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4研读选文分析论证方法-2022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特训专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04 研读选文,分析论证方法
【考点知识讲解】
一、明确论证方法
解题思路: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或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回答这类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道理论证是用经过验证的真理,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等证明论点的方法。

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就可万无一失。

二、论证方法的作用
解题思路:解答这类试题主要是弄清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的特点,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

解答时,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

分析其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

辨识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

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答题方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

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答题方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

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方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答题方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以事喻理,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

“有力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

【典型例题分析】
(一)【2022·山东邹城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勿忘心安
化定兴
①为人处世,虽然有很多原则,但总括起来可用“心安”二字。

“心安理得”一词就是说事情做得合理,心理很坦然。

因此,心安的时候,我们会说“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别人犯下大错时,我们会质问“你良心能安吗”?
②《论语》里,孔子的学生宰予和他争辩三年之丧,宰予问孔子,守丧三年时间太长,是否必要?孔子反问,父母去世一年后,你就享乐能安心吗?宰予说我可以心安。

孔子虽不赞成宰予的说法,但也没办法,只好说“汝安,则为之”。

③在孔子看来,宰予是心安了,但做得不合理。

因为人生下来到三岁才能离开父母之怀,那么父母去世后,守孝三年才合情合理。

但如果这没有变成硬性制度,孔子拿宰予是没有办法的。

即使守孝三年成了约定成俗的规则,也不是说严格按照这个办就行,也需看实际情况。

小说《白鹿原》中,白嘉轩的父亲白秉德弥留之际,嘱咐儿子在自己过世后,赶紧把木匠卫家的人娶回来。

白嘉轩觉得即使要娶,也要三年服孝满了以后。

不料,白秉德骂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你把书念到狗肚里去了?咱们白家几辈财旺人不旺……你守三年孝就是孝子了?你绝了后才是大逆不孝!”可见,在白秉德看来,无后这个问题更让他不安,在这面前,守不守孝不重要。

为了让父亲安心,白嘉轩答应了父亲,也这样去做了。

这样,他和父亲便都心安了。

④很多人说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而人情拿捏主要靠主观感受。

这种感受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但求无愧于心,这样彼此方能和谐相处。

比如,别人帮了你的忙,那么你要有适当感谢,这样才会心安,否则就过意不去。

⑤对于那些得到别人恩惠而不懂感恩的人,我们会说他不会做人。

不过,就这些人自己内心而言,想必他们也是心安的:他们可以把别人对自己的好当成理所当然。

这样的人,你除了不再和他来往,是没有什么办法的——因为他很心安,你是无法通过讲道理让他觉悟的。

再如屡次发生的霸座事件,那些占座的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很是心安,劝说无用,最后只能诉诸法律。

⑥也就是说,心安之事,靠的是自己的内心。

有的人做了点无心之错事就坐立不安;有的人干了很多坏事依然心安理得。

因此,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所建立的道德性格是“内发”的、“自本自根”而无待于外的道德。

其对象是各人自己的心,其尺度也是各人自己的心。

但心可内视而不可外见,可省察而不可计量,其证验只是个人的体验,其方法只是个人的操存,一切都是主观上的。

⑦正如徐先生所言:“这种只能信自己而无法求信于他人,只好看自己而不能看他人的格局,若不向上升起而系向下坠落,便可一转而成为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格局,恰合乎作为自然人的自私自利的自然愿望。

”正因如此,虽然许多人都在说加强道德修养,不忘初心之类的话,但很多时候都是做给别人看的、说给别人听的,自己其实从未进行过自我检视,心安得很。

(选自《今晚报》2019年10月12日)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

【答案】心安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中心论点的判断。

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是高度概括全文的简单明了的一句话,从句式上看,中心论点是个判断句。

中心论点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段、中间段、结尾段、段落开头、段落中间、段落结尾,或是需要通读全文,自己总结概括。

文题“勿忘心安”为论题,本文首段“为人处世,虽然有很多原则,但总括起来可用‘心安’二字”,用转折的句式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心安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2.【考点题型】分析第⑦段画线句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

【答案】道理论证,引用徐复观的言论,分析了人们自私自利的根本原因,深刻论证了“心安之事,靠的是自己的内心”启发人们要自我检视,提升自我格局,真正做到勿忘心安。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证论、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

论证方法是为论证论点服务的。

提炼论证观点时注意画线句上下文,尤其是段落开头。

论证方法:根据第⑦段“正如徐先生所言:‘这种只能信自己而无法求信于他人,只好看自己而不能看他人的格局……恰合乎作为自然人的自私自利的自然愿望。

’”可知,此句引用了徐复观先生的言论,运用了道理论证法。

联系第⑦段“正因如此,虽然许多人都在说加强道德修养,不忘初心之类的话,但很多时候都是做给别人看的、说给别人听的,自己其实从未进行过自我检视,心安得很”可知,引用名人名言分析了人自私自利的根本原因,正是如此,人们往往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只做给别人看;联系第⑥段“也就是说,心安之事,靠的是自己的内心”“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所建立的道德性格是‘内发’的、‘自本自根’而无待于外的道德”可
知,论述的观点是“心安之事,靠的是自己的内心”,我们应提高自身格局,反思自身,努力做到勿忘心安。

3.试从论证角度方面分析第③段与第⑤段的不同。

答:。

【答案】第③段从正面摆事实,利用孔子与宰予、白秉德与白嘉轩的事例论证为人处世要“心安理得”;第⑤段从反面讲道理摆事实,论证了“得到别人恩惠而不懂感恩的人不会做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内容的理解。

第③段“在孔子看来,宰予是心安了,但做得不合理。

因为人生下来到三岁才能离开父母之怀,那么父母去世后,守孝三年才合情合理”“白嘉轩的父亲白秉德弥留之际,嘱咐儿子在自己过世后,赶紧把木匠卫家的人娶回来。

白嘉轩觉得即使要娶,也要三年服孝满了以后”“你守三年孝就是孝子了?你绝了后才是大逆不孝!”联系第②段“孔子反问,父母去世一年后,你就享乐能安心吗?宰予说我可以心安”可知,本段列举了宰予认为不必守孝三年,自己也心安的事例,列举白秉德认为白嘉轩有后为大,不要管守三年孝的事例,运用举例论证法,正面论证了“为人处世要心安”的观点;第⑤段“想必他们也是心安的:他们可以把别人对自己的好当成理所当然。

这样的人,你除了不再和他来往,是没有什么办法的——因为他很心安,你是无法通过讲道理让他觉悟的”,从不懂感恩的人不会做人的这一类人为何心安道理讲起;“再如屡次发生的霸座事件,那些占座的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很是心安,劝说无用,最后只能诉诸法律”,在通过霸座的人心安理得的事例,从反面论述了“得到别人恩惠而不懂感恩的人不会做人”的观点;第③段与第⑤段从一正一反的两个方面论述了“心安是为人处世的原则”这一论点。

(二)【2021·辽宁顺城一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各题。

要踏实做人,潜心干事
①前不久,某市召开转变干部作风座谈会。

针对少数中青年干部心浮气躁、安不下神,干工作只走形式、不讲实效等不良现象,一位老同志说:“当年我们南征北战,腥风血雨,谁曾想过自己的名与利、苦与乐和生与死、荣与辱”“我们的中青年干部缺少点踏实劲儿”。

这番话,值得深思。

我们中青年干部一定要学会踏实做人,潜心干事。

②踏实做人、潜心子事,要有谦虚遵慎、虚怀若谷的胸襟。

这不仅是一种性格特质,也能彰显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同志成功指挥多次重大战役,当解放区各界代表抬来绣有“常胜将军”的横匾时,他却婉言谢绝,连连表示“不敢当”。

这份“不敢当”的背后,是面对成绩、荣誉时的冷静清醒,也体现着领导干部的觉悟修养。

现实中,有的人作出一点小贡献,取得一点小成绩,就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热衷于评功摆好、表功“造势”,如此一来,人变得飘飘然,自然也就难以沉下心来做事。

心存敬畏、虚怀若谷,才能奋发进取、干事成。

③踏实做人、潜心干事,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担当。

毛泽东同志说过:“大公无私,积极努力,
克已每公,埋头苦千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

作为领导干部,作风要扎实,工作要落实。

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担责,只满足于做表面文章,重“显绩”不重“潜绩”,重包装不重实效,是不可能干出成绩、赢得民心的。

当年,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苦战十几戴,遍植木麻黄,硬是把荒岛变成宝岛,使群众渐摆脱了苦日子。

谷文昌种树,短期内是难以看到成效的,但他愿意沉下心来、默默付出,去做真正于民有利、利于长远的事。

像谷文昌那样,远离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干事,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④踏实做人、潜心干事,要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操守。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视名利淡如水,待事业重于山,才是做人的高境界。

老英雄张富清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但几十年来,他刻意尘封功绩,连儿女都不知情。

1955年退役转业后,他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

很多人不禁好奇,张富清老人为何一辈子深藏功名?他眼眶湿润地回答:“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有什么资格张扬呢?”低头不张扬,埋头躬身行,张富清的人生选择与坚守,真正诠释了“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崇高精神。

⑤踏实做人、潜心事,不是要党员、干部甘于平庸,在工作中无原则地回避退让、无是非地明哲保身、无作为地消极处世。

相反,我们所讲的踏实做人、潜心干事,是指克服浮躁情绪、摒弃私心杂念、潜心干事创业。

我们中青年干部就要像谷文昌、张富清、踏实做人,潜心做事,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0日12版,原文有删节)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答案】我们中青年干部一定要学会踏实做人,潜心干事。

【解析】本题考查中心论点。

根据题目“要踏实做人,潜心干事”、第①段的结论“这番话,值得深思。

我们中青年干部一定要学会踏实做人,潜心干事”、第⑤段“我们中青年干部就要像谷文昌、张富清、踏实做人,潜心做事,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分析,论点是:我们中青年干部一定要学会踏实做人,潜心干事。

2.简要分析选文②段的论证思路。

答:。

【答案】首先提出本段观点“踏实做人、潜心干事,要有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胸襟”。

接着将刘伯承面对荣誉时冷静清醒,谢绝“常胜将军”的横匾的事例与现实中有的人做出一点小贡献,就热衷于评功摆好、表功“造势”的现象作对比,突出证明本段观点。

最后得出结论:心存敬畏、虚怀若谷,才能奋发进取、干事成事。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分析,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

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

根据“踏实做人、潜心干事,要有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胸襟。

这不仅是一种性格特质,也能彰显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分析,首先提出“踏实做人、潜心干事,要有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胸襟”的观点,然后通过举例论证(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同志成功指挥多次重大战役,当解放区各界代表抬来绣有“常胜将军”的横匾时,他却婉言谢绝,连连表示“不敢当”。

这份“不敢当”的背后,是面对成绩、荣誉时的冷静清醒,也体现着领导干部的觉悟修养)来证明观点,最后得出“心存敬畏、虚怀若谷,才能奋发进取、干事成事”的结论。

3.【考点题型】选文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将有的领导干部不重实效只做表面文章的现象与谷文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带领东山人民种树的事迹进行对比,具体突出地证明了踏实做人、潜心干事,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担当,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

根据“重‘显绩’不重‘潜绩’,重包装不重实效”分析,采用了对比论证,根据“当年,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苦战十几载,遍植木麻黄,硬是把荒岛变成宝岛,使群众逐渐摆脱了苦日子”分析,列举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苦战十几载的例子,采用了举例论证。

结合“像谷文昌那样,远离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干事,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分析,证明了本段论点“踏实做人、潜心干事,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担当”,进而证明中心论点“我们中青年干部一定要学会踏实做人,潜心干事”。

4.选出最不适合做选文④段论据的一项()
A.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孔繁森
B.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D.永远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拓展自己和身外的世界。

——曾宪梓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

本段的论点是“踏实做人、潜心干事,要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操守”。

然后分析选项即可。

A.“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告诉人们无论他的才智有多高、本事有多大,他都应甘于平凡,甘于牺牲,甘做为人民大众神圣事业上的铺路泥土。

这样,他的人生的价值才会得以实现,就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象珍珠一样闪闪发光的事业。

符合本段“要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操守”的论点;B.“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原义是桃树、李
树不会说话,但因其花朵美艳,果实可口,人们纷纷去摘取,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比喻为人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

符合本段“要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操守”的论点;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

符合本段“踏实做人、潜心干事”的论点;D.永远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拓展自己和身外的世界。

与“踏实做人、潜心干事,要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操守”不相符;故选D。

5.选文最后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总结全文,指出有些人对踏实做人、潜心干事的的错误认识,使论点更明确。

强化中心论点,对中青年干部发出“踏实做人,潜心做事”的号召。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根据“在工作中无原则地回避退让、无是非地明哲保身、无作为地消极处世。

相反,我们所讲的踏实做人、潜心干事,是指克服浮躁情绪、摒弃私心杂念、潜心干事创业”分析,总结全文,指出有些人对踏实做人、潜心干事的的错误认识,使论点更明确。

根据“我们中青年干部就要像谷文昌、张富清、踏实做人,潜心做事,在平凡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分析,强化中心论点,对中青年干部发出“踏实做人,潜心做事”的号召。

(三)【2021·贵州贵定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书信,完成下面小题。

多读点“无用之书”
张业修
①谈到读书,有不少人认为,要么不读,要读就读有用的书。

我倒觉得,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在读有用之书的同时,还应多读点无用的书,否则,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读书。

②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如今流行的那些“有用之书”而言的——那些读了以后,对你升学、应聘、挣钱能立竿见影有所帮助和借鉴的书,如《如何炒股》《如何理财》等等。

反之,那些不授技能的书,都属于看似“无用的书”。

③人要生存,必然要学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就得读“有用之书”,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

但若把读有用之书当成读书的全部,或对“无用的书”心存芥蒂,就有失偏颇了。

读有用之书,或许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需求,但如果读书只关注物质的获取,而忽略精神的需求,就可能被名利所牵引控制,变成一个精神空虚、了无情趣的人。

④就我自己来说,书读得不算太多,但却自小就喜欢读些无用的书。

记得上小学时,课余时间,最喜欢看《黄继光》《董存瑞》《穆桂英挂帅》等小人书。

上中学时,抽空就爱看《红楼梦》《西游记》等长篇巨著。

为此,常常遭到家长的斥责:“净读这些无用的书,将来怎么考上大学?”在学校,也没少挨老师批评,
有几次因自习课上看小说,被老师发现,不仅被骂得“狗血喷头”,而且连借来的书都被没收了,害得我只好东借西凑,才把图书馆的罚款交了。

⑤从学校毕业以后,在阴差阳错中,我进了一家事业单位,当上了“账房先生”。

这样一来,就导致专业不对口,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不上,反倒是平时所读的那些“无用的书”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派上了大用场。

在我看来,多读点“无用的书”,起码有四点好处:
⑥可以养心。

人生在世,身体需要滋养,心也需要滋养。

养心要靠知识、见地、思维、情趣,而这些东西常常来自那些看似无用的书。

正如叶曼在《智慧人生》一书中所说:每一本书的写成,每一本书的流传,不论古今中外,它之所以能被人接受,大都是作家一生的经验及智慧的精华,集合在一本书上,所以看书就等于吃维他命。

⑦可以怡情。

倘若能排除杂念,静静地于文字间穿行,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李清照“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的那份忧伤哀愁;感受到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那份潇洒豪近。

有了这些感受,方能真正体会到读书中所拥有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畅快、惬意、情致与乐趣。

⑧。

人生若无趣,即使物质生活再富有,也会变得枯燥乏味。

趣从何来呢?一方面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来,另一方面,则要从妙趣横生的“无用之书”中来。

静静地读那些“无用之书”,才能让生命的闲暇在诗情画意中悠然流淌。

⑨可以益智。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

”看似“无用之书”,实际上最有用。

通过读它,可以彻悟人生道理,可以洞晓世事沧桑,可以广济天下民众,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你得到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答案】在读有用之书的同时,还应该多读点“无用的书”或多读点“无用之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

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

作者在第①段从读点有用的书写起,接着论述要多读一点无用之书;②到④论述为什么要读点无用之书;⑤到⑨段论述多读点“无用的书”的好处。

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可结合题目“多读点‘无用之书’”或第一段句子“一个人不管做什么工作,在读有用之书的同时,还应多读点无用的书”来概括。

2.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如果只读“有用之书”会有怎样的结果?
答:。

【答案】就可能被名利所牵引控制,变成一个精神空虚、了无情趣的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找到相关语段,细读分析,即可概括解答。

根据第③段句子“读有用之书,或许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物质需求,但如果读书只关注物质的获取,而忽略精神的需求,就可能被名利所牵引控制,变成一个精神空虚、了无情趣的人”概括解答即可。

3.【考点题型】文章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比喻论证。

把“读无用之书”比作“吃多种维生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读点无用之书的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读无用之书可以养心”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细读第⑥段可知,这里说“看书就等于吃维他命”,把“读无用之书”比作“吃多种维生素”,这是比喻论证。

生动地写出了读点无用之书对人的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读无用之书可以养心”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根据文章内容,在第⑧段的开头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答:。

【答案】可以增趣。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段内容补写句子。

题干要求是“在第⑧段开头补写一个合适的句子”,联系上文第⑦段第一句“可以怡情”和第⑨段第一句“可以益智”,可以推断第⑧段第一句就是这一段的一个总领句。

通读第⑧段可知,作者说人生的“趣”从何处来,“一方面要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来,另一方面,则要从妙趣横生的‘无用之书’中来”,意思是说,读“无用之书”可以让人生有趣味,让生命在“诗情画意中悠然流淌”,因此,这段内容是说读“无用之书”可以增加人生的趣味。

根据内容和上下段落开头句子的结构,这里概括出一个总领句:可以增趣。

【真题特训专练】
(一)【2021·四川省宜宾市中考真题】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儒道思想之所以能够互补,是以它们存在的差异为前提的。

但这种差异又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