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梅图题诗教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王安石的诗叫《梅花》,你们还能背下来吗?
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你们知道这首《墨梅图题诗》是谁写的吗?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

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善于画梅。

他曾在自己隐居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3、揭示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墨梅图题诗》。

(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1)理解“墨梅”,这里的“墨梅”是什么意思?
(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时候,有一位叫仲仁的人,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洗砚池、淡墨痕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

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

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出示课件)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
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
(5)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

(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

)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2)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3)指导朗读古诗
3、挖掘深意,体会情感
(1)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2)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梅花要么白色,要么红色,为什么王冕却要将梅花用淡墨表现并描写出来?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首题画诗,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卓尔不群的高洁志趣和情怀。


(3)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

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
品与节操。


(4)这首诗讲述的其实是自己的志趣,志向。

这就是“诗言志”。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诗,读出王冕的志趣和高贵品性来。

(四)拓展延伸,指导实践
1、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同学们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
什么收获?(生谈)
2、赏画-配乐有感情朗读古诗。

(课件出示)
《墨竹图题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感悟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8单元,主题是《岁寒三友》。

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目录。

(指名汇报)(本单元有3篇主体课文,3篇拓展阅读。

)看了目录,你知道“岁寒三友”指什么?【板书:竹松梅】
2、师:挺拔的翠竹,坚毅的青松,傲雪的冬梅,它们在岁寒中同生,深受古今文人敬慕,被誉为“岁寒三友”。

这节课,我们学习这一单元的第2课——《墨竹图题诗》,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板书:墨竹图题诗】
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郑燮)【板书:(清)郑燮】对他你一有哪些了解?(指名汇报)齐读“诗画欣赏”第一自然段。

二、解题质疑、揭示目标:
1、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a、“墨竹”指用水墨画的竹子。

b、“图题诗”就是为一幅画题一首和画内容差不多的诗句,也叫题画诗。


2、你还想了解什么?(指名说)(预设:a、郑板桥为什么要画这幅墨竹图?b、为什么要题写这首诗?c、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请看学习目标:
3、出示目标:(指名读)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师: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墨竹图题诗》,感受郑板桥所表达的诗情画意。

【板书:诗情画意】
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
1、方法正确才会事半功倍。

请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学生汇报,老师归纳)
2、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
自学与合作: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3、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4、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温馨提示:这是一首题画诗,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感悟,可以结合
古诗插图学习感悟,也可以联系“诗画欣赏”学习感悟。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8分钟后全班交流。


3、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1)检查古诗朗读是否正确通顺:a、整组读。

b、随机抽2个后进生读。

c、齐读。

(2)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

b、同桌互说诗意。

c、谁再流利地说说诗意?(抽2个后进生说)
(3)检查感悟诗情: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板书:体恤百姓爱民如子】从哪儿体会到的?(指名说)交流时,随机指导朗读:感悟真深刻,请把你的感悟读出来。

(指名读)你再来读读。

的确,郑板桥就是这样一个关心百姓、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4)当时百姓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呢?请看下面一段资料。

(指名读)
资料快递: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板桥任潍县知县。

潍县土地贫瘠,百姓生活贫
苦。

当时山东各地,灾情严重,一斗粮食价值千百钱,甚至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苦百姓卖儿卖女,逃荒要饭,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地步,惨不忍睹。

郑板桥看到一群
群灾民逃离故土,流落他乡,心情焦急万分,为救济百姓,他私自开仓放粮,而被
罢官。

5、师:为了百姓,不顾自己的前途命运,多么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郑板桥啊,生读——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师:为饥民,白天劳顿奔波,晚上夜不能寐,听着竹子的萧萧声还以为是百姓啼饥号寒的哭声,多么关心百姓疾苦的郑板桥啊,生再读——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6、师:百姓的苦就是他的苦,百姓的愁就是他的愁。

他怎能坐视不管呢?生读——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师:是啊,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的感情,他绝不会坐视不管,生再读——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7、师:郑板桥体恤百姓、爱民如子的情怀令我们感动,让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首诗。

(齐读)
8、熟读可以成诵,试试看你现在能不能背过了?
(自由背,同桌互背,女生背、男生背。


9、这首诗倾注了郑板桥对百姓的浓浓情意,那么画呢?我们再欣赏一下:
(1)看插图,你发现图上的竹子有什么特点?(指名汇报)
(2)书上“诗画欣赏”第三自然段是怎么写的?(齐读)
师:郑板桥就像这画上的竹子,风来了,不弯腰,雨来了,不低头。

即使被罢官,也在所不惜,表现出了“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板书:风雨来袭,岿然不动】这首诗表面写的是竹子,实际上写的是人,这种写法就是借竹喻人。

【板书:借竹喻人】
10、看板书总结本节内容。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1、竹子是有气节的象征,因此许多文人墨客都非常喜欢画竹,赞竹。

请欣赏有关竹子的书画作品。

(配乐欣赏图片)
2、欣赏后谈感受。

五、课堂检测、巩固重点:
1、《墨竹图题诗》的作者是()朝诗词书画家()。

2、这首诗借()喻人,表达了郑板桥()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设计、丰富积累:
搜集并摘抄有关“竹”的诗句,认真体会“竹”在古代诗句中的蕴涵。

板书设计:
诗情体恤百姓
墨竹图题诗爱民如子
(清)郑燮
(借物喻人)画意风雨来袭
岿然不动
《苍松怪石图题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感情。

了解诗人借苍松和怪石两个意象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性格。

3.入情入境学习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

教具准备:1、教师自制课件。

2、学生收集古今诗人赞松的诗句及关于松、竹、梅的图画作品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寒冷的冬天,万物凋零,唯有松、竹、梅傲立于风雪之中。

而松是风骨的象征,它苍劲挺拔,傲斗冰雪,顶天立地,枝干高耸,正直坚韧,是勇士。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歌唱松,赞美松,风雪洗礼松更翠,大雪压枝更挺拔。

正如陈毅所写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同走进书画的历史长廊,去欣赏清朝诗画家李方膺的作品《苍松怪石图题诗》。

(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二、交流资料。

1、学生交流诗画家李方膺的资料。

2、教师根据情况做适当补充。

李方膺(1695~1755)中国清代画家。

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等。

通州(今江苏南通)人。

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因遭诬告被罢官,以卖画为生。

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

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

著《梅花楼诗钞》。

三、初读古诗,体会诗情画意。

1、(课件出示苍松怪石图)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认真倾听。

2、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特别强调“阙、迥”的读音)
4、全班齐读古诗。

5、仔细欣赏图画,这是怎样的松树和石头?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再请学国画的同学结合水墨画的知识进行简单介绍。

四、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画家李方膺寥寥几笔就把松树的挺拔、苍劲、历经风霜而傲然凛立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在诗中他又是如何赞美松树的?
1、学习第一层。

(即: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


(1)自读诗歌前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知道这两句写出了松树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层。

(即: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1)诗人仅仅是因为松树为大地增添了些许绿色而赞美它吗?请默读3、4、5句,你又读懂了什么?(2)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重点指导对“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的理解。

这几句写出了诗人对松树品格的高度赞美,赞美松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精神。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松树的顽强精神。

3、学习第三层。

(即: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


(1)自读最后一句,你从这句中还知道松树的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重点理解“天阙”、“高且坚”、“迥”的意思。


(3)再读一读“迥干春风碧云里”,你想到了什么?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让我们看着这幅画,走进画中,仰望着不畏高山雪冷,扎根在石缝中的苍松,我们不由得发出啧啧赞叹:“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诗歌)
5、同学们,在1730年夏秋之际,李方膺担任山东乐安知县,乐安大水成灾,万家漂橹,情势紧迫。

李方膺未得上司批准,就开仓赈济,下令动用库存皇粮1200石,以工代赈,募民筑堤,缓解了灾情。

但后来因私开官仓被青州府弹劾。

1735年他因反对新任总督王文俊的垦荒令,上书直陈弊端,触怒上司,被罢官入狱。

成为当时震惊朝野的“兰山冤案”。

听了老师的介绍,请你们想一想,这傲然凛立于风雪之中的松树象征着什么?
6、让我们带着对李方膺这种不屈权贵、耿直廉洁的高尚品格的崇敬之情齐读诗歌。

7、练习背诵。

(自背、同桌互背、指名背诵)
8、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赞美松树,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下面分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赞美松树的诗句。

9、全班交流。

(投影展示,指导朗读)如:《赠从弟》(三国)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咏寒松诗》(南朝)范云
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

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

10、欣赏古今画家的松树国画作品。

总结:松树以它那苍翠的枝叶装扮了这个冰雪世界,以它那不畏险阻、饱经风霜的品格深深地吸引着人们,愿同学们都能像松树一样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做生活中的强者。

五、拓展延伸。

1、课下自读《黄山松》,体会黄山松的特点,及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自由组合,合作完成一幅松树的国画,并题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赞松诗,办一期书画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