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优秀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设计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 无常的感慨。
下面整理了兰亭集序的教案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疏通课文 ,理清思路,归纳、积累文言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 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 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故事 ,以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东晋公元 353 年的三月初三, 一群文人雅客正在在山间别苑吟诗作赋。
其中 有一人忽忽悠悠站起身子,借着几分醉意,自告奋勇地要求为众人的诗集作序。
在众人热烈簇拥下,只见他拿起鼠须笔,饱沾浓墨,在蚕丝纸上畅意挥毫,人群 中不时传来啧啧的赞叹声。
待到作品出炉,此人便把毛笔一撇一掷,瘫坐在旁边 的一个藤椅上,打起呼噜来了。
第二日酒醒,他仍然觉得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再次书写,却发觉都不如第一 篇来的好,不禁长叹。
这是又是一个神来之笔的传说,当然,如果当事人没有扎实的文学 祭奠也是无法醉中写佳作的。
这个稀里糊涂写序的人, 就是王羲之, 那卷无意之作, 就是被书法界誉为“天 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1/8
二、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圈出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读后纠正个别字音) 2、快速浏览全文,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乐——痛——悲) 三、文本研习 也就是说, 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起伏的变化过程, 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大师心 起波澜呢?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他为什么会觉得快乐?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解决部分字词问题) 1、自读第一段,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 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 #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里的景色呢?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天气好, 风景好, 难道心情就一定会好吗?如果宋江带领梁山好汉跑到兰 亭对王羲之说:“小王啊,我们一起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吧。
”那样王羲之的心 情还好吗?当然不好。
所以什么也是很重要的?人。
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 起,这才有了共同话题,气氛很好,所以开心。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乐事) # “流觞曲水”:是选择一风雅静僻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安坐于潺潺流波 之曲水边, 一人置盛满酒的杯子于上流使其顺流而下, 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 饮之,再乘微醉或啸呤或援翰,作出诗来。
当时,王羲之与当朝名士 41 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大家喝喝酒,吟吟诗,当 真是不亦乐乎!诗篇荟萃成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为之作序,这就是这篇《兰 亭集序》的由来。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赏心)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在这 里,四中美好的事物都具备了,难怪作者会如此开心。
2、分享作者快乐的心境——女生齐读第一段。
3、常言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作者的这种快乐并没 有持续很久,不一会儿,他的精神就突然跌到低谷。
针对这个起伏,60 年代中期、郭沫若 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
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
2/8
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读,商讨) (先叫学生翻译,问:你认为这句话是在讲什么呢?) 如: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人生真是短暂啊,一抬头,一低头,这辈子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悲。
古人也 有很多描写人生短暂的句子 , 比如曹操的“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 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 这里写的是尽管每个人的爱好不同,宁静与躁动不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 就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 感到快乐自足, 但一味的享受而忽视时间的存 在,却没发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的迅捷,等你反应过来时,也许早已经是两鬓斑 白的老朽之人了。
这也是悲。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 等到欢喜变成厌倦,人事变迁,物是人非,又不得不感慨这个世界的变化。
这还是悲。
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有哪些值得高兴的事?比如文章开头就说了,天时、地利、人和,心情无比 畅快。
但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之前的四大乐事,转瞬之间,就成为过眼烟云, 时间的流逝始终让人觉得不痛快。
5)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况且,人生的长短随造化而定,最终必将走向消亡。
作者认为死和生是一件 很大的事情,可是这种大事我们却做不得半点主,真是既无奈,又无助,怎不叫 人痛苦? 6)“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 每每看到前人写的关于生和死的文章, 作者便没来由地觉得前人的观点、 看 法和自己相差无几,都把死和生看成是一件大事来对待。
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 所以作者说, 把死和生, 长寿和短命看成是一样的, 这种观点是十分荒谬的, 没有根据的。
后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过去一样, 把是非得失看得明明白白。
反之, 当我们自我观照, 自我审视的时候, 往往无法判断自己的这种生存状态究竟好还 是不好。
“凡中国文学最高作品, 即是其作者之一部生活史, 亦可谓是一部作者之心 灵史。
此即作者之最高人生艺术。
” ——钱穆 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文化作品的同时,也应关注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我
3/8
们一起来看一看,那时候的人是怎么活着的? 引入资料: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
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 繁,朝不保夕。
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
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 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他们崇尚老庄, 大谈玄理, 不务实际, 思想虚无, 寄情山水, 笑傲山野。
他们思想消极, 行动无为, 就像浮萍之于海水, 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
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 就是死,是谓“一死生”“齐彭殇”。
他们崇尚老庄,老庄思想是怎么样的?老子,提倡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我 乐我的,你哭你的,谁也管不着谁。
庄子,逍遥油,我忽而上天,我忽而入地, 哪管人间苦乐与悲喜, 只要自己觉得逍遥自在就可以了。
这是一中十分虚无的人 生观。
这和悲又有什么联系呢?当时文人的生活太消极、 太虚无了, 所谓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举例: 时人评价毛泽东) 时人无法体察自我, 无法正确地认识自己, 这也是一大悲! 8)“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这里交代了写作目的,想着后世的读者能和他有相同的情致,类似的感伤。
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讨论结果, 大部分同学都不认同郭沫若的看法, 同学们认 为作者的痛是正常的,是有理有据的。
作者或感慨人生短暂、时光易逝,或悲叹 人生无常,死生大事,不得变更,乃至时人活在“当局者迷”的状态之中,因此 觉得十分悲痛。
而这个痛与极乐的连贯性与合理性, 同学们在课后仍可以继续探 讨。
(看来同学都很厉害,都能和大师级叫板,争一日之长短) 4、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作者一直在死生这件事上纠缠不清。
他写人生 无常、生命短暂,写“当局者迷”,批判了当时消极无为、一死生、齐彭殇的人 生观。
反而言之,作者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它的反面应该是 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明: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 视之。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 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当积极用世,“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四、课堂总结 1、我们已经知道王羲之的观点是人生在世,当积极入世,实现抱负。
你们 怎么看?(机动环节) 2、总结: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既而兴尽悲来,感慨万千, 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
然后由己悲人,批 判了时人的虚无、消极,沟通古今,水到渠成。
果然是一篇难得的大作。
4/8
3、让我们再次朗诵全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情感。
五、作业 归纳重要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叙写兰亭美景,写景妙趣天成,抒发人生感慨。
根据内容和学 生情况,我确定了想象兰亭胜景,鉴赏写景手法的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人生悲 慨和其中蕴涵的积极的人生观为教学难点。
我应用信息技术设计出切合教学需要 的视频和杂志引领学生入境,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在美和感动中理解文章。
学生难以体味古代文人聚会时高雅的活动, 也就难以真正把握作者情感。
影像能 将学生带入情境,同时培养学生想象古诗 文情景的能力。
请同学在文中行与行之间做出批注,标示作者的写景手法, 学生还可以注上以前自己学过的也用过这种手法的诗句 。
要求学生作批注,训练学生用旧知分析文本从而获得新知的能力,达到传 播知识与传授学习方法同步。
用文言说理的文字对学生来说既不吸引人又抽象难 懂。
用电子杂志配上精美图片来展示中外作家同类的议论文字帮助学生横向联系, 找出中外文人对人生的相同感悟, 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王羲之。
教师自己制作 视频用强烈的感官冲击和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 有益社会”的人 生观,达到情感态度教育与价值观引导同步。
作为一篇富有深刻人生哲理的古文, 《兰亭集序》中的议论文字对于中学生 来说确实难以读懂,读透。
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是间接经验 , 信息技术则是沟通书本间接经验与学生直接经验的桥梁。
我自己甄选资源、 设计制作的视频和杂志在学生理解的障碍处适时地、 恰当地加以引导, 突破了教 学难点。
5/8
6/8
7/8
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