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唐宋八大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唐宋八大家中)
论及唐宋八大家,我们总是把关注点放在他们的文学成就上。
这自然是理所应当的。
毕竟"唐宋八大家"是文学界对他们的分类。
但有趣的是,这八位大文豪虽然在文坛成就斐然,但他们在政坛却有着大相径庭的结局。
如果我们把他们在政坛的地位作为标准去排序,那"唐宋八大家"就不再是我们熟悉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和曾巩"。
柳宗元,唐德宗贞元八年(792)被推荐为乡贡,随后参加了科考。
他一举便进士及第,名声大噪。
但因为其父柳镇在不久后就去世,所以柳宗元不得不等到贞元十二年(796)才进入秘书省成了校书郎。
大概也是因为一开头就不够顺利,柳宗元后来的仕途也起落兼有。
唐顺宗即位后,王叔文和王伾等人得到重用,与他们政见相同的柳宗
元便被提拔为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
待到王叔文等人失势,柳宗元就去了永州、柳州等当时的荒凉之地做刺史。
最后因为频繁奔波,他在四十七岁时便鞠躬尽瘁。
韩愈,一个只比柳宗元早一年进士及第,却已经参加了四次科举的科考"老人"。
且和柳宗元相比,他的科举之路还不止这点困难。
贞元八年(792)他参加吏部的博学鸿词科考试,失望而归。
贞元十年(794)他再次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再度名落孙山。
贞元十一年(795)韩愈第三次参加吏部考试,依旧没能通过。
所以耗到最后,他干脆离开长安,去东都洛阳另谋出路。
在赏识他的高官的推荐下,韩愈最终以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的身份开启仕途,可起步官位低到差点"跌出"九品。
五年后,他再次参加统一考试,才终于在中央做了个国子监四门博士。
后来熬了二十余年,韩愈才成了正四品上的吏部侍郎。
这也是他仕途的巅峰。
欧阳修,北宋仁宗、英宗、神宗的三朝重臣。
天圣八年(1030),他进士及第。
据当时做主考官的晏殊解释,欧阳修之所以拿了个第十四名,是因为考官们觉得他锋芒太甚,想挫挫他的锐气。
但这次考试,其实已经是欧阳修参加过的第三次了。
后来现实也曾企图让欧阳修对它低头。
因为支持范仲淹改革,他被从中央贬到了夷陵。
但欧阳修却并未服输。
在几经起落之后,他在中央站稳了脚跟,不仅成为了文人领袖,还把从正三品的翰林学士到从二品的诸多官职都当了个七七八八。
欧阳修死后,更是被追赠为正一品的太师。
苏洵,一个算是大器晚成的清高读书人。
他"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后来又多次落榜。
至和三年(1056),已经四十八岁的他带着苏轼和苏辙兄弟俩进京应试。
因为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对他十分赏识,苏洵才在京师声名大噪,并在两年后收到宋仁宗要他去舍人院参加考试的诏书。
可也许是失望多年,或觉得家里已有儿子们光耀门楣,苏洵"佛系"地婉拒了宋仁宗的好意。
后来还是在时任同平章事的韩琦的推荐下,苏洵才直接做了秘书省试校书郎和霸州文安县主簿。
而职位高些的校书郎,也不过从八品。
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不仅在文学领域是各自开花,在政坛的起起落落中其实也都站到了高位。
我们熟悉的苏轼,虽多次被贬到惠州、儋州等地,但也是欧阳修"文人领袖"的接班人,曾做过从四品至正三品的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和礼部尚书。
他死后也被追赠了正一品的太师之职,甚至和欧阳修一样获得了"文忠"的谥号。
而苏辙,踏踏实实地做过正三品的御史中丞,后来也被追赠为太师。
论谥号,他的"文定"也离苏轼的"文忠"相差不远。
王安石,一个早期不得志,好不容易熬出头却最终黯然收场的改革名臣。
他的仕途,和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正好相对。
二苏得势时,王安石被压制。
而在他得到宋神宗支持以推行新政时,他站在正二品的参知政事的高度,将苏家兄弟贬得"一无是处"。
虽然最后王安石又因老朋友背叛而被挤出权力中心,憋屈地回家养老,但他还是在死后被追赠为正一品的太傅。
曾巩,大抵是唐宋八大家里仕途被谈论得最少的一位。
他在嘉佑二年(1057)就进士及第,且后来因为熟悉律法,为官清廉而获得好评。
但熙宁二年(1069),他因《宋英宗实录》的修撰而被贬到地方,此后十余年都没能回到中央。
直到元丰三年(1080),在前往新任职之地时途径开封,他才得到宋神宗召见并被留了下来。
因为曾巩多年清官之名在外而又精通史学,所以朝臣们大体上也待见他,让他做了个掌管太常寺和礼仪事务的史官。
元丰五年(1082),他还被提拔为正四品的中书舍人。
不过曾巩以年事已高为由婉拒了朝廷的好意。
后来,这位北宋知名清官还获得了和苏辙一样的谥号——"文定"。
所以总的来说,论仕途成就,欧阳修和苏轼全然并列,苏辙和王安石则紧随其后。
之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才能"上榜"。
差点成了正四品的曾巩在其之后。
而柳宗元位列第七,苏洵则以最"没追求"的心态"垫底"。
这个排名正和以韩愈和柳宗元开头的"唐宋八大家"之称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