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答: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要确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因为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正确而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其目标的具体化,一定目标的实现又是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为条件的。

教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要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简单地说,人们在向小学生进行教育之前,总是会对教育结果有一种期望,这种对教育结果的期望,就可看作是教育的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案模式特点
答: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案模式特点为:
(1).与一般的学科教案模式不同,各种心理教案模式都是以培养或训练心理品质为主要的教案目标。

(2).必须规定教案的基本步骤或主要程序,而这样的教案步骤或程序一般都明确地以学习者的心理过程和心理发展的理论观点为基础。

(3).一般都主张学习者主体性的教案原则,强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一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求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5).大多要求提供支持性的教案气氛与环境。

(6).一般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主张做中学,因而强调活动课程的设计,要求向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

(7).大多数都强调教案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多向反馈与互动。

3、请谈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基本原则
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能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

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据此,可细化为以下具体原则。

1 .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我们知道,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也叫国民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其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因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小学生,以全体小学生为服务对象,全面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减少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几率,增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2 .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直接、集中地体现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征。

学生主体性原则的基
本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以增进其心理健康为目的,一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组织和安排的;二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何内容和形式,唯有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所认可、所接纳、所内化,亦即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形成其智慧和潜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离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任何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毫无意义的。

3 .参与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和教师双方的充分参与为条件的。

参与是学生个体表现自我和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需要。

唯有通过参与才能使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要相结合,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任何健康心理都只能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所以重在参与,参与的几率和程度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大小。

4 .民主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地了解学生,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学校教育中,尽管教师和学生所处的位置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遵循民主和平等的原则。

民主性原则和学生主体性的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只有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只有坚持民主性的原则,以真诚、友爱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小学生,成为小学生的知心朋友或良师益友,小学生才愿意亲近教师,对教师说心里话,才能了解和掌握学生真实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才有针对性,才能在轻松愉快和乐观向上的气氛中进行,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为此,教师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小学生的权利、意见和人格尊严。

一切居高临下的说教、一切形式的讽刺挖苦和嘲弄学生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都不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5 .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也叫个性化原则。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同一年龄段的小学生群体,其心理发展具有大体相同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而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的小学生群体则无论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比如,低年级小学生的观察和注意具有较大的无意性,而高年级小学生的观察和注意则具有较大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再比如,小学阶段思维的发展就总体而言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低年级小学生虽然抽象思维已开始发展,但具体形象思维仍居相对优势,而高年级小学生其抽象逻辑思维已渐居相对优势。

智力因素如此,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样如此。

比如,低年级小学生的理想具有更多的直观性和具体性,多为周围的人和事,而高年级小学生的理想则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和社会性,如立志成为“四有”人才等。

小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上的这种差异性,要求我们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有针对性,必须符合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否则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6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是由小学生群体和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心理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复杂性决定的。

为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具体的、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感染性的,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应当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为小学生所喜闻乐见的,以求最大限度照顾到其心理发展的差异性,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和不同个体的心理需要,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7 .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因而必须坚持预防、发展和调治相结合的原则,重在预防和发展。

只有坚持预防和促进发展,才能大面积、有效地帮助小学生在其自身的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人格得到健全和谐的发展,形成对学习、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

同时对少数小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困扰和成长中出现的心理危机及时有效地给予帮助和调节,对于极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小学生给予积极有效的咨询指导和适当的矫治,对出现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小学生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提供建议,介绍到医疗性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给予治疗,以保障其心理健康。

4、结合实际谈谈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
答: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等,以下分别从各种能力入手介绍训练方法。

一、观察力训练
教师出示两只笔(一只铅笔、一只圆珠笔),指导学生比较两者在形状、大小、长短、颜色、材料、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和共同性。

让学生观察两只杯子、两片树叶和两只昆虫的异同,并把它们的异同点写在纸上。

教师抽三个学生分别比较两只杯子、两片树叶和两只昆虫,教师补充其不足。

二、注意力训练
1 .注意集中性训练法
(1 )听觉训练法:即找一闹钟听它的滴答声,并伴随着闹钟声,在心中念出“滴答”,第一天心中念十遍,第二天十五遍,第三天二十遍,第四天二十遍以上,每天约做七八次,这样做五六天就可见效。

(2 )视觉想象训练法:首先在大脑中想象出一个点来,除这一点外头脑中什么也不想。

然后再延长这一点,使点变成直线,再在大脑中描绘成旋涡状等简单图形。

这样每隔一天,使图形复杂一些,并用心多描绘几次,十天之后就见成效。

2 .注意广度性训练法:用五秒钟观看一组东西,如书桌上的东西,橱窗内的东西,然后闭上眼睛想或说出这些东西,想或说得越具体越好,如某物的位置、大小、颜色、质地等。

三、记忆力训练
1 .过电影法: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有意识地在大脑中回忆从早到晚所干的每一件事情,回忆得越清晰越好。

失眠的同学禁用此法。

2 .死记硬背法:对无关紧要的事情主动启动大脑去记忆,如记公路上每一辆汽车的车牌号等。

运用此法时,若选择一伙伴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最好。

3 .与熟悉事物连接记忆法:对不熟悉的又要记住的东西,有意识地寻找与最熟悉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来进行记忆。

运用这种方法,自我训练的时间越长效果越好。

4 .谐音记忆法:根据要记的文字、人名、数字的谐音来记,如“518 ”可以变成“我要发”。

5。

奇异想象记忆法:对所要记的东西进行想象上的夸张,如记英文单词“against ”时,在头脑中想象自己一头撞在门上,该单词的意思便很容易记住。

6。

歌诀韵语记忆法:有意识地将零乱、难记的东西编成歌诀韵语来进行记忆。

如记忆我国各个朝代时,可首先编成南北、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这段韵语读上几遍,就可以把中国的各个朝代记清楚。

7。

笔录记忆法:将自己认为重要或突然想到的东西,用一小本记录下来。

所要记的内容写一遍比背五遍效果要好。

四、想象力训练
1 .想象方法训练
(1 )想象清晰训练法:在读一篇文章、听一首歌曲、看一部小说、听一段评书时,尽量在大脑中形成描述的景象,有时间的话,可在纸上画出头脑中已形成的图像。

(2 )模糊想象训练法:即根据某一东西的大体形状,看它跟什么东西相象。

如下图。

(3 )缺点想象训练法:即想象出某一物品在使用时存在缺点,进而寻找改进这些缺点的方法。

(4 )幻想训练法:抓住一些神秘的问题进行幻想,如“球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等。

2 .接龙训练
(1 )接龙游戏,用接龙的方式发挥学生想象力,玩各种接龙游戏。

文字接龙,如大→大人→人民→民兵→兵工→工。

绘画接龙,在黑板上画一个大鸭蛋,由学生接着画。

③故事接龙,让学生接“从前有一位年青的猎人”讲一个故事,每人讲一句。

( 2 )主题绘图: 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或简单的描述后,学生绘出图形。

如绘出100 年后的交通工具的草图,“外星人”的样子等。

(3 )完成句子或文章: 以不完全的句子、文章或故事开头,让学生接着补充完成。

如让学生完成“假如我是一个市长”,“今后20 年,本班同学中将有人……”等这样的句子,可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3 .创造性想象训练
(1 )教师让学生准备纸、笔,然后在黑板上画几个图形。

(2 )让同学将每个图形想成各种物体,想象得越多越好、越离奇越好,将所想物体的名称记在纸上。

(3 )然后逐个图形对学生提问。

先请一位同学把自己想象出来的物体名称说出来,然后请另外的同学补充。

(4 )最后教师总结出想象在生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及如何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要求同学在想象过程中,尽量想象出图形的象征性含义。

五、思维能力训练
1 .三思而后行训练法:即在遇到问题时不要急于去做,而是首先在头脑中思考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方法,待找到解决方法之后,再动手去做。

教育专家研究表明聪明学生与不聪明学生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聪明的学生遇到问题后不是先动手去做,而是用一部分时间先考虑这个问题该如何做。

而不聪明的学生遇到问题后先是动笔做,待做不下去时,才花时间考虑这个问题该怎样做。

难怪有人说,在考试时看学生得到卷子之后的动笔情况,便知道学生们的考试成绩了。

2 .“为什么”训练法:即经常在头脑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天是蓝的”,“为什么人要上学读书”,“人为什么叫人,而不叫别的”等。

“为什么”是儿童时期最愿问的问题,实际上只有问自己“为什么”,我们的大脑才能真正开始运转。

3 .一物多用训练法:即寻找一件物品的多种用途。

一般看来一件物品只具有一种功用,如钢笔就是用来写字的,但实际上每件物品都隐含着多种用途,如钢笔可以用来压纸,笔尖可以扎孔,笔帽可以用来画圆等。

进行一物多用的训练有两个好处:一是在要用的物品不在的情况下,可以寻找其他物品代替,而不至于手足无措;二是有助于发明一物多用的物品,如多用笔、多用书包等。

4 .一题多解训练法:即寻求一个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法。

无论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不只一个。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一个解决方法后应尽量去考虑该问题的其他解决方法。

多想出一个方法,你的思维就多前进一步。

5。

推测训练法:即对一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情况进行推测。

如“某某同学为什么学习这么好”,“某某班在运动会上为什么会取得好成绩”,“我长期心情不好,原因何在”,“如果将这篇文章接着写下去,我该怎么写”,“明天我都有些什么事需要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