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屋面材料—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坡屋面材料—瓦
瓦是重要的屋面防水材料。

它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坡屋面的防水问题,同时开始了我国生产陶质建筑材料的历史。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身边摆放的这些小兽立在什么瓦上面吗?
其实,从考古发掘来看,我国古代建筑,早在西周早期就已经使用了瓦,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板瓦、筒瓦、瓦当、滴水和一整套脊瓦、吻兽,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多彩,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的特征之一。

在材质上,除一般的灰陶瓦和少量的红陶瓦外,还创造了青掍hun瓦(见图)和琉璃瓦。

图1 筒瓦和板瓦的示意图
图2 圆形的是瓦当,近似三角形的是滴水
图3 方块框起来的是吻兽,圆形框起来的是垂脊上的瓦
图4 青掍瓦也就是筒瓦
图5 官式建筑用的黄色琉璃瓦
陕西岐山县凤雏建筑遗址中出土了西周早期的瓦块。

从类别和形制上看,西周的瓦主要是板瓦。

最晚到西周后期,已具备了板瓦、筒瓦、半瓦当和脊瓦的基本类别。

西周板瓦已具备弧面形、大小头的基本形状,尺寸都比较大。

一般都带有瓦钉、瓦环。

其中,瓦钉、瓦环作于板瓦凸面的是仰瓦;(瓦钉、瓦环)作于板瓦凹面的是合瓦。

脊瓦残片的折角内也有瓦钉。

板瓦的凹凸面作瓦钉和瓦环,意味着当时固定板瓦采用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屋面做了类似“苫背”(指的是屋面板上做得灰背,能够起到找平、保温和防水的作用)的底层,以瓦钉埋入“苫背”内来固定瓦件;另一种是未做“苫背”的“冷摊”屋面,用绳索穿扎瓦环来固结。

图6 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的复原效果图和平面想象图
图7 西周时期的半瓦当和百度图库中的瓦当
图8 西周时期的板瓦
图9 瓦钉和瓦环
图10 屋面上黑灰色的就是苫背
到春秋末期和战国时期,瓦的使用就显著增多了,反映在《考工记》中,已有“葺屋三分,瓦屋四分”的规定。

在各诸侯国展开“高台榭,美宫室”的大规模建筑活动中,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用瓦数量大增,瓦不仅成为屋面防火的重要材料,而且成为展现建筑艺术的重要手段。

战国时期,瓦的构造有了一项重要的突破,就是把瓦钉与瓦身分离,这不仅有效地增强了瓦的固结,而且简化了瓦坯的制作。

秦汉是瓦发展的一个兴盛期。

秦代“殿屋复道、周阁相属”的庞大建筑组群和两汉的大型宫苑工程对瓦的数量、质量、品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西汉末到东汉时期,住宅已普遍采用瓦顶。

从出土明器(指的是墓中陪葬品,汉代陶屋)来看,连作坊、仓房以至猪圈,都
有采用瓦屋面的。

图11 汉代宫殿复原图
图12 汉代陶屋(出土明器)
瓦当在战国从半圆形演进到整圆形,到东汉已全部是圆形。

圆瓦当的出现,既改进了瓦当的束水、遮朽功能,又提供了更完整的图案。

秦汉瓦当的图案十分丰富,秦代多为鸟兽、植物、云纹,汉代多为云纹、四灵(指的是龙、凤、麒麟、龟)。

瓦当富有装饰性,这也成为表达建筑思想性和美化建筑物的手段。

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隋唐时期,瓦在类别、形制上都有重要的发展,进行了多样的探索。

现在的邺城铜雀台附近可见大量素面黑瓦,质地厚重而细密坚致,表面光滑莹润,发黝黑色光泽,它实际上是《营造法式》中所描述的青掍瓦的前身。

从北魏洛阳一号房址出土的表面光滑的釉黑色筒瓦,唐长安大明宫麟德殿遗址出土的漆黑色瓦片和唐长安青龙寺遗址出土的表面黑光的筒板瓦等,都可以看出青掍瓦发展的一个粗略轮廓。

板瓦瓦沿的束水作用和装饰作用有了明显的改进。

早期流行“花头板瓦”的做法。

一般是在板瓦瓦沿下部捏成波浪形、锯齿形,以利滴水。

图13 板瓦瓦沿
《营造法式》一书中,记述了完整的瓦作制度和窑作制度。

瓦件在材质上明确地分为素白、青掍、琉璃三大类。

其中,筒瓦分六种,板瓦分七种。

详细规定了殿阁、堂屋、厅屋、门楼、散屋、亭榭、廊屋、营房屋等不同等级、类别建筑物的“用瓦”、“垒屋脊”、“用鸱尾”和“用兽头”等制度。

瓦在民间建筑中得到较普遍的推广,是宋辽金时期的一大进展。

从宋画《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北宋汴梁的一般市楼、民宅都基本上使用了瓦屋面。

图中城外建筑,有正房用瓦顶、厢房用草顶的;有草顶以瓦铺脊的;有屋面半草半瓦的。

这些城外建筑的瓦顶均为仰合瓦,屋脊也很简单,到虹桥(清明上河图中的拱桥)附近,瓦屋顶已有明显的正脊、垂脊、鸱尾。

而城内大酒楼店铺,更增加了“兽头”。

城内建筑大部分也是仰合瓦,仅城门楼的庑殿顶上,似乎用了筒瓦。

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也以大量的画面展示了北宋时期农村建筑的屋顶面貌。

可以看出当时在农村中的小型住房,其主屋多为瓦顶,次要用房多为草顶。

大型宅院则基本上全部为瓦顶,仅局部辅助用房使用草顶。

手工业作坊——水磨房,也是用的瓦顶。

这些宋画真实地描绘了北宋时期瓦屋面在城乡中普遍运用的景象。

特别重要的是,当时城乡民间建筑铺瓦的形制、类别,在这些画面上几乎都已齐备了。

到了元明清时期,瓦屋面运用得更加普遍和广泛。

宫殿建筑用瓦则把发展的重点转向了琉璃瓦,而淘汰了青掍瓦。

琉璃瓦的品种、质量和吻兽等整套瓦件都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

本次课我们仿佛步入历史的画卷,对于坡屋面的材料—瓦的使用和发展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学们,现在你们应该知道了这些小兽是立在琉璃瓦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