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因效应及其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因效应及其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摘要:人际交往中,凭借最初获得的信息对对方下判断,而对后来的信息不太重视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不稳定性、误导性的特点,同时又是双方的、互动的。

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的影响因素归纳起来有相貌因素、语言因素、表情姿态因素及空间时间因素等。

在面试中要注意合理运用首因效应,以达到好的效果。

首因效因又称初始效应(primary effect),属心理学范畴的概念。

首因效应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否愿意,都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同时它又是双方的、互动的,也可能是有意的或无意的,或者是情愿的或不情愿的。

正因为如此,首因效应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我们的职场生涯,有时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1 首因效应及其特点
1.1 首因效应
武汉大学新闻系教授罗以澄在《采访学》一书中表述:“人际交往中,凭借最初获得的信息(即第一印象)对对方下判断,而对后来的信息不太重视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首因效应。

”美国心理学业家洛钦斯于1957年首次进行试验研究证明了这种现象。

首因效应实质上可以理解为最先接受的信号在大脑中形成为原始印象,构成为“记忆因式”,而后的印象受记忆因式的影响与左右。

其本质上是一种优先效应,当不同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

即使人们同样重视了后面的信息,也会认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质的、偶然的,人们习惯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释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与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会屈从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体一致的印象。

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尽管有时第一印象并不完全准确,但第一印象总会在决策时在人的情感因素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甚至道听途说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正因为如此,第一印象眼看去“是感觉良好”或者是“感觉不好”,这种感觉的好坏程度在求职面试中意义重大。

1.2 首因效应的特点
首先,首因效应对人的认识的影响是强烈的,具有先入性。

它会左右对此人以后一系列特性所做出的解释。

在首因效应的经典实验中,实验者向四组大学生介绍了一个叫吉姆的陌生人的生活片段。

在对第一组的介绍中,把吉姆描述成一个热情、外向的人;在对第二组的介绍中,把吉姆描述成一个冷漠、内向的人。

在对第三组的介绍中,先描述吉姆的外向,再说他是一个内向的人。

在对第四组的介绍中,先介绍吉姆的内向,再介绍吉姆的外向。

然后要求四组大学生分别说出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结果显示:第一组有78.1%的学生认为吉姆是一个热情、外向的人;第二组有82%的学生认为吉姆是一个冷漠、内向的人;第三组有95%的学生认为吉姆是一个热情、外向的人;第四组有97%的人认为吉姆是一个冷漠、内向的人。

此实验有力地证明了首因效应的先入性。

第二,首因效应是可变的,具有不稳定性。

我们每
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会对周围的人有所听闻(即间接交往)而形成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对我们以后保持同此有关人员的后继交往具有显著的首因效应。

但这第一印象也是不稳定的,会随着两个人的直接交往(即面对面的交往)所形成的印象有所改变或替代。

生活中人们常讲:“日久见人心”、“不可以貌取人”、有的人是“混生不混熟”,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

其它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或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第三,首因效应是瞬时形成的,具有误导性。

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往往比较偏颇,往往被误导。

孔子曰:“以面相人,失之子羽。

”说的是子羽曾拜师孔子,孔子因看其长相丑陋而待之冷漠。

子羽无奈,离孔子而去,自学而成。

讲述儒学,有弟子儒百。

孔子得知后,甚是忏悔,发出了“以面相人,失之子羽”的感慨。

以过早的表面印象取舍,下结论,会使你结交下“地雷式”的朋友,酿成灾祸;也会使你错过真诚的朋友,遗憾终生。

2 首因效应的影响因素
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的影响因素很多,归纳起来有相貌因素、语言因素、表情姿态因素及空间时间因素等。

2.1 相貌因素
相貌因素对第一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据国外有关专家调整,在招聘职员的过程中,有20%的招聘者会把第一印象作为是否录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形成第一印象的主要依据是应聘者的相貌。

这就是首因效应的相貌因素的作用。

一个人的体形外貌是由先天遗传素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以个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

但一般人在判断别人时,特别是在初次接触时,第一印象往往主要来自对其外表特征的评价,而在日后的交往中,从心理上往往无法消除对其外表所产生的影响。

同时,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心理现象,即对于哪些与我自己外表、风度相类似的人,也容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2.2 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对第一印象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说话作为人们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

在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学会更深刻地领悟语言的真谛,学会如何说话,显然是势在必行的。

说话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会说话是一种本事。

它看似一项很简单的活动,只要两片嘴唇一碰,原始的语言便生成了。

但是说话容易,真正说出有水平、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的话来则需要下一定的功夫。

2.3 表情、姿态等因素表情、姿态等因素也是首因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也是最便捷的沟通工具之一,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的社会沟通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非语言包括:手势、面部表情、体态表情等。

人体各部分的动作反映出一个人的情绪,因此,人体的各部分的动作特性纳入交际情势中就会给交往带来细微的差别,而这此细微的差别在同样动作的运用中又是含义不一的,例如,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使用这一或那一手势,其意义就可能不同。

另外,视线接触也是对言语沟通的一种补充。

所有非语言的沟通系统,由于具有加强或减弱语言的能力,这些非语言系统同语言系统一道保证了人们共同活动所必须的信息交流。

2.4 空间和时间因素
空间和时间因素同样是利用首因效应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沟通过程中,空间和时间也同样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也是沟通情境的组成部分。

如个别交谈的场所,应根据交流对象和内容分别选在餐厅饭桌、家庭客厅、宾馆房间,还有公园亭阁。

还要注意,交流双方面对面的位置,表示对说话者的注意,可以促进思想交流;相反,如果双方位置不当就不利于交流意义的表达,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

实践证明,交往中的某些空间形式对交流的效果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3 首因效应在求职面试中的应用
首因效应在求职中会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一方面可以通过阅读自荐材料间接形成,另一方面通过面试可以直接形成。

特别在当前,求职已成为整个职场生涯的瓶颈,首因效应
的作用更值得引起求职者的关注。

那么,如何利用首因效应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呢?就求职者本身而言,掌握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合理运用首因效应,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

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
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

”“那么,你们一
定需要这个东西。

”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
用”。

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
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
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一份满意的工作。

下面结合实际,具体谈谈求职面试如何利用首因效应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1)着
装。

着装是对事业很有帮助的“利器”,着装上要做到干净、整洁、适宜,要随时随地保持
最佳状况。

如果你能懂得正确着装的方法,用服装为主考官塑造一个想象空间,让他看得出
来你坐上这个职位时的样子,那么这个职位非你莫属。

大学毕业生们现在越来越“职业化”,
经常可以看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穿着刚买来或借来的西装,踌躇满志地走进公司的面试办
公室。

更有甚者,面试前跑到美容院美容,以便占尽首因效应带来的职场先机。

(2)守时就是
守信。

面试迟到是大忌。

首先,迟到是不尊重主试人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如果你不能按时到场,让主试人久等,主试人一定会心烦,而且会认为你这个人面试都迟到,
那么平时工作时怎么可能守时呢?所以,你最好提早10至20分钟到达面试地点,一来可以先
熟悉一下环境,找出准确的面试场所;二来可以稍事休息和稳定一下情绪。

(3)合理使用礼貌
用语。

如被传召,在入面试室时应先敲门,最好说一声“我可以进来吗?”等待对方说“请
进!”时才推门进去,在进去之前千万不要忘记向引领人员表示感谢。

见到主试官后先问一
声好,然后转身静静地把门关好。

面试完毕,在离开前也要主动和主试人握手道别,诚恳地说
声“谢谢”和“再见”,才走出面试室。

除此之外,对前台接待人员或面试室外其它参加面
试的人都要以礼相待,不要忘记多说几声“谢谢”、“请你……”之类的客套话。

总之,在
等候时,不要旁若无人,随心所欲,对接待员熟视无睹,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要把接待员
当主人看待。

也许接待员就是经理的秘书、办公室主任或人事部门的主管人,如果你目中无
人,没有礼貌,在决定是否录用时,他们可能也有发言权上面几点考虑了着装、时间、礼貌用语等
非语言沟通系统,因为对象是面试官,所以都遵循了比较保守的黄金定律,以此上策来给面试官留下良好
的印象,则成功的机会就大一些。

4 结语
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在求职、交友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
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加强
自身的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


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彼此留下的印象,叫“首因效应”,亦称“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双方往后交往的依据。

正性的、良好的印象,希望继续交往,增进关系;负性的、不好的印象,则拒绝继续交往,使关系了结。

你若问他为什么?当事人似乎很难说得清,只是笼统地感到“喜欢”或“不喜欢”。

首因效应是人之常情,人人都有其切身体验。

但是,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于1957年首
次进行的。

洛钦斯设计了四篇不同的短文,分别描写一位名叫杰姆的人。

第一篇文章整篇都把杰姆描述成一个开朗而友好的人;第二篇文章前半段把杰姆描述得开朗友好,后半段则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第三篇与第二篇相反,前半段说杰姆孤僻不友好,后半段却说他开朗友好;第四篇文章全篇将杰姆描述得孤僻而不友好。

洛钦斯请四个组的被试者分别读这四篇文章,然后在一个量表上评估杰姆的为人到底友好不友好。

结果表明,篇幅的前后是至关重要的,开朗友好在先,评估为友好者为78%,在后,则降至18%,首因效应极为明显。

在结交朋友的时候,第一印象总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心理学上告诉我们的道理,可是你千万不要把第一印象变成对朋友挥之不去的“终影”,因为踏入这一误区,很多人的所谓友谊中途夭折。

现实生活中,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在许多场合,如出差在车、船上的邻位旅客,入学遇见同班新同学,出席会议初次邂逅的与会者等。

虽然对人家的个性品德等一无所知,但却由对方的衣着、容貌、谈吐举止表情等方面,留下印象,并与之结交成朋友。

比尔走进公关经理室就对副经理戴伊颇有好感,他干脆利落的工作作风,风度翩翩的仪表,尤其是对比尔十分热情,当他抬头打量比尔时,戴伊便喊道:“嗨!小伙子,你好,请坐”。

随后带着他熟悉了公司的各个部门,还重点介绍了室内情况,比尔对此感恩不尽,认为戴伊是个讲义气的朋友。

而另一室的工程师劳德鲁普脸色阴沉沉地,手里正忙着设计,抬抬头连声招呼也没打,比尔在心里给劳德鲁普下的定义是“呆板、不热情,肯定是个冷血动物。


此后,比尔碰上事:就以此为“尺度”进行衡量了。

可是过了不久,戴伊利用比尔的信任和年轻,让他在众人面前跌了一个大跟头。

比尔后悔莫及,为什么要为戴伊卖命。

而为他挽回损失与声誉的,恰恰是工程师劳德鲁普,他揭穿了戴伊的诡计,为比尔洗刷了不白之冤。

比尔之后痛责自己,不该“先入为主”,以一时的好恶来取舍朋友,直到那善于伪装的“朋友”把自己推入陷阱,可是此时后悔已经迟了。

社会复杂,人在与人交往时,因功利性,而心怀叵测,这种人到处都有,当朋友对你好时,不要沉湎于其中;当朋友对你有些冷淡时,也不要过分计较。

“知人知面,不知心,画人画虎,难画骨”,每个朋友背后的“目的性”大多一时难以确认,所以还是以静观动好。

俗话说“路遥之马力,日久见真心”。

否则,以过早的表面印象取舍,下结论,会使你结交下“地雷式”的朋友,酿成灾祸。

也会使你错过真诚的朋友,遗憾终生。

与“首因效应”相近的还有另一种现象叫“近因效应”。

对朋友的长期了解中,最近了解的东西往往占优势,掩盖着对该人的一贯了解。

这种现象,心理学上叫“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人的社会交往的又一偏见,它对人际关系,特别是友谊生涯,产生的影响极其微妙,轻者闹一番别扭,彼此不愉快,重者还能酿成悲剧,断送友谊。

心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

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

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

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

洛钦斯把上述实验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它作业,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

心理学的研究还表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交往的初期,即在延续期还生疏阶段,首因效应的影响重要;而在交往的后期,就是在彼此已经相当熟悉时期,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同样重要。

现实生活中,近因效应的心理现象相当普遍。

张林与李萌是小学的同学,从那时起,两个人就是好朋友,对方非常了解,可是近一段李萌因家中闹矛盾,心情十分不快,有时张林与他说话,动不动就发火,而且一个偶然的因素的影响,李萌卷入了一宗盗窃案。

张林认为李萌过去一直在欺骗自己,于是与他断绝了友谊。

其实这就是近因效应在起负作用。

朋友之间的负性近因效应,大多产生于交往中遇到与愿望相违背,愿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误解时,其情绪多为激情状态。

在激情状态下,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说出错话,做出错事,产生不良后果。

因此,凡事在先,须加忍让,防止激化。

待心平气和时,彼此再理论,明辨是非,更不可报复对方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近因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系列材料后进行回忆时,对该系列中的最后几个项目的回忆与对它们的识记相距时间最短,因而是从短时记忆中提取的。

这种观点用改变识记与回忆之间间隔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得到证明。

延缓回忆对首因效应没有影响,但却消除了近因效应,这说明短时记忆的提取促成了近因效应。

在人的知觉中,如果前后两次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无关工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面的信息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用更大。

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

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

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定义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

所谓近因效应(英文名称:recency effect):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受近因效应的影响,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改变原有看法,作出错误判断,如有的企业组织一直软弱痪最近因某职工见义勇为受到媒体和上级的表扬,就被认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用近期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一个企业的全面工作,很容易片面、失误。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心理学者洛钦斯做了这样的实验。

分别向两组被试者介绍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对甲组先介绍这个人的外倾特点,然后介绍内倾特点;对乙组则相反,先介绍内倾特点,后介绍外倾特点。

最后考察这两组被试者留下的印象。

结果与首因效应相同。

洛钦斯把上述实验方式加以改变,在向两组被试者介绍完第一部分后,插入其它作业,如做一些数字演算、听历史故事之类不相干的事,之后再介绍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表明,两个组的被试者,都是第二部分的材料留下的印象深刻,近因效应明显。

人际交往所谓“近因”,是指个体最近获得的信息。

所谓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
为吉姆是友好的,第三组中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被试有95%,第四组只有3%的被试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这项研究结果证明,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先呈现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但是,卢钦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在两段文字之间插入某些其他活动,如做数学题、听故事等,则大部分被试会根据活动以后得到的信息对吉姆进行判断,也就是说,最近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社会知觉起到了更大的影响作用,这个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研究发现,近因效应一般不如首因效应明显和普遍。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当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或者原来的印象已经淡忘时,新近获得的信息的作用就会较大,就会发生近因效应。

个性特点也影响近因效应或首因效应的发生。

一般心理上开放、灵活的人容易受近因效应的影响;而心理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稳定倾向的人,容易受首因效应的影响。

启示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

有这样一个例子: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
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又如,某人近期突然出现了异常言行,使别人印象非常深刻,以致推翻了根据过去此人一贯表现所形成的看法,从而导致一定的偏见。

难怪有时候一句话会伤了多年的和气。

事实上,如果你能够把别人近期的异常表现视为以往的任何一件事,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都是毫无妨碍的,不会因近因效应而影响你的判断。

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作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

近因效应是存在的,首因效应也是存在的,那么,怎么样去解释这种矛
盾的现象呢?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人的主体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

在主体价值系统作用下形成的印象,被赋予了某种意义,被称为加重印象。

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为主效应。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

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