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校2023年初三10月月考语文免费试卷完整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读如春,你心便无冬;读如秋,你心中便挂满果实。

从阴雨读出晴日,从暗夜读出,从枯黄读出,从沙漠读出清泉,你就读出了常人所读不到的。

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这样才能把被读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读在一起。

A. 霞云翠绿意境灵魂
B. 光明翠绿意义生命
C. 霞云丰润意义灵魂
D. 光明丰润意境生命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理解运用,要求学生解答时要注意题目的句子中“阴雨”与“晴日”相对,后面的词语也是相对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句意来理解。

本题要结合句意来分析,“阴雨”与“晴日”相对,后面的词语也是相对的关系,与“暗夜”相对的是霞云,与“枯黄”相对的是翠绿,再根据句意理解后面两个词语应填“意境”和“灵魂”。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此次武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他们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B.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还有“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等称谓,估计没被我列举的还有不少。

C.虽然小说对戏剧性的要求没有戏剧高,但戏剧性往往也是小说特别出彩的因素。

D.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白露”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

【答案】A
【解析】
A.“赢得”与“胜负”是一面对两面的语意矛盾,可改为“胜利”。

故选A。

选择题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是()
A.历史正剧往往庄重严整,因为它倾向于真实再现;历史传奇剧则灵动丰盈,因为它具有较多理想色彩。

B.黄金潮涌动的今天有如下现象:言必称“匠心”,实则有泛化之嫌。

更有甚者,借机炒作赚快钱。

C.从书目中就可以知道过去曾经有过哪些书,现在又出版了哪些书,各种学科门类有哪些图书。

D.人生旅途上,我们不停地走,跑,飞,可我们的灵魂跟上我们的脚步了吗?
【答案】B
【解析】
B.使用有误。

“泛化之嫌”后的句号不规范,应改为分号。

故选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①司马迁是一个史官,对于那样一个泱泱大国,他所能做的多半是记录。

和同时代的许多官员相比,他可以改变的东西相当有限,而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

客观地讲,后人纪念司马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这让司马迁成为了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情英雄。

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淹没在一个所谓“盛世”的大汉。

②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

他的名字之所以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
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

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这种精神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咐,也一直延续到司马迁生命的终止。

③为了得到历史最真实的素材,司马迁必须以最近的距离去触摸每一个历史人物,我们今天才得以将《史记》奉为历史真实公正的范本。

从技术上讲,司马迁收集史料的方式是原始而落后的,没有碳-14定位仪,没有多少人的协助,也没有今天史学家们系统的理论知识,他能做的只是朴实的记录。

④面对现实,记录现实,秉笔直书,看上去不及征伐疆场将领之勇,也不及社稷江山帝王之智,但司马迁的《史记》真实的呈现告诉我们:王侯将相、布衣百姓只不过是历史中的一个又一个等质量的元素。

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记录方式,对于司马迁来说既是一位史官的职责,更是他胸中最大的心愿。

⑤比了解到真相更难的是把真相说出来,而钱与权正是说出真相最大的阻碍。

幸运的是,历史人物不会因为自己的丑像被暴露而找司马迁算账,但他所经历着的一切钱与权的现实压力,即也着实考验着他作为一个史官的秉性。

⑥实录精神的存在需要社会的宽容,更需要实录者的勇气。

记录现实比记录历史更需要勇气,因为现实中的丑陋者从来害怕让人知道自己的丑陋,而记录也远远不止于美丑之辩!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这是记录的最低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呈现
真实是一个技术活,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

⑦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创造者,他们在历史的巨钟上猛敲,要让后人也能听到余音。

历史让我们记住了他们,可谁又让我们记住历史?司马迁正是用他这种呈现真实的执着,让后人记住了历史,也记住了这本巨制背后的那个曾受腐刑的司马迁。

⑧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谈道:“我们国家一直有‘三个大祭’,一是祭黄陵,属于国之祭、族之祭;一是祭孔子,属于文之祭祀,是对文脉的一种追踪;还有一个就是祭司马迁,它既是文祭,又是心祭,是对一种伟大人格的缅怀。


⑨中华民族是一个缺乏悲剧感的民族,喜欢大团圆,喜欢盛世,喜欢纪念成功人物,司马迁的存在就有了他特殊的意义,我们应该负重,要有悲剧感,心存忧患意识。

所有这些司马精神,为我们今后悼念司马迁,敬仰我们的民族精神,建树我们的文化灵魂,提出了非常久远的任务。

【1】文章说“后人纪念马司迁,既是对他的尊敬,也包含了许多同情”,下列对这一内容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所谓“盛世”大汉中,与同时代的官员相比,司马迁因为史官身份在政治上能够改变国家的力量更小,让人同情。

B.在《史记》中,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布衣百姓都是等质量的元素,处于平等地位,司马迁对他们进行真实呈现,让人尊重。

C.司马迁运用实录精神写《史记》,既让后人记住了真实的历史,又实现了让后人记住真实自己的心愿,让人尊重。

D.在人才辈出的汉朝,司马迁也许不是一个成功人物,但他直面历史、秉笔直书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所在,让人尊重。

【2】下列有关“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实录精神就是要爱憎分明。

B.实录精神就是要朴实的记录。

C.实录精神就是要秉笔直书。

D.实录精神就是要不虚美不隐恶。

【3】下列对祭司马迁,是对他“伟大人格的缅怀”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写下了历史巨著《史记》的崇敬。

B.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毕生都能遵从实录精神的讴歌。

C.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不畏钱权压力的史官秉性的褒奖。

D.祭奠缅怀司马迁是对他代表了正义之心的赞美。

【答案】
【1】D
【2】A
【3】D
【解析】
【1】
A.有误。

第①段原文是“其性格更决定了他在政治上的劣势”;
B.“处于平等地位”是无中生有;
C.“让后人记住真实的自己”不是心愿所在;
故选D。

【2】
A.不符合原意。

结合第②段“司马迁的爱憎分明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但这四个字却远远不能概括司马迁的全部。

他的名字之所以能够和他的《史记》一起被载入史册,不仅因为他有一颗心怀天下的赤诚之心,更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一个史官和一个人的境界——真。

这种真概括起来就是一种‘实录精神’”分析,爱憎分明不属于实录精神,是大部分人爱他的主要理由。

故选A。

【3】
D.根据第⑥段“不要说记录者代表正义,但起码应该代表事实”可选D 项错误。

故选D。

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客中闻雁
[宋]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①。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②霜欲起千村杵③,带月如听绝漠④笳⑤。

我亦稻粱⑥愁岁暮,年年星鬓⑦为伊加。

[注释]①物华:自然景物(变化)。

②和:相伴。

③杵:捣衣声。

④绝漠:边远沙漠之地。

⑤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管乐器。

⑥稻粱:比喻衣食生计。

⑦星鬓:发白的头发。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第一句写景,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也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

秋天的城市萧瑟寂寞,诗人感叹四周的美好景物已经变得苍凉。

B.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答案】C
【解析】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的说法错误。

颈联的第一句中“千村杵”是作者想象的情形:忽然听到一只孤独大雁的叫声,想起远方的家,听到大雁的叫声,伴随着下霜的季节的到来,千村万户都会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

故选C。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太祖①比②征之③,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

诩④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

”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

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

”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

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

”绣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绣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

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诩曰:“此易知耳。

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

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绣乃服。

(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改。


(注)①太祖:指曹操。

②比:连续。

③之:指张绣,东汉末年的军阀。

④诩:贾诩,东汉末年著名的谋士。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促更追之促:赶快
B.绣谢曰谢:道歉
C.绣以精兵追退军以:认为
D.非曹公敌也敌:对手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A.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B.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C.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D.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3】下列述表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张绣不顾及贾诩的阻拦,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追击曹操,结果大败而归。

B.张绣后来采纳了贾诩的建议,收拾闲散的士兵追赶曹军,而获得大胜。

C.贾诩认为张绣取胜的关键就在于擒贼先擒王,要取胜就先得打败曹操。

D.贾诩在作战中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知己知彼,果断做出判断。

【答案】
【1】C
【2】B
【3】C
【解析】
【1】
C.有误。

句意为:我率领精锐的士兵去追赶他们撤退的军队。

以:“用”的意思。

故选C。

【2】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
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翻译为:军队虽然刚刚撤退,曹操一定会在行军时走在最后面;追赶的士兵虽然是精英,将军虽然不凡,他们的士兵也很锐利,所以知道肯定会失败。

故可断句为: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

故选B。

【3】
C.有误。

“擒贼先擒王,要取胜就先得打败曹操”并不是贾诩的观点。

贾诩认为,只要张绣不与曹操正面交锋就一定能胜。

故选C。

参考译文:曹操连续攻打张绣,一天早上带兵撤退,张绣亲自追赶曹军。

贾诩对张绣说:“不可以再追了,如果再追赶的话,一定会被打败的。

”张绣不听从(他的话),带领士兵和曹操交战,打败回去。

贾诩对张绣说:“现在赶快再去追,再去交战一定可以胜利。

”张绣拒绝说:“刚才没有听你的话,落得此番田地。

现在已经被打败了,再追又有什么用呢?”贾诩说:“战争形势有变化,赶快前往一定会取得胜利。

”张绣相信了他,就召集闲散的士兵追赶,大战后,果然胜利而归。

张绣问贾诩说:“我率领精锐的士兵去追赶他们撤退的军队,而您说一定会兵败;我撤退后带领被打败的士兵去交战得胜的士兵,而您说一定会战胜他们。

全部都如您所说的一般,为什么反过来却都灵验呢?”贾诩说:“这其中的道理很容易知道。

将军虽然善于用兵,却并非能和曹操匹敌。

军队虽然刚刚撤退,曹操一定会在行军时走在最后面;追赶的士兵虽然是精英,将军虽然不凡,他们的士兵也很锐利,
所以知道肯定会失败。

曹操攻打将军没有失算,力气并未用尽就撤退了,一定是国内出现了重大问题;已经打败了将军,一定率领了轻装的部队迅速行进,虽然留下了众多将领行走在最后面,众多的将领虽然英勇,但仍然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即便用打败的士兵交战也一定会胜利。

”张绣因此很敬佩贾诩。

将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
【答案】全部都如您所说的一样,为什么反过来却都灵验了呢?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悉:全、都。

何:为什么。

验:灵验。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青春胜利了。

伤寒没有能夺走保尔的生命。

保尔已经是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又回到了人间。

卧床一个月之后,苍白瘦削的保尔终于站起来,迈着颤巍巍的双腿,扶着墙壁,在房间里试着走动。

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路上望了很久。

积雪融化了,小水洼闪闪发光。

外面已经是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了。

紧靠窗户的樱桃树枝上,神气十足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麻雀,它不时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保尔。

“怎么样,冬天咱们总算熬过来了吧?”保尔用指头敲着窗户,低声说。

母亲吃惊地看了他一眼。

“你在那儿跟谁说话?”
“跟麻雀……它飞走了,真狡猾。

”他无力地笑了笑。

百花盛开的春天到来了。

保尔开始考虑想回到城里去。

他一想到明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那个大城市去,那里有他的朋友和心爱的人们,他又高兴了。

那个大城市的雄伟的景象,蓬勃的生气,川流不息的人群,电车的轰隆声,汽车的喇叭声都使他为之神往。

然而最吸引他的,还是那些巨大的石头厂房和熏黑的了车间、机器,还有那滑轮的轻微的沙沙声。

他向往那巨轮飞速旋转、空气中散发着机油气味的地方,向往那已经习惯了的一切。

对他来说,那个大城市变得更亲切、更可爱了。

那里有他朝气蓬勃、意志坚强的阶级弟兄,有劳动。

保尔不知不觉走到松林跟前,在岔路口停住了。

右边是阴森森的老监狱,有一道高高的尖头木栅栏,把它和松林隔开。

监狱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楼房。

就是在这里,在这空旷的广场上,瓦莉亚和她的同志们被绞死了。

保尔在原来设置绞架的地方默默地站了一会儿,然后走向陡坡,顺坡下去,到了埋葬烈士的墓地。

不知道是哪个有心人,在坟墓周围摆上了用云杉枝编的花圈,像给这块小小的墓地修了一道绿色的围墙。

陡坡上挺拔的松树高高矗立,峡谷的斜坡上绿草如茵。

这里是小城的边缘,寂静而冷清。

松林在低语,春天的大地在复苏,散发着潮湿的泥土气息。

同志们就是在这里英勇就义的。

他们为那些出生即贫贱、落地便为奴的人能过上美好的生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保尔慢慢地摘下了帽子。

悲痛,巨大的悲痛,充满了他的心。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保尔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公墓。

【1】选文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通过这两件事刻画了保尔什么样的形象特点?
【答案】
【1】选文主要写保尔在家乡养病期间,渴望回到大城市工厂中去工作和到烈士墓前凭吊战友两件事。

【2】积极向上热爱和平意志坚强忠诚于革命事业战友情深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章事件的概括。

文章的主人公是“保尔”,“卧床一个月之后,苍白瘦削的保尔终于站起来”“百花盛开的春天到来了。

保尔开始考虑想回到城里去。

”可概括出:保尔养病期间,渴望回到城里中去工作。

结合“保尔不知不觉走到松林跟前,在岔路口停住了”“……保尔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公墓”写保尔到烈士墓前凭吊战友。

【2】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名著中的人物形象,需要在熟读名著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故事情节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节选文字,根据对保尔的语言心理等描写,如文中“他一想到明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那个大城市去,那里有他的朋友和心爱的人们,他又高兴了”,体现了保尔的积极向上;“就是在这里,在这空旷的广场上,瓦莉亚和她的同志们被绞死了。

保尔在原来设置绞架的地方默默地站了一会儿,然后走向陡坡,”“同志们就是在这里英勇就义的。

他们为那些出生即贫贱、落地便为奴的人能过上美好的生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保尔慢慢地摘下了帽子。

悲痛,巨大的悲痛,充满了他的心”可见保尔与战友情深似海;他忠诚于革命事业,热死和平。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保尔·柯察金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他的内心独白可看出他身残志坚,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布衣的人生方程式
孟醒
①我曾在广场遇到个孩子,三四岁年纪,路还走不稳便,小鸭子似的在人群里晃来晃去,捡拾饮料瓶;每有收获,就兴高采烈地挥舞着战利品,向在旁边摆摊的母亲邀功。

阳光下,“小鸭子”挥动着饮料瓶,像挥动着两只透明的翅膀。

母亲的微笑则似花朵般开放。

②那一刻,他们光芒闪耀。

③这常常让我想到童年。

那时的我们没有饮料瓶可捡,常常去河滩上摘枸杞,去灌木丛里采野蜂房,去野树林子里捡蛇蜕、蝉蜕,去老房根的土灰里扒地鳖虫,之后跑十多里路卖到集镇上的生药铺里。

也会逮鱼摸虾挖黄鳝钓野鸡,赶个大集卖给馋嘴的街上人。

有一年,城里流行吃野菜,收购的人蜂拥而来,我们又一窝蜂地跑去田间挖荠菜,跑去雨后的乱坟岗子捡地皮……这些田野间的零星采集,所得不过是
微薄的零钞,汗珠儿掉地上摔八瓣,也舍不得买根冰棍儿,一律交给母亲,攒起来做书杂费,或买书包文具。

④作为繁忙乡村的闲置劳动力,我们这群孩子充分调动了一己之力,从田野间找寻自己最初的生存定位,早早学会了用双手编织生活的花环。

就像广场上捡饮料瓶的“小鸭子”,春江水暖或寒,他早已知晓。

⑤童年的“谋生”经历,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种半游戏化的劳作,如同“小鸭子”,并不能指望他捡饮料瓶来维持生活。

然而,这种富有创造意蕴的游戏所带来的成就感,比起单纯的游戏又丰富许多。

它无形中对人的性格养成起到了锻金之效。

于今天大多数生活在温柔富贵乡里的孩子而言,电玩与网络游戏只会消耗大把的金钱和精力,同时消磨了正确面对人生的勇气和信心。

⑥然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并不能算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如同新凤霞笔下的“傻二哥”,以稚嫩的肩膀担负起家庭的重任只是无奈之举。

但它却无疑是一种可贵的思想传承和精神传承,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生在布衣之家,耳濡目染之下,过早品味了生活的辛酸,却不怨天尤人,不感叹没有个好爸爸,不希冀天上掉馅饼,因为他们懂得,生活有欢乐与幸福,更有艰难与辛酸,只有靠自己一双稚嫩的手,才能在生活的荆棘丛中摘取甜美的果实。

这种通过具体劳作所拥有的对生活的真正理解,随血脉传扬下去,才足以支撑起向上生长的生存信念。

低微的出身、贫寒的家境,未曾消磨意志,反倒激发起奋争的勇气,磨砺出坚忍的意志。

他们一旦得到机会,凭借自己的能力,从困境中超拔而出,便如苍鹰回到天空,展现出富贵出身所不具备的自立
精神。

那些“系出名门”的“世家子弟”,今日的“富二代”们中的一些人,日复一日地沉溺于声色犬马的享乐窝里,消磨了生命锐气者不乏其人;真正抵达了生活本质的布衣子弟,在历经生活磨练之后,却拥有璀璨的星斗,五彩的花朵。

⑦翻检历史,草鞋天子、布衣将相不乏其人。

他们出身贫贱,仰人鼻息,品味过生活之艰,一朝位高权重,节俭勤朴之风不改,反倒愈显谦逊,愈发有礼,并且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傻二哥”式的热忱、善良的品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因而廉政清明,不仅实现了个人价值,更创建出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格局。

西汉初年由陈平、陆贾、郦食其、夏侯婴等起自布衣、出身白徒者奠定的天下格局,便是“文景之治”的先期基石,而汉末贵族化的上层社会格局,终导致政治贵族化的腐朽与没落。

⑧当然,我们不能鼓吹寒窑理论,搞愚蠢的出身评定。

只是,按照“贫贱×努力=成功”的人生方程式,从捡饮料瓶的“小鸭子”,我再次看到屠狗、吹箫、贩缯者流,亦有脱却布衣化蝶起舞的可能。

(有改动)
【1】捡拾饮料瓶的孩子除了幸福的微笑“光芒”之外,你认为他身上还闪耀着哪些值得人欣赏的“光芒”?请你根据描述孩子的文字作答。

【2】阅读③段—⑤段,作者童年谋生的经历,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人生收获?
【3】结合第⑥段回答,作者认为布衣子弟是怎样“真正抵达生活的本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