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 2 课 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中图版课后练习【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精选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2 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中图版课后练习【含答案解析】第一篇
第1题【单选题】
邓小平在南方视察中,多次发表讲话,强调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实验,判断的标准不包括( )
A、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B、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
C、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它的重点是( )
A、重工业改革
B、银行改革
C、教育体制改革
D、国有企业改革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满怀激情地谱写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他选择赴上述农村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
A、当地山川峻美,风景秀丽宜人
B、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
C、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
D、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是自己的。
”这首歌谣赞颂的是( )
A、实行对外开放
B、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制度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邓小平为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下列内容,不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是(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经济发展分三步走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农业政策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哪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197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______、______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1980年,我国决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置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再开放______个沿海港口城市。
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______三角洲、______三角洲、______地区和______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批准______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
A广东
B福建
C深圳
D珠海
E汕头
F厦门
G、14
H长江
I珠江
J闽东南
K环渤海","海南
【答案】:
【解析】:
第8题【问答题】
中国人的“中国梦”,历经艰辛与坎坷,却从未停止。
这些梦想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连成一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救国之梦】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孙中山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 1 )孙中山“救国之梦” 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其救国之梦最突出的贡献和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建国之梦】毛泽东从欧洲借来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由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
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 2 )毛泽东为实现“建国之梦”探索出的“中国式”的革命道路是什么?该道路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强国之梦】从1978年至今的三十多年来,中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归梦、入世梦、飞天梦、奥运梦、世博梦、航母梦先后实现( 3 ) 上面材料中的“回归梦”是哪一方针的成功实践?“入世梦”的实现顺应了当今世界哪一发展潮流?你认为上述“中国梦”的实现原因是什么?(4)综上,你觉得“中国梦”的核心精神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9题【材料分析题】
“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能正确指导
实践。
”请根据这一哲学理论作答。
材料一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二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
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三:
根据材料一、二给这三幅图确立一个共同的主题。
这一主题是什么时候在哪次重要会议上确立的?
材料一中提到“实行改革”,请根据材料三图片说出在实践中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写出两个即可)
通过以上实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什么新的理论成果?
【答案】:
【解析】:
第10题【材料分析题】
“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农业政策,有错必纠,使得我国的农业茁壮成长。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八大以后……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一些,并于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宽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阅读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初,我党在农业上实行的改革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是我国1953──1956年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哪一运动的开展?通过改造,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形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我国在执行材料三中“总路线”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严重失误?有何危害?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我党又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这次运动主要改变了什么?
材料二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随后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纵观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为什么说1979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指谁?请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哪一事件?它有何意义?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