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区域差异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稀薄,气温低,太阳辐射强,高寒, 多晴天,风大,水汽少 荒漠、草原和 高山草甸,动 物稀少,土层 浅薄、多冻土
海拔高
多大江大河源地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弱
下一步
二、经济区域差异
1、三大经济区的划分 东部经济带
中部经济带 西部经济带
经济 划分依据 三大经 区域 济地带 差异 经济发展水
平、经济发 展速度
平原广布 寒温带、温 针叶林、针 地壤肥沃 一年一熟、春小 三面环山 带大陆性季 阔混交林、 如黑土等 麦、甜菜等,商 品粮、林业基地 呈马蹄形 风气候 草甸草原 日均温≥10℃积温3400 ℃等值线
落叶阔叶林 黄土广布 两年三熟或一年 两熟、冬小麦、 旱作、棉产区
南 方 界 线 邻近日均温≥10℃积温8000℃等值线 地 多低山、 热带季风气候 常绿、季相变 土壤淋溶 一年三熟、橡胶、 华南热带 区 丘陵 化不明显,如 性强 油棕等热带经济作 湿润地区 热带季雨林 物、水田作物
1、大力发展农 林牧和交通 2、有步骤、有 重点开发能源、 矿产,因地制 宜发展加工工 业; 3、 改善生态环境; 4、大力发展基 础设施建设
信息 技术
资金 产品
能源
矿产 资源
1、加快发展 能源、原材料 工业,主要是 电力、煤炭、 石油、有色金 属、矿产、建 材的开发建设 2、大力发展 农业,促进粮 食和其它经济 作物的发展
引进 资金
技术 设备 资金 发展
资源 电力
对外 贸易
开发 海洋 资源
食品 农副 产品
三、跨区域资源调配
1、南水北调
调水源地
东线 长江下游江苏 扬州附近。
线路走向 (解决华 北缺水的 问题)
可调水量 源地水质
利用京杭大运河提 水北送。一路向北, 经隧洞后穿越黄河 至天津;一路向东, 通过胶东地区输水 干线经济南到烟台、 威海 大 差,对环保 的要求较高
(4)总结拓展
A、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及成因总结
大自然区 主要差异及因素 差异 因素 热量 水分 高度 其它差异及因素 差异 因素 东西差异 垂直差异 水平差异 水分 高度 水分
东部季风区 南北差异 西北干旱半 东西差异 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垂直差异
B、东部季风区自然地理要素及人类活动联系 湿润的季 风气候
粤桂闽盛产甘蔗,海南岛、雷洲半岛 亚热带热带作 为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亚热带、热带 物基地 水果和经济林木
B、东部经济地带内的工业基地(工业区)
工业基地 辽中南 工业区 特 征 主要工业中心 沈阳、大连、辽阳、鞍 山、本溪等
我国著名的重工 业基地
京津塘 工业区
沪宁杭 工业区
北方最大的综合 性工业基地
自 然 因 素
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多、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少、 高寒、空气稀薄、太阳 温差大、大风天气多 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 集中在5-9月
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 大部分为荒漠、有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植被 草原 多为林下发育、淋溶性 土壤 强 有机质含量低、盐分高 土层薄、发育差
多内流河、短小、雨水、 多为内流河、边缘有 河流 外流河、多大河、雨水 冰雪融水补给 大河上游流经 补给 广泛、深刻、是我国主 影响小、只在有水的地方有 微弱、原始自然状态 人类 人类活动、有绿洲农业、牧 保存较完整、以畜牧 要的农耕区 影响 场 业为主
16 41.1 最发达 最多 最快 最快 逐年增加
27 35.7 较发达 较多 较快 较快 降低
57 23.2 较落后 较少 较慢 较慢 降低
最多(59%) 较多(27%) 较少(13%)
3、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
经济地带 气候 自然 地貌 因素 地理 区位 经济 产业 因素 结构 东 部 中 部 西 部 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干旱区、高寒区,不利于 地势低平,利于开发利用 农业的发展 开放,有便利海运,有利 距海远,长期封闭,不利 于发展开放性经济 于发展 产业结构较优,二、三产 一产业比重较大,生产力 业远大于一产业,生产力 水平较低,经济发展速度 水平较高 较慢 思想观念开放,经济竟争 思想观念保守,经济竟争 有危机感、紧迫感 的危机感、紧迫感差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存在地域差异。近代 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 改革开放首先在沿海起步,东部地区首先接受海 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经营方式
秦岭-淮河一线、最冷月0 ℃等温线,日均温≥10℃积温4500 ℃等值线 常绿阔叶林、 肥力低、 一年两到三熟、水 华中亚热 复杂、以山 湿热的亚热 田、水稻、柑橘、 重要的商品 红壤 带湿润地 地、丘陵、 带季风气候 商品粮、棉产区 盆地为主 棉产区 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内蒙古温带草原区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界 线 贺 地 高原、地面坦荡、山脉少 兰 貌 山 距海较近,半干旱气候,夏季 一 气 降水较多,冬季长而寒冷可达 自 带 候 5-7个月 , 2 然 水 多为内流区 0 文 0 景 植 温带草原为主, m 被 m 等 观 地 降 壤 黑钙土 水 人类 东部旱作农业、西部畜牧业、 量 活动 有水源处灌溉农业 线 内蒙古草原地区 自然 地区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 深居内陆,干旱气候,降水少, 光照丰富,温差大 内流区(额尔齐斯河除外),河 流多、短小 荒漠草原及荒漠 荒漠土 畜牧业为主,平原山地边缘可 发展绿洲农业
地形、地势 对调水线路 的影响 现有可利用 的配套设施
黄河以南需梯级提水北送(耗用 大量电能,运营成本高),黄河 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 用,建设成本低。
中线 调水 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 源地 丹江口水库引水 线路 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 走向 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 主要 水岭,经过黄淮海平原 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 解决 华北 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 西侧北上 可调 较小 水量 源地 较好 水质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自然地理要素 及人类活动联系
高原、盆地(吐鲁番盆地) 海拔高、差别显著
受夏季风影响小,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燥, 气温年、日较差大,多大风
草原、荒漠,生 物种类少,土壤 肥力低
深居内陆 距海遥远
河流短小、内流河, 湖泊多咸水湖,雨 水、冰雪融水补给
人类活动较弱,农业缺水
E、青藏高寒区自然地理要素及人类 活动联系
约为3000m 等高线
2、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自然区 范 围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青藏高原 海拔高、一级阶梯、 有世界高大的山地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 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 二、三级阶梯上、三大 海拔高、差别显著、二级 地貌 平原、二大高原,低 阶梯、高原、山地、盆地 山、丘陵、盆地 气候
我国最大的综合 性工业基地
北京、天津、唐山等
上海、南京、杭州、苏 州、无锡、常州等 广州、深圳、珠海
珠江三角 以轻工业为主的 洲工业区 综合性工业基地
C、三大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西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1、加强传统 工业和现有企 业的改造,大 力发展新兴产 业发展知识密 集型产业和高 档消费品工业, 使产品向高精 尖方向发展; 2、发挥内引 外联和对外对 内两个辐射扇 面的作用; 3、大力发展 第三产业和集 约化的农业生 产
地形、地 势对调水 线路的影 响
地形较复杂,工程量较大(建 设成本高,需要时间长);但 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 北方(运营成本低)
现有可利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 用的配套 以后还可利用三峡水库。 设施
西线 调水源地 从长江上游通天河、 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上游引水入黄河 线路走向 开凿穿过长江与黄 解决西北 河的分水岭巴颜喀 拉山的输水隧洞 可调水量 较大
森林为主
森林土壤 外流河,以雨水补 给为主的河流自西 向东注入海洋
生物种 类繁多
海拔较低 西高东低 平原广阔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பைடு நூலகம்
C、东部季风区区域开发的主要问题
东北温带湿润 华北暖温带湿 华中亚热带 华南热带 半湿润地区 润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1、森林资源 1、黄土高原 的合理利用与 的综合治理 保护 2、华北平原 2、沼泽的合 洪涝、旱碱 理利用与保护 的治理 1、长江水 1、热带生 资 源的利 物资源的 用 合理开发 与利用 2、亚热带 山地的开发 2、充分发 利用 挥热带土 3、土地资源 3、南水北调 地资源的 3、红壤的 开发与商品粮 问题 综合潜力 基地建设 改良与利用
4、总结拓展 A、东部经济地带内的农业基地
基地类型 商品粮基地 商品棉基地 桑蚕基地 海洋渔业基地 主要分布区 江淮地区大部分、太湖平原、珠江三 角洲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大部分)、长 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大部分) 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部沿海渔 场、北部湾渔场
三大自然区
一、自然区域差异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三大经济区
二、经济区域差异
三大经济区的内部差异
一、自然区域差异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东部季风区
自然 划分依据 西北干旱 三大 区域 自然区 半干旱区 差异 气候、地貌
明显标志:土壤、植被
青藏高寒区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大致为 400mm等降 水量线
昆仑山-阿尔 金山-祁连山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分异和水平分异
地域分异 表 现 成 因 自然景观随海拔升高而 地势的强烈抬升,水 发生明显变化,从高原 热状况随高度变化 垂直分异 边缘向内部,垂直变化: 繁-简 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 冷干旱,植被由东南向 水平分异 西北表现为:山地森林 -高山草甸-高山草原 -高山荒漠的水平变化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 北为校完整的高原,东南 为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 夏半年有印度洋、太平洋 的水汽进入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区 3、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 的南北差异
华中亚热带湿润区 华北 暖温 带湿 润、 半湿 润区
华南热带湿润区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自然地区 东北温带 湿润、半 湿润地区 地 地貌 表 气候 植 被 植被 土壤 农业生产
北 方 界 线 地 华北暖温 平原、高原 暖温带大陆 区 带湿润半 地势西高东 性季风气候 湿润地区 低 界 线
民族 心理
社会 历史 因素 基础 开放 政策
3、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与发展
地 地 带 位 特征和优势 主要问题 发展方向
基础设施 最好,城 东 市化水平 和科技水 部 平最高
A、主要的农业基地 A、能源原材料不足 A、发挥沿海优势建设人才、 B、最主要的工业区 B、北淡水资源短缺 信息、外贸国际金融、海洋 C、交通便利海运优 C、城镇密集区有环 开发基地B、发展第三产业 D、经济国际化程度 境污染 和集约化农业C、发挥技术 高 E、 D、大江大河下游涝 创新优势,技术改革,新兴 科技文化水平高 年汛期防洪问题突出 产业 F、城市分布最密集 A、能源、矿产丰富 A、铁路运输力不足 A、发挥资源优势,建成能源 位于中国 B、林牧农业发达, B、黄土高原水土流 和原材料基地,B、发展农业, 腹地,承 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 失C、东北森林过渡 建成商品粮和农林渔业基地C、 东启西 中 C、有色金属、重工 砍伐D、黄河中下游 加强东西向运输通道建设, 部 洪水决口泛滥E、长 扩大对外贸易 业发达 D、交通以铁路、河 江中游洪涝问题F、 运为主,有边境优势 长城沿线风沙问题 A、工农业基础较薄 A、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单产, A、沿边经济有较 弱,科技文化教育 发展绿洲农业,改善生态环 发展较落 大优势 境,发展林牧业B、发展交通 不发达,交通落后B、 西 后 B、资源丰富,尤 部 其是能源、矿产、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 运输,发展边境贸易,扩大 旅游资源前景可观 化严重,西南地形 旅游创汇C、开发能源矿产, 建设动力基地 崎岖,交通不便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内蒙古、黑、吉、晋、豫、 鄂、皖、湘、赣
东部经 济地带 辽、冀 京、津 鲁、苏 沪、浙 闽、粤 桂、琼
西部经济地带: 新、藏、甘(陇)、青、宁、 陕(秦)、川(蜀)、渝、 贵(黔)、云(滇)
2、三大经济区的比较
经济地带 面积比(%) 人口比(%)(1999年) 经济 地 发展 GDP(99年) 带 水平 人均GDP 性 经 发展速度 济 经济 差 发展 GDP增长 异 速度 GDP比重 的变化 发展水平 东 部 中 部 西 部
海拔高
多大江大河源地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微弱
下一步
二、经济区域差异
1、三大经济区的划分 东部经济带
中部经济带 西部经济带
经济 划分依据 三大经 区域 济地带 差异 经济发展水
平、经济发 展速度
平原广布 寒温带、温 针叶林、针 地壤肥沃 一年一熟、春小 三面环山 带大陆性季 阔混交林、 如黑土等 麦、甜菜等,商 品粮、林业基地 呈马蹄形 风气候 草甸草原 日均温≥10℃积温3400 ℃等值线
落叶阔叶林 黄土广布 两年三熟或一年 两熟、冬小麦、 旱作、棉产区
南 方 界 线 邻近日均温≥10℃积温8000℃等值线 地 多低山、 热带季风气候 常绿、季相变 土壤淋溶 一年三熟、橡胶、 华南热带 区 丘陵 化不明显,如 性强 油棕等热带经济作 湿润地区 热带季雨林 物、水田作物
1、大力发展农 林牧和交通 2、有步骤、有 重点开发能源、 矿产,因地制 宜发展加工工 业; 3、 改善生态环境; 4、大力发展基 础设施建设
信息 技术
资金 产品
能源
矿产 资源
1、加快发展 能源、原材料 工业,主要是 电力、煤炭、 石油、有色金 属、矿产、建 材的开发建设 2、大力发展 农业,促进粮 食和其它经济 作物的发展
引进 资金
技术 设备 资金 发展
资源 电力
对外 贸易
开发 海洋 资源
食品 农副 产品
三、跨区域资源调配
1、南水北调
调水源地
东线 长江下游江苏 扬州附近。
线路走向 (解决华 北缺水的 问题)
可调水量 源地水质
利用京杭大运河提 水北送。一路向北, 经隧洞后穿越黄河 至天津;一路向东, 通过胶东地区输水 干线经济南到烟台、 威海 大 差,对环保 的要求较高
(4)总结拓展
A、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及成因总结
大自然区 主要差异及因素 差异 因素 热量 水分 高度 其它差异及因素 差异 因素 东西差异 垂直差异 水平差异 水分 高度 水分
东部季风区 南北差异 西北干旱半 东西差异 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垂直差异
B、东部季风区自然地理要素及人类活动联系 湿润的季 风气候
粤桂闽盛产甘蔗,海南岛、雷洲半岛 亚热带热带作 为天然橡胶生产基地、亚热带、热带 物基地 水果和经济林木
B、东部经济地带内的工业基地(工业区)
工业基地 辽中南 工业区 特 征 主要工业中心 沈阳、大连、辽阳、鞍 山、本溪等
我国著名的重工 业基地
京津塘 工业区
沪宁杭 工业区
北方最大的综合 性工业基地
自 然 因 素
季风气候显著、降水多、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少、 高寒、空气稀薄、太阳 温差大、大风天气多 辐射强、气温日较差大 集中在5-9月
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 大部分为荒漠、有部分草原 荒漠、草原、高山草甸 植被 草原 多为林下发育、淋溶性 土壤 强 有机质含量低、盐分高 土层薄、发育差
多内流河、短小、雨水、 多为内流河、边缘有 河流 外流河、多大河、雨水 冰雪融水补给 大河上游流经 补给 广泛、深刻、是我国主 影响小、只在有水的地方有 微弱、原始自然状态 人类 人类活动、有绿洲农业、牧 保存较完整、以畜牧 要的农耕区 影响 场 业为主
16 41.1 最发达 最多 最快 最快 逐年增加
27 35.7 较发达 较多 较快 较快 降低
57 23.2 较落后 较少 较慢 较慢 降低
最多(59%) 较多(27%) 较少(13%)
3、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
经济地带 气候 自然 地貌 因素 地理 区位 经济 产业 因素 结构 东 部 中 部 西 部 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干旱区、高寒区,不利于 地势低平,利于开发利用 农业的发展 开放,有便利海运,有利 距海远,长期封闭,不利 于发展开放性经济 于发展 产业结构较优,二、三产 一产业比重较大,生产力 业远大于一产业,生产力 水平较低,经济发展速度 水平较高 较慢 思想观念开放,经济竟争 思想观念保守,经济竟争 有危机感、紧迫感 的危机感、紧迫感差 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存在地域差异。近代 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 改革开放首先在沿海起步,东部地区首先接受海 外先进技术、大量资金和现代经营方式
秦岭-淮河一线、最冷月0 ℃等温线,日均温≥10℃积温4500 ℃等值线 常绿阔叶林、 肥力低、 一年两到三熟、水 华中亚热 复杂、以山 湿热的亚热 田、水稻、柑橘、 重要的商品 红壤 带湿润地 地、丘陵、 带季风气候 商品粮、棉产区 盆地为主 棉产区 区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内蒙古温带草原区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界 线 贺 地 高原、地面坦荡、山脉少 兰 貌 山 距海较近,半干旱气候,夏季 一 气 降水较多,冬季长而寒冷可达 自 带 候 5-7个月 , 2 然 水 多为内流区 0 文 0 景 植 温带草原为主, m 被 m 等 观 地 降 壤 黑钙土 水 人类 东部旱作农业、西部畜牧业、 量 活动 有水源处灌溉农业 线 内蒙古草原地区 自然 地区 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 深居内陆,干旱气候,降水少, 光照丰富,温差大 内流区(额尔齐斯河除外),河 流多、短小 荒漠草原及荒漠 荒漠土 畜牧业为主,平原山地边缘可 发展绿洲农业
地形、地势 对调水线路 的影响 现有可利用 的配套设施
黄河以南需梯级提水北送(耗用 大量电能,运营成本高),黄河 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湖泊可利 用,建设成本低。
中线 调水 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 源地 丹江口水库引水 线路 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 走向 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 主要 水岭,经过黄淮海平原 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 解决 华北 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 西侧北上 可调 较小 水量 源地 较好 水质
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自然地理要素 及人类活动联系
高原、盆地(吐鲁番盆地) 海拔高、差别显著
受夏季风影响小,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燥, 气温年、日较差大,多大风
草原、荒漠,生 物种类少,土壤 肥力低
深居内陆 距海遥远
河流短小、内流河, 湖泊多咸水湖,雨 水、冰雪融水补给
人类活动较弱,农业缺水
E、青藏高寒区自然地理要素及人类 活动联系
约为3000m 等高线
2、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自然区 范 围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青藏高原 海拔高、一级阶梯、 有世界高大的山地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 东、内蒙古高原以南 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以北 二、三级阶梯上、三大 海拔高、差别显著、二级 地貌 平原、二大高原,低 阶梯、高原、山地、盆地 山、丘陵、盆地 气候
我国最大的综合 性工业基地
北京、天津、唐山等
上海、南京、杭州、苏 州、无锡、常州等 广州、深圳、珠海
珠江三角 以轻工业为主的 洲工业区 综合性工业基地
C、三大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
西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东部经济地带
1、加强传统 工业和现有企 业的改造,大 力发展新兴产 业发展知识密 集型产业和高 档消费品工业, 使产品向高精 尖方向发展; 2、发挥内引 外联和对外对 内两个辐射扇 面的作用; 3、大力发展 第三产业和集 约化的农业生 产
地形、地 势对调水 线路的影 响
地形较复杂,工程量较大(建 设成本高,需要时间长);但 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行流向 北方(运营成本低)
现有可利 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可利用, 用的配套 以后还可利用三峡水库。 设施
西线 调水源地 从长江上游通天河、 支流雅砻江、大渡河 上游引水入黄河 线路走向 开凿穿过长江与黄 解决西北 河的分水岭巴颜喀 拉山的输水隧洞 可调水量 较大
森林为主
森林土壤 外流河,以雨水补 给为主的河流自西 向东注入海洋
生物种 类繁多
海拔较低 西高东低 平原广阔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பைடு நூலகம்
C、东部季风区区域开发的主要问题
东北温带湿润 华北暖温带湿 华中亚热带 华南热带 半湿润地区 润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 1、森林资源 1、黄土高原 的合理利用与 的综合治理 保护 2、华北平原 2、沼泽的合 洪涝、旱碱 理利用与保护 的治理 1、长江水 1、热带生 资 源的利 物资源的 用 合理开发 与利用 2、亚热带 山地的开发 2、充分发 利用 挥热带土 3、土地资源 3、南水北调 地资源的 3、红壤的 开发与商品粮 问题 综合潜力 基地建设 改良与利用
4、总结拓展 A、东部经济地带内的农业基地
基地类型 商品粮基地 商品棉基地 桑蚕基地 海洋渔业基地 主要分布区 江淮地区大部分、太湖平原、珠江三 角洲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大部分)、长 江中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大部分) 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部沿海渔 场、北部湾渔场
三大自然区
一、自然区域差异
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三大经济区
二、经济区域差异
三大经济区的内部差异
一、自然区域差异
1、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东部季风区
自然 划分依据 西北干旱 三大 区域 自然区 半干旱区 差异 气候、地貌
明显标志:土壤、植被
青藏高寒区
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大致为 400mm等降 水量线
昆仑山-阿尔 金山-祁连山
(3)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分异和水平分异
地域分异 表 现 成 因 自然景观随海拔升高而 地势的强烈抬升,水 发生明显变化,从高原 热状况随高度变化 垂直分异 边缘向内部,垂直变化: 繁-简 东南温暖湿润,西北寒 冷干旱,植被由东南向 水平分异 西北表现为:山地森林 -高山草甸-高山草原 -高山荒漠的水平变化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 北为校完整的高原,东南 为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 夏半年有印度洋、太平洋 的水汽进入
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区 3、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1)东部季风区 的南北差异
华中亚热带湿润区 华北 暖温 带湿 润、 半湿 润区
华南热带湿润区
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
自然地区 东北温带 湿润、半 湿润地区 地 地貌 表 气候 植 被 植被 土壤 农业生产
北 方 界 线 地 华北暖温 平原、高原 暖温带大陆 区 带湿润半 地势西高东 性季风气候 湿润地区 低 界 线
民族 心理
社会 历史 因素 基础 开放 政策
3、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与发展
地 地 带 位 特征和优势 主要问题 发展方向
基础设施 最好,城 东 市化水平 和科技水 部 平最高
A、主要的农业基地 A、能源原材料不足 A、发挥沿海优势建设人才、 B、最主要的工业区 B、北淡水资源短缺 信息、外贸国际金融、海洋 C、交通便利海运优 C、城镇密集区有环 开发基地B、发展第三产业 D、经济国际化程度 境污染 和集约化农业C、发挥技术 高 E、 D、大江大河下游涝 创新优势,技术改革,新兴 科技文化水平高 年汛期防洪问题突出 产业 F、城市分布最密集 A、能源、矿产丰富 A、铁路运输力不足 A、发挥资源优势,建成能源 位于中国 B、林牧农业发达, B、黄土高原水土流 和原材料基地,B、发展农业, 腹地,承 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 失C、东北森林过渡 建成商品粮和农林渔业基地C、 东启西 中 C、有色金属、重工 砍伐D、黄河中下游 加强东西向运输通道建设, 部 洪水决口泛滥E、长 扩大对外贸易 业发达 D、交通以铁路、河 江中游洪涝问题F、 运为主,有边境优势 长城沿线风沙问题 A、工农业基础较薄 A、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单产, A、沿边经济有较 弱,科技文化教育 发展绿洲农业,改善生态环 发展较落 大优势 境,发展林牧业B、发展交通 不发达,交通落后B、 西 后 B、资源丰富,尤 部 其是能源、矿产、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 运输,发展边境贸易,扩大 旅游资源前景可观 化严重,西南地形 旅游创汇C、开发能源矿产, 建设动力基地 崎岖,交通不便
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内蒙古、黑、吉、晋、豫、 鄂、皖、湘、赣
东部经 济地带 辽、冀 京、津 鲁、苏 沪、浙 闽、粤 桂、琼
西部经济地带: 新、藏、甘(陇)、青、宁、 陕(秦)、川(蜀)、渝、 贵(黔)、云(滇)
2、三大经济区的比较
经济地带 面积比(%) 人口比(%)(1999年) 经济 地 发展 GDP(99年) 带 水平 人均GDP 性 经 发展速度 济 经济 差 发展 GDP增长 异 速度 GDP比重 的变化 发展水平 东 部 中 部 西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