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大客流组织PPT模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快线:有29条,主要承担场馆及场馆与主要交通枢纽间的快速交通 直达联系,运行时间为比赛日期内,从开赛前3 h至赛后1.5 h有车。
(2)清洁能源车辆配置。奥运专线使用了大量的清洁能源(氧能、 混合动力)车,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
案例分析
(3)以人为本的无障碍站台设计。奥运专线的站台设计充分体现了以 人为本的理念,对有条件的300余处站点进行无障碍改造,配备部分无障碍 公交车辆,使奥运专线能够满足行动不便人员的无障碍需要。
车站按客流状况,估计自动售票机不能达 到乘客购票需要时,逐级上报车站站长、行 调,获得站长准许后,马上增加临时人工售 票窗口出售预赋值单程票。在车站AFC系统 设备故障等特殊情况下,车站向OCC控制中 心汇报,开放边门人工检票。当出站客流较 大时,车站也可以申请通过开放边门加快乘 客出站速度,降低站内客流压力。
二、大型活动大客流组织措施
(一)通过客流组织加快客流疏导速度
大型活动大客流组织
按照大客流的性质,在进出口、闸机处选择限流以及单项通道的模式, 同时调节闸机出入站方向,增设人工售检票口,保障尽可能快地消化大客 流。 在进出口、站厅、站台层选择临时疏导方案,安装警戒带、导流走道、 导向牌和隔离等,尽可能分离进、出站客流。
如果人较多时,可执行限流方案,指引和减少站内客流。在进出口、闸 机、安全门/屏蔽门和客流瓶颈位置等处,增设客流协助人员,同时增强安 全广播的播放次数,让站内乘客有条不紊地乘车,让整个车站处于良好的 运行环境之下。
(二)通过票务组织满足乘客购票需要
在大客流来临之前,车站要提前进行增加备用金储备、自动售票机(TVM) 清补钱票和制作预赋值车票等工作,视大客流情况启动人工售票和增加临时 售票点。
(二)奥运专线巴士服务 为方便观众、志愿者及工作人员便捷地前往各奥运场馆,提高奥运 交通出行的集约化水平,奥运会期间,在公交、轨道线网的基础上, 新开通多条奥运公交专线,配车1 500辆,并做好如下保障措施。 (1)功能差别化线路布局及运营模式。奥运专线主要服务中心区 和赛事场馆,分为普线和快线两种。
案例分析
北京奥运会公共交通保障
(一)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是奥运交通组织的骨干。根据预测,赛事期间轨道交通日
均客流将达到382万人次,其中因机动车停驶及赛事需求(高峰日)而
净增的日均客流为75万人次。奥运会期间,北京共有轨道交通运营线
路8条,总计200 km,其中包括3条新线,合计58 km,分别是机场快线、
案例分析
(四)出租汽车管理 奥运前期,北京实际运营出租车车辆为6.6万辆。由于奥运期间 交通单双号管制,赛时车辆运行速度提高16%~20%,空驶率降低 14%,全天在日均客运量188万人次基础上增加60万人次,达到 248万人次/日。 为提高出租车无障碍保障能力,预计完成50辆无障碍出租汽车 车队组建工作。50辆无障碍出租汽车(30辆旋转式、20辆直入式) 于2008年5月18日投入运营,并设置了预约服务电话,奥运会前无 障碍出租汽车达到70辆(30辆旋转式、40辆直入式)。
(三)公共电汽车 除轨道交通和奥运专线外,日常公共电汽车也是奥运期间公共交通的重 要组成部分。奥运前期,北京市共有公共电汽车线路643条,车辆19 395部, 日均发车15.4万车次,日均客运量为1 100万~1 200万人次。奥运期间,公 共电汽车日均客运量达到1 480万人次,其中因机动车停驶及赛事需求(高 峰日)而净增的日均客运量为280万人次。为确保奥运期间公共电汽车的正 常运行,赛时公共电汽车通过提高运输效率、新增车辆、现状车辆挖潜、 开通奥运专线等措施新增运力约284万人次/日,达到1 576万人次/日。
引导案例
奥运交通组织管理主要从道路交通保障、公共交通保障、智能交 通服务3个方面推进开展。首先,为了保障奥运期间道路交通有序运 行,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排放,适应客流增量的需求,北京市制 定了公务车、货车、外地车禁行,单双号出行等一系列削减机动车出 行总量的管理措施;同时,制订了完备的轨道、公共电汽车、奥运专 线、出租等各种公共交通的保障计划,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客出行;此 外,还建成了先进高效的智能交通系统,极大提高了首都科学交通的 管理水平,保障了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畅通。
案例分析
普线:有10条,其作用是弥补奥运场馆周边常规公交、地铁在线路 走向上的不足,主要布设在奥运场馆和新建道路上,采取常规公交线 路形式组织运行,中途设站,开通日期是2008年7月20日至9月20日, 每日开通时间为7条线路24 h运行,2条线路5:30~23:00运行,1条线路 5:30~20:30运行。
(三)增强列车输送能力,提高车站输送效率
列车在限定时间内运送乘客的数量称为列车输送能力,普遍上采用每天 运送乘客的多少来评价列车输送能力。地铁站可微调地铁列车荷载与行车 时间的班次,提高列车输送能力,从而提高车站输送乘客的效率。
(四)内外部客流控制措施相结合
当车站进行内部客流控制不能降低客流压力时,地铁运营OCC控制中心 应执行单线或线网停止乘客大批次进站。为增强乘客知情权,可劝导乘客 理解车站客流运输,让乘客在紧张情况下改用别的交通工具。地铁运营企 业应充分利用列车、站台、站厅及车站出入口规划的乘客数据显示系统, 实时公告客流控制数据,同时可以进行退票,保障乘客的个人权益。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
10号线1期和奥运支线(8号线)。
赛时轨道交通通过旧线改造和新线开通等措施日均新增运能约110
万人次,最高可达到412万人次,主要保障措施如下。
案例分析
(1)增加原有线路编组或缩短最小发车间隔。例如,2号线最小发 车间隔由3 min缩短至2.5 min,购置144节新车,增加运能51%。13号 线、八通线将列车编组由每列4节改为6节,发车间隔由3.5 min缩短至3 min,运能增加77%。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
引导案例
北京奥运会公共交通保障
北京奥运交通保障体系从2008年7月20日奥运村开村至
9月20日残奥村闭村,总计两个多月时间,基本为24 h全天
运行。交通安保工作包括3项奥运交通安保总体方案,35
项各单项活动保障工作方案,94项奥运场馆、非竞赛设施
交通安保工作方案,合计132项。
(2)新开通线路。新开通的10号线和奥运支线在线路开通初期的 运行间隔均为3 min。
(3)延长早晚高峰时间,实现24 h运营。早高峰由之前的2 h延长 为3 h左右,晚高峰由之前的2 h延长为3 h,并确保轨道交通24 h运营。
(4)通过临时加车的方式满足高峰客流。
案例分析
(5)以人为本,实施轨道交通无障碍改造。对原有的5条地铁运营 线的所有93个车站的出入口、垂直升降系统、盲道系统进行改造,保 证奥运会前所有开通运营的地铁线路车站至少有一个出入口能满足坐 轮椅乘客从地面到站台的出行需求,每个车站都有完善的盲道系统。
思考: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详细了解北京对奥运会客流组织所采 取的公共交通保障措施。
一、大型活动大客流特点分析
大型活动大客流的特点:地铁车站周边如有体育场、展览馆等,大型 活动结束后,在短时间内会有大批的乘客涌入地铁站,给车站造成很大 压力。此类活动多在周末举行,所产生大客流的时间、规模等可以预见, 其影响范围较小,通常仅对该活动地点附近的车站影响较大。
(2)清洁能源车辆配置。奥运专线使用了大量的清洁能源(氧能、 混合动力)车,充分体现了绿色奥运的理念。
案例分析
(3)以人为本的无障碍站台设计。奥运专线的站台设计充分体现了以 人为本的理念,对有条件的300余处站点进行无障碍改造,配备部分无障碍 公交车辆,使奥运专线能够满足行动不便人员的无障碍需要。
车站按客流状况,估计自动售票机不能达 到乘客购票需要时,逐级上报车站站长、行 调,获得站长准许后,马上增加临时人工售 票窗口出售预赋值单程票。在车站AFC系统 设备故障等特殊情况下,车站向OCC控制中 心汇报,开放边门人工检票。当出站客流较 大时,车站也可以申请通过开放边门加快乘 客出站速度,降低站内客流压力。
二、大型活动大客流组织措施
(一)通过客流组织加快客流疏导速度
大型活动大客流组织
按照大客流的性质,在进出口、闸机处选择限流以及单项通道的模式, 同时调节闸机出入站方向,增设人工售检票口,保障尽可能快地消化大客 流。 在进出口、站厅、站台层选择临时疏导方案,安装警戒带、导流走道、 导向牌和隔离等,尽可能分离进、出站客流。
如果人较多时,可执行限流方案,指引和减少站内客流。在进出口、闸 机、安全门/屏蔽门和客流瓶颈位置等处,增设客流协助人员,同时增强安 全广播的播放次数,让站内乘客有条不紊地乘车,让整个车站处于良好的 运行环境之下。
(二)通过票务组织满足乘客购票需要
在大客流来临之前,车站要提前进行增加备用金储备、自动售票机(TVM) 清补钱票和制作预赋值车票等工作,视大客流情况启动人工售票和增加临时 售票点。
(二)奥运专线巴士服务 为方便观众、志愿者及工作人员便捷地前往各奥运场馆,提高奥运 交通出行的集约化水平,奥运会期间,在公交、轨道线网的基础上, 新开通多条奥运公交专线,配车1 500辆,并做好如下保障措施。 (1)功能差别化线路布局及运营模式。奥运专线主要服务中心区 和赛事场馆,分为普线和快线两种。
案例分析
北京奥运会公共交通保障
(一)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是奥运交通组织的骨干。根据预测,赛事期间轨道交通日
均客流将达到382万人次,其中因机动车停驶及赛事需求(高峰日)而
净增的日均客流为75万人次。奥运会期间,北京共有轨道交通运营线
路8条,总计200 km,其中包括3条新线,合计58 km,分别是机场快线、
案例分析
(四)出租汽车管理 奥运前期,北京实际运营出租车车辆为6.6万辆。由于奥运期间 交通单双号管制,赛时车辆运行速度提高16%~20%,空驶率降低 14%,全天在日均客运量188万人次基础上增加60万人次,达到 248万人次/日。 为提高出租车无障碍保障能力,预计完成50辆无障碍出租汽车 车队组建工作。50辆无障碍出租汽车(30辆旋转式、20辆直入式) 于2008年5月18日投入运营,并设置了预约服务电话,奥运会前无 障碍出租汽车达到70辆(30辆旋转式、40辆直入式)。
(三)公共电汽车 除轨道交通和奥运专线外,日常公共电汽车也是奥运期间公共交通的重 要组成部分。奥运前期,北京市共有公共电汽车线路643条,车辆19 395部, 日均发车15.4万车次,日均客运量为1 100万~1 200万人次。奥运期间,公 共电汽车日均客运量达到1 480万人次,其中因机动车停驶及赛事需求(高 峰日)而净增的日均客运量为280万人次。为确保奥运期间公共电汽车的正 常运行,赛时公共电汽车通过提高运输效率、新增车辆、现状车辆挖潜、 开通奥运专线等措施新增运力约284万人次/日,达到1 576万人次/日。
引导案例
奥运交通组织管理主要从道路交通保障、公共交通保障、智能交 通服务3个方面推进开展。首先,为了保障奥运期间道路交通有序运 行,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排放,适应客流增量的需求,北京市制 定了公务车、货车、外地车禁行,单双号出行等一系列削减机动车出 行总量的管理措施;同时,制订了完备的轨道、公共电汽车、奥运专 线、出租等各种公共交通的保障计划,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客出行;此 外,还建成了先进高效的智能交通系统,极大提高了首都科学交通的 管理水平,保障了道路交通的安全、有序、畅通。
案例分析
普线:有10条,其作用是弥补奥运场馆周边常规公交、地铁在线路 走向上的不足,主要布设在奥运场馆和新建道路上,采取常规公交线 路形式组织运行,中途设站,开通日期是2008年7月20日至9月20日, 每日开通时间为7条线路24 h运行,2条线路5:30~23:00运行,1条线路 5:30~20:30运行。
(三)增强列车输送能力,提高车站输送效率
列车在限定时间内运送乘客的数量称为列车输送能力,普遍上采用每天 运送乘客的多少来评价列车输送能力。地铁站可微调地铁列车荷载与行车 时间的班次,提高列车输送能力,从而提高车站输送乘客的效率。
(四)内外部客流控制措施相结合
当车站进行内部客流控制不能降低客流压力时,地铁运营OCC控制中心 应执行单线或线网停止乘客大批次进站。为增强乘客知情权,可劝导乘客 理解车站客流运输,让乘客在紧张情况下改用别的交通工具。地铁运营企 业应充分利用列车、站台、站厅及车站出入口规划的乘客数据显示系统, 实时公告客流控制数据,同时可以进行退票,保障乘客的个人权益。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
10号线1期和奥运支线(8号线)。
赛时轨道交通通过旧线改造和新线开通等措施日均新增运能约110
万人次,最高可达到412万人次,主要保障措施如下。
案例分析
(1)增加原有线路编组或缩短最小发车间隔。例如,2号线最小发 车间隔由3 min缩短至2.5 min,购置144节新车,增加运能51%。13号 线、八通线将列车编组由每列4节改为6节,发车间隔由3.5 min缩短至3 min,运能增加77%。
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
引导案例
北京奥运会公共交通保障
北京奥运交通保障体系从2008年7月20日奥运村开村至
9月20日残奥村闭村,总计两个多月时间,基本为24 h全天
运行。交通安保工作包括3项奥运交通安保总体方案,35
项各单项活动保障工作方案,94项奥运场馆、非竞赛设施
交通安保工作方案,合计132项。
(2)新开通线路。新开通的10号线和奥运支线在线路开通初期的 运行间隔均为3 min。
(3)延长早晚高峰时间,实现24 h运营。早高峰由之前的2 h延长 为3 h左右,晚高峰由之前的2 h延长为3 h,并确保轨道交通24 h运营。
(4)通过临时加车的方式满足高峰客流。
案例分析
(5)以人为本,实施轨道交通无障碍改造。对原有的5条地铁运营 线的所有93个车站的出入口、垂直升降系统、盲道系统进行改造,保 证奥运会前所有开通运营的地铁线路车站至少有一个出入口能满足坐 轮椅乘客从地面到站台的出行需求,每个车站都有完善的盲道系统。
思考: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详细了解北京对奥运会客流组织所采 取的公共交通保障措施。
一、大型活动大客流特点分析
大型活动大客流的特点:地铁车站周边如有体育场、展览馆等,大型 活动结束后,在短时间内会有大批的乘客涌入地铁站,给车站造成很大 压力。此类活动多在周末举行,所产生大客流的时间、规模等可以预见, 其影响范围较小,通常仅对该活动地点附近的车站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