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等五则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1.中国的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 • 走向胜利 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
通。 3.中国革命不能依靠少数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 弱性和妥协性 4.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革命才会胜利 推翻任何制度或者都要先充份准备,要有强大的武 装力量。
国父
永垂不朽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 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资产阶 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 2.革命的主要组织有兴中会、华兴会、光 复会等革命团体,以及后来成立的中国同 盟会。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 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
三民主义学说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 案
•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以革命 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族的独立的 国家。 •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 1.要不要一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 3.要不要社会革命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封建帝制的覆灭
• 1. 1895年-1900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及同时期
其他起义 • 2. 1900年,中国北方发生义和团之乱。3.1900 年7月,谭嗣同的挚友唐才常组织自立军,拟 在长江沿岸五地同时发动勤王起义。 • 4. 1900年-1907年: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 七女 湖起义安庆起义钦州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 起义河口起义马炮营起义 庚戌新军起义。 • 1910年-1911年:第二次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
谢谢大家!
辛亥革命的失败
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
• 1.袁世凯要挟清帝退位,向南方换取大总统的职位 • 2.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将领47人联名通电,要求清 廷“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体” • 3. 13日,孙中山如约向参议院提出辞呈,同时举荐 袁世凯为继任大总统。他在咨文中说:“选举之事, 原国民公权,本总统实无容喙之地,惟前使伍代表 电北京有约,以清帝实行退位,袁世凯君宣布政见, 赞成共和,即当推让……此次清帝逊位,南北统一, 袁君之力实多……且袁君富于经验,民国统一,赖有 建设之才,故敢以私见贡荐于贵院。”
辛亥革命:帝制的终结

辛亥革命:帝制的终结回顾历史,发现这场革命胜利之迅速,代价之小,令我辈费解。
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的两年间,清政府还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试图谋求政治体制的改革,走君主立宪之路。
然而,清王朝的这种星星之火为什么被革命瞬息扑灭;谁是清王朝的掘墓人;又是谁主导这场动荡和破坏比较小的革命呢。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问题,浅析事态发生的过程。
一、从“体制内”遭遇到“革命”的落实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促使先进知识分子改革。
鸦片战争前夕,一位先进的思想家龚自珍先生曾经说过:“一祖之法无不弊;千夫之议无不靡”,老祖宗制定的制度、法律、政策总是有毛病的,总有要衰落的时候,大家的议论或是社会思潮没有不衰落的。
因此,他又说:“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也就是他提出了两条改革道路。
第一条是在后人的暴力或者是强有力的革命进行改革;第二条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自己进行改革,应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自己原框架下实施体制之内改革,而辛亥革命的发生却是走的第一条道路,却没有走清政府的自我改革,没有走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改良道路。
辛亥革命的倡导者孙中山先生,他年轻时代是在美国的檀香山生活的,当他回故乡(广东的香山县)探亲,途径香港的时候,他就感觉到境内境外冰火两重天,两地截然不同。
到香港以后,然后坐船回乡,路上经过许多中国的关卡,孙中山受到贪官污吏的刁难和勒索。
后来他到香港读书,亲自感受到香港这个地方确实很美,街道琳琅满目、秩序井然有条,社会发展迅速。
这和他的故乡香山县翠亭村相差不过50多公里,确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时他就想外国人能在七八十年间把一个荒岛建设的这么美,而我们中华民族,拥有着四五千年的文明却没有像香港那样,“外人能在七八十年间在一个荒岛上成此伟绩,中国以四千年之文明,乃无一地如香港者,其故安在?”。
此后,孙中山回到家乡,他也想给家乡做带你贡献,列如:修桥、铺路、建设港口等,然而却困难重重。
《帝制的终结》纪录片解说词

《帝制的终结》纪录片解说词1912年二月十二日,紫禁城从睡梦中醒来,一切看起来都很平常,如同人们已经习惯千百年的生活方式,但对古老的中国来说,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一个划时代的日子。
这一天,隆裕太后带着六岁的小皇帝宣统连续发布三道诏书,宣告清帝退位,中国结束帝制,将统治权归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诏书声明,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
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诏书劝诫人民保持冷静,维持秩序,支持新政府,由此同时,清政府外务部,也向各国驻华公使馆发出照会,宣布清室已自动退位,希望各国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为合法继位者。
清帝宣告退位,标志着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走向终结,而新政府的成立,则意味着一个更为重大的历史转折,这不是数千年来一个王朝替代另外一个王朝的轮回,也不是政治权力一家一姓的再次转换,退位的小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位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变化,在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轰然坍塌,建立一个共和国家成为这块古老大地上新的社会理想,留给世人无尽的思考。
这里是北京的孔庙,始建于元朝,鼎盛于清朝的皇家祭孔之地,从顺治皇帝开始,历代清朝皇帝就在这里祭拜孔子,并成为制度一直延续下去,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承认明朝的教育制度,学习汉语,和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大力推进文治的儒学化,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的清王朝为了更好地统治这个庞大的国家,在入主中原后,迅速调整单纯的军事征伐政策和民族压迫政策,致力于国家制度和文化层面的建设和完善。
清初的统治集团朝气蓬勃,奋发激昂,康雍乾诸帝平定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台湾采取多项军事、宗教和政治政策,巩固了清王朝在新疆、西藏、蒙古和西南地区的统治,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机构。
随着统一局面的稳定,清王朝的国力逐渐强盛起来。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潮流,也是历代的统一,都没有达到清王朝这样的高度,所以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样一个世界大国,应该说是在康雍乾时期,清初这个时期奠定的。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第三章起共和终帝制——辛亥革命始末记【教学目的】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分析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结局,认识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掌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熟悉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总结其失败的教训,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1)如何理解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2)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正确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教学难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能救中国【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上次课我们讲了面对民族危机和复杂的社会矛盾,三个不同的阶级——农民、地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先后对国家出路进行了探索,但最终都失败了,而现在所讲的辛亥革命实际上也可以看作近代中国人的第四次探索,它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领导进行的探索,他们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组织了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最终推翻了腐朽没落的封建清王朝。
辛亥革命这一章,我们主要解决这么几个问题: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2、如何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方案——三民主义?3、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有它成功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历史意义和失败表现及原因教训)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持不同看法,认为辛亥革命其实是孙中山为首的一小撮的革命党人到处煽风点火造成,中国本来可以避免暴力的流血革命的,也就是说辛亥革命可以避免,它没有历史的必然。
是不是这样呢?…...不是这样的。
历史的必然性,指的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确定不移的趋势,必然要发生,迟早要发生。
我们说,辛亥革命的发生决不是单凭少数几个人可以制造出来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介绍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
孙中山(1866-1925)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 大先行者。名文,字德 明,号日新,后改逸仙; 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 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 山(今中山市)翠亨村人。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人能尽其才,地能 尽其力,物能尽其 用, 货能畅其流。
3、资产阶级领导了拒俄、拒法、抵制美货运动以 及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等。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910年长沙抢米风潮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孙中山说,清政府“可以比作 即将倒塌的房子,整个结构已从根 本上彻底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 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 座房屋免于倾倒吗?”
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说:“我 看在不久的将来,一场革命是免不 了的。” (1911.5)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909年《民呼日报》发表的反映帝国主义掠夺中国铁路权益的漫画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清政府的新政与统治危机
1)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从1901~1905年,清政府陆续颁布30多道上谕, 推行新政,史称“清末新政”。
1901年4月,督办政务处成立,作为推行新政的机 构。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正因为有这些特点,使他们成为中国民主 革命中首先觉悟的成分。因此,资产阶级 革命派的骨干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他们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发起者和 领导者。伟大的辛亥革命正是在资产阶级 革命派的领导下发生的。
—三峡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的发生是有其客观和 主观历史原因的。把一场伟大的革命简单 归之于某些人物“情绪化”的“激进主义” 思想的产物,归之于某些人头脑中的主观 意愿和人为因素的结果,显然不符合历史 实际,是唯心史观。 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都是客观情势的要 求,是历史的必然。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联俄联共
第二次护法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 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 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孙、越会面曾后发表《孙文•越 飞联合宣言》。
同年年初,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孙中山得以在3月 回粤。12月29日,孙中山落实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 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顾问, 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
在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以革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在在民权主义民权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推翻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帝制实行共和在在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平均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平均地权实行社会革命地权实行社会革命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通过这场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限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以各种手段兼并土地,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 榨。
借助于政治势力,组成官僚买办资本集团,操纵、 垄断财政、金融和工业、运输业。
最后,在思想文化上,尊孔复古思潮猖獗 一时。
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 命令全国恢复祀孔、祭孔典礼。 中小学恢复尊孔读经。 发行尊孔刊物。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一)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受挫 (二)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辩论基本上澄清了进行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在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革命,革命固然会有牺牲,但是这种牺牲更 多的是带来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多的是给人民带来福祉。
现在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恶劣政治的根本”,不是“国民 恶劣”,而是“政府恶劣”,只有兴民权、改民主才是中国唯一 的出路。
中国现在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地主强权”“地权失平”,必 须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在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实现社会 革命,才能避免财富不均等社会问题。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背景篇)
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原因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 府腐败无能,应该推翻!1902年,英国迫使清 政府签订《通商航行条约》,次年,美日也迫 使清政府签订同样条约。1905年9月5日,日俄 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 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 命派与改良派各自分别以《民报》、《新 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历时两 年的一场大论战。
在民族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以革 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在民权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推翻 帝制,实行共和 在民生主义方面,主要问题是要不要平均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核心
民族 主义 民权 主义 民生 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族 独立的中国 没有从正面提出反帝和反 军阀、官僚的主张 推翻君主专制 , 建立人人 平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创立民国
忽略了广大劳动人民在国 家中的权力、地位
平均地权
解决土地问题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
经济条件 各 项 条 件 的 成 熟 阶级条件 思想条件 组织条件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建立
革命力量 湖北新军有五六千人参加革命团体
革命基地
武汉成为民主革命摇篮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 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孙中山
农 阶
民 级
资 阶
产 级
举起近代 民族民主 革命旗帜
(精品)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北京大学康沛竹教授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北京大学康沛竹教授一、为什么发生革命?“现在看来,中国当时如果选择康梁的改良主义道路会好得多,这就是说,辛亥革命其实是不必要的。
这样我就否定了孙中山最重要的革命业绩。
”——李泽厚:《告别革命》“革命是否必要或必然?‘假如’史学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它展示的是历史并非宿命,是人在主动创造历史,人有选择的可能。
政治领导人于此负有重大责任。
”——《思想史的意义》(一)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日益走向孤立的境地1902年1月慈禧、光绪回京“政府自庚子、甲午之后,蔑外之手段变为媚外之手段,将十八省之路权、矿权、邮政权、森林、航海诸权,直接间接,掬而送之列强之首。
”“莽莽大陆,容有一片干净之地?是各国政府为捍圉扩张土地财产之政府,而中国政府为断送土地、财产之政府也。
”1.民变四起清政府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等机构;♦裁撤绿营,建立新军;♦颁布商法商律,奖励工商;♦鼓励留学,颁布新的学制;♦ 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宪政”,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
1901年底,各省将军、督抚18人联名上书清廷,请求减少摊额:“各省分派赔款为数甚巨。
……种种筹款之法,历年皆经办过,久已竭泽而渔;若再痛加搜刮,民力既不能堪,赔款仍必贻误。
……总之,无论如何筹捐,无非取之于民。
当此之时,民心为国家第一根本,以民穷财尽之时,倘再竭力搜刮追呼,以供外国赔款,必然内怨苛政,外愤洋人,为患不堪设想。
”但清廷仍令各省“遵照户部核定十成原数,按月汇解,不得延误。
”“所有柴、米、纸张、杂粮、蔬菜等项,凡民间所用,几乎无物不捐”;“当捐之行也,一盏灯,一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
►旧税加征:田赋原额外,加“随粮捐”、“赔款捐”、“村捐”、“约捐”等附加捐,增加30%。
►旧税加征:厘金加征,烟、酒、茶、糖主要商品的厘金都在20世纪初每年递加20─30%左右,丝、绸、布、瓷器、煤碳等无不加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六单元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习题(1)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诺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
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
”这反映出: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④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要求相结合()A. 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①④ D. ②③④2.“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
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
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是革命”。
孙中山这段话强调的是()A. 驱逐满人 B. 汉人掌权 C. 建立民国 D. 平均地权3.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的演说中提到“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
”从中可以分析出()A. 孙中山已正确认识到了革命失败的根源B. 孙中山认识到了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C. 孙中山认为革命军应是政治、军事并重的新型军队D. 孙中山否定了革命党的历史功绩4.孙中山说:“在国内,君主可以不要,忠字是不能不要的……为四万万人效忠,比较为一人效忠,自然是高尚得多,故忠字的道德还要保存。
”孙中山对“忠”的理解是A. 弘扬传统的忠孝思想B. 保持忠君爱国思想C. 要有牺牲和奉献精神D. 强调国家民族意识5.以下对三民主义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民族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②民权主义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③民生主义是要变土地私有制为土地公有制;④三民主义是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A. ①②③④B.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6.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A. 没有反映中国人民的民主要求B. 没有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C. 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帝制D.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7.当历史学家谈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法西斯主义、黑人民权运动等史实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列哪一概念? ( )A. 共和B. 社会保障C. 人权D. 君主立宪8.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 D. 民粹主义9.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 )A. 民族主义B. 民权主义C. 民生主义D. 民主与科学10.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阐述了中国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1905-1911)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1905-1911)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1905-1911)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掌握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意义,体会它给近代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认识到中国资产阶级由于其自身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以及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1.资产阶级改良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2.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步性和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三、计划课时:4课时第二章我们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对国家出路早期探索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及戊戌变法,这些战争和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进步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虽然建立了农民政权,但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洋务运动的破产表明,封建主义的枯树结不出资本主义的硕果,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
维新变法的昙花一现,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与前面所讲的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相比,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和高潮。
所谓革命就是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用武装斗争的手段,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代之而起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辛亥革命就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下,在三民主义学说的指导下,以推翻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因而辛亥革命既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体和高潮。
辛亥革命成为20世纪中国革命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恩格斯曾经说过:“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个社会要求为其背景的。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2.如何认识三民主义? .如何认识三民主义?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民族危机加深,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清末“新政” 2、清末“新政”及其破 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孙中山大总统召开的第一次内阁会议
交通部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 一 届 国 会 开 幕
1912年 1912年3月,临时参 议院颁布《 议院颁布《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 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目的是限制袁独裁, 目的是限制袁独裁, 维护共和制度 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 度的进步意义。 度的进步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主要内容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 2、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 、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 3、正确认识辛亥革命是 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正确认识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不仅提出了革命 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 纲领,而且从事实际的革命活动,他 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们先后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这些 起义虽然相继失败, 起义虽然相继失败,但是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 的影响。
1911年4 年 月黄花岗 起义
(四)“告别革命论”不是学术研究更 告别革命论” 不是什么新观点
在中国学术界, 在中国学术界,根本否定辛亥革命的人 最早当推康有为和梁启超。 最早当推康有为和梁启超。 20世纪 年代,有人把“稳定压倒一切” 世纪90年代 世纪 年代,有人把“稳定压倒一切” 套到中国近代史上去了, 套到中国近代史上去了,认为那时也应 该是稳定压倒一切。 该是稳定压倒一切。
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大家谈
我所知道的孙中山
中 山 陵
南京中山陵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情况: 翻译、创办、 情况: 翻译、创办、发表论著 中心: 中国上海、 中心: 中国上海、日本东京 著名代表: 著名代表: 章炳麟、邹容、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革 命 军 中 马 前 卒
革命团体的建立
“创立民国”——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最主要 的任务就是推翻清朝之后,建立资 的任务就是推翻清朝之后,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给人民以民主 和自由。 和自由。
“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指在革命取得成功之后, 指在革命取得成功之后,由国家 来重新核定地价,逐步向地主收买土 来重新核定地价, 地,实现土地国有化,以做到“天下 实现土地国有化,以做到“ 田 应为天下人同耕” 应为天下人同耕”。
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经典案例与解析

第四讲帝制的终结: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经典案例与解析案例一: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905年10月20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号召,要把三民主义之理想“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
继《民报》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外各地遍设宣传机关,出版书报杂志。
据统计,1905年至1907年革命派主办的报纸、杂志达60余种,其它革命出版物“无虑百数十种”。
这些刊物都在不同程度上阐述了同盟会的革命主张。
对此,康、梁等人十分恐惧,公然宣称“今者我党与政府死战,犹是第二义,与革党死战,乃是第一义。
”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阵地,连续发表文章,抨击同盟会政纲。
随之,革命派也组织有力的回击。
这样,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双方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辛亥革命网:《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解析]1905年至1907年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围绕中国究竟是采用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展开了论战。
此次大论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影响之深远,都是前所未有的。
1、关于革命与改良的界定一种意见认为,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暴烈的行动,是消灭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实现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向另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
它是飞跃,是质变,通常表现为自下而上的暴力行动。
而改良则不破坏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只要求统治阶级在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作某些让步,依然保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它是渐进,是量变,通常是以自上而下的非暴力形式进行的。
另一种意见认为,革命与改良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斗争的方法与手段上有所不同:前者采取暴力手段,后者采取非暴力手段。
……但是,验之于中国近代史,那些被称为改良的政治运动也有要求质变的。
(梁友尧、谢宝耿同编著:《中国史问题讨论及其观点》,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4-437页)就此次论战来看,双方对于旧王朝的态度、国家未来的发展前途与实现国家和社会变革的方式等都有本质的区别,彼此态度鲜明,界限明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加强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辛丑条约》订立后,列强采取“以华治华”政策,对中国的侵略、控制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成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
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英国侵入中国西藏地区、列强在中国厮杀争斗19世纪抹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大对华掠夺和扩张,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激烈角逐,导致矛盾逐渐尖锐化(集中体现在日俄战争的爆发);破产原因:清政府根本目的是延续其反动统治;统治集团内部因满汉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尖锐而分崩离析。
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正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这些青年学生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其中不少人在民族危难加深、群众自发斗争高涨形势的推动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并没有受到重视。
同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兴中会——第一个革命团体,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创办刊物和革命读物2)建立资产阶级革命组织3)建立统一的革命政党——同盟会三民主义学说民族主义内容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独立的中国。
不足: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了这部分人后来从内部和外部破坏革命的可乘之机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局限性:反皇权代替反封建。
民生主义内容是“平均地权”,即进行社会革命。
孙中山认为:国家应该核定地价,逐步由国家向地主收买土地,平均地权。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的终结

有放了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
倍”。
——《辛亥革命》
三、革命领袖孙中山
1、孙中山的传奇一生 2、思想体系 3、为什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文化主流
1、孙中山的传奇一生
英文名:Sun Yatsen(1866—1925),名 文,字逸仙,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 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总理,广东省 香山县(今中山市)人;孙文流亡日本时 曾化名中山樵,后人惯以中山先生相称。
家事遗书
“余国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 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 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 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政治遗书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 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 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 《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 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 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督教,并就读于拔萃书屋。 1887年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
革命生涯:四十年奋斗 1895年发起组织兴中会 1912年创建民国 1913年二次革命 1917年展开护法运动 1921年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3年联俄联共,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
民党,组建黄埔军校 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趋向革命 2、在义和团一事上处置不当,造成重大
恶果 3、在民族危机面前懦弱无能。 4、新政激发矛盾(1901-1905)
1、中断维新,拒绝进步,维新人士趋向革命
由维新转向革命的代表人物: 章太炎 唐才常 孙中山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简版)

孙中山对清政府腐败的揭露
• “至中国现行之政治,可以数语赅括之曰:无论为朝 廷之事,为百姓之事,甚至为地方之事,百姓均无发言或 与闻之权;其身为民牧者,操有审判之全权,人民身受冤 抑,无所吁诉,且官场一语等于法律,上下相蒙相结,有 利则各保其私囊,有害责各委其责任。婪索之风已成习惯, 官以财得,政以贿成。间有一二被政府惩治或斥革者,皆 其不善自谋得也。然经一番之惩治或斥革,而其弊害乃逾 甚。……夫满政府既藉苞苴科敛、卖官鬻爵以自存,则正 如粪土之壤,其存愈久而其秽愈甚;被人民怨望之潮,又 何怪其潜之而暗长乎! • ——孙中山:《伦敦蒙难记》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君主专制制度 的终结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准殖民治 辛亥革命爆发 的历史背景 清王朝的腐朽没落 资本主义的发展
孙中山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 亥 革 命
资产阶级革命 派的前期活动
辛亥革命从 爆发到失败
辛亥革命评析
理论宣传 组织 活动 军事斗争 1、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袁世凯称帝与张勋 复辟 3、北洋军阀的封建割据与旧民主主义革 命的终结 历史功绩 历史 局限
•
同盟会是一个有明确政治纲领和完整组织机 构的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 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已经进 入新的阶段。 •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
对三民主义的辩证认识
民族主义:以“革命排满”、“光复汉族” 为主题的民族主义对于唤起广大群众参加革命具 有极大的号召力,但带有民族复仇主义的局限, 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实现民族真正独立 的主张,甚至还幻想“世界列强赞成中国之革命 事业”。 • 民权主义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 心问题,但它只主义了政体的变革,却忽略了国 体的变革,尤其表现出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幻想, 缺乏反封建的彻底性。 • 民生主义触及了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具有 反封建的革命性,但它带有小资产阶级的空想性, 不可能真正解决封建土地所有证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PPT课件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13
封建帝制的覆灭 中华民国的建立
14
1、武装起义与保路风潮
黄花岗起义烈士
15
2、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 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 之间就占领了武昌,取得了首义的胜利。在一个 月内,就有13个省及其他省的许多州县宣布起义, 脱离清政府的统治。
10
2、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局限: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 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11
3、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 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局限: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 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族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3
学习重点
了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的基本内容、意义 与局限。
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4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5
观看《复兴之路》(32—42),了解辛亥革命 爆发的历史条件,充分认识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选择。
6
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 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 大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7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 领。它的提出,对推动 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 而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等五则
作者:
来源:《领导文萃》2011年第24期
《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
杨天石著岳麓书社 2011年8月出版
今年是辛亥百年,有关辛亥革命的研究也已近百年,但是,对这次革命的若干基本问题似乎还可以讨论。
例如,多年来,人们将辛亥革命定义为资产阶级革命,其领导力量定为资产阶级革命派。
但是,对此却一直缺乏认真的、充分的、强有力的论证,也很少有人要求这样的论证。
似乎是一种无须论证、不言自明的真理。
其实不然。
这本书就采用全景式的方式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
作者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
全书充满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动人细节,还原了当时的历史场景,给人很强的现场感。
内容并不是陈旧的史料铺陈,而是挖掘尚未被学界利用的新资料。
作者采择众说而又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处处可见他犀利独到的观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课题组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5月出版
全面审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国家建设历程。
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和重大理论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及影响进行了全面集中的探讨与展示。
有争论,有反思,有总结,内涵丰富,引人深思。
《残留的战争》
[美]约翰·米勒(John Mueller)著王俊生、文雅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8月出版
该书探讨了战争的起源、发展、特点,重点分析当前的战争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向。
作者将战争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正规战争,包括国际战争、国家内战等,另一种为非正规战争,或者说“维和战争/治安战争”,主要指当前的国际维和行动和反恐行动。
作者认为,当前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内部的战争正在走向衰落和终结,维和行动和反恐是当前的主要战争形式,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战争必将退出人类历史的舞台。
《秋瑾评传》
欧阳云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年4月出版
在中国近代史和辛亥革命史及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上,秋瑾都占有重要地位。
她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结交革命志士,宣传妇女解放思想,为推翻满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和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成为辛亥革命中的巾帼英雄,近代中国革命妇女的楷模。
本书以扎实的资料论述了秋瑾一生经历和她的思想历程。
《跟孔子学做家长》
孙汉洲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4月出版
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事实却常不尽如人意。
孙汉洲先生作为孔学专家,于此多有感悟。
他发现,一部《论语》也是一个家庭教育宝库。
于是,他从中精心选取了50多个与家教相关联的专题内容汇集成书。
这本书继承与创新并重,为家庭教育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