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醴陵市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分析
一、醴陵市
1.《纲要》实施情况
《纲要》实施两年多来,醴陵加快发展、加速转型、奋力赶超,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社会民生事业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基本实现“彰显山水人文特色的宜居城市定位”,基本实现“两个率先”——在株洲地区率先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建成“两型”社会示范区;通过城市发展带动、优势产业带动、先进文化带动战略,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跻身全国100强(居94位)、中部10强,综合实力稳居全省4强。
总体来看,“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顺利。
(1)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见表5-1)
(2)重点任务进展情况
一是产业经济持续上扬。
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大力实施产业发展“1511”工程和企业发展小“5115”工程。
陶瓷产业园区更名为醴陵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世界陶瓷艺术城、华联火炬电瓷园、汽车零配件产业园等建设,初步构建“一区四园六地”格局。
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实现技工贸收入110亿元。
突出抓好招商引资,成功引进醴陵市最大工业项目——投资50亿元的旗滨玻璃项目,并开工建设。
在故宫博物院成功举办釉下五彩瓷珍品展,釉下五彩瓷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新增6件中国驰名商标,产业品牌更加响亮。
农业生产水平日渐
提升。
加速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发展,流转耕地21.7万亩,2022、2022年累计粮食播种面积达213.7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达72%。
水稻集中育秧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县(市)。
三产发展势头日趋强劲。
新世纪艺术馆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耿氏公祠等修复建设工程扎实推进,旅游接待水平不断提升。
成功举办第四届房产交易展示会,营销金额达8.6亿元。
醴陵沪农商村镇银行挂牌营业,2022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70.5亿元、94亿元,年增长19.4%、32%。
表5-1醴陵市“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单位2022年完成值2022年目标值预测
综合经济指标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00.7;14600;>15难以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亿元;%36.26;27.760;>25可以完成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91.2;14.6458;>30比较困难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8.4;1513;>15可以完成
结构调整指标三次产业结构比9.5:65.1:25.47:62:31可以完成
非公经济占GDP比重%>85
城镇化率%50.6>60可以完成
人民生活指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24771;13.637500;>15基本完成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13347;17.118600;>15可以完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112.13;15.4190;18.5比较困难
社会保障指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100100已完成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100100已完成
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100100已完成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率%98.47100可以完成
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7.48控制在7.5可以完成
城镇登记失业率%3以内控制在4可以完成
节能降耗与环境保护指标万元GDP能耗降低%1020(累计)可以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2
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95超额完成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85超额完成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85超额完成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5.25.1可以完成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公顷4.5
森林覆盖率%53.155可以完成
二是城乡建设稳步推进。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加速城市道路建设,G106醴陵北段大修工程全面完工,沪昆高铁、岳汝高速醴陵段、长庆大道、李畋中路、阳三路等项目进展顺利,沪昆高铁站醴陵连接线、岳汝高速城区连接线(玉瓷路)开工建设。
渌江风光带(防洪堤)、陶瓷博物馆、李铎艺术馆等项目稳步推进,泉湖体育馆即将竣工。
启动实施大街小巷提质改造、城乡农贸市场提质改造和小城镇建设3个“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渌江大道一、二期和43条小街小巷提质改造。
农村基础更加稳固。
完成通畅工程243公里,改造县乡公路31.5公里,建成到村水泥路48.5公里,完成危桥改造项目24个、农村公路桥梁
除险加固或拆除重建工程15个。
全面完成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任务,整修新建水利工程1万余处。
新改扩建农村变电站7个,改造农村电网169处。
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治理工作以全省综合考评第一的好成绩通过验收。
新农村建设获评全省先进县(市)。
城乡创建再创佳绩。
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高水平通过省、株洲市对醴陵申创“国家卫生城市”的调研检查。
新增省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行政村4个。
在全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工作考评中位列一类县(市),排名株洲第一、全省第三,获评全省城乡环境卫生十佳县(市)。
三是改革改制重点突破。
经济开发区实施“一权两制一司”改革,行使县级行政经济管理权限,下放41项审批权限,6个行政村实行委托管理。
政府性投融资公司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2022-2022两年累计融资19.3亿元,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农村信用联社改革工作全面启动。
国企改革改制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理顺下放醴陵的14家株洲市属以上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体制,解决4家已改制企业的社会保险资金挂账问题。
四是民生民利保障有力。
圆满完成省、株洲市及本级实事任务,两年民生支出累计达51.8亿元,支出比重达70.6%。
新增城镇就业人员累计15793人,“零就业家庭”动态援助率达100%。
五大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148.2万人次。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在2022年底达88.3%。
农村五保户住院基本医疗费用实行全免。
两年新增廉租住房945套、公共租赁住房1113套,改造农村危房3300户。
教科文卫事业全面提升,陶瓷烟花职业技术学校跻身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示范学校;21家陶瓷企业与10所省内外科研院校组建了醴陵陶瓷产业和先进陶瓷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星子灯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全覆盖。
安全生产启动湘赣交界重点区域烟花爆竹“打非治违”联动机制。
公众安全感测评由全省49位上升到33位,创历史最好成绩。
2.主要问题分析
经济增速放缓,部分指标无法完成目标值。
受外部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十二五”期间,醴陵市的经济增速在外需大幅度放缓下出现明显的回落。
此外,醴陵的陶瓷、烟花等支柱产业都是外向型产业,经济的外向依存度较高,在全球经济陷入萧条的客观背景下,经济增量大受影响,这直接导致“十二五”部分指标达不到预期目标。
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结构还不优,要素制约仍然突出;两大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较大,主导产业支撑力在减弱,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新兴产业培植不足,发展需要时间,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不明显。
城市的承载能力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城市建设尚待完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资强度有待加强,投资渠道有待拓宽。
3.下一步工作打算
坚持产业强市,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构建规模大、结构优、布局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壮大产业集群。
按照陶瓷产业集群化、新型陶瓷规模化、传统产品高端化、优势产品国际化的要求,调优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将陶瓷产业培育
成以新型陶瓷材料应用为核心的战略性产业。
坚持机械化生产、集团化扩张和品牌化经营,抓好资源整合、安全生产、市场拓展、技术研发等关键环节,将花炮产业培育成安全、环保、时尚的产业。
二是调优产业结构。
做大做强陶瓷和花炮两大传统产业,引进培育玻璃建材、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新兴产业,形成陶瓷、花炮、玻璃建材、先进装备制造、物流、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多层次、复合化的两型产业结构。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农村土地适度规模集中经营,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统筹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绿色生态醴陵”建设。
依托醴陵历史人文资源和便捷交通优势,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打造“六大旅游板块”(享官庄绿氧、观沩山胜景、逛陶瓷新城、听渌江夜话、登文化西山、谒曹洞祖庭);大力发展商贸、房产、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经济比重。
三是优化产业布局。
以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抓手,整体推进“一区四园六地”发展,打造500亿园区,放大“洼地”效应。
规划发展沿G106南段陶瓷和服装工业带、G106北段陶瓷和花炮工业带、S333综合工业带,构建长藤结瓜式的工业发展格局。
抓好粮食生产万亩高产示范基地和双季稻高产示范长廊建设,办好东乡片和城区时鲜蔬菜基地、沿G106瓜果基地和特色作物基地,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格局。
坚持城镇带动,提高综合承载力。
立足建设“五彩醴陵、魅力瓷城”,把握国家加速推进城镇化、全省加快“两型”社会建设的机遇,形成5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50万城区人口规模的株洲次中心城市和湘赣
边界中心城市,打造以现代陶瓷产业为主体的历史文化名城。
统筹城乡,建设特色小城镇。
进一步完善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和村庄发展规划。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经营城镇、滚动发展”的理念,建好一批经济活跃、功能齐全、承载力强、特色鲜明的区域中心、重点城镇,构建覆盖全域、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交通大网络。
抓好沪昆高铁醴陵北站、岳汝高速醴陵段、醴韶高速等项目建设,对接长沙黄花国际机场航空港,启动渌江500吨级航道疏浚工程,打造“三铁四高一港一航”的水陆空立体对外交通通道。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推动力。
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争创“两型”社会示范市。
深化改革发展。
完善经济开发区“一权两制一司”管理体制,实现自主管理、自主开发,进一步释放经开区发展活力和动力。
统筹抓好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改制工作,积极应对营业税改增值税政策调整和分配体制改革。
加快创新驱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建立科研中心,重点抓好釉下五彩瓷国家级实验基地、醴陵陶瓷产业和先进陶瓷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创建一批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究中心。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力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
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敢于让利促开放、招大商,主动融入长株潭,重点围绕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和重大基础项目建设,加快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实项目,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效益。
搭建服务平台。
加强国家经济政策研究对接,完善加快推进产
业发展、招商引资、城镇建设等政策措施,搭建政策平台,做大做实做强已转型的政府性投融资公司;引进培育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担保公司,构建适应醴陵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体系。
坚持民生优先,凝聚全民向心力。
大力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促就业;做好就业政策落实、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以就业增收入;完善收入分配统筹机制,以合理分配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实现城镇五大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100%。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抓好棚户区、城中村和农村危房改造,着力解决城乡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推进基本医疗保障普及化、医疗卫生机构建设规范化、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构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全面实施“教育提质”,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99.5%以上。
抓好图书馆新馆等文体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扎实推进“科技兴安”,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