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计白当黑”原理在现代海报设计中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中的“计白当黑”是一种艺术处理手段,不仅在绘画中运用广泛,而且在现代设计中也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创作形式。
先秦的哲学家荀子在《乐论》里就曾说过:“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
”可以说它的发展贯穿了中国美学的精髓,以一个局部的特征就足以体现大千神韵。
一、“计白当黑”解读清张式曾在《画漂》中说过:“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
”这是从中国画的创作角度提出的观点。
也就是说在中国画中,没有了“白”的造型变化,黑色的元素也就无形象可言。
徐渭云的“旷如无天,密如无地”,就很好地诠释了留白的效果。
画面中的空白处犹如空旷的天空一样,而画笔所到之处密如无地都被遮盖不见。
这就是有与无、黑与白、少与多的一种对比关系。
要把留白部分当作画的一个部分,同样需要精心构思。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座桥横卧河水之上。
桥身为黑色,那么流水的部分则就是白色了。
如若桥身构图适当,就可以很好地将桥下的空白联想为潺潺河水。
虽省去了笔墨,但却以想象的空间和意境给予人们无限的遐想和对美的感受。
但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提高,设计师们也开始将现代设计的前沿理念与传统的“计白当黑”手法相互结合,从而构建出了更加多元化的艺术形态,也使现代设计的风格、审美、理念渗透出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计白当黑”在海报设计中的作用(一)增强整体画面的审美韵味无论何种艺术作品形式,所具备的最高价值便是审美价值。
不论是国画作品、书法作品,还是设计作品,都应该向着艺术最终的审美价值而努力。
“空白”二字在中国画中,就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的。
因此,在作品的画面中,如果具备了丰富的审美趣味性,就可以引起大众的共鸣,对待作品也会另眼看待,使作品无形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在海报设计中,首先要了解它的总体目的和意图,也就是借助视觉图形与色彩、符号等向大众准确地传播信息。
而此时运用留白的设计手法,是一种巧妙的设计构思。
画面空间的处理和独具特色的构思给大众留下想象的空间,带给大家无限的灵感。
如果运用得当,读者就能获得“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的视觉审美体验。
如著名香港设计师靳埭强历年来就创作了许多具有美学韵味的设计作品。
他一向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西方现代设计有效融合在一起,在他的《自在》系列作品中,首先运用了中国水墨画技法,然后融合了现代设计技法中的特殊方式,使整个画面呈现一种丰富而恰当的虚化效果。
这是一种在黑白两色上的再次加工,虽然是形与色的对立冲撞,但是画面虚无缥缈的空白效果让人记忆深刻。
(二)增强画面排版的层次感与节奏感
不论何种艺术形式,画面的疏密、聚散,都会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
留白手法的运用,使画面避免了平淡无奇,产生出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反差效果,让人感觉舒适放松,有效地解决了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
同时,受众也会做出相应的反
应,直接影响对作品的欣赏态度和传达出的艺术效果。
就如同读书看报,如果整篇画面排版过密,文字冗长,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感到视觉疲劳,产生厌烦的态度。
这在海报设计中的效果也是一致的。
海报作品中的二维空间可以划分为实与虚两种不同的
空间,这样的划分就是为作品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埋下伏笔。
实空间指的是进行创作,产生形、色变化的部分,而虚空间则就是留白的那一部分。
但这绝不是随意的胡乱设计摆放,必须是设计师精心构思的产物。
否则没有丝毫变化的画面,大众首先找不到第一视觉要素,抓不到关键信息所在,继而产生对海报信息的误解。
再者对整篇毫无节奏感的视觉画面来说,视觉冲击力也会因此而削弱,可以说这将是一个失败的海报设计。
试析“计白当黑”原理在现代中的运用
董阳
(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计白当黑”原指在中国画中的画面构图运用、立意、布局,也可理解为画面留白。
这是画面中构成排版的重要方式
方法,也是构成画面审美要素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视觉设计领域中,随着文化与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很多现代设计形式都将此空灵的画面构成原理运用其中。
这样不仅使作品的画面简洁明了,准确而迅速地传达信息,更能加深设计所蕴含的美的韵味,令人深思;还能强有力地将古典理论更加有效地发挥出来,从而对古典哲学进行有效传承。
[关键词]海报设计;“计白当黑”;留白;视觉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8-0015-02
. All Rights Reserved.
(三)有效烘托画面的主题气氛
产生于工业化时代的设计传达设计理论,很早便有了寻求有效而合理的传播功能。
整个画面简约时尚,倡导用减法的形式去进行创作,尽可能减少装饰,强调留白。
但是很多人依旧存有类似这样错误的观点,认为设计作品的气氛强烈与否取决于画面的大小,或者是色彩的鲜明性和多样性。
其实不然,画面中的元素或是色彩堆砌过于太多,会使画面产生缺氧的感觉。
没有透气性,也就无法进而产生想象的空间,把作者的创作思维也堵死了,丧失了发挥的空间。
反之,如若画面恰当地使用留白处理,画面语言便会更加清新明快、浓淡相宜,稳重大方又不失灵巧活泼。
许多类型的设计作品都开始使用这种处理方式,犹如画外之音。
如一个眼神的指引、线条的延续、色彩的延展等方式,都可将作品画面中的弦外之音引导出来。
这样留有余地的创作形式,使作品更加具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也更加渲染了主题气氛。
三、海报设计中“计白当黑”的具体表现手法
(一)运用色彩进行留白创作
传统的中国画和书法艺术,多用黑、白两色,黑为实,白为虚。
从色彩对比角度来看,它们的反差最为强烈。
白色所产生出来的空旷之处,其实也可认为是画中之画,同时也是画外之画,同样意味深长。
我国自汉代时画家便很注重黑白,虽然不是从科学角度出发,却也印证了黑、白两色从古至今的使用分量,同时也偶合了科学精神。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一则海报,整个画面背景铺满了红色。
在画面的最中间,作者摆放了一根火柴。
火柴下端的木头杆是黑色,那么火焰呢?作者很肯定地进行了留白,否则红色的火焰在红色的背景中就无法凸显出来。
这就是一个很巧妙地运用“计白当黑”手法的典范。
用很小部分的火焰进行留白处理,却能体现出火焰照亮了整个画面,甚至放开思路可以认为是照亮了整个世界。
这种强烈的象征感和意境之美油然而生,看似无形却能准确地表达主题意义,这种艺术表达形式恰到好处并强有力地将读者所折服。
(二)将绘画元素进行留白处理
在海报设计中,如果使用留白,要经过深思熟虑。
而不能生硬地或是为了留白而留白,这样反而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首先要顾全大局,用一种宏观的态度把握好整体布局,然后在局部寻求变化。
如同中国画的虚与实的处理一样,人们有时候会刻意注重实空间,将各种技艺与手段运用其中。
往往却忽略了更有深远意味的虚空间,虚与实一直是共生的。
虚是相对与实而言的,如果人们不能理解空白的真正意义,那么就会顾此失彼、适得其反。
笔者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美发沙龙海报,将绘画的技艺与留白的设计处理得天衣无缝,堪称经典之作。
画面中用速写形式勾勒的线条,形成了一位女性的背影,占据着整个画面的中下部分。
头发的样式则是用作者的指纹印在上面的,黑色浓密的指纹与身体寥寥几笔得以概括,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画面其他背景部分则全部留白。
这样的设计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众所周知,指纹是每个人的专属,设计师利用这样的创作手法所要传递的信息就是,我会为每一个人打造属于自己的专属发型。
其次,简单勾勒出的少女的身形和大面积的留白产生出强烈的色彩与空间对比反差,很好地突出了海报的主题,并准确地传递出信息。
最后,空白部分犹如想象的窗口,带给人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三)进行正负图形的留白创造
现代海报设计中,为了让大众更好地记忆,更有效地进行传播,要求设计画面具有简洁、明了、概括等特性。
中国传统艺术的留白效果便不自觉地运用到了现代许多海报设计作品之中。
设计师们开始利用形与形不同轮廓之间存在的特定关系,进而设计形成一个全新的形状。
有时只是一根线条,就会成为几种形状的共用线,互生互长,在同一背景下为画面图形的构成形成了紧凑而有序的结构特征。
这样可以使大众在画面中寻找、领略其中的妙处,欣赏巧妙的图形叠用。
这也是现代海报设计中图形创意的一大亮点。
如著名的日本平面设计师福田繁雄,他的作品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总览他的设计作品,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所有画面的背景都是很单一的纯色,而其中白色居多。
图形也极尽简约,正负图形运用得如鱼得水。
或将人的手指与旁边的人头结合,作为头发的元素;或在画面下半部分制作一排男性的腿,以黑色为主,而空白的地方则处理成女性的腿与之交互对比。
林林总总,将正负空间图形处理得天衣无缝,使画面中的留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海报这种瞬间艺术,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中,使大众观看后过目不忘,并能准确、有效地将画面信息传递出去。
苏珊·桑塔格在她的经典著作《沉默的美学》中就曾说:“沉默,是语言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对话的一部分。
”这种欲擒故纵的形式用老子的话来解释,就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就像生活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震撼,从而使简洁明快的海报风格成为设计师们崇尚的创作方式。
海报设计中的留白,是对传统理论“计白当黑”的再现,也是继承,更是创新。
它赋予海报设计想象的空间、意境传达的通道,也是读者欣赏的窗口。
只有观者读懂了留白所带来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留白才会留得有章法、有内涵、有生命感,不但使海报更加完美化,而且在审美内涵中锦上添花。
[1]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韩玉涛.中国书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刘纲纪.传统文化、哲学与美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4]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16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