的 景美、理美、情美。
难点:运用联想和想象 的方法,鉴赏诗歌的景 理情交融的意境美。
三、教法设计(赏为主,讲为辅)
感慨中有一丝惆怅,但并不颓废与绝望
目睹月亮时,不会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天狗吃 月亮这些浪漫的想象吗?现代人有时太浮躁、太功 利,缺少浪漫情调,也缺少人生的许多乐趣。或许 读诗,置身诗境,是培养我们浪漫情调的好办法。
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古往今 来的人从来未曾间断过。
李白:“青天明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 年。”“羡宇宙之无穷,哀 吾生之须臾。”流露的更多 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怅。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 老。”表达的更多的是革命 乐观主义豪情。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 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 《浪淘沙》)
3、展开联想,体味哲理美
以疑问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 人?”引出对宇宙的思考。诗人浮想联翩,思接千
载,感慨宇宙的神秘,人生的无奈。“人生代代无 穷己,江月年年只相似”,诗人又顿悟,人生是短 暂的,而人类则是绵延永久的。
古风流古》
《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
煜《虞美人》
(3)“落花”意象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 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 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 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 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 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 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 语言表达对年光流转、红 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 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 的所有意义。
拓展:与“江水”有关的诗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
不舍昼夜。”《论语》
淘尽英雄”,杨慎的《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江仙》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 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
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
拓展:关于月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 思故乡 ”的思乡之愁;
“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 “明月照松间”的宁静恬淡;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 “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惆怅无奈; “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梦幻神奇
(2)“江水”意 象
谢谢指导!
六、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七、教学反思:
诗歌鉴赏的方法大体该如何: 1.读——美读几遍,初步感知; 2.找——找出诗中的景物与人物,体会意 境,了解人物的情感; 3.合——找到景物与情感的匹配点,整体 感知诗歌。 如果长期坚持使用这种切实有效的方 法,将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素养的形成, 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 教 材 分 析
1、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 虚的一首著名诗篇,孙昕光主编的 《大学语文》诗歌单元选取了该篇。 该诗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将诗 情、画意、哲理水乳交融为空灵邈 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成为千 古绝唱,被人评为“以孤篇压倒全 唐”,人们读过这首诗,无不为它 的美而惊叹。然而该诗迷离惝恍, 气氛朦胧,给人一种“只能意会, 难以言传”的感觉。
5、总结
从表层看,明月 长圆而人情不圆, 显示了景物与人 情的向背;明月 长在而人生不再, 则展示了宇宙与 人生的矛盾。
但从深层看,“借明 月寄相思”又显示了 人心与自然的和谐, 而“人生代代无穷已” 与“江月年年只相 似”,则展示了生命 与宇宙的同一。
作者对天人关系 的思索,超越了 前人仅仅哀叹生 命短暂的窠臼, 表现出对生命的 热爱和对人生幸 福的追求,在礼 赞自然的同时礼 赞生命。
五、具体实施过程
1、反复诵读,品位诗情
配乐初读,整体感知(听读) 配乐朗诵,鉴赏诗歌(分组读) 配乐自读,把握情感 (自读)
2、把握景物,感受意象美
明月 江水 落花
(1)“明月”意象(全诗的灵魂)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 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 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 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 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 之感。当然,月还是愁绪、爱情的代表意 象。
这既体现了诗人本身对生 命意义的深切体认和对天 人关系的深刻认识,也体 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天人 一体同仁”的传统精神。 因而,闻一多先生称赞此 诗展现了“夐(xiòng) 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 沉而寥寂的境界”。
6、插图配乐诗朗诵比赛(书法、
绘画、朗诵同时进行 )
播放背景音乐,多 媒体展示插图,进 行该诗的朗诵比赛, 在欣赏中结束本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