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都衣舍:如何用产品小组制,实现差异化竞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韩都衣舍:如何用产品小组制,实现
差异化竞争?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韩都能快速扩张到今天的规模,并且一直都在赚钱,核心就在于他的产品小组制。

这才是真正支撑其前台每天五六十款、一年近2万款新品的快时尚模式的关键所在。

而这个核心,是在一次次对问题的解决中逐渐成形成熟的。

小组制1.0:从买手到买手小组
2007年之前,彼时的中国网络市场上,有成千上万的韩风女装在销售,要么是代购,要么是抄款,每个店铺也就几十款,大家做得都一般。

赵迎光折腾了好几年电商,也开了门店,但仍然对未来要干什么很迷茫,他一直在摸索,如何才能差异化?
2007年中旬,赵迎光接触到韩国最大的一家快时尚公司。

一般的公司是给生产商三四款衣服,每款生产上万件,而这家公司直接给生产商700个款式,具体生产哪些款式,由生产商决定。

虽然款式多,但是单款订单量却少,少则数百件,多则上千件,卖得好再返单。

赵迎光恍然大悟,终于摸索到了自己梦想的未来,于是立刻尝试这种多款少量的模式。

刚开始公司资源有限,只能做代购,他把重心放到培养买手上,招揽一批学生,将韩语专业和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搭配在一起,从韩国3000个服装品牌中挑
选出1000个,分给40个人,每人每天从25个品牌的官方网站上挑出8件新品,这意味着每天有200款新品。

当时,淘宝搜索是按刷新时间排序,原本赵迎光只是想使产品充足、新鲜,却没想到赢得了流量。

这让韩都很快跟网上千千万万个韩装店铺区别开来,竞争力一下增强。

但是这种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争夺顾客的前端,赵迎光很快发现这种模式在后台的问题:第一是代购有几大硬伤,比如等待时间过长,无法退换货,经常断货断色断码,性价比不高等等。

第二是选款师没有经营意识和竞争意识。

选款师上完新款之后,顾客下不下订单,这款衣服能卖多少,跟他们没什么关系。

于是赵迎光做出调整:第一,从“代购商品”转为“代购款式”。

买手像从前一样选出款式,然后交给生产部门采购样衣,打样,选料,在国内找工厂量产。

第二,不再要求每个人盯着25个品牌,而是全部打乱,买手之间开始竞争,培养买手的独立经营意识。

但是,新问题出现了:每个买手都希望上更多的产品,却不注意库存问题,只选图片上传,买手们对供应链并无太多考虑。

于是赵迎光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了一个买手2万元,让她自己决定生产件数、颜色、尺码,一旦盈利,公司和买手分成。

但是这种尝试也有问题:其一,买手是设计专业出身,你让她去搞运营,终究是不行的;其二,就算某个买手有经营天赋,但是他又要选款,又要考虑那些经营的事,难免哪头都顾不好。

于是,赵迎光把经营事务剥离了出来,但不是像以前那样,剥离给公司的生产部,而是给每个买手配上视觉人员和运营人员。

“买手小组”雏形初现。

几个月后,这种小组+分成制度的优势开始显现了,买手小组的积极性上来了,他们不仅可以找到韩国最新的时尚款式,还能找到相对靠谱的代工厂生产,降低成本,把控质量。

库存周转也快起来了。

赵迎光索性在内部做了个试验,成立了两套班子:一套是按照传统服装公司设置三个部门:设计师部、商品页面团队以及对接生产、管理订单的部门;另一套系统是把三个部门的人打散,每个部门抽出1个人,3个人成立1个小组,总共10个小组。

两套班子同时开工,3个月后,传统班子被停掉,公司开始试用效率更高、绩效更好的小组制生产模式。

就这样,小组制模式成形了:买手+视觉人员+运营人员。

小组制2.0:内部资源市场化,大家都是二老板
时间到了2011年,韩都有了70个小组。

小组一多,原来可以调配的资源,没
法调了,比如公司内部的推广资源如何分配?店铺的首页,放那个小组的产品?
赵迎光索性给每个小组更高的自治权,款式选择、定价、生产量、促销全都由小组自己决定,小组提成根据毛利率或者资金周转率来计算,毛利和库存成了每个小组都最关注的两个指标。

因此,在韩都的淘宝店里,并不会有统一的打折促销,而是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商品的情况做出促销决策,以保证毛利率和资金周转率。

对于首页资源,他们有一个内部资源市场化的机制:成立6个月以上的小组,可以竞拍位置;成立6个月以内的,首页拿出专门的位置,让大家抢,谁手快谁抢到。

最重要的财权完全放开,每个小组的资金额度自由支配,而这个额度又与小组的销量直接挂钩,卖得越多,额度越大。

在韩都,本月的资金额度是上个月销售额的70%。

比如上个月有个小组卖了500万元,500万元的70%是350万元,那么这个月该小组可以用350万元再去下新的订单。

因此,每个小组都必须有很强的危机意识。

假设一个小组是5万元“起家”,小组一定不会把这5万块钱都用去下订单。

因为如果卖不出去,就再没有使用额度,小组必须开始卖库存。

如果库存永远卖不出去,这个小组就永远没有额度,甚至会死掉。

死掉怎么办?死掉就“破产”“重组”呗。

他们会对各个品类的小组进行竞争排名,排名前三位的会得到奖励,后三名的会被打散重组。

这样,每个小组都是一个竞争因子,几乎就是一个小公司。

这种把公司做小的理念稻盛和夫和张瑞敏都在尝试,而韩都依托互联网的基因轻装上阵,走得更远。

这一阶段的使命是解决内部资源分配问题,也是韩都整个公司架构全面小组化的阶段。

产品小组若是觉得之前对应的摄影小组不够好,那就换一个;若是觉得生产部某个小组协调得力,就会分配更多任务,那个小组就会有更多收入,也会更有动力。

整个组织架构就像标准配件一样,可以自由对接,也确保大多数人员的收入能够跟市场绩效挂钩。

小组制3.0:为了变态的售罄率
2012到2013年,韩都有200多个小组,7个品牌,每年将近2万款,这个阶段最头疼的是什么?供应链!
这就需要全局规划和单品精确管理。

所以,小组制又进化了,他们创建了单品全流程运营体系,公司层面则成立企划中心,用售罄率倒逼各个链条做到单款生命周期管理,并统筹全局。

所谓单品运营,就是以单款来考虑的,这一款衣服从设计到销售,全部有数据把控;每款产品的生命周期,都有专人精心维护。

平均下来,每个月每个小组管理七八款衣服,每款给什么位置,做什么搭配,冲击爆款能到什么程度,库存水平到
页下一页
文章来源于:/article-8638-1.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