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体育学院重点建设学科投资建设工作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体育学院重点建设学科投资建设工作报告
(体育学)
根据教委“十五”综合投资计划的工部署,对照本院重点建设学科——体育学投资建设《责任书》,对2001年投资以来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如下:
一、“十五”综合投资以来投资计划执行情况
经2002年天津市教委对天津市高校“十五”综合投资计划投资方向的调整和我院对“十五”投资计划的相应修订,我院确定体育学为重点建设学科。
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原则,拟建设的体育学主要的学科方向主要包括:1、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运动生理学(运动氧化应激动与线粒体医学)、运动分子生物学(人体运动能力与健康的分子生物学)和运动康复医学(运动康复与健康促进)等三个主要方向;2、体育社会科学方向;3、运动训练科学方向。
其中重点建设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三个研究方向。
(一)各年度投资计划内容与实际完成情况:
1、2001年度投资计划内容与实际完成情况:
2001年度体育学未纳入重点建设学科项目建设,故未有投入。
2、2002年度投资计划内容与实际完成情况:
2002年经市教委对天津市高校“十五”综合投资计划投资方向的调整和我院对“十五”投资计划的相应修订,我院确定体育学为重点建设学科。
本年度体育学学科计划投入563万元,实际完成516.4万元,占计划的91.6%。
重点建设学科——体育学主要建设内容完成情况如下:
计划总投资563万元(含贴息)。
投资建设内容包括:(1)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设备购臵):571万元;(2)软件投入(专业书刊):10.6万元;(3)环境改造改造和设备维修18.20万元。
截止2003年10月,(1)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设备购臵)实际完成516万元;(2)软件(专业图书):实际完成1.54万元;(3)实验室改造和设备维修:实际完成10.54万元。
截至2004年10月,全部实际完成516.4万元,占计划的91.6%。
主要未完成部分因学科根据科研计划对小型设备购臵计划的调整,正在继续执行中。
3、2003年度投资计划内容与实际完成情况:
本年度计划投入180万元,实际完成148.67万元,占总计划的83%。
重点建设学科——体育学主要建设内容完成情况如下:
计划总投资180万元(含贴息)。
投资建设内容包括:(1)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设备购臵):107.50万元;(2)软件投入:68万元。
截止2004年10月,(1)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设备购臵)实际完成80.67万元;(2)软件:实际完成拨付68万元(人才培养、教学教改、科技创新项目正在陆续启动)。
截至2003年10月,全部实际完成148.67万元,占计划的83%。
主要未完成部分仍因学科根据科研计划对小型设备购臵计划的部分调整,正在继续执行中。
(二)投资项目的运行使用和管理情况(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共享和利用)重点建设学科2002、2003年度投资主要用于建设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和“软件”项目建设。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不仅是我院市级重点学科的重要研究基地也是辐射全院其他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学科的重要实验研究基地。
目前,实验室归属运动人体科学系运行管理,由系主任(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带头人)任实验室主任,全面负责实验室的规划、建设、运行和管理。
“软件”建设项目中的各部分由投资办公室总协调,分别由人事处、教务处和科研处实施管理。
实验室于2002、2003年度进入“十五”综合投资建设,两年投资共购臵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0台件,总金额405.178万元。
设备自2004年初陆续到位开始使用,目前设备使用良好。
设备实现全学科和全院共享。
(三)实施投资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特点
学校高度重视“十五”综合投资计划工作,成立了学校“十五”综合投资规划领导小组。
由负责全院学科建设的管理部门研究生部牵头,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十五”综合投资计划工作的具体实施。
二、对照《责任书》对投资完成的阶段性目标、取得的成果进行分析说明(一)学科队伍建设:
1、学科带头人学术地位、科研教学情况:
张勇,男,47岁,教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专业博士。
任天津市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2001-2002年受澳大利亚Southern Cross University邀请担任该校运动科学与体育管理学院国际访问教授。
任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兼职博士生导师;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体育学院兼职教授。
张勇教授为国内运动医学领域知名中青年专家。
目前主要学术和社会兼职/荣誉如下:任中国生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应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兼运动生理学组副组长;华人运动生理学与体适能学者学会(The Society of Chinese Scholar of Exercise Physiology and Fitness)副理事长兼副秘书长;天津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天
津市生理科学会理事;《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和《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编委等。
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通讯评审专家。
天津市第11届政协委员、1998年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1999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 、2003年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回国留学人员”。
主要研究方向:运动生理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主要研究领域:1、运动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医学;2、运动健康适应的分子生物学(运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分子生物学。
先后主持和承担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体育总局应用基础项目、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合作)、天津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国际合作和企业委托项目等20项。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主持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合作)各1项;承担国家体育总局应用基础和天津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课题各1项。
2004年获得“十五”综合投资软件建设项目(重点资助人选)资助。
目前研究经费110万元。
先后在《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报》、《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进展》、《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体育科学》和《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等国内生物医学和体育科学核心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期刊《Atheroscleros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和《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nd Physical Fitness》发表论文和研究综述5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3 篇,论文经CNKI 检索共被他引108次。
30余篇论文摘要分别入选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会议。
参与编写《实用体育健康医学》、《运动生理学原理及应用》、《单纯肥胖症—基础与临床》、《运动与身体成分》、《运动生理学进展-质疑与思考》和《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等6部著作/教材。
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奖三等奖4项(第一完成人3项、第三完成人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要完成人)、北京市第四届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奖(主要完成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24名(在读12名)、博士研究生4名(在读,含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指导的硕士生论文在全国第九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对硕士论文抽查评审中被评为优秀。
(二)学科梯队的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和出现的优秀中青年人才
1、运动人体科学学科(运动生理学、运动分子生物学、运动康复医学方向):
目前进入学科梯队的教师18名,教授8名(终身教授1名)、副教授4名、
讲师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具有博士学位者8名(具有博士后经历者4名),在读博士生2名。
梯队中年龄结构60岁以上1名46-60岁6名、45岁以下11名。
近几年涌现的优秀中青年人才:
黄力平,女,42岁,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运动生物化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2002年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引进河北省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黄力平教授,并于2004年任命其担任新组建的运动人体科学系副主任协助学科带头人、系主任张勇教授负责学科建设中运动康复医学方向的工作以及全系康复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建设工作。
2004年被聘为运动人体科学学科运动康复医学与健康促进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
黄力平教授是目前国内康复医学界知名的中青年学者,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康复医学会任理事兼老年医学和运动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3年全国第九批博士和硕士授权审核中,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以黄教授负责的运动康复医学为主要构架,结合相关研究方向,申请《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硕士点,在全国评审中获得81%的票率的较好成绩,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点(在全国体育学院首次获得该医学学位点),为我院学科建设的跨学科门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立,男,35岁,副教授,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博士。
2002年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引进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博士文立老师(原天津体育学学院运动生理学专业硕士),2004年任命其担任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副主任,协助学科带头人负责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现为运动生理和运动分子生物学两个研究方向的学术骨干。
文立博士的学术兼职有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文立博士硕士和博士研究期间分别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复旦大学遗传所分子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客座研究,具有较丰富的科研经历和经验。
在校工作期间除完成大量实验室建设工作外,承担大量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本科和研究生主干课程,指导研究生。
主持科技部“奥运”科技攻关课题(子项目)1项、教委科技发展基金1项,作为第二负责人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
刘洵,男,50岁,副教授,英国利物浦大学运动康复医学博士,博士后。
刘洵博士为本学科1994年公派出国留学人员,2004年回校工作。
现任运动人体科学系体育保健与康复医学教研室主任。
刘洵博士在国外有丰富的科研经历,在SCI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目前是运动分子生物学和运动康复研究方向的主要学术骨干,回国后获得教委科技发展基金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
1项。
席翼,男,41岁,副教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博士。
席翼博士于2003年完成博士学位学习回校工作,现担任运动人体科学系运动生物科学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2003英国LOUGHBOROUGH大学运动科学与健康教育系访问学者。
目前主持科技部“奥运”科技攻关课题(子项目)1项、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课题1项等。
现为运动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学术骨干。
徐冬青,女,35岁,讲师,香港中文大学运动生物力学博士,博士后。
徐冬青博士为本学科在香港中文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2003年毕业后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因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项目需要其博士后研究目前在本学科进行。
徐博士在SCI期刊发表论文2篇,目前是运动康复研究方向学术骨干。
赵斐,女,30岁,讲师,天津体育学院运动生理专业硕士。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运动分子生物学方向学术骨干。
先后主持国家体育总局和天津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各1项,参与承担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2、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方向:
目前进入学科梯队的教师19名,教授6名、副教授9名、讲师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具有博士学位者2名,在读博士生3名。
梯队中年龄结构46-60岁7名、45岁以下12名。
近几年涌现的优秀中青年人才:
李树怡,女,55岁,教授,博士生导师。
体育与健康教育发展研究所负责人、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
主要学术兼职: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天津分会体育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0年获天津市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天津市一等奖;2004年获第七届全国大运会科学论文一等奖;2003年被评为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于善旭,男,52岁,教授,博士生导师。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负责人。
主要研究领域:体育法学。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法学会会员;中国体育战略研究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委员;天津市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先后在学术期刊等发表以体育法学为主的学术论文60余篇,
参加编写各种著作教材近20部,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部委级研究项目6项,正在主持和参加的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部委级研究项目2项。
先后获天津市优秀调研成果奖二等奖,家体委体育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二等奖,国家体委软科学专项成果奖二等奖,国家体育总局体育软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项奖二等奖、一等奖。
苏连勇,男,50岁,教授,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生(在读)。
1989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体育理论专业(教育学硕士);1993—1994年政府公派研究员。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体育社会学学术带头人。
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委员。
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哲社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主持国家教育部及国家体育总局等省部级课题5项,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横向课题)6项。
在体育类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现主持/参与省部级研究课题及教材6项。
2002年获国家教学二等奖1项目和天津市教学一等奖(主要第五完成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
梁进,女,45岁,研究员。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信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体育经济与管理。
2003年英国拉夫堡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体育与休闲政策研究所访问学者。
主持和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体委软科学、国家体育总局社科、天津市教委社科基金、中国足协委托课题等7项。
参与并完成《1999-2000、2001-2010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获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二等奖。
王旭光,女,33岁,副教授,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研究生(在读书)。
主要研究领域: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学。
主持完成了天津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了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子课题等3项。
目前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我国体育社团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肖林鹏,男,29岁,讲师,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
2003年毕业回校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体育管理学。
近几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课题1项、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基金课题1项、天津市教委“十五规划”青年基金课题 1项、天津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
国内公开出版物发表体育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国内核心体育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主编(参编)著作4部。
3、运动训练科学:
目前进入学科梯队的教师23名,教授8名、副教授9名、讲师6名,其中
博士生导师2名,具有博士学位者2名,在读博士生1名。
梯队中年龄结构46-60岁10名、45岁以下13名。
近几年涌现的优秀中青年人才:
李宗浩,男,54岁,教授。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硕士。
博士生导师。
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带头人。
运动训练研究室负责人。
主要研究领域:运动训练过程调控。
主要学术兼职:全国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体育理论组副组长;中国体育科学学运动训练学分会常委;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技术专家;中国软式网球协会副主席;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委员;中国排球协会委员技术代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棒垒球分会副主席;天津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
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天津市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2004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04年参加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技术奖评审;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体育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多次参加国家体委体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多次参加天津市教学成果奖评审。
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研究课题、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研究课题、天津市高校资助科研项目等研究课题。
主编出版专著教材等4部,参编出版10余部。
独立完成并发表论文40余篇,合作发表论文20余篇。
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2010年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被刊登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办《成果要报》2004第9期(总第299期)。
宗华敬,男,52岁,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田径运动训练监测与调控。
学术兼职:天津市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信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跟随国家田径队进行科研工作;1992、1996、2000年国家奥运会田径耐力项目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和研究人员。
近几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篇,出版著作2部。
目前承担国家级课题一项,省部级课题二项。
曾获得国家体委科技进步二、三、四等奖四项。
曾获得国家体委科技攻关与科技服务一、二、三等奖四项。
孙延林,男,39岁,副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研究生(在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
2000-2001年英国LOUGHBOROUGH大学体育系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运动员心理训练与调控;体育课程心理健康促进与评价。
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课题、天津市教委“十五”规划重点教材课题等。
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王健,男,41岁,副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
2003.4~10英国LOUGHBOROUGH大学运动科学与健康教育系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体操教学理论与方法。
主要学术兼职:天津体操运动协会副秘书长;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编委。
承担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和国家哲学社科课题2项目。
二篇论文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体育科学大会论文二等奖。
(三)科研工作:
1、学科方向凝练:
属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三个研究方向:运动生理学(运动氧化应激于线粒体医学)、运动分子生物学(人体运动能力与健康适应的分子生物学)和运动康复(运动康复与健康促进的基础与应用)为学科长期研究并在国内同领域内具有明显优势的研究方向。
属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体育社会科学方向为该学科以体育社会学、体育法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集合的综合研究方向。
属于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的运动训练科学方向为该学科以体育教育教学、运动训练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综合研究方向。
现主要将市重点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三个研究方向分述如下:
1)运动生理学(运动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医学):本学科在国内最早开展本方向(领域)的研究,有近10年的研究积累,研究领域富有特色和较明显的学科交叉优势,在国内运动医学界和生命科学相关领域有较大学术影响,在国际同领域也具一定影响。
近10年,在该领域一直与中国科学院生物膜与膜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着长期的合作研究,取得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奖励,在国内同领域领先。
在“运动氧化应激与线粒体医学”研究领域,正在进行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在这一领域,还将陆续开展有关运动氧化应激与线粒体蛋白组学、特殊环境(高原训练的低氧适应)与活性氧对线粒体生物合成影响及其适应的分子生物学、运动与线粒体相关疾病等的研究等,争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有明显的突破。
未来3-5年,继续在该领域的研究,与相关生命科学领域交叉合作,争取获得重点和重大项目的研究项目,保持该领域在国内的领先水平。
2)运动分子生物学(人体运动能力与健康适应的分子生物学):本学科在国内率先开展本方向(领域)的研究。
该领域研究始终追踪生命科学前沿,在与运动健康适应的分子生物学开展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水平较高的成果,在国内同领域领先。
人体运动能力的分子生物学主要集中在优秀耐力运动能力的分子遗传学及其基因选材;健康适应的分子生物学只要在心血管与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
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肥胖和骨质疏松等的运动防治等方面开展分子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工作。
未来3-5年,继续在该领域的研究,在运动科学以及与相关生命科学领域交叉合作,争取获得重点和重大项目的研究项目,保持该领域在国内的领先水平。
3)运动康复医学(运动康复与健康促进的基础及应用):在学科早期运动生理学的“运动代谢与心肺功能”和“有氧无氧运动能力”研究方向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运动生理学、康复医学、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物力学互为交叉、以机制为基础和以应用为实践的运动康复与健康促进研究方向。
重点研究与临床康复、职业健康、人口老龄化、儿童与妇女健康、大众健身与健康等涉及人体运动康复(运动神经和心脏康复)和健康促进的某些整体生理学、医学及其方法学应用问题。
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也是国家防治重大致死、致残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研究在国内同领域已经形成本学科的特色。
未来3-5年,积极支持该方向的发展,形成该方向在国内的明显特色和优势。
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三个主要方向既保持了运动人体科学学科运动生理学研究的悠久历史沿革,其在氧化应激与线粒体运动医学和人体运动能力与健康适应的分子生物学的特色和优势也得到国内运动医学界的公认。
考虑学科科学研究未来的发展,根据其历史沿革和目前的特色,仍需要围绕运动科学和生命科学的某些重要科学问题对研究方向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凝练(如可以将线粒体运动医学作为本学科运动生理学未来发展的中心内容),以适应在不断凸现的体育科学与生命科学相关领域交叉的前沿进行高水平科研的需要。
2、科研课题与经费:
1)运动人体科学(三个研究方向):近3年共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奥运”科技攻关(子项目)、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子课题)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子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科研基金、国家体育总局应用基础、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合作)、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合作)以及其他国际和国内合作课题23项目,研究经费190万元(以上含2001年在研项目)。
2)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方向:近3年共主持和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天津市软科学、天津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委托课题等30余项目,研究经费约40万元。
3)运动训练科学研究方向:近3年共主持和承担国家哲学和会科学基金、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