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九年级语文中考一模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海淀区九年级语文中考一模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2018·江西)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脸颊(xiá)讪笑锐不可当(dāng)持之以衡
B . 怂恿(sǒng)瓦砾万恶不赦(shè)长吁短叹
C . 孱水(chàn)羁伴相形见绌(zhuó)寻章摘句
D . 牟取(móu)啜泣踉踉跄跄(liàng)遮天敝日
2. (2分) (2017八上·宛城期末)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装璜肖像画当仁不让吹嘘炫耀
B . 懈怠顶梁柱心无旁鹜肆无忌惮
C . 俯瞰关连词心旌摇荡纵横捭阖
D . 沧桑混凝土一筹莫展出奇制胜
3. (2分) (2017八上·鄞州期中)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重庆三面临江,一面靠山,既有水的柔情,又有山的险峻,显现出别具匠心的风格。

B . 造型独特、雄伟壮观的“鸟巢”,是设计师和建筑师们呕心沥血的结果,它已成为我国奥运会场馆的标志性建筑。

C . 有的学生无视学校的金科玉律,迷恋网上游戏聊天,实在令人担忧。

D . 三年时光匆匆离去,在毕业晚会上,同学们回首往事,怀古伤今,不禁潸然泪下。

4. (2分)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鲁迅过去使用的东西和书籍。

B . 考试的考场是放在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里举行的。

C . 多彩多姿的汉语方言,记载着各地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风土人情,是了解研究地域文化的重要依据。

D . 今年我省高校招收的自费生,是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最多的一年。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
5. (3分) (2017九上·濮阳期中) 按要求写出相应的古诗文。

(1)“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沁园春·雪)
(2)酒困路长惟欲睡,________。

(苏轼《浣溪沙》)
(3)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4)《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写苏轼渴望再次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张养浩在《山坡羊·骊山怀古》中表达对千古兴亡都变做荒烟漫土的感慨的是“________。

________。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李绅对贫苦百姓田间除草的描写;“________,________”,这是
白居易对贫苦百姓割麦的描写(用《观刈麦》中的名句填写),他们都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

(7)“陈胜吴广”的故事耳熟能详,陈胜年少时就有远大抱负,用《陈涉世家》中陈胜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嗟乎!________?”
三、名著阅读 (共1题;共7分)
6. (7分)阅读《五猖会》片段,回答问题。

①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

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②“去拿你的书来。

”他慢慢地说。

③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

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④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⑤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⑥“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赛会。


⑦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⑧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⑨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

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

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

“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⑩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

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晴朗。

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⑪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请概括《五猖会》的主要思想内容。

(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四、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7. (5分) (2016七下·麻城期中) 春节,中学生乐乐和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期间她一直低头玩着手机,旁若无人。

母亲埋怨道:“现在的孩子,一个个都是手机不离手,到哪里一坐下来就开始玩手机。

”父亲也感叹道:“唉,怪不得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
请你以乐乐好友的身份,写一段劝说乐乐的话。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6分)
8. (16分) (2017九上·北京期中) 阅读《集中营的课堂》,完成下列小题
集中营的课堂
纳粹德国攻占波兰后,牢牢控制着华沙。

沙宁是刚来学校的新老师,这一天,她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骑着摩托来到学校。

他们狞笑着看着沙宁,大声地对她说:“嗨,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一拥而上,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孩子们都被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

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来到集中营门口。

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可弱小的他很快被制伏,投进了集中营。

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了起来。

在这个残酷的地方,纳粹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符的重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

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

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

这一天,沙宁醒来,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

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是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

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

”沙宁一怔……
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她凭着对课本的记忆教孩子。

纳粹没有阻止她,因为他们正在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

另外,沙宁教的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光是每天不停地哭叫便让他们受不了。

可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

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文具,有笔,有本子。

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纳粹抓回来折磨至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

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的油库。

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了,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

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

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关系,把谢达抱回家。

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并发誓:要为谢达报仇!
4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盟军侦察部队按情报成功偷袭纳粹在波兰贮存毒气弹据点的消息。

消息一出,所有人大吃一惊: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就会被运往前线,届时,将会有成千上万的盟军士兵中毒而亡。

半个月后,赛夫又引领苏联红军攻克了集中营,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塞夫接头,可是不知谁泄了密,她被提前抓走。

焦急的塞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他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

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

地图会画了,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去呢?半个月后,这批毒气弹将被运往前线。

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

实施前,他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赛夫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叶嘉儿荐自《情感读本》)
(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②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

”沙宁一怔……
(4)“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9. (20分)(2016·杭州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这个手机没听筒
在两个世纪前,音乐家贝多芬在完全失聪后,用牙咬住指挥棒的一端,将另一端抵在钢琴上来感知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

贝多芬这种听声音的方式就是“骨传导”技术的应用实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还出现了骨传导手机。

众所周知,手机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话,但是当你看到这样一部手机的时候,你或许一下子还不清楚该怎么用它来通话,因为这个手机没听筒!但它的确是一部手机,只是运用了最新的“骨传导”技术代替传统的听筒。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骨传导”技术的概念。

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而这种声波必须经过一定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才能传播并被
人或动物的听觉器官所感知。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也各有不同,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15℃空气环境下为340米/秒。

也就是说,声音通过我们的头骨、颌骨(编者注:构成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和肌肉等组织叫做颌)传播的速度是大于340米/秒的。

当然,声音在固体中的衰减也较其他介质快,因而它传不远。

最早在手机中运用这一技术的分别是日本的夏普公司和京瓷公司。

既然是一部手机,那么它就一定有“听筒”,从官方的介绍资料上看,这两家公司的手机主要都是将声波以屏幕震动的方式传递到颅骨,再经内耳的内、外淋巴液、螺旋器到达听觉神经。

相较空气传导路径,减少了耳廓、耳道、骨膜等多重耳组织的途径,甚至不需要耳膜的振动。

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

其中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在嘈杂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清晰的通话质量。

加之将整块手机屏幕作为发声区域,面积大,传导效率高,在特殊环境中,比如水下、建筑工地,其优势更加明显。

目前在消防、特种作战部队等部门,已经开始尝试使用骨传导的耳机。

同时,“骨传导”技术也是听力障碍者(从外耳到中耳的传音系统引起的听力障碍)的福音。

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耳膜性能下降时,就会产生听力障碍。

“骨传导”技术不需要振动耳膜就可以直达听觉神经,因此老年手机将被重新定义。

此外,手机用户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扬声器的位置因为构造的关系,不免会有凹陷和缝隙,这就给污垢、细菌营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当然,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性。

如今的“骨传导”技术还有一定的缺陷,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人发声的频率范围仅在85﹣1100赫兹之间,电话通信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400赫兹,而一般的“骨传导”耳机声音频率范围在300﹣3000赫兹,如此一比较就会发现,“骨传导”技术在高频响应方面,本身不具备优势,要想使“骨传导”技术运用于音乐欣赏,恐怕尚需时日。

(本文有删改)
(1)
文章中第一段叙写贝多芬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
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指代意思。

①这样的特点,成就了“骨传导”技术诸多的优势。

②而屏幕替代了听筒之后,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3)
文章介绍了“骨传导”技术的哪些方面的内容?请概括回答。

(4)
手机卖场的推销员向王奶奶推销“骨传导”手机时作了以下介绍,请指出其中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①奶奶,您用这款手机打电话时,一定要把手机顶部贴在额头或下巴上,才可以接听电话。

②奶奶,您买菜的时候,不管菜场有多热闹,用这款手机接听电话,您就可以听清对方的声音,对方也可以听清您的声音,保证双方都不受环境干扰。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10. (14分)《论语》十二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1)
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

①学而时习之②人不知而不愠③不逾矩
(2)
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

B . 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 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D . 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求学、并提高学习效率的。

七、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11. (6分)古代诗歌鉴赏
春日五首(其一)
【宋】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①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1)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图画,请为这幅图画拟一个标题(6个字以内)。

(2)
描摹传神是这首诗的特点。

请对最后两句诗中的“含”“卧”二字作赏析。

八、话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一)话题作文
行走在人生旅途上,你总会走过许多地方。

也许,有一个地方,凝聚着你的感动和期盼;也许,有一个地方,记录着你的欢乐和笑容;也许,有一个地方,镌刻着你的伤痛和泪痕……这个地方,会勾起你刻骨铭心的记忆,会牵动你连绵不绝的情思,会触发你褒贬扬抑的议论。

每当你从这里走过,你就会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请以“每当我从这里走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句子默写 (共1题;共3分)
5-1、
5-2、
5-3、
5-4、
5-5、
5-6、
5-7、
三、名著阅读 (共1题;共7分)
6-1、
6-2、
6-3、
6-4、
四、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7-1、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6分)
8-1、
8-2、
8-3、
8-4、
9-1、
9-2、
9-3、
9-4、
六、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
10-1、
10-2、
10-3、
七、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11-1、
11-2、
八、话题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