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年苏州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预防医学 2021 年 5 月第 32 卷第 3 期 Jiangsu J Prev M ed,M ay,2021,Vol. 32,No. 3• 329 •
图2
苏州市2010—2019年报告猩红热病例季节分布
年份
图1
苏州市2010—2019年猩红热报告发病率趋势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2010—2019年苏州市猩红热报告数据来 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 理系统。

纳入统计病例包括已审核的临床诊断病例 和实验室诊断病例,按发病日期进行统计。

基本人口 资料来源于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

1.2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猩红热病 例发生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等相关流行病学特征进 行描述。

采用Excel 2010、S A S 9. 4统计分析。

率的 比较及趋势检验采用X 2检验,检验水准a =0.05。

2
结果
2.1疫情概况2010—2019年,苏州市共报告猩红 热4 509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4. 39/10万。

D ()I : 10.13668/j.i s s n. 1006-9070.2021.03.024
基金项目:医疗健康大数据在疾病预防中应用的关键技术性研究(GSWS2019024);苏州市流行病学重点学科(Szxk201516);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
才托举工程(2020-5);苏州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2020-10)作者简介:崔朋伟(1989—),男,山东郯城人,主管医师,主要从事急性传染病防控工作 通信作者:陈立凌,主任医师,E-mail: *******************
•疾病防治
2010—2019年苏州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
崔朋伟,杭惠,陈立凌
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目的了解2010—2019年苏州市猩红热故行病学特征,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分析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10—2019年苏州市猩红热疫情及发病趋势。

结果苏州市2010—2019年累计报 告猩红热病例4 509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4. 39/10万,发病率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747. 215,P <0. 01)。

全 年各月均有发病,发病呈现双峰分布,5—6月为春季高峰(占29. 63%),11 一 12月为冬季高峰(占26. 90%)。

全市10个市、区 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依次为昆山市、吴江区、张家港市(占45. 49%);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依次为工业园区
(7. 63/10万)、虎丘区(6. 16/10万)、太仓市(5. 69/10万)。

男性发病率(5. 32/10万)高于女性(3. 4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Z2 =210. 431,P <0. 01);发病年龄以<15岁人群为主,共4 481例(占99. 38%),其中5〜<10岁学龄组病例占72. 66%; 职业以学生、幼托儿童、散居儿童为主,累计报告病例4 477例(占99. 29%)。

结论2010—2019年苏州市猩红热发病率整体 呈上升趋势,冬春季是猩红热高发季节,应加强疫情监测,开展猩红热病原分型研究。

关键词: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中图分类号:R515. 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9070(2021)03-0329-02
猩红热为法定乙类传染病,是由A 组卩型溶血性 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
感,尚无有效疫苗。

近70年,我国的猩红热发病率持 续下降,但2010年以来报告病例迅速增加,甚至出现 死亡事件,疫情防控形势严峻m 。

为了解苏州地区近 年来猩红热发病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对2010—2019 年苏州地区猩红热疫情进行统计分析。

年发病率由2010年1. 36/10万增长到2019年8. 70/ 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747. 215, P <0. 01)。

见图1。

2.2时间分布全年均有发病,呈现双峰分布,5—6 月为春季高峰,报告1 336例,占29. 63%; 11—12月为 冬季高峰,报告1 213例,占26. 90%。

其他月份病例 数在74〜493例,占比在1.64%〜10. 93%。

见图2。

(
i )齋堰
¥
• 330 •江苏预防医学 2021 年 5 月第32 卷第3 期Jiangsu J Prev Med,May,2021,Vol. 32,No. 3
2.3地区分布全市10个市、区均有病例报告。

报 告发病数居前3位依次为昆山市(707例)、吴江区 (672例)、张家港市(672例),占总发病数的45.49%; 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依次为工业园区(7.63/10万)、虎丘区(6. 16/10万)、太仓市(5.69/10万)。

2.4人群分布男性2 784例,女性1 725例,男女比为1.61:1;男性发病率为5.32/10万,女性为
3.4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2=210.431,P<0.01)。

年龄0〜 64岁,以<15岁人群为主,共4 481例(占99. 38%),又 以5〜<10岁组病例数较多,共3 256例(占72. 66%); 其他10〜<15岁组214例(占
4.75%),15〜<20岁12 例(占0.27%),20〜<65岁 16 例(占0.35%)。

以学生(2 087例,占46.29% )、幼托儿童(1 883 例,占41. 76%)、散居儿童(507例,占11. 24%)为 主,累计报告病例4 477例,占病例总数的99.29%。

其他职业分别为工人6例、农民3例、民工2例、家务 及待业2例、教师、商业服务、餐饮食品业、离退人员 人员各1例,其他职业15例。

3讨论
近年来,全国报告猩红热发病率居高不下,一直 呈现不断h升趋势[13]。

结果显示苏州市近10年猩红 热平均发病率为4.39/10万,从2010年到2019年增 长近6倍,提示苏州地区猩红热疫情需引起关注。

时间分布显示,苏州市猩红热发病集中于冬春两 季,呈双峰分布,与全国情况相似[1]。

关于呼吸道传 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气象因素纳 人研究范围[47]。

有研究表明1K8],猩红热发病与气温、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但也不足以解释冬季 和春季流行的规律,需进一步的深人研究。

幼托儿童和低年级小学生是发病重点人群,学校 托幼机构为重点单位,与国内大多研究结果一致[912]。

原因主要与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托幼机构、小学多 以群体性活动为主,易造成交叉感染和传播等有
关[13]。

提示猩红热防控重点应放在托幼机构及小学,应加强监测工作,提高暴发疫情早期发现和识别的能 力;流行季节要加强传染病管理,落实晨午检等制度.确保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止聚集性疫情的出现 及蔓延。

猩红热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易引起暴发,目前 尚无有效疫苗,管理传染源是预防的主要措施。

苏州 地区不断上升的流行趋势,提示要持续加强猩红热疫 情监测,亟需开展猩红热病例病原体构成、基因分型及型别变化监测工作。

A组p型溶血性链球菌的
e m m分型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分型方法,型别
多达245种[14]。

有研究表明[15,不同时间、地区流
行的型别不同,且主导型别不断变化。

苏州地区既往
未开展e m m分型工作,目前流行的优势型别及变化
规律不明晰,下一步工作需开展猩红热病原研究,为
现场防控提供病原学指导。

参考文献
[1]李雷雷,蒋希宏,隋霞•等.中国2005—2011年猩红热疫情流行病
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6) :826-827.
[2]刘展,王本旭,汪水城.全国2003—2008年猩红热流行动态分析
[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9,20(5):21-22•
[3] 秦颖,冯录召,余宏杰.2015 年春夏季全国猩红热疫情流行病学特
征分析[J1疾病监测,2015,30(12): 1002-1007.
[4]黎新宇,王全意•高婷,等.北京气象因素与猩红热发病相关性研
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5): 1435-1436.
[5]朱莞琪,李娟生,孟蕾,等.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呼吸道病原
感染与气象因素的动态关系[J].中国卫生统计,2020,37(2):243-
245,248.
[6]张琪,刘文东,吴莹,等.江苏省气象因素对猩红热发病影响[J].中
国公共卫生,2018,34(3): 385-389.
[7]崔策,张燕,宋静.三种预警模型的猩红热预警效果比较[J].预防
医学,2018,30(10): 1040-1043.
[8]霍爱梅,赵达生,方立群,等.华北地区主要呼吸道传染病与气象
条件的关系[J].中国医药导报,2〇11,8(32):153-156,封3.
[9]殷良,周浩,施国庆,等.一起某福利院残疾儿童人群猩红热暴发
的调査[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14) :2737-2738.
[10]秦京宁,初艳慧,孙景異,等.北京市西城区2017年学校及托幼机
构传染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9,
40(6):949-952.
[11]赵兴,李海朋,营亮,等.连云港市2013—2017年学校传染病流行
病学特征[J].江苏预防医学,2020,31(1) :65-66.
[12]任宏,王晔,陈明亮,等.上海市2005—2012年猩红热流行特征和
发病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4(7) :706-710.
[13]薛慧,孙晓华,张立芹.2005—2015年北京市平谷区猩红热疫情流
行特征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7,24(9):1125-1127.
[14] Steer AC,Law I,Matatolu \^et a/.Global emm type distribution
of group A streptococci: systematic review and implications for
vaccine development[J].Lancet Infect Dis,2009,9(10):611-616. [15]阴杰莹,张维,杨东靖,等.2012—2016年天津市猩红热患儿A组
链球菌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8,52(10):
1045-1049.
[16]张代涛,杨鹏,吴双胜,等.2011 —2014年北京地区儿童咽扁桃体
炎感染病例A组链球菌em m分型研究[]].疾病监测,2015,30
(11):917-921.
[17]杨胜利,徐碧钰,王万民,等.郑州市2011—2016年猩红热流行病
学特征[J].江苏预防医学,2018,29(3) :31卜312.
收稿日期:2020-07-20编辑:张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