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高考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A.曹禺——《雷雨》——周冲
B.海明威——《老人与海》——桑地亚哥
C.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
D.施耐庵——《水浒传》——冷子兴
2.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②军队驻扎一个月,没有动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③他的日历上是工作,工作,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
3.下列各项中,作家、作品、人物的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
A.曹禺——《雷雨》——周冲
B.海明威——《老人与海》——桑地亚哥
C.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
D.施耐庵——《水浒传》——冷子兴
4.仿照示例,运用所给三组材料仿写三个句子,要求逻辑严密,语意连贯,信息完整,句式一致,并与所给示例构成一组排比句。
示例:卧冰求鲤,叨陪鲤对,敬养母聆父训,中国人向来都不缺乏孝顺意识。
第一组:诚信建功抗争
第二组:诛暴秦御外侮轻生死重然诺持金戈破巨浪
第三组:立木取信闻鸡起舞军民抗倭尾生抱柱破釜沉舟击楫中流
A.①借代②夸张③排比 B.①比喻②夸张③排比
C.①借代②比喻③反复 D.①比喻②借代③反复
5.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汗水在他那络腮胡根上聚成了一粒粒晶亮的露珠。
②军队驻扎一个月,没有动过群众的一针一线。
③他的日历上是工作,工作,工作,从来没有节假日。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美满发射成功,在中国航天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B.作家只有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泥土里,才能写出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
C.由于汉字电脑录入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D.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
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
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
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
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文言文《明史·王守仁传》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
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
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
弱冠举乡试,学大进.。
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
守仁
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
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
明年正月,守仁亲率锐卒屯上杭。
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
后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
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十四年,宁王宸濠反。
守仁急趋吉安,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
七月壬辰朔.,宁王袭下九江、南康,出大江,薄安庆。
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
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
不如直捣南昌。
贼精锐悉出,守备虚。
我军新集气
锐,攻必破。
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
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宸濠果自安
矣。
世宗深知之。
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
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不俟.命竟归。
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
者。
守仁天姿异敏。
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
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大进.进:长进
B.且善.射善:擅长
C.七月壬辰朔.朔:北方
D.不俟.命竟归俟:等待
13.下列对文中下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
B.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C.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D.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藩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守仁父亲是成化十七年状元,王守仁十五岁时出游居庸关、山海关,纵览山川;二十岁考中乡试,弘治十二年考中进士。
B.王守仁正直敢言,因上疏论救戴铣等人而触怒了刘瑾,被廷杖四十后贬到贵州的龙场。
任龙场驿丞时,受到当地民众爱戴。
C.王守仁巡抚南、赣时铲除横行几十年的巨寇;宁王叛乱,王守仁采纳属下建议直捣南昌,逼迫宁王回撤,从而击败叛军。
D.王守仁天资聪颖,不只是军事奇才,被人视为神明;学说也有建树,被贬龙场,悟出格物致知的内涵,创立了“阳明学”。
15.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2)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追执之。
(二)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
曾祖檐,钦州司法参军,脱略豪隽,轻赀急施,人以郑庄称之。
祖岩,知福州闽县事,卓行危论,奇文瑰句,士大夫皆自以为不可及。
父居仁,知台州军州事,文辞政事,亦绝出于四方。
至长孺,其学益大振。
咸淳中,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
至元二十五年,诏下求贤,有司强起之,至京师,待诏集贤院。
既而召见内殿,拜集贤修撰,与宰相议不合,改教授扬州。
元贞元年,移建昌,适录事阙官,檄长孺摄之。
程文海方贵显,其家气焰薰灼,即违法,人不敢呵问,其树外门,侵官道,长孺亟命撤之。
至大元年,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
民荷溺器粪田,偶触军卒衣,卒抶伤民,且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
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群妪聚浮屠庵,诵佛书为禳祈,一妪失其衣,适长孺出乡,妪讼之。
长孺以牟麦置群妪合掌中,命绕佛诵书如初,长孺闭目叩齿,作集神状,且曰:“吾使神监之矣,盗衣者行数周,麦当芽。
”一妪屡开掌视,长孺指缚之,还所窃衣。
延祐元年,转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长山场盐司丞,阶将仕郎,未上,以病辞,不复仕,隐杭之虎林山以终。
长孺初师青田佘学古,学古师王梦松,梦松亦青田人,传龙泉叶味道之学,味道则朱熹弟子也。
渊源既正,长孺益行四方,访求其旨趣。
其为人,光明宏伟,专务明本心之学,慨然以盂子自许,唯恐斯道之失其传,诱引不倦,一时学者慕之,敷绎经义,环听者数百人。
为辞章有精魄金舂撞壹发其和平之音海内来求者如购拱璧苟非其人虽一金易一字毅然不与。
乡闱取士,屡司文衡,贵实贱华,文风为之一变。
终年七十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辞章/有精魄金舂/玉撞壹发其和平之音/海内来求者/如购拱璧/苟
非其人/虽一金易/一字毅然不与
B.为辞章/有精魄/金舂玉撞/壹发其和平之音/海内来求者/如购拱璧/苟
非其人/虽一金易一字/毅然不与
C.为辞章/有精魄/金舂玉撞/壹发其和平之音/海内来求者/如购拱璧/苟
非其人/虽一金易/一字毅然不与
D.为辞章/有精魄金舂/玉撞壹发其和平之音/海内来求者/如购拱璧/苟
非其人/虽一金易一字/毅然不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
某
影视作品中屈原自称“灵均”,这是极不妥当的。
B.修撰,古官名。
唐代史馆有修撰。
元时,翰林院始设修撰。
明清因袭之,
一般于殿试揭晓后,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
C.浮屠,亦作浮图,皆为佛陀之异译。
后来人们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
简称“佛”。
文中的“浮屠庵”即尼姑庵。
D.乡闱,科举时代士人应乡试的地方。
亦代指乡试。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
级次序先后分为会试、乡试、殿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长孺出身官宦世家和书香门第。
从曾祖到胡长孺这一代,世代为官,
且都因文章出众而闻名,胡长孺的文章更是被人视为极其珍贵的宝物。
B.胡长孺为官刚直不阿,敢于碰硬。
显贵程文海,气焰炽盛,他家即使犯法,
也无人敢责问。
他修建外门,侵占了官道,长孺就命令他拆除掉。
C.胡长孺断案足智多谋,善用妙计。
他巧设妙计,帮无辜被打的农民找到
犯事者,并责令其赔偿;又假扮神灵,帮老妪找回了丢失的衣服。
D.胡长孺学术思想渊源纯正,勇担传承之责。
长孺之学,渊源于朱学。
他
感慨自己就像孟子,又担心儒学失传,常讲解经义,诲人不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贞元年,移建昌,适录事阙官,檄长孺摄之。
(2)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
三、现代文阅读
(一)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
式治国平天下。
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
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
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不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
这种治国方略也就是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依道治国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要执‘一’以为天下式;
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郭店简本《老子》)。
联系上下文,可知此句中的万物主要是指万民,句中的为字有两个涵义:一是违逆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和愿望要求而强行宰制,二是对万民不是引导和辅助,而是包办代替。
综合分析老子关于依道治国的思想,可知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具有显著的区别:一是层次不同。
依道治国所涉及的是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全局性问题,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所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因而依道治国可以决定或影响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二是目标和目的不同。
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在国家基本制度的既定框架内,使广大民众循规蹈矩,从而使政权巩固,社会安定,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要使广大民众摆脱被任意宰制的地位,实现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三是由此体现出来的治国方法不同。
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以统治者为中心的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而老子的依道治国则是强调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创造条件让民众实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
老子的依道治国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虽然有着原则的不同,但我们不能由此就认为老子反对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
相反,我们从其强调以道修身来看,他是赞同以德治国的;从其强调对那些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来看,老子也是赞同以法治国的。
不过,他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方略是依据于道的,是与依道治国方略有机结合的。
依道治国的方略在汉初和唐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国泰民安局面。
不过,汉初和唐初的依道治国只是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精兵简政等方面采取了某些措施而已,与老子的依道治国所需要的政治基础和确定的目标相距甚远。
老子关于无为而治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
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
7.下列关于“无为而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一种治国理念,它原则上不同于儒家的以德治国和法家的以法治国,是一种体现着高超政治智慧的治国方略。
B.“无为而治”也就是“依道治国”,它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是“道”,这里的“道”体现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认识,遵循着“自然无为”的原则。
C.“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归结为一点就是:尊重自然规律和百姓的自然本性,无为而无不为。
D.“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政府不干预。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尊重客观规律,即依天道治国;同时还强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且强调了客观公正的理念。
B.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体现了朴素的民本思想。
它以人为本,想百姓之所想;对待百姓一视同仁,对于不公正现象,主张顺其自然。
C.老子“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要求统治者守道、无为、好静、无事。
为政者自身纯正清净,百姓自然正直,为政者自身无欲,百姓自然朴素。
D.“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有两个含义:一是顺应广大民众的自然本性及愿望,不强制;二是依道对百姓加以引导和辅助,不能横加干涉。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依道治国决定或影响着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方向和性质,因为依道治国涉及的是国家全局性问题,而后两者涉及的则是国家治理的具体问题。
B.依道治国的目的是实现百姓个人的自由、自为和社会的相对自治,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目的则是要求百姓遵从既定的规矩,从而稳固政权。
C.依道治国的治国方法是以民众为中心、政府只起辅助作用的无为性治理,而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则是以统治者为中心,自上而下的有为性治理。
D.历史实践证明,老子无为而治的方略,可以取得民富国安的大好局面,因此我们当前的政府,也应逐步由以德治国、依法治国,过渡到依道治国。
(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儒”型知识阶层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从思想观念的初步成熟到现实文人阶层的大量涌现,再到文士个性的分化流变等三个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各具风采的典型士人,其所产生的历史作用深刻体现出“文儒”发展的嬗变轨迹,并展示了不同的时代文化风采。
南北朝后期是“文儒”思想观念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与当时南北方的统治者重视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其文化上的争锋实际隐含了争夺文化主导权的意味。
此时的“文儒”还未形成一个影响广泛的知识阶层,但在思想观念意义上已渐趋成熟。
他们不仅深刻参与到当时国家的政治文化制度建设中,而且在继承前代文学传统基础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文人个性。
盛唐时期是“文儒”型知识阶层从思想观念走向现实化的时期,大量“文儒”型士人不断涌现,以张说、苏颋为代表的“燕许大手笔”式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人物,作为时代文化心态的典型表现,深刻影响着当时著名文人的创作和思想。
李白、王维、杜甫等都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无不受“文儒”型知识阶层的影响而具有其心态特征。
苏颋之于李白“广之以学”的建议、张九龄对王维政治生涯与诗歌创作的影响都是如此,杜甫作为饱受儒学思想濡染的诗人,更是对“文儒”非常崇拜,其献三大礼赋的行为透露出的正是希望效法“文儒”而参与制礼作乐的政治期待。
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百代之中”的中唐,就“文儒”的发展演变而言也是关键时期。
韩愈等人对儒学的大力提倡,发掘出道德性理之义,彻底扭转了汉代以来以注疏治儒学的方向,对宋儒乃至明清的儒学思想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示范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汉宋儒学的嬗变强化了“文儒”文化影响的普遍性,重塑了我国宋代以后文人的文化身份和思想观念。
正如王水照先生所言,宋代文人兼具政治主体、学术主体和文学主体的三位一体。
不过,个体文士作为“文儒”,虽然总体上是“三位一体”,却也各有不同侧重。
如王安石之政治功利、苏轼之风流潇洒与二程之儒者敦厚,正说明“文儒”到此时已成分化之势,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综合形态,很难以一种简单的特征来概括。
明清时期的“文儒”型知识阶层大致延续两宋模式,分成在朝为官的政治型、修身治学的思想型和潇洒为文的文艺型三大群体。
在遭逢时代变迁与政治浮沉的特殊背景下,他们会适当调适思想心态,寻求自我精神的安顿之所。
在“文儒”身上,那些优秀而坚毅的士人品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敢于担当的家
国情怀充分彰显出以儒学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滋养了一代代士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对我们今天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重塑中华文明的新气象与新格局也具有积极而深刻的启迪。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儒”型知识阶层是一个特殊的知识阶层,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深刻体现“文儒”嬗变轨迹的典型人士。
B.南北朝后期,“文儒”在思想观念意义上已渐趋成熟,较为鲜明的文人
个性已经形成,但还未形成一个影响广泛的知识阶层。
C.李白、王维、杜甫等都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受到“文儒”型知识阶层
的影响,具有“燕许大手笔”式文化人物的心态特征。
D.宋代“文儒”已成分化之势,呈现总体上是“三位一体”又各有不同侧
重的形态,这种模式在明清时期大致得到延续。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统治者争夺文化主导权”论证南北朝后期是“文儒”思想观
念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
B.第三段综合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论证了盛唐时期是“文
儒”从思想观念走向现实化的时期。
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结尾揭示了研究“文儒”
的现实意义。
D.文章主体部分按时代顺序安排,旨在集中论述“每一阶段都有各具风采
的典型土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张九龄、王安石是“文儒”型士人,可作为其所处时代文化
心态的典型表现。
B.对于宋代文人的文化身份和思想观念,作者并不同意王水照先生的“三
位一体”观点。
C.“文儒”展现了优秀而坚毅的士人品格,这离不开以儒学为代表的优秀
传统文化的滋养。
D.宋代以后,“文儒”思想观念既受到汉宋儒学的嬗变的影响,也受到时代变迁和个人际遇的影响。
四、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不可能人人都是大树,
小草也有小草的精彩;
在这世界上,
每个人都应找到自己的天地。
生活就是这样,
有人面对宏图伟业痛苦不堪,
也有人在琐碎小事找到成就感,
无论大小,
做最适合你自己的事吧。
以上诗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真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