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关于“哮病”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关于“哮病”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一、哮病
哮病是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症的反复发作性疾病。

西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的哮喘等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哮病”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1.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喘鸣”的记载与本病发作特点相似。

如《素问·阴阳别论》说:“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东汉·张仲景称哮病为“上气”,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
2.《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指出哮病发作时的特征及治疗。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呷嗽”,认为“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治疗“应加消痰破饮之药”。

此后,后世尚有“哮吼”“齁”等形象性称谓。

4.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提出“专主于痰”,并认为“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的治疗原则。

5.明·虞抟《医学正传》谓:“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孝;气促而连属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进一步对哮与喘做了明确的区别。

6.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一般统称“哮喘”,简名“哮证”或“哮病”。

7.《医学统旨》:“大抵哮喘,未发以扶正为主,已发以攻邪气为主。

亦有痰气盛壮实者,可用吐法。

大便秘结,服定喘药不效,而用利导之药而安者。

必须使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亦不可多服砒毒劫药,倘若受伤,追悔何及。

8.《时方妙用·哮证》:“哮喘之病,寒邪伏于肺俞,痰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劳役房劳亦发。


9.《症因脉治·哮病》:“哮病之症,短气倚息,不能仰卧,仅偻伏坐,每发六七日,轻则三四时,或一月或半月,起居失慎,则旧病复发,此哮病之症也。

10.《医宗必读·喘》:“喘者,促促气急,喝喝痰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

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亦不抬肩,但肺塞而不能下。

哮者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

……三极当详辨。


11.《王旭高医案·痰喘》:“哮喘气急……治之之法,在上治肺胃,在下治脾肾,发时治上,平时治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