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
课程简介
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为完成中学语文教育任务,满足学生的需求, 必须重视“过程和方法”。
为此, 邀请特级教师薛川东老师对高中语文学习方法进行点拨、指导。
高中语文《新课程学习方法指导》共十二讲,每年级四讲。
方法简明、易于操作,材料丰富、开阔眼界,语言生动、饶有风趣。
学生使用,不受年级限制,尽可通观;教师参考,各取所需,方便灵活。
第一讲语文基础知识 (上)
一、扩大汉字的储备量,正音、正字常抓不懈,养成积累课文中生字的习惯
请看下面的《生字表》。
这个生字表可以分课文、字音、字形、字义几个栏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放一些例句进去。
[示例](第一册局部)
《拿来主义》中的词语(càn)“孱头”,这个字音很难读,可以把它记下来。
《琐忆》里面的“虫豸”(zhì),这个“豸”字用的也不多。
现在全国都在推广普通话、推广规范性使用汉字,所以在学校语文学习和社会语文学习中,要坚定不移的使用普通话和规范化用字,正音正字随时随处都要做。
正音正字首先要立根本。
要找老师,身边的老师,案头的老师是字典、辞典,要会查、勤查工具书。
立根本、抓重点。
对于高中生来讲,正音正字要结合这个字、词在使用中的语言环境,了解它、确认它。
1. 正音
下面就纠正错误读音,提出几个应该注意的方面。
请看例子:
例1 发酵(xiào 声母误读)戏谑忏悔訾议
例2 丝绦(tiáo 韵母误读)衣钵徘徊抚恤
例3 讪笑(shān 声调误读)矩形迂回惩罚
例4 瞠目(táng 声旁误导)胼胝刚愎莘莘学子
例5 地壳(qiào)脑壳(ké);屏除(bǐng)屏蔽(píng);牢笼(lóng)笼统(lǒng);
口语与书面之别、字义变化、词性变化等等因素,造成一字多音。
造成字音误读原因很多,具体如下:
第一个原因:声母误读:
发酵这个词语很多人读成“发酵(xiào)”,正确的读音“发(jiào) ”。
下面的三个词语:戏谑、忏悔、訾议,也应该注意它们的正确读音。
第二个原因:韵母误读:
这里面读成丝绦(tiáo),就是韵母读错了,应该读成(tāo)。
下面这几个字:衣钵、徘徊、抚恤,读“钵” (běn)、“徊”(huú )、“恤”(xiě )都不对。
第三个原因:声调误读:
比如讪(shān)笑的读音就不准确,“矩(jù)”应该读(jǔ)。
后面的“迂回”、“惩罚”在声调上都出现了问题。
第四个原因:声旁误导:
这个原因造成的误读和它的正确读音相差得很远,比如瞠目(táng)没这个词,应该读(chēng)瞠目结舌。
下面几个字也是人们经常读错的:胼胝、刚愎、莘莘学子。
汉语汉字数量多,并且在汉字演变的历史长河中也发生了巨大复杂的变化,所以,经常查字典是提高正确率最有效的方法了。
第五个原因:误读多音字。
比如“地壳”(qiào) 就不能读“地壳”(ké ),口语中就不能读“脑壳”(qiào);“屏除”(bǐng)、屏蔽(píng)不能混;“牢笼”(lóng)、“笼统(lǒn g)”一个二声,一个三声,这都要很规范的来读。
2. 正字
关于汉字的误写问题:
例1 :偏旁与部首,一笔也不苟
嫔妃~“己” 祭祀~“巳”
端倪~礼貌贸然~昂扬嫡亲~保墒
例2 :简化有规矩,滥用是陋习
柑橘√,柑桔× 篮球师傅潦草道歉年龄等词语中出现“简化字”,那是不规范的写法。
把兰草的“兰”替代篮球的“篮”是不对的;把付钱的“付”替代师傅的“傅”也不对。
简化字是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共识、约定俗成,它有一个过程。
例3 :字义讲不通,毛病在混用:
作法自弊(毙)
膺品鱼利泻漏驰聘怨天忧人,其中下面加横线的字应改为“赝、渔、泄、骋、尤”
纠正误写,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要记住这个字的字形和字义。
这样,就可以发现这个地方用它对不对。
平常写作文写完了以后,一定要修改,把错别字挑出来,一一纠正。
二、努力丰富词汇,注重辨析、运用
1. 近义词
注意辨析运用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近义词问题,近义词掌握得多,有益于准确表达语意。
近义词应用的着眼点在词语的意义、用法的差别上,这就要进行辨析。
要强调一下,语文学习中,只考虑正确和错误这一个层面还不够,还有一个优劣的层面。
正误是个层面,优劣是个层面。
近义词的使用,就体现在用词的优劣上面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
[示例]窜改、篡改(范围、程度)
扶养、抚养(对象、内容)
轻视、鄙视(对象、色彩)
鼓惑、鼓动(含义、色彩)
第一组,都读cuàn gǎi ,但是范围和程度不一样。
对重要理论、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大计的偷梁换柱用“篡改”,那它的范围程度,就和把某人说的一句话给“窜改”不一样了。
所以,这两个词在范围程度上不同。
第二组,都读fǔ yǎng ,但是对象不一样,所使用的对象出现了区别,所以它的内容、含义也就出现了差别。
一般来讲,第二个“扌”加“无”的这个“抚”,抚养是要表示特定的辈分关系,父母抚养子女成人。
那么,第一个“扌”加“夫”,扶养可以没有这种特定关系,它有扶助的意思,毫无血缘关系,“我承担起扶养一个孤寡老人的义务”也可以。
另外,对辈分的上下、长幼也没有明确的限制,对象不同,内容也不一样。
再看轻视、鄙视,也是涉及的对象不同,色彩也不相同。
轻视和鄙视相比,贬义色彩更明显的是鄙视,比如“我们这次球打输了,对对手有点轻视”,那是说自己缺少对对手的了解,没有重视起来。
但是你不能说,“主要是我们轻敌了,鄙视了对手”,这个感情色彩就不准了。
所以,近义词的范围程度对象色彩都应该注意。
再看鼓惑、鼓动,首先是含义有一定的区别。
“鼓动”应该是中性的。
“鼓惑”它是贬义,鼓惑人心。
“给大家做点宣传鼓动,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完成”这是褒义,“为点小事鼓动闹事”这是贬义。
对词语的感情色彩的把握,凭借的是经验,把经验变成自己存储的,记下来才行。
请看下面的练习: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引见简略能够
B.引见大略可以
C.引荐大略能够
D.引荐简略可以
要正确作出选择,就应该掌握下面几点:
首先,对相近词语的意义和它们的区别,要非常准确的把握。
引见、引荐两个词语中,“引”是引领、介绍,都有引的意思,但这个看见的“见”是引领他去见面,这个“荐”是推举、推荐,“毛遂自荐”有推举的意思。
第一句话有没有推举的意思,这是辨析的关键。
“经由冯雪峰引见,我来到鲁迅先生在上海的寓所”。
我到了鲁迅的家,这其中有冯雪峰同志的引见,注意“我到寓所”,我到一个地方去,我不是到那找工作或者让谁去重用我,因此没有推荐的意思。
那用“引见”,看见的“见”就可以。
他给我指引,让我看见。
第二句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方案没有敲定,不能讨论具体,那只能说框架。
简略介绍一下内容,大略说说想法。
这个差别很细微,这就是典型的优劣比较的选择。
第三句中的“克隆”就是克隆技术,二十世纪高科技生命科学的一个大发现。
说“‘克隆'能够用于人类繁衍”,这是指出“克隆”技术的适用范围,“‘克隆'可以用于人类繁衍”也是这个意思。
如果单看这两个说法,不看全句,好像没什么大差别。
但是前后加上了“社会学家坚决反对……一个动议”,情况就不同了。
这动议是什么呢?就是“‘克隆'可以用于人类繁衍”,那反过来的意思是:不允许、不可以这么做。
如果这里填上“能够”,“反对‘克隆'能够用于人类繁衍”,那只是表示它的适用性的问题,那你的对立面是什么?你认为“‘克隆'不能够用于”,那是认为技术本身达不到这一点,现在证明克隆技术用于人类繁衍,是办得到的。
那我们现在是反对它,那当然是“反对‘克隆'可以用于人类繁衍”。
“可以”和“能够”在这里区别就很大了。
2. 成语
语言学家认为“成语本身是一个高度浓缩的信息符号,它是一个小的文化库”。
所以,对高中生来讲,勤于积累成语,事关丰富我们的文化储备的大事。
(1) 对于成语,不仅要整体理解语意,还要吃准关键字,也就是“字眼”,还要把握感情色彩。
请看下面的例子:
差强人意 (差,稍微的、比较的;强,振奋)
究竟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对于现场的情况、某种现象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呢? 一看这个“差”,就想到一定是不满意,仔细查一查,这是稍微的、比较的意思;那么“强”是振奋的意思;显然这个成语意思是:让人基本满意。
不名一文(名,占有)
这个“名”字,在这里是占有的意思,这“一文”是一文钱,那这是表示窘困、没钱。
当然,类似这样的成语就有很多了,“阮囊羞涩”也说的是窘困、没钱。
有一些成语与古代的文化典籍、历史故事都有关系。
有的是老百姓自己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扩大讲就是熟语,像“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就没有太多的典籍支撑。
(2) 成语辨析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政治素养。
比如周恩来总理听完了“皖南事变”的消息后在当时的《新华日报》上用最简约的文字表示了我们的态度:“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这“相煎何
急”也可以当成一个成语看,实际是“相煎何太急”,是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演化而来。
在比如说用“荣辱与共,肝胆相照”来表现国共两党的形成统一战线后的稳固关系就很贴切。
(3) 理解成语的根基是建立在对语文知识的准确掌握之上。
请看:
“老谋深算”和“老奸巨滑”,如果只说成是上了年纪人的事,就不对了。
这个“老”,深、老到,并不是老年的意思。
当然,“老谋深算”不能说是贬义,“老奸巨滑”就有贬义色彩。
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字,组成成语:
( )而走险接( )而来
繁文( )节责无旁( )
答案:铤而走险接踵而来繁文缛节责无旁贷
(4) 下列各句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1. 白居易在地方上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书生学子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 这里涉及有文化的人和没文化的人,“下里巴人”指古代楚地的民间歌曲,泛指通俗文艺。
)
2. 季岚峰违规操作是要批评的,但他自尊心特别强,又是初犯,批评时不要太尖锐,隔靴搔痒点到为止就行了。
(“隔靴搔痒”是指做事、说话不及要害或劳而无功,这是一个贬斥的意思,用在这里感情色彩就不对了。
)
3. 王毅和焦大平是“紫云英”男篮的两个主力队员,他俩既是同乡又是同学,两小无猜,在场上配合得非常好。
(“两小无猜”是有性别之分的,指幼年男女友好相处,天真无邪。
)
4. “陈泰康农科小组”的同志们为改造黄河故道盐碱地,筚路蓝缕,舍家忘我,一干就是5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筚路”是柴车:“蓝缕”破旧衣服。
穿着破衣服,推着柴车,用这来比喻创业艰难,正好符合这句话的句意。
)
这样看来,结合语境进行辨析,在使用中是重要一环。
可见,语文知识学习的的核心问题就是天天吸纳、时时吸纳、天天释放、时时释放,学、用,再学、再用。
在用的过程中立根本、找工具书,核查核证,反复使用,积累经验。
由字扩大到词、到短语、到语句,当然还应注意对阅读材料的整体观照。
第二讲语文基础知识 (下)
这一讲将针对语文基础知识中的语句使用、辨析、优化等方面作些方法指导。
句子承担准确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的功能。
一般说来,句子的结构应当完整,符合语法规范;不论是句子内部,还是句与句之间,语意都应当连贯。
所以造句有一个六字标准:简明、得体、连贯。
简明是传述的信息准确;得体是说话符合环境对象的需要,它涉及情感态度;连贯是要把一个比较复杂的意思有步骤有计划的表示出来,让人听得明白,记得清楚。
要做到这六字标准,就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遣词”准确,是造句的根本保证
我们把说话、写话,统称“造句”。
决定一句话水准高低的是关键词的使用。
对关键词语的使用,要斟酌,这是“遣词”中不可缺的。
最忌讳辞不达意。
调遣关键词语,需要一种“敏感”,即语感。
我们在运用词语的实践中,积累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而进入熟练掌握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遣词准确,还包含“必要”与“恰当变换”两个要素。
所谓必要,就是非要用它不可。
中国古代的大学者刘勰写的《文心雕龙》说过:“句有可削,足见其疏”,意思是句子写出来了,让人觉得还有要删除的字、词,可能在考虑的时候有疏漏,就是不严谨;“字不得简,乃知其密”,一个字都不能取消,字字都有它的功能,都有它必要的价值,说明思维是缜密的,用语是严密的。
请看这个例子,不仅说明遣词,即使用重要词语、关键词语的必要性,而且意思接近的词语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有恰当的变换。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作为第一句,接下来就是“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这是非常经典的、优化的、表意表情、严谨准确的范例。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是指革命队伍的所有成员。
“五湖四海”是一个成语,如果后面加上“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方方面面”,那就重复了。
“五湖四海”不一定都是解释“湖”指什么,“海”指什么,就是各个地方,那显然这是从各处来的。
下面一句“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共同”作了一个强调,“走到一起来”,这“走”字用的极好。
虽然它是非常通俗、口语化的,当时有些青年从北平、上海大城市,有的从南方,是一步一步走到了革命圣地来的。
这里把大家自觉自愿的追求,用通俗明白的话表达出来。
既然革命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就要有共同的情感,为此下面提出“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先强调干部,然后再扩大。
这个句子内部的连贯也非常好,另外词有变化,“关心、爱护、帮助”虽然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各有侧重,用一个短语的排比“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二、“遣词”切合语境、内涵丰富,能优化句子表达效果
用语不仅要“简明”,更要“得体”。
“得体”就要切合语境,内涵要丰富,让人去体味。
词语切合语境并且内涵很丰富,这样句子表达效果就会更强。
词语的语境意,应既有“定解”又有引人体味的丰富含义。
语言环境是由读者(听者)身份与需要、场合特点与氛围等多方面因素构成的。
例 1 邓小平同志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
他通报对方,中国政府将如期行使对香港地区的主权。
当撒切尔夫人流露出些许异议时,小平同志断然说道“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谈的。
”
为什么使用“不可以”,而不使用“不能够”?“不可以”,这事免开尊口。
但是,他说话还很得体,也没有呵斥对方,只是说“不可以”。
“不可以”三个字平常经常使用,谈不上什么严厉,但放在这儿,态度鲜明,维护国家尊严离不开外交斗争,同样也离不开词语的使用。
例 2 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一文中,称颂先于秦始皇修长城的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的称号”。
翦伯赞的《内蒙访古》是非常有名的长篇学者散文。
他认为赵武灵王“无愧于英雄称号”。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就写了这么一句话:“秦始皇以全国的人力物力仅仅连接原有的秦燕赵长城并加以修补,就引起了民怨沸腾”,说到这插了一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段话说得耐人寻味。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可删还是不可删?如果把它删除,那就应该这样写了,“秦始皇修长城引起民怨沸腾。
于是在他面前站出来一个孟姜女提出控诉”。
他现在加了一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
作者的身份是历史学家,历史学家运用材料是讲究考证的。
如果认真看《内蒙访古》,你会发现翦伯赞先生凡是引用史料都会注明出处。
甚至一个地方古称什么也进行考核,把它注明白。
那么,他加这一句话有没有含义?对于表达他的观点,有什么作用吗?这就是在造句中,考虑到准确表达观点所使用的一种手法。
这个“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的意思是什么?对于自己来讲,不承认这是真实的历史记录,但是他又没有直接明显的说。
在这里,翦伯赞对所谓“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控诉”和“举世闻名”连在一起,秦始皇连接秦燕赵长城并加以修补,形成了很有气势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这是很肯定的。
那在这里用“控诉”搭配吗?耐人寻味。
实际上后面文章就解开了。
秦始皇修长城是无可厚非,不应当指责的,意义很大。
但秦始皇引起民怨沸腾,包括人民编了故事“孟姜女哭长城”,那是秦始皇另有问题,仁义不施。
而赵武灵王当时修长城时,赵国的国力怎么能跟秦国比?还不是也有那么多劳役,说不准有多少孟姜女的丈夫万子良也在修长城时就殒命了,怎么没有人控诉他呢?后面有一个意思,是要说赵武灵王是个改革家,搞“胡服骑射”。
和秦始皇相比,在修长城这件事上,要真说劳民伤财,那第一板不应该打在秦始皇身上,但没有人去控诉赵武灵王,作者想说明这个意思。
他在修长城这个问题上要替秦始皇辩解,所以使用了这个材料。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句话不可删去。
三、合理安排句子成分,保证语意连贯
必须把句子成分安排合理,保证语意连贯。
语意连贯必须做到“两要”和“两不要”:
——陈述对象与陈述内容要吻合,主干成分与附加成分要搭配。
——不要随意转换话题,不要打乱逻辑顺序。
例 1 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足以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这句话基本成分是表达一个事实。
事实前面附加成分很多,“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指的是刘和珍等青年壮烈的为正义捐躯的事实,“为……的证明”;或者说,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中间又加了“虽遭阴谋密计,压抑至数干年”,这意思非常丰富,把中国女子她们在数千年中的处境写出来了,另外写了她们精华的品质没有消亡。
如果看句子成分,就可以看出句子主干非常清晰,附加成分对主干的修饰,限定了作用,十分的明确。
虽然结构复杂,但是语脉连贯。
例 2 这次再版的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
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作品的确颇见功力。
陈述对象是作者,“再版的长篇小说”的作者,这个附加成分还没什么问题,“都是很有名气的”,这句话基本说完了。
等到一举例子,这句话出毛病了。
“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作品的确颇见功力。
”这下面说的是作品。
先说作者都很有名,然后举例子,举例子你得举作者,结果举的是作品。
随意的转换了话题,前后不搭配、不连贯。
此句的正确表达应为:这次再版的长篇小说,都是名作家颇见功力的作品,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
例 3 恐怖分子的猖獗要求国际反恐怖主义力量要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不能各执己见,才能保证世界范围内的和平。
“国际反恐怖主义力量”指的好像是一个整体,与“各执己见”这个成分不搭配;这里突然出现一个词“才能”,这个词前面也没有和它相关的关联词作连缀。
此句的正确表达应为:鉴于恐怖分子的猖獗,只有各国反恐怖主义力量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才能保证世界范围内的和平。
例 4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先是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水,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
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鲁迅的《拿来主义》)
从开始“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这个句子把拿来主义的核心点出来了: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下面一转折,告诉我们真正实行拿来主义不容易。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水,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举例有抽象的,有具体的;举例后有结论。
“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这是把现象解释出来。
作者一针见血的说:“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我们体会一下,这里围绕着“拿来”,把文章作足,而且“送去”、“送来”各有指向。
这段话,大家应该认真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衔接。
在这一讲重点强调了造句的重要性和造句应该遵守的基本法则,以及造句的优化标准。
同时,对有些方法,我们做了点拨,作者主要是通过看正反例子进行比较、体会。
第三讲修改病句与语言表达
这一讲的内容是修改病句和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除了造句还包括在语文学习中必须要进行的一些专项训练,比如缩写,仿写,改写,扩写等等。
先来谈修改病句。
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语句是有毛病的,如果能够很敏锐的发现这些毛病并且予以矫正,就是一种使用语言的技能。
这个能力是要不断的训练发展的。
修改病句,既是提高语言敏感的一种训练手段,又有实用价值。
我们自己写文章,要反复的修改。
在矫正语病的实践中,能够进一步掌握如何规
范用语,如何处理词语的搭配,如何安排句间成分,如何使语句衔接。
经验就是在这种修改过程中不断进行积累和丰富的。
至于“语言表达”,或者称“言语表达”,那是综合运用字词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按照训练指令或者说按照“要求”进行的说话、写话的应用性训练。
一、掌握修改病句的有效方法
1. 要了解产生语病的原因,但不能按图索骥
产生语病的原因很多,比如:成分残缺或赘余,词语搭配不合理,词语感情色彩不准确,违背事理逻辑产生歧义等等。
但是,掌握方法又不能按图索骥,手里拿着几个病句的名称,一个一个去衡量也不行。
2. 查“主干”,看“关系”
看一句话觉得它有毛病,先看看主干是什么,确认它表达的趋向。
再看看主要成分、附加成分之间的关系,各分句之间的关系,一句和另一句之间的关系。
所以,是否准确、连贯,可以在“查主干、看关系”中判定。
3. 审视“关键词语”,关注“词序语序”
关键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表达行为的动词很关键。
感情的表达可能是靠某个副词、某个数量词、某个语气词来完成的,那么它也有可能是关键词语。
至于词语的语序,要看搭配合理不合理,有没有歧义,有没有违背我们语言习惯的情况出现。
4. 增、删、调、换。
多就少改
对待有毛病的语句,可通过增补、删除、调换、调整来修改,当然指的都是词语。
但是,“多就少改”是一条底线,尽量维护原来使用的词语和原来的体式。
二、“查病因,除病症”
1. 第一条:查“主干”
(1)1633年2月当伽利略被迫在“判决书”上签字以后,又庄严宣称:“地球仍在转动!”(主语“被吃”——删)
这句话里面多了一个字,按照语法来看这句话不规范,没有主语。
“当伽里略被迫在‘判决书'上签了字以后”,“当……以后”,这是一个状语成分,表示行为的实施者所处的环境、境况,这样就把主语伽利略给吞掉了。
(2) 通过唱词中的景语抒发角色心情,在这折戏里运用得很成功。
(主语“丢失”——增)
“通过唱词中的景语抒发角色心情”,“通过……”是什么成分?主语在哪里?“通过唱词中的景语抒发角色心情”这是一种表演的技法,所说的“运用得成功”是什么呢?是这种技法运用得成功。
原句陈述对象没出现。
改为“通过唱词中的景语抒发角色心情,这种手法在这折戏里运用得很成功。
”这句话的陈述对象就明确了。
这两个例子说明要查看“主干”。
确定陈述对象是否鲜明突出,这是在修改病句中应当认真把握的。
2. 第二条:看“关系”
(1) 迭出的险情、阴森的气氛,非但没有吓倒他,却激起他“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
(关系不当——换)
这句话的问间词语的关系和语意关系出现了错误。
句中的“非但”是不但的意思,不但……而且,这种关系向前递进,这是合理的。
现在用了一个词“却”,用“却”就变成一个转折,似乎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要转折。
“没有吓倒”又往前推进一步,“越是艰险越向前”它这是递进。
所以,原句关系不当,我们可以换一个虚词。
(2) 观察员认为可以提前结束这一地区战争状态的《报告》是有根据的。
(成分不定,语意不明确——加标点)
这句话成分不定,语意不明,可以有两种理解:“观察员认为”,“认为”什么?后面都是被“认为”支配的。
“认为可以提前结束这一地区战争状态的《报告》是有根据的。
”这报告是别人的,观察员认为这报告有根据,这是一个意思。
如果前面没有逗号,报告后面有一个逗号,那这报告是谁的?“观察员认为可以提前结束这一地区战争状态的《报告》”,这是观察员的报告,是别人来评,是观察员的报告有根据。
因为,这一句中间该断的地方没断,成分就不能确定,语意就不明确。
3.第三条:符合“多就少改”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