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樟树市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樟树市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范围:所学部分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
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
”上述材料说明
A.周公取代周天子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B.西周完成了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
C.西周形成了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元政治格局
D.西周完成了从分权政治到集权政治的转变
2.17世纪之前的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
但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崩溃
了。
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
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
2016三大黑天鹅事件:英国退出欧盟,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
2016年三大黑天鹅事件是
A.顺应了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潮流
B.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
C.区域集团化、社会信息化对全球化发展的阻碍
D.一定程度上的全球化退潮与“反全球化”的逆袭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中说,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
策”和“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1940年提出的,国民党始终称“联共”为“容共”,即容纳共产党之意。
下列对“三大政策”和“新三民主义”的认识正确的是
A.政治立场影响历史理解 B.与国民革命没有关系
C.是抗日战争的产物 D.历史解释毫无客观性
4.德国政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仍“受着封建骑士的子孙和教士的统治”,以普鲁士为例,1910年
11个高级行政长官中有10个保持在贵族手中,此外,64%的行政专员和57%的县长也都是贵族。
由此可以得知德国
A.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缓慢
B.封建贵族操纵德意志政权
C.普鲁士操纵帝国政权
D.政治现代化充满艰难
5.从中央根据地出发时红一方面军有86000人,一路上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最终虽仅有
7000人到达陕北,但仍宣告了长征伟大战略转移的胜利。
这一胜利表明
A.党内根除了左倾错误
B.党的工作重心暂时转入城市
C.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
D.坚定理想信念是成功的支柱
6.国统区教科书20世纪40年代末提到“英美以联合国通牒迫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根据地教科书则指出“虽英美联合亦不能取胜于日本,最后苏联参战,才将日寇击败。
”材料说明当时国共两党
A. 意识形态随国际形势变动呈现对立
B. 都认为抗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都强调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贡献
D. 寄希望于世界强国继续关注中国事物
7.在《历史学习新视野》中杨宁一先生说:“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隙过大的缺陷。
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使全国的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杨宁一先生在这里主要是说
A.行省有效地弥补了中央与地方的空当 B.行省合理地划分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C.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行使地方行政权力机构 D.行省的设立是为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
8.政治民主化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演进趋势。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他提出“人民主权”,认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下列使人民完全摆脱枷锁、成为权力主体的政治制度是
A.雅典民主政治
B.英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2016年11月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汉《四民月令》中说:“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
”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信息是A.古代农业生产方法合理有效B.古代历法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古人据节气探求最佳耕作时机
10.“苯胺染料、电动机制造等从理论到应用,德国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使得许多发明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这些成就促使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遥遥领先。
”这说明A.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较以往加快 B.德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C.科技因素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 D.德国科学研究领先世界
11.1932年,国民政府在江西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32县48村2707个农户中使用耕地3.3公顷以上的只有24户,占总数的0.9%。
这一社会现象反映出当时江西地区
A.传统耕作方式较为普遍
B.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C.个体经济形式受到压制
D.土地兼并现象得到了遏制
12.中共中央1979年1月作出《关于地主、富农分子摘帽问题和地富子女成分问题的决定》,决定给予摘帽后的地方、富农分子人民公社社员的待遇,其子女的个人成分一律定为社员。
这种做法A.符合农村工作实际且有利于农村的发展 B.全面纠正了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C.以实际行动否定了阶级斗争存在 D.标志着拨乱反正任务的全面完成
13.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
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这反映了
A.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要积极参与经济规则的制订
B.要给予发展中国家一个包纳金融等更全面的全球化模式
C.发展中国家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D.发达国家应在经济全球化中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
14.斯大林在1928年初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C.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15.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涨”的现实,西方发达国家的应对措施主要是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C.推行国有化政策 D.大力兴办公用工程
16.2014年3月26日,世界贸易组织公布了美国、欧盟、日本起诉中国稀土、钨、钼相关产品出口管
理措施案的专家组报告,裁定中方涉案产品的出口管理措施违规。
业内分析,继九种原材料案之后,我国稀土等产品出口限制再度被裁违规,这意味着我国多年来的出口配额制度或面临终结。
这主要说明
A.世贸组织具有仲裁国际贸易纠纷的职责 B.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已经实现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弊大于利 D.发达国家是世贸组织的受益者
17.苏格拉底将道德和知识融合,为此他不厌其烦地提问,使被问者在追问中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不
得不进行道德反思。
据此推知,苏格拉底构建知识与道德关联的方法
A.寻找到哲学研究的崭新方向
B.揭示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
C.强调了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
D.说明知识多寡决定道德水平
18.陈独秀1916年在《新青年》上写道:“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其主要意图是
A.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B.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
C.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D.启发国民的现代民主政治意识
19.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但到了唐代形成儒道佛三家鼎立局面,还出现了佛道先后问题,武则天把佛教列为第一,唐玄宗又把道教列为第一。
这说明
A.唐文化多元共荣
B.儒学地位相对稳固
C.佛道社会基础薄弱
D.君权的极度强化
20.清朝末年,黄宗羲的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高度关注和大加赞赏,甚至谭嗣同等人还把《原君》等名篇节抄并散发。
这反映了
A.黄宗羲的思想实质上是民主思想
B.改良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黄宗羲的思想是引入西学的桥梁
D.古代民本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思想
21.爱德华·多明克在《机械宇宙:艾萨克·牛顿、皇家学会与现代世界的诞生》中写道“这些开国元勋们在阐释美国的政治机构设计时,坚持依照平顺运行、自我调节的宇宙模型……确保政治稳定的平衡状态可直接模拟太阳系平衡的自然引力。
伍德罗·威尔逊也认为:“美国宪法臣服于牛顿的理论”。
这在本质上表明
A.华盛顿等人认同牛顿的科学成就 B.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崇尚科学理性
C.经典力学理论有利于规划民主政治体制D.美国政治机构的设计应与宇宙运行规律一致
22.冯桂芬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下列对两人观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前者没有进步意义,后者进步意义显著 B.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
C.两者都与洋务运动有关 D.后者突破前者局限,探索近代化的新路
23.伦敦人对莫奈名画《伦敦国会大厦》把伦敦雾描绘成了紫红色颇感不解。
但人们观察后发现,工厂烟囱中喷出带有火星的烟雾在阳光映射下的确是紫红色的。
该作品
A.创作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B.属于现实主义的美术作品
C.揭示工业化对环境的危害
D.反映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24.据《泉州府志》(清)记载:南安人郑允桓的未婚妻郭氏,名宜娘,自幼贤淑。
郑允桓前住安南(越南),无法回来,写信回来请郭氏改嫁。
郭氏日:“夫纵不返,氏终为郑家妇。
”遂入门,躬
绩养老姑。
郑允桓最后病殁于安南,“允(桓)子归,宜娘抚之。
郭氏现年六十四,盖生平不识夫而终妇道焉”。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郭氏生活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时代 B.郑允桓行为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
C.《泉州府志》赞赏郭氏行为 D.《泉州府志》属于官方史书
25.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迎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得奖评语这样写道:“由于
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该评语体现出泰戈尔的作品
A.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B.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C.反映了民族独立的迫切要求 D.代表了东方文学的最高水平
二.材料解析题(共50分)
26.(12分)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
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有学者认为,“一边倒”政策使得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它给中国独立自主的政策带来一定的缺陷,如苏联在东北特权的存在、中国跟随苏联批评南斯拉夫和铁托;使新中国打了一场不该打的战争——朝鲜战争;对苏联经济政治模式的照搬照抄最终带来了严重后果。
请回答:既然这样,“一边倒”的政策是不是当初的一个错误选择呢?请给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7.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分)
材料一:G20峰会召开在即,国外媒体热炒“货币战争”,目的是将全球经济不平衡的责任归咎于中国,从而发达国家在各项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讨价还价中占得舆论先机。
作为刚刚进入国际货币问题“漩涡中心”的中国,必须小心应对,切不可盲目跟风。
材料二: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货币战争“,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应对?(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反映的现象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6分)
28.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是思想解放,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
天不足,存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万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
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 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
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6分)
(2)据材料二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4分)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点。
(3分)
重大历史改革回眸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3分)
材料一明治政府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作为三大国策,经过10年努力,到1877 年大体完成了破旧改革。
在第二个十年开始后,日本面临富国强兵和强兵富国的选择。
富国与强兵不可分割。
但是,在富国的基础是强兵,还是依靠强兵去富国,是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
明治初年,政府的总方针是富国强兵,把殖产兴业摆在首要。
第二个十年明治政府的建国方针变了。
转向军国主义,是企图把失之于列强的损失,用对外扩张掠夺加以补偿。
日本侵略朝鲜、中国,自然不
只是弥补损失,而是为了实行“强兵富国”,向外掠夺更多的资金、原料和市场。
明治初年以来,日本财政入不敷出,资金严重短缺,使立新事业步履艰难。
贪婪凶残的对外掠夺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出路。
军国主义也是转移国内人民视线,加强国内控制,巩固政权的有力手段。
——选编自丁建弘主编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材料二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日本教科书原稿(节选)。
——摘编自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之会”编写、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政府建国方针的变化及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一处错误并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7分)
樟树中学2018届高二(下)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卷座位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二、材料解析题(共50分)
26. (12分)
27.(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面对“货币战争“,中国政府应当如何应对?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反映的现象的历史根源是什么?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6分)
28.(1) 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6分)
(2) 据材料二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
的有何相似。
(4分)
(3据材料一、三兵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点。
(3分) 29.(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治政府建国方针的变化及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教科书原稿中存在的一处错误并提出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台历史事实) (7分)
樟树2018届高二(下)第一次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二、材料解析题(共50分)
26.答案:
观点1:“一边倒”的政策是正确的选择。
(2分)理由:①“一边倒”的政策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不可能加入意识形态完全不同的资本主义阵营;②“一边倒”的政策是国家安全问题决定的,当时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在军事上对中国采取包围威胁的政策,与苏联结盟可以抗衡美国;③“一边倒”的政策是经济建设问题决定的,这一政策可以争取苏联的经济援助,事实上这些援助对新中国工业基础的最终建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④“一边倒”的政策是由当时的国际关系决定的,当时美国等国在外交上根本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所以不存在中立的第三条道路。
⑤是孙中山和共产党的革命经验决定的。
(10分每点2分)
观点2:“一边倒”的政策是错误的选择。
(2分)理由:①“一边倒”的政策给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方针带来缺陷;②不利于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开展,如中国跟随苏联批评南斯拉夫和铁托;③从长远看,不利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如照搬苏联的经济模式导致经济发展缓慢;④不利于新中国真正融入世界,它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冷冻与对立,阻碍了中国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与交往;
⑤导致学术研究中出现“一边倒”的简单化、庸俗化倾向,如将生物学领域的李森科学派称为“无产阶级的”、“进步的”,将摩尔根学派说成是“资产阶级的”、“反动的”。
(10分每点2分) 27.答案:(12分)
(1)应对措施:(6分每点2分)①立足国情,不为外界压力,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②加强货币监管,注重宏观调控③积极寻求国际合作,迎接挑战
(2)历史根源: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2分) 主要内容: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直接挂钩(4分)
28.答案:(13分)
(1)思想主张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描绘出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
(2分)
经济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4分)
(2)态度: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
(2分)
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2分)
(3)相似点:借助外来文化为思想武器;都进行过激烈争论;否定专制暴政,主张开明民主。
(3分)
29.答案:(13分)
(1)变化:由“富国强兵”变为“强兵富国”。
(2分)
原因:明治初年,殖产兴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把不平等条约和列强对日本的经济侵略带来的损失用对外扩张掠夺加以补偿;向外掠夺更多的资金、原料和市场;解决财政入不敷出、资金严重短缺的困难;转移国内人民视线,加强国内控制。
(4分答对2点即可)
(2) (修改建议一:关于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原因,应将“一场不可避免的决战”改为“日本发动的侵略中国的战争”。
(3分)
理由: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制定蓄谋已久的侵华方针:大陆政策。
(4分)
修改建议二(3分):关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应将“得到了欧美列强的支持”中的“支持”改为“默许”。
理由:日本在亚洲的侵略一方面损害了部分列强在华的利益,但更多的是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愿望一致,故而列强持默许态度。
修改建议三:关于战争的结果,应把列强瓜分中国的“进人中国”改为“入侵中国”。
理由:可以明确战争的性质。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