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

( 苏 省 南 通 市 妇幼 保 健 院 新 生 儿 科 , 通 26 0 ) 江 南 20 6
『 摘 要] 目的 : 比较 早 产 儿 与 足 月 儿 坏 死性 小肠 结肠 炎( E ) N C 的临 床 特 点 , 讨及 时诊 断 和 防 治 早 产 儿 N C 的途 探 E
【 章 编 号] 17 — 8 7 2 1 )4 0 0 — 3 文 64 7 8 (0 10 — 36 0
新 生 儿 坏 死 性 小 肠 结 肠 炎 (ert igetr. n coi n neo z
早破 2 例 , 1 喂养 不 耐受 1 8例 , 粪 性 肠梗 阻 8例 , 胎
先 天性 巨结 肠 1例 ; 足月 儿 N C产 时 窒息 1 E O例 , 胎 膜 早 破 7例 , 喂养 不 耐受 5例 , 胎粪 性肠 梗 阻 6例 , 先 天性 巨结肠 4例 .两 组胎 膜早 破及 喂 养不 耐受 比 较差 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见表 1 。
反应差 、 神萎 、 精 胃纳 差 比较 突 出 。 结论 : 产儿 坏 死 性 小 肠 结 肠 炎 应 注 意早 期 识 别 诊 断 。 早
『 关键 词 1 坏 死 性 小 肠 结 肠 炎 ; 产 儿 ; 月 中 726
【 献 标 志 码】 B 文
22 临床 表 现 .
早 产 儿 N C的腹 胀 、 吐 、 血 、 E 呕 便
例: 发病 日龄 ≤3d7例 . 3 > ≤7d 1 3例 ,7 > ≤1 5d 2 2例 , 1 > 5d4例 ; 院天数 7 3 , 均 2 . d。 住 ~ 5d 平 08 足 月儿 组 3 2例 , 1 男 9例 , 1 女 3例 ; 胎龄 3 2 74 周 :出生 体 重 < 0 20 0g5例 , 20 0 ≤25 0 g7 > I 0 ~ 0 例 ,25 0g2 > 0 0例 ;发病 日龄 ≤3d2例 ,3 > ≤7d 1 5例 .7 ≤1 2例 , 1 ; 院天数 5 2 , > 5d1 > 5d3例 住 1d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002.67:106.113.
the
neonatal
period
in
a
[9]
Tokumoto YM.Tang intracellular
pathways
DG.R硪MC.Two
to
moleeularly distinct
a
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Pediatrics,2005,116:e613_6墙.
infants with [16]
transient
hypothyroxinaemia.Cochrone DatlLba∞Syrst
A,et
time but
not
odl divisions before differentiation.Curr Bioi.
Rev。2007。l:CDc耵5945.
1997.7:152.155.
for preterm
[5] 【6】
刘奔,李兰英,刘春蓉,等.13对人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少突 胶质细胞的影响.解剖学报,2003,34:213. Cao FB。Durand B。Rafr M.Of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
count
CD005253.
【15]
Osbern DA.Hunt RW.Postnatal thyroid hormones
oligodendreeyte diffeRnfiafion:role of
[10]
p53 family protein.EMBO J。2001,20:5261.5268. Billon N,Terrinoni A,Jolicoeur C,et a1.Roles for
NEC(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炎症和免疫反应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炎症和免疫反应扮演着重要角色。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损伤和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 但在NEC情况下,炎症反应失控,导致肠道组织损伤和坏死。
免疫系统在NEC发病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发生免疫功能失调,导致肠道 炎症反应过强而引发NEC。此外,某些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在NEC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如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 因子等。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目 录
• NEC的定义和概述 • NEC的病理生理学 • NEC的诊断 • NEC的治疗 • NEC的预防和护理 • NEC的预后和康复
01 NEC的定义和概述
NEC的定义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 一种新生儿期肠道疾病,以肠 道部分或全部坏死为特征。
NEC通常发生在出生后2周内, 主要影响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 儿。
NEC的病因复杂,包括肠道感 染、缺氧、肠道喂养不当等因 素。
NEC的病因
肠道感染
新生儿肠道内的细菌定植和感染 是NEC的主要原因之一。
缺氧
新生儿缺氧可能导致肠道损伤,增 加NEC的风险。
肠道喂养不当
过早或过度喂养、不耐受母乳或配 方奶中的某些成分等都可能诱发 NEC。
NEC的症状和体征
症状
呕吐、腹泻、腹胀、便血等。
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包括肠切除、肠造瘘等,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宝宝身体状
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术后护理
术后需密切观察宝宝的生命体征, 及时处理并发症,并给予营养支
持,促进肠道恢复。
支持治疗
营养支持
通过肠外营养或肠内营养,提供 宝宝所需的营养物质,保证宝宝 的生长发育。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防治的研究进展

疾病,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NEC的危险因素、发病 机制、治疗及预防作了大量的深入研究,试图从喂养方式、微生态制剂的应用、病原菌感染的控制、营养因 子或细胞因子的干预等手段来减少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关键词】小肠结肠炎,坏死性;婴儿,新生,疾病
Progress in prevention and ChildrentS Hospital
国隧』L社堂盘壶!Q!Q生!!旦筮!!鲞筮!魍!堕』壁i迪!,丛业!!!!:y!!:!!:奠!:§
・综述・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防治的研究进展
余蓓萌(综述)杜立中(审校)
【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较常见的胃肠道
necrotizing
并没有减少NEC的发病率‘批1‘。更有Navarro等‘22]
发现在同族免疫性溶血性疾病中,使用大剂量丙种球 蛋白会使NEC的发病率增高。因此,预防性使用免疫 制剂仍值得商榷。 7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EPO与其受体结合可抑制炎症刺激产生过多的 NO,减少血管通透性的改变和组织损伤,保护胃肠道 黏膜。Kumral等旧1在NEC的实验模型中研究发现, EPO预处理组的NO水平较低,肠道黏膜坏死局限。 然而近年来,Fontaine及Fauchbre等Ⅲ。251均发现在早 产儿使用rhEPO对NEC的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影响。 8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 虽然许多动物和临床试验都提示在配方奶中加入 PUFA能减少NEC的发病率,但其作用机制仍不明确。 可能与PUFA抑制了肠道上皮细胞中Toll样因子受体 4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基因的表达有关。Caplan 等Ⅲo研究发现,加入PUFA的配方奶喂养能减少血浆 内毒素水平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的表达,降低小鼠 肠道的炎症反应及NEC的发病率。但近来,Smithers 等悼¨发现添加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的配方奶喂养并不 能减少NEC的发病风险。 9精氨酸和谷氨酰胺 精氨酸和谷氨酰胺对维持胃肠道黏膜功能等方面 有重要作用。谷氨酰胺为胃肠黏膜细胞增殖的必需物 质,诱导肠上皮细胞成熟及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 精氨酸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增加肠道黏膜厚度和小 肠绒毛数量,维持正常菌群比例,减轻肠道细菌、毒素 移位。Kul等Ⅲ1实验发现,早产小鼠在缺乏氧化作用 下,谷氨酰胺和精氨酸能预防NEC的发生。Amin 等【凹。对152例出生体质量≤12509、胎龄≤32周的早 产儿进行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发现精氨酸组[生后28 d El服或肠外给予左旋精氨酸1.5 mmol/(kg・d)]NEC 的发病率较对照组低。但这些数据对l临床指导是远远 不够的,需要更多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来验证。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综合治疗效果及病因分析

衰竭 , x线表现为腹 水或肠穿孔气腹。
1 . 3 治 疗 方 法
采用 S P S S 1 9 . 0 软件处理数 据处理 , 计数资料采用 x 检验分
析, 检验水准 a = 0 . 0 5 。
2 结 果 2 . 1 N E C 发 病 相 关 因素 比较
1 _ 2 诊 断标准
般3 ~ 7 d , Ⅱ级 7 — 1 0 d , I I I 级 3周左 右 。待 患儿一 般情 况好 转 . 腹 胀消 失 , 肠 呜音 恢复正 常 , 大便 潜血 阴性 , 开始 予 5 %葡 萄糖 水 喂养 , 无 呕吐 、 腹 胀症 状 , 再 改母乳 或早 产儿 配方 奶 , 逐 渐增
采 用修正 的 B e l l — N E C分级标 准[ 2 1 , 结 合患儿 的 临床表现 及 x线 , 分为 3级 : I 级, 体 温不稳定 、 嗜睡、 呼 吸暂停 , 有腹胀 、 大便 潜 血 阳性 , x线可 无异 常或 肠管 扩张 、 肠 管僵 直 ; Ⅱ级 , 呼吸 暂 停、 腹胀 加重 , 肠梗 阻症状 明显 , 有酸 中毒 , x线有 肠壁 间积气 、 门静 脉积气 ; Ⅲ级 , 严 重呼 吸暂停 、 心动过缓 , 酸 中毒加 重 , 血 小
养方式及 A p g a r 评分分布的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P < 0 . 0 5 ) ; I 级 的治疗有效率均高于 Ⅱ级和 Ⅲ级 , 且 Ⅱ级高 于Ⅲ级 , 差异有统 计 学意义( P < 0 . 0 5 ) 。结论 N E C的发生与早产 、 窒息 缺氧、 非母 乳喂养等 因素密切 相关 , 避免上述 因素 可有 效降低 N E C的发 生; 对危重症患者应密切关注病情 , 应早诊断 、 早治疗并 给予及 时外科 干预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研究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护理研究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起病初期,通过认真细致的观察临床表现,并采取合理的有效治疗和护理措施,是可以避免病情恶化,降低手术机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该病的死亡率。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围生期多种因素导致的肠道疾病,多在出生后2 周内发病,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
临床上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1】。
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了,根据临床观察,常发生于早产儿(胎龄未满37 周),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低于2500g)及新生儿期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
不同国家和地区NEC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报道差异很大【2】。
目前,国内本病的病死率10%~50%,早产儿有更高的发病率,在美国早产儿病死率22%~50%【3】。
本文主要是针对无手术指征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从而大大提高该病的治愈率,降低该病的死亡率,现将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守治疗期间的观察及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1临床表现NEC的定义和分期依据Bell等【4】的NEC临床分级法。
(1)症状早出现者可在出生后两周时出现,而有部分极低出生体重儿可延迟至3个月发病。
(2)首先出现的症状一般是腹胀和胃潴留,以后可出现呕吐、便血;症状在喂养后可进一步发展,25%患儿明显血便。
(3)起病隐匿,可能在肠损害前怀疑败血症,患儿一般情况变差,可出现精神萎靡,拒食,呼吸暂停,心率下降。
(4)部分患儿有出血倾向,皮肤可见出血点或瘀斑。
(5)病情发展可以很快,从轻症发展到重症可以在72h内完成。
(6)病情轻重不等,有些患儿可以是大便潜血阳性,严重的有鲜血便、腹膜炎,肠穿孔、休克等,甚至死亡。
2临床观察2.1 一般病情观察NEC早期可在内科保守治疗,但40%~50%的病例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最好在肠坏死但未发生穿孔前进行【5】,因此本病治疗和生存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6】。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72例临床分析

关因素影响下的基本分布情况作一目颐性分析。结果 N C E 好发于早产儿( 尤其是胎龄<3 周者) 4 , 合并感染、 缺氧等严重疾
患及非母乳 喂养者 。结论 胎龄是影响 N C发生率和存活率的重要 因素 。减少早产 , E 控制感染 , 母乳喂养可改善其预后 。
【 关键词】 新生J ; L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 胎龄 【 中图分类号】 R 2 【 7 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7 - 7 120 )7 5 - 2 6 3 9 0 (0 7 1— 4 0
eu in G s t nlg e a rat et g e c ec dsri la N C e uigp m t ecn o n f t nadg i lso et oa aes j f o a cn i n e v a rto E .R d c r a r ,ot l gi ei i g a i it m o c r f i t i d h h n n a u v ef n e u ri n co n v n
2 结 果
5 6例治愈 ,0例 自动出院( 随访知死亡 )6例在医院内死 1 后 ,
重<10 g1 ,10 50 7例 5 0~20 g 5例 , 2 0 g 1 ;合并 R S 5 0 4 > 50 0例 D 1例 , 4 败血症 1 例 , 5 休克 5例 , 内出血 1 例 , 颅 1 先天性 心脏 病 4 例, 宫内窘迫产时窒息 1 , 2例 母妊 高症 6例 ; 非母乳 喂养 5 例 , 1 纯母乳喂养 2 例。 1
d me t l i r u o i i e n lt efco s r ers e t eya a y e 2 n wb n u e i g f m C. s l s P e tr n a t e n a s i t n w t df r t ai t r e r t p ci l n lz d i 7 e r s sf r r d tb i h e r e v a we o v n o n o NE Re u t r mau e if n
NEC(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肠道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 肝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 B-葡萄糖苷酶(CBG)
特殊检查
X-ray
胃肠道动力性肠梗阻:早期表现 胃肠壁积气:特征性表现 气腹:肠穿孔
• 肠道充气分布不均匀 • 部分肠管呈管状扩张 • 部分细小痉挛且肠壁增厚模糊
I期B:临床NEC,同上,+鲜血便
→ ↖
临床分期-II期A
轻度NEC
全身症状类似于一期
胃肠道:腹胀明显,可伴有或无触痛,肠 鸣音消失,肉眼可见的血便。
X线检查:肠梗阻,伴局灶性肠壁积气。
• 立位或水平侧卧肠腔内有液气平面 • 特征性表现:囊样积气-泡沫状透亮影,双轨征、细条状、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NICU
内容
定义/发病特点 危险因素/发病机制 病理特点/临床表现 预防/治疗 预后
定义
NEC(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一种获得性的新生儿肠功能紊乱,是由于发育不全的肠壁受到血管、黏膜、代谢以及其他
MRI B超
临床分期
Bell临床分期:III期/6期
.
33: 179—201
Walsh MC. Padiatr Clin North Am, 1986,
临床分期-I期
I期A:可疑NEC
全身症状是非特异性的,包括:呼吸暂停、 心动过缓、嗜睡、体温不稳。 胃肠道:胃储留、粪OB(+)。 X线检查:正常或非特异性。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约瑟夫·诺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新生儿中最常见和最具破坏性的疾病之一。
它也是最难根除的疾病之一,并因此成为一个优先研究的内容。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就有人报道了酷似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疾病,但直到现代新生儿重症监护问世以后,人们才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了广泛的认识。
从那时起,由于最小婴儿生存率的不断改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以及相关的病残率和死亡率一直没有变化。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比率实际上已经增高。
根据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型、多中心、新生儿网络数据库,在出生体重为500~1500g的婴儿中,该病的平均患病率约为7%。
估计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相关的死亡率范围是20%~30%,在需要手术的婴儿中死亡率最高。
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起始于高度免疫反应性肠道的过度炎症过程,可扩大该病对全身的影响,从而累及远处器官(例如脑),并使受累婴儿处于神经发育迟缓危险明显增加的境地。
事实上,一例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恢复的患儿,有可能有将近25%的机会发生小头畸形和严重的神经发育迟缓,这将超出对胃肠道的担心。
在许多医学中心,对肠道喂养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相关的担心,已导致在婴儿中进行静脉营养的持续时间增长,因此可能增加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危险,并延长住院时间。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财务费用很高。
在美国,估计用于照顾受累婴儿的年度总费用为5亿~10亿美元。
一项研究显示,如果需要手术,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婴儿比未受累早产儿的住院时间长60天,如果手术不是必需的,则长20多天。
需要进行肠切除术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儿科患儿中短肠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已有人估计,对于1例有短肠综合征的患儿,5年期间的总平均治疗费用将近150万美元。
鉴别诊断有多种具各种表现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样疾病。
然而,早产儿中“经典”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最典型的初始体征和症状包括,在出生后8~10天喂养不耐受、腹部膨胀(图1A)和血便。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二、病因
3.饮食因素 不合理喂养,如高渗乳汁、奶量增加太快被认为 是NEC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病因
4.缺氧缺血 不少学者认为是发病的直接因素。肠粘膜是全身 代谢最活跃的器官之一,一旦发生缺氧缺血,全 身血流重新分布,肠道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肠 粘膜上皮细胞缺氧→肠壁细胞代谢障碍,组织损 伤。
三、临床表现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池州市人民医院 方秀萍
一、概述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的严重 胃肠道急症,临床以腹胀、呕吐,腹泻和便血为主要症状, 小肠很少受累,腹部X线平片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 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目前,国内本病的病死 率为10%~50%。
二、病因
病因、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了,目前认为早产、 感染、摄食、缺血、氧合不足、损伤、血管内置血管 、免疫因素等多种因素通过影响肠粘膜血液供应、肠 粘膜局部缺血致肠蠕动减弱,食物淤积,影响肠道功 能并导致细菌繁殖,产生大量炎性介质,最终引起肠 壁损伤甚至坏死穿孔。
六、护理
3、喂养
严格按医嘱进行禁食及喂养,禁食期间做好标识,给 予非营养性吸吮。
可进食时应按循序渐进原则喂养,严禁过快过多或高 渗透压配方奶喂养。
六、护理
4、胃肠外营养
严格无菌操作 ,宜选PICC 通道
六、护理
5、加强基础护理
常规基础护理。 长期禁食及抗生素的使用,易合并鹅口疮及维生素缺乏性 皮炎。鹅口疮给予制霉菌素液擦拭,皮炎在做好消毒隔离 的同时,勤更换体位,保护皮肤清洁干燥。
四、诊断检查
2.X线平片检查 为诊断依据。可表现为三个阶段:早期、典型期和 晚期。
四、诊断检查
3、其他 血常规和CRP 血气、血生化 B超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科普知识

康复后的新生儿需要定期随访,监测生长发 育及肠道功能。
家长应与医生保持沟通,关注孩子的健康变 化。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对家长的建议
家长应提高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认识,密切观 察新生儿的健康状况。
如发现异常症状,及时就医是关键。
总结与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将集中在病因机制、早期识别和治疗 方法的改进上。
该病症主要表现为肠道组织的缺血及坏死,可能 导致肠穿孔和败血症。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简介
谁会受到影响?
该病主要影响早产儿,尤其是出生体重低于1500 克的婴儿。
早产儿的肠道发育不成熟,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缺 血的影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简介
何时发生?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几天至 几周内发生。
早期识别症状对于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症状 症状的严重性
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迅速恶化,甚至 导致死亡。
因此,家长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健来自状况。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原因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原因
病因是什么?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明确,但 与肠道缺血、细菌感染及肠道屏障功能不全有关 。
在住院观察的婴儿中,病发率较高,尤其是接受 母乳喂养的婴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症状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症状 主要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包括腹胀、呕吐、腹泻、血便和食 欲减退。
这些症状可能会迅速加重,需要及时就医。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症状 如何识别?
医生通常通过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和X光等方 法进行诊断。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科普知 识
演讲人:
目录
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简介 2.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症状 3.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原因 4.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治进展

通过定期产检可以及早发现并处理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预防因宫内缺氧、感染等因素导致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 结肠炎。
新生儿护理
早期发现和干预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早期发现 和干预对于改善预后非常重要。医护 人员应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临床表现, 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诊断和治疗。
维持适宜的环境温度
适宜的环境温度对于新生儿的体温调 节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应 根据新生儿的体重和日龄,提供适宜 的环境温度,以降低因低体温导致的 肠道缺血性损伤。
肠道菌群调节
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微环境,促进肠道 功能恢复。
3
物理治疗
如腹部按摩、温热疗法等,促进肠道蠕动,缓解 症状。
0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预 防措施
孕期预防
孕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孕妇应该保持健康的饮食,避免吸烟和饮酒,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降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 。
病因研究
感染因素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与肠道感染有关,特别是 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这些细菌产生的毒 素可引起肠道损伤和炎症反应。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见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这 可能与肠道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低下以及喂养不耐受等 因素有关。
其他因素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还可能与窒息、缺氧、母 孕期感染、肠道微生态失衡等因素有关。
粪便检查
检测粪便中的白细胞、红细胞等,判断是否有肠道感 染或出血。
血液培养
对疑似感染的新生儿进行血液培养,以确定病原体类 型。
影像学诊断
X线检查
腹部X线平片可观察肠壁是否有充气、扩张等异常表现。
超声检查
不同治疗措施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影响的研究

意 义 ( >00 ) 见 表 1 P .5 。 。
CHIA ME C R D 中国 医 药 导 报 1 7 N DlALHE AL 5
新 生儿 肺 炎 , 出现 皮 肤 脓疱 疮 ,2例新 生儿 败 血症 , 3例 1 3例
・
工作探讨 ・
表 1 NE 患 儿 和 无 NE 患 儿干 预 措 施 使 用次 数 及 天 数 比较 (± ) C C i s
计采用 S S 5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 P S 1. 0 计量资料
数 据 用 均 数 ± 准 差 ( ± ) 示 , 组 问 比较 采 用 t 验 ; 标 s表 两 检 与 NE C发病 率有 关 的变 量代 入 非条 件 L gsc回归模 型 ,进行 oi i t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张宇和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临床上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表现;
腹部X线平片以动力性肠梗阻,肠壁囊样积 气,门静脉积气为特征;
病理以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的坏死为特点。
本病在近20年来有增加趋势,主要是NICU 的建立,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 率增高,故本病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在极低 出生体重儿中,死于NEC的患儿占早产儿死 亡总数的10%。
感染
目前不少学者认为细菌感染是产生NEC的主要原因。
与本病有关的有克雷白氏杆菌、埃希氏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 一些其他肠道致病力不高的细菌,还有病毒与真菌〔见表〕。
细菌 埃希氏大肠杆菌 克雷白氏杆菌 绿脓杆菌 阴沟杆菌 沙门氏菌
病毒 轮状病毒 冠状病毒
真菌 曲霉菌 毛霉菌
表皮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梭状芽孢杆菌
新生儿出生后,肠内很快出现细菌,如因某些原因发生肠 内菌群失调,过度繁殖的某种肠道菌群较易侵入肠粘膜引 起炎症。炎症介质可激活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肿瘤 坏死因子(TNF)和其他细胞因子,与前列腺素等参与诱 发NEC的共同通道导致肠道损伤。
内毒素也参与NEC发病机理的共同通道。内毒素激活巨噬 细胞产生TNF及PAF,二者协同诱发肠道损伤。PAF可激 活白细胞三烯(LT)释放,引起局部动脉收缩致缺血。
【病理】
病理变化主要部位在回肠未端与升结肠近端, 肠腔充气,肠粘膜呈斑片状或大片状坏死, 肠壁可有不同程度积气,可见粘膜水肿、出 血、溃疡。镜下粘膜呈凝固性坏死、粘膜下 层有弥漫性出血或坏死,严重者整个肠壁坏 死,可伴有肠穿孔和腹膜炎。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知多少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知多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最严重的消化道急症。
90%~95% 发生于早产儿,也有部分足月儿发病,这些足月儿常有既存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低血糖、脓毒血症、呼吸窘迫等。
其病死率高达 20%~30%,是早产儿后期(第 2~4 周)主要死亡原因。
近年因早产儿存活的增多,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NEC 可累及整个小肠和结肠,但好发部位多在回肠远端和升结肠近端,轻症者坏死肠段只有数厘米,重症者可延伸至空肠和结肠部位,但一般不影响十二指肠。
早期病变主要为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出血、坏死。
进展期病变范围扩大,累及肌层,严重者肠壁全层坏死,可并发肠穿孔和腹膜炎。
典型的临床特征是腹胀、便血(大便隐血或肉眼血便)和腹部X 线平片发现肠壁囊样积气。
但早期往往是非特异性的喂养不耐受、胃潴留、反应差、精神萎靡、呼吸暂停等表现,而腹胀、呕吐、血便不明显。
一旦腹胀比较明显,病情已非常严重,很快发生肠穿孔、甚至死亡。
所以预防发生和早期发现最最重要。
为此有必要认识以下几点。
危险因素NEC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明确,但和以下10 条明确相关。
1.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 NEC 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2. 不适当的肠内喂养会增加 NEC 的发生率,近 90% 的 NEC 发生在开始肠内喂养后的新生儿。
母乳喂养可使该病发生风险降低 79%。
3. 益生菌制剂对预防 NEC 的发生和降低死亡率没有益处,所以不推荐在早产儿中常规使用益生菌疗法来预防 NEC。
4. 研究表明口服或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制剂可能会增加 NEC 的发生风险,甚至大剂量使用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是 NEC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5. H2 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等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 值,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灭活和抗原结构水解,增加早产儿对 NEC 的易感性。
要避免使用。
6. 研究显示,输血后48 小时内是NEC 的危险因素,输血相关NEC 病死率更高。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清CRP水平动态变化及意义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清CRP水平动态变化及意义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小肠和/或结肠的坏死性炎症,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目前,该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
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相蛋白,被广泛用于检测机体炎症状态。
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CRP水平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机体对炎症的反应,有助于评估疾病的进展和预后。
研究CRP在这一疾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血清CR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预后的关系,旨在为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CRP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有望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指导,从而降低患儿的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分析CRP在该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不同阶段患者CRP水平的监测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了解CRP 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中的变化规律,探讨CRP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评估CRP作为预后评估指标的价值,进一步探讨影响CRP水平的因素,总结CRP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期望能够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更为客观、准确的指导,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1.3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指的是本研究中参与实验的新生儿患者。
本研究选取的对象为确诊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患儿,年龄范围为出生后不满28天的新生儿。
研究对象的选择是基于疾病的特殊性,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消化道疾病,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是关键。
研究对象的选择对于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清CRP水平动态变化及意义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清CRP水平动态变化及意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重症肠病,常常发生在低出生体重和早产儿中。
NEC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与胎儿期、新生儿期和产后饮食、感染等因素有关。
NEC的病理表现主要是黏膜坏死和气体穿孔,往往需要手术干预,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对于诊断和治疗NEC,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体征、X线影像学检查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作为炎症标志物,在NEC 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近期研究,探讨NEC患儿血清CR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特点NEC的早期症状常表现为喂养困难、腹部膨胀、呕吐、血便等,病情进展后可出现腹部压痛、腹部肿块、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症状,甚至严重者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
X线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肠道气体积聚、肠管扩张、肠壁增厚、腹腔积气等表现。
对于存在上述症状的新生儿,需要高度警惕可能发生NEC的情况,并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在NEC的发生过程中,炎症反应的程度可通过CRP水平的检测进行评估,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判断。
研究发现,NEC患儿在发病初期CRP水平可能较低,但随着病情的发展,CRP水平逐渐升高。
动态监测CRP水平变化能够为临床判断NEC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CRP水平的动态变化也与NEC的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在治疗过程中,随着炎症的控制和组织的修复,CRP水平可能逐渐下降。
定期监测CRP水平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指导临床医生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血清CRP水平在NEC的诊断和临床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CRP水平的动态监测有助于提高NEC的早期诊断率。
早期的诊断能够有利于尽早采取治疗措施,减少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CRP水平的变化也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降低病死率。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与治疗研究进展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与治疗研究进展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为一种获得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
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其特征为肠黏膜甚至肠深层的坏死,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小肠很少受累,腹部X线平片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本症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致残率较高,是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防与治疗;研究进展统计发现出生体重不足1.5kg的早产儿中NEC发生率达到7%~12%、死亡率达到30%[1]。
近些年,虽然临床医学研究不断深入,但NEC死亡率并未得到控制,也仍未发现NEC有效治疗方案。
目前的研究一致认为新生儿的喂养方式影响NEC的发生及预后[2]。
本文就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预防及治疗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详细论述。
1. NEC发病机制研究目前关于NE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肠道坏死。
其主要发生机制在于:① 肠壁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新生儿分娩时若存在缺血缺氧、酸中毒、低血压、休克等情况,会引起防御反射性血流分配,减少肠系膜血流量,特别是回肠末端及升结肠血流灌注量降低至正常值10%~30%,肠壁缺血严重、肠粘膜屏障损伤严重[3]。
在治疗后,肠壁灌注改善,产生大量自由基又继发再灌注损伤,进而肠道屏障作用进一步降低。
② 肠道感染,NEC发生的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感染,虽然NEC患儿中多数可见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等,但目前仍未找到与NEC特异相关的致病菌。
理论上认为任何病毒或细菌均可破坏肠道屏障而引起NEC[4]。
肠道中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细菌可产生内毒素脂多糖诱发肠道炎症反应,也可激活PAF、IL、EGF、TNF-α等多种细胞炎症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引起级联反应继续损害肠壁。
研究认为内毒素可提高RhoA活性,增加肠道细胞粘附性,抑制肠道上皮重建,修复损伤的上皮细胞[5]。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清CRP水平动态变化及意义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清CRP水平动态变化及意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常见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
NEC是一种急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临床上,常用C反应蛋白(CRP)水平监测来评估患儿的炎症程度,以及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血清CR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进行探讨。
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理生理特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肠黏膜局部缺血、缺氧及炎症反应,最终导致肠道坏死、穿孔和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人工喂养、感染等因素都与NEC的发病有关。
NEC的发病机制涉及到肠道菌群失衡、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免疫炎症反应异常等多个环节,最终导致肠道组织的缺血坏死和炎症反应的持续发展。
及时监测炎症指标对于早期发现和干预NEC的发展至关重要。
CRP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它是炎症反应中最早增加的蛋白质之一,通常用于评估和监测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
在NEC的发病过程中,炎症反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CRP作为炎症指标之一,对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表明,NEC患儿的血清CRP水平常常在发病后几小时内快速升高,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
对于NEC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来说,检测血清CRP水平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一些临床研究还表明,NEC患儿的血清CRP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NEC患儿在发病早期,血清CRP水平的升高常常伴随着肠道组织的坏死和炎症的持续发展,而血清CRP水平的下降常常伴随着病情的好转和康复。
三、血清CRP水平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1. 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NEC的早期诊断对于患儿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研究表明,血清CRP水平的快速升高是NEC发病早期的一个突出特点,因此在临床上可通过监测血清CRP水平来进行NEC 的早期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炎 症反应 ,激 活更 多血小板 活化 因子 、表皮生 长因子 、白细胞 凋亡 反应 。对 T N F 一0 【 可 以使 用 己酮 可可 碱进行 抑制 ,该药 物 能够 使得肠坏 死程度得 到抑制 ,在 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 结肠炎 中 糖 脂能够增 加患儿体 内信号 肽分子 的活性 ,增高 肠道细 胞的黏 T N F 一仅起着参 与作 用 ,作 为一种促炎 因子在肠道损伤过程 中有 附性 ,对肠 道上皮重 建功能 起到 了抑 制作用 ,从 而对上皮 细胞 重要 地位 。对 T N F 一仅进 行拮抗 ,可 以使得 新生 儿坏死 性小 肠
1 . 1 肠 道 感 染
新 生儿坏 死性小肠 结肠炎 的重要 因素就是感 染 ,肠道 细菌 最 为常见 的就是革 兰氏 阴性 杆菌 ,细 菌能够通过 革兰 氏阴性杆
菌产 生 的内毒素脂 多糖对肠 道起到直 接性作用 ,从而 引起 肠道 介 素等细胞炎症 因子 , ,对肠壁 造成 了持续性损 害 l 3 l 。内毒素多
产 儿的肠 道功能发 育不成熟 ,肠蠕 动较弱 ,肠 内的食 物容易 出 现 滞 留,加 上肠道对 于细菌 和分子 的通透性较 高 ,为 细菌侵入
到 肠壁 繁殖 提供 了条件 ;在新 生儿 喂养过程 中 ,若 出现 渗透浓 度 太高 和增 量太快 等不合理 喂养 时 ,均容易导致 新生儿 坏死性
健康 和生活质量均会造成严重影 响。从相关数据分析 ,新生儿坏死性 小肠结肠炎患儿 的发病率在 2 % 一 5 %,足月产 儿的病死 率约 占 5 %。本 文主要从
新 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机制 、预防 、诊断及治疗方面对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
【 关键词 】 新生儿 ;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 研究现状 ; 发展趋势
与作 用。新 生儿坏 死性小 肠结 肠炎新 生儿 血清 中 T N F 一 0 l 指 数 有 明显上 升 ,而在 动物模 型 中注入 细菌脂 多糖 以及 T N F 一 时 可见 动物 出现肠 坏死 ,另外 I 血小板活 化 凶子 ( P A F ) 也会 由此 产 生 ,该 因子也是 出现新生 儿坏死性 小肠结肠 炎时发挥 重要参 与 作用 的炎症介 导因子 [ 7 - 8 ] o在 出现新 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之 后 T N F — 会 导致 新生 儿体 内线粒 体功 能 的失调且 促进 线粒 体 的
的修 复 造 成 的 。 1 . 2 早 产 和 喂 养 不 当 新 生 儿 坏 死 性 小 肠 结 肠 炎 患 儿 多 为 早 产 儿 ,主 要 是 因 为 早
结肠炎肠道损伤程度降低 。
2. 2 PAF
P A F是 指 由大 多数 的细胞 还有组 织产牛 的一种磷 脂炎症 介 导 因子 ,该 因子可 以导致 人体 上皮细胞 受到损伤甚 至凋亡 ,促 使 白细胞 和血 小板 聚集 ,导致血 管收缩并使 得血管 的通透性 增 加 。有相 关研究显示 在新生儿坏死 性小肠结肠 炎 当中 P A F是起 到了核心 的参 与作用 。新 生儿坏 死性小肠 结肠炎早 产儿 当中循
究也越来越 多 ,但是仍然没有解决 死亡率高的 问题 1 1 - 2 1 o现在从
新生 儿坏死 性小肠结 肠炎 的发病机制 、预防 、诊 断及治疗方 面 对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探究 ,报道如下 。
1 发 病 原 因分 析
受体 结合 并产生 多种反 应 。有 多项 临床研 究 显示 T N F — 在新 生儿坏 死性小 肠结 肠炎 患者肠道炎 症损伤 的过程 中有重 要 的参
床结 果显示 了 P A F — A H能 够在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 结肠炎 出现 的 过 程 中有 明显 的保 护效 果。早 产 儿本 身缺 乏 内源性 P A F — A H, 这也是导致其 出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的危 险『 犬 l 素。
中图分类号 R7 2 2 .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6 0 5 ( 2 0 1 4 ) 2 7 — 0 1 5 2 — 0 3
新 生儿坏死 性小肠结 肠炎作 为一种获 得性疾病 ,在新 生儿 消化 系统疾病较 为常见 ,严 重威 胁 了患儿 的生命 安全 。新生 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 炎患儿在临床上 的症状 主要 表现为腹泻 、腹胀 、 呕吐 、便 血等 ,严重 的患儿会 出现多脏 器功能 衰竭 ,腹部 x线 检查通常 以肠壁囊样积气 为主 ,死亡率达 1 0 %~ 5 0 %。随着 医疗 卫生 事业 的不断发展 ,对于新生 儿坏死性 小肠结肠 炎 的临床研
综
述 Z o n g s h u 《 中 外医 学 研 究》 第1 2 卷 第2 7 期( 总 第2 5 1 期) 2 0 1 4 年9 月
新 生 儿 坏 死 性 小 肠 结 曾振 华 ①
【 摘 要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 炎在临床上是较为常 见的一种 胃肠 道急症 ,主要 的发病人群 为早产儿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对 患儿的身体
肠结肠炎 的发病 率 ,输注 去白红细胞 容易增加 新生儿坏 死性小
肠结肠炎发病的风险 I 。 2 发病 的促炎 因子及其信号途径分析 2 . 1 肿瘤坏死 因子 ( T N F 一 ) 活化 的巨噬 细胞还有其 它 的炎症 细胞之 间因为合成 还有分 泌 而产 生 的其 中一种 促炎 细胞 因子 就是 T N F — d,能够 和 T N F
小肠 结肠 炎 1 4 - 5 1 0食物在 喂养时 的渗透浓度 在 4 0 0 mm o V L以上 , 量 过快 、过 大 ,均会 引起乳糖 和蛋 白消化吸收 不全 ,增加 了肠 道 留滞 物 ,促进 了细胞生长。 1 . 3 肠壁 缺氧 、缺血和再灌 注损伤
环还 有肠腔 的 P A F水 平 出现 了局部升高 的情况 ,而 血浆 当中血 的因子 ,指数水平 却有所 下降 。配方奶 里面加入 P A F — A H能够 使得 出现新 生儿坏死 性小肠结 肠炎 的概率大 幅度下降 ,这个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