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背景下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驱动背景下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闫珊珊
(河北工程大学,河北邯郸 056038)
摘要:本文以三螺旋理论为视角,提出了构建三螺旋理论模式中的大学、政府和企业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构建三螺旋理论模式三方应当遵循的准则。

关键词:三螺旋;创新创业;大学;企业;政府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6-0049-002
一、关于三螺旋理论模式的起源与内涵
《三螺旋:基因、生物体和环境》一书,是美国遗传学家理查德·列万廷所著。

他在书中写道:“基因、生物体和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关系,这三者就像三条螺旋缠绕在一起,都同时是因和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维兹和劳伊特·雷德斯多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线性三螺旋式的创新模式。

这种模式认为:大学、产业、政府三者都是整个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可以通过相关的制度制订、结构安排来达到资源共享,最终达到相互融合、协同创新的目的。

这种模式启示我们:大学、政府、企业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个核心社会机构,它们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联结在一起,形成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的三螺旋关系,其终极目标是寻求大学、企业、政府三方面的思想共识,进行战略合作,形成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机制。

由此可见,构建三螺旋理论模式中的大学、政府和企业,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二、构建三螺旋理论模式中的大学、政府和企业
创新创业型的大学人才培养应该是一种非线性螺旋形的模式,大学、政府、企业通过对大学生的课程安排、实践教学、学习活动和论文设计诸方面的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机制,达到区域资源共享。

提升大学的教学质量,促进企业的经济提高,改善政府的办学制度,从而达到大学、政府、企业三方面的和谐发展。

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全力构建三螺旋理论模式中的大学、政府和企业。

(一)构建三螺旋理论模式中的大学
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大学的首要任务。

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要弄清企业对大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并依据需求设定相应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当注意:创新创业型专业人才的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学科相加,不是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单一训练,
而是技能与知识、实践与理论、专业课与通
识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等方面的合理搭配和
结合。

只有运用创新思维,才能为企业培养
创新创业型人才。

因此,在大学里开设逻辑、修辞、哲学、
美学等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它既能锻炼学
生的思辨能力,又能增加他们的人文素养。

在实践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学生可以结合
市场的需求和自己的择业方向,自己走向
社会,自主联系实习单位。

在学生实习阶段,
应鼓励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去企业
应聘,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主创业
的信心。

(二)构建三螺旋理论模式中的政府
在螺旋体系中,政府起到宏观调控的作
用,对大学的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
产生经济效益,具有拉动作用。

这种作用主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应给与大学
更多的自主权,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帮助大
学优化原来的教育体系,开展教学改革,为
大学创新实力的升级,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

第二,政府应全力协调好大学和企业的合作
关系。

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非常有限,而大
学常常是缺乏经济资金的支持,政府必须切
实调解双方存在的矛盾,保证大学和企业之
间的合作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第三,政府要
强化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力度,鼓励工
厂企业做好学生的实习工作。

总而言之,政
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为三螺旋互
动体系提供有效地服务。

(三)构建三螺旋理论模式中的企业
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加入到大
学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来,为大学提供有效地
资金支援。

当然,大学也可以转让部分科研
专利给企业,从而达成共识,用大学的科研
成果换取企业的经济扶持。

比如企业可用大
学的科研成果建立研发中心,从而达到双方
的互利互惠、和谐发展。

三、构建三螺旋理论模式三方应当遵循
的准则
在三螺旋理论模式中,建立大学、政府
和企业三方面的合作共赢、和谐相融的关
系,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关键。

要想达
到这一宏伟目标,三方应当遵守以下的行
为准则:
(一)目标的统一性
乔尔·布利克和戴维·厄恩斯特指出:
一个组织的协作能力和意愿就是预测其能否
成功的最佳标准。

尽管大学、政府、企业各
自属于不同性质的组织机构,但是对培养大
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却各具有不同维度的影
响。

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
大学、政府、企业三方的战略协同的契合点。

大学、政府、企业要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要高瞻远瞩,放眼未
来,制订长远规划,进行长期合作。

随着时
间的推移,虽然人员流动性较大,但组织却
保持了动态的稳定性。

(二)主体的互动性
在协同机制下,大学、政府、企业之间
要消除隔阂,大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政府
的方针政策、企业的人才需求要达成一体化
状态,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研发出新产品,
要协同作战、合作发展。

三方之间要呈现互
惠互利、共生共荣的新型关系。

不要层级节
制的点状松散结构,而要网络组织结构;不
要等级和排斥,而要接纳与配合;不要指挥
与控制,而要互助与协调;不要限制与禁止,
而要鼓励和促进;不要被迫接受,而要积极
参与。

要把认同、信任和包容作为大学、政
府、企业的共同行动的基础,要把培养大学
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作为三方面共同的行动
准则和价值追求。

(三)过程的连续性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从时间上
来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漫长过程,要
(下转第51页)
·49·
并要求相关专业人士对创新创业方向进行准确预测和分析,以避免学生在创新和创业方面走弯路,减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失败率。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与大学生“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关系。

(三)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
为了让学生了解创新和创业的含义,单单在大学教育他们是不够的。

必须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
让社会认识到大学生具有创新性和创业性,使大学生家长意识到创新创业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接受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同时,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宣传力度,为政府提供创业创业理念平台,为学院营造积极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学生创新和创新。

其次,创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如图1所示。

四、结语
创新是国家进步的灵魂,是国家繁荣的不竭动力。

高校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走向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趋势,在这个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唯有创新才能让国家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目前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来看,我们必须完善大学生创
新创业的相关激励政策,有关政府建立健全
相关制度,各大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支持、
引导作用、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创
新创业的培养,社会以及媒体为大学生创新
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作者简介】鞠萍(1983-),女,硕
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循环经济、
跨境电商。

【基金项目】2017国创项目:线上跳
骚市场,项目编号:(201713320069)。

【参考文献】
[1]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
研究,2015,36(6):99-103.
[2]赵军,杨克岩.“互联网+”环
境下创新创业信息平台构建研究——以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例[J].情报科
学,2016,34(5):59-63.
[3]居占杰,刘洛彤.创新创业教
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研
究——基于G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生调
查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
报,2016,15(2):71-75.
[4]吴远征,李璐璐,董玉婷.大学生
创新创业的综述——研究、政策与发展[J].
中国林业教育,2015,33(6):1-7.
[5]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
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6]潘云鹤.大学在创新文化环境构建
中的使命[J].杭州科技
,2001(5):10.
图1
(上接第49页)
长期坚持下去,不能犯冷热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否则,就不能够实现长远目标。

从空间上来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能仅局限于大学校园之内,要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企业,从而亲临其境,参加体验,来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

协同机制是个动态匹配的过程,大学、政府、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时间上应是连续的,在空间上应是相接的,三方组成的协同系统,应呈现失调——协调——再失调——再协调的螺旋式前进的趋势。

在协同机制中,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共同围绕目标,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方针,行动措施和价值追求。

各施展长,用尽全力,致力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在非协同情况下无法达到的最佳效果。

政府应着眼于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制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政策;大学应根据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具体的需求,加强教学改革,培养与企业对口的专业人才;企业要参与大学教育教学规划的制定,并提出对人才在能力结构和程度的具体要求,以及自己选用人才的具体标准,为大学提供改革教育教学方向的依据。

四、结束语
在螺旋理论模式中,大学、政府、企业
三个主体密切配合,相互融合,达到合作共
赢。

在学校培养、政府引导、企业援助的创
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每个主体在完成
自身职能的同时,还要大力支持另外两个主
体完成职能。

政府扶持的方针政策、大学的
科研创新成果、企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技术
等方面,要做到有机融合,确保学校、政府、
企业三个主体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找到
各自的着力点,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社会需要
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
在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
才,需要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作为培养
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大学,必须重视培养创新
人才与社会与企业的实用和对接。

因此,大
学必须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水平,通过
整合、对接和融入等措施,打造出培养创新
创业人才的一流大学。

【作者简介】闫珊珊(1983-),女,
在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课题项目】该论文为2016年度河北
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创新驱动背景下基于
三螺旋理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
究》(项目编号:16457610D)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亨利埃·茨科威兹.三螺旋:
大学·产业·政府 三元一体的创新战略[M].
周春彦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2
[2]李汉超,王英.基于“三螺旋”理
论视角下高校创业教育协同发展探究[J].
素质教育与一流大学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
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暨第
六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论文集,2017.
[3]陈桂香.高校、政府、企业联动
耦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分
析—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J].大学教育科
学,2015(1):42-47.
[4]黄如意,胡善菊.三螺旋理论视角
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探讨[J].改革
与开放,2018(3):107-109.
[5]庞晓辉,周波.三螺旋理论对英语
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吉林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9):27-28.
[6]贺晶晶.基于三螺旋理论视角的高
职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探析[J].
河北职业教育,2018(2):78-81.
·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