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语文)必修2课件:4.11 鸿门宴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3.解多义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赔罪)
(1)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2)辞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告别)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3)故 故听之(因此)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特意)
(4)且 且为之奈何(将)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公元前 209 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 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原楚怀 王之孙为新的“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 秦联盟,命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攻打秦军,并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之”。公元前 206 年 10 月,刘邦入关,还军霸上;12 月项羽破关而入,屯军新 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前 206 年 12 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双方斗争 开始。
鸿门,位于现在西安城东临潼区新丰镇,是公元前 206 年项羽屯兵并宴 请刘邦的地方。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 206 年 12 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 行的一场藏有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 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后来人们用“鸿门 宴”指代加害客人的宴会。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5.分古今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 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变故。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两个词,现在别人。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之言。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白对照
(7)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是)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不如因善遇之(趁,趁机) (8)因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因击沛公于坐(趁、趁机)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4.辨活用 (1)沛公军.霸上(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2)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作动词,与……友善,交好) (3)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4)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5)籍.吏民(名词用作动词,登记造册) (6)日.夜.望将军至(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7)于是项伯复夜.去(名词作状语,连夜)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随从) (9)范增数目.项王(名词用作动词,使眼色) (10)刑.人如恐不胜(名词用作动词,用刀、斧等割、刺) (11)道.芷阳间行(名词用作动词,取道) (12)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飨.士卒
xiǎng
鲰.生
zōu
卮.酒
zhī
玉玦.
jué
樊哙.
kuài
瞋.目
chēn
参
参.乘 cān 人参. shēn
加点字
目眦. 彘.肩 刀俎. 靳.强 芷.阳 杯杓.
间
间.行 坊间.
读音 zì zhì zǔ jìn zhǐ s háo jiàn jiān
3.纪传体:一种史书的体裁,它最重要的特点是突出了人在历史上的地 位;以大量的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把记言和记事进一步结合起来。从体裁 的形式和结构上看,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其中, 本纪和列传是不可缺少的形式,故通称纪传体。纪传体史书的创立者是司马 迁,《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即是用纪传体写 成。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白对照
目标一了解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1.课文第一段就将双方激烈的矛盾冲突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一段写了 哪两件事?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矛盾展开,故事“开端”。第二件事“范增进 言 ”,矛 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1.从鸿门宴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刘邦和项羽的性格有什么不同?后世 不少人对项羽的最终失败表示同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从 鸿 门宴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刘邦坚决果断、善于用人,能听取 下属的意见 ,能屈能伸;项羽则是自矜功伐、刚愎自用,为人不忍,不善于听取 下 属 的意见。从文中可以看出,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 弱 点 。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破沛公军” 的 主 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耳”,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 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有着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 下 ,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 了 他 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作为楚国贵 族 的 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 毕竟为推翻暴秦做出过一定的贡献,性格上也有着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 不 玩 阴谋等,应当实事求是地对他进行评价。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1.司马迁(约前 145 或前 135—?),字子长,夏阳(今陕 西韩城南)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2.《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中国 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 3 000 多年的历史, 开创了中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和历史传记文学。全书 130 篇,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部分。刘向认为 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2.识通假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使进入,允许进入) (2)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长而细的毛)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嫌隙,隔阂)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7)不胜杯杓.(杓,同“勺”,一种酒器)
勇猛豪爽
接酒后“拜谢”,礼节尽到
粗中有细
劝刘邦“不顾细谨”及早脱身
见识过人
4.樊哙闯帐对项羽说的一番话有何特点? 提示:这 番 话说得有理有利:说秦亡教训,申怀王约束,是有理;沛公不自 王 而 待项羽来,期待“封侯之赏”,是有利。虽是指责而又寓尊崇项羽之意,使
项 羽 无言可答。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白对照
学法提示
1.明确古代史书分类,了解《史记》《资治通鉴》《左传》的不同特点 和在史学史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
2.阅读古代史传,要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区分出作者评论的成分, 分析作者评论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 法。
3.把握史传散文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的艺术特色。可以从事件叙述、 人物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概括,从总体上把握作品的艺 术特色。通过阅读掌握史传写作中选择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体会史传褒贬鲜 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色,吸收有用的表达方式。
2.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 一 件事“项伯夜访”,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 “张 良 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 归 山 ”,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莫不由此而生。 3.“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 提示:“项 王 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 起 来 ,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
第四单元 大江东去
课序 11 12 13 14
题 目 作者或出处
鸿门宴 司马迁
淝水之 战
司马光
段太尉 逸事状
柳宗元
崔杼弑 其君
《左传》
学习目标
①了解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 方法。 ②正确认识项羽、刘邦这两个历史人 物。 ①了解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②了解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①了解精心选材、多角度表现人物思 想性格的写法。 ②学习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来 体现人物的品格特征的方法。 ①了解本文叙事有条不紊的特点。 ②体会古代史官秉笔直书、以身殉道、 留信史于后世的责任感。
11 鸿门宴
焚书坑
[唐]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①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注:①祖龙,指秦始 皇。
[赏析]这首诗寓意含蓄而深刻,通篇都充满了对封建统 治者实行愚民政策的讥刺,却毫不外露。首句通过秦始 皇事与愿违的鲜明对比,从心理与现实对照的角度表 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 性命”的嘲笑;次句是从“地利不如人和”的角度抨击了 焚书坑儒是失却民心的昏愦之举;第三句主要从时间 的角度突现焚书坑儒恶果来势之迅猛;第四句则是从 反秦义军参加者并非书生的角度,进一步说明焚书坑 儒、实行封建文化专制实乃误国之策。这样,紧紧环绕 着焚书坑中的灰烬,层层剖析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主、 客观的极度矛盾,从而显示出其昏庸可笑,收到了讥刺 的最佳艺术效果。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5)幸 妇女无所幸(亲近,宠爱) 故幸来告良(幸亏、幸而) 项伯乃夜驰之来自公军(到) 为之奈何(代词,这)
(6)之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的) 珍宝尽有之(助词,衬字,无义) 使子婴为相(任,做)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替,给)
忠诚勇猛; 见识过人
因背叛被诛杀
上下同心; 团结合作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白对照
2.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 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 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被项羽消灭的,项羽又是楚王后裔,一个 “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 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暴汉 子!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白对照
3.“樊哙闯帐”一部分描写樊哙时并没有用“勇猛”“胆识过人”等词直接 赞美,而是生动具体地描摹其非同一般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动作描写精彩传
神,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请根据提示填表。 提示:
行动描写
人物性格
“侧其盾以撞”“瞋目”“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立而 饮之”“拔剑切而啖之”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白对照
2.本文虽然没有直接对刘、项两大势力的做法进行评论,但在很多地方 都有所暗示。请结合课文举例说明。
提示:①大 战 在即,而项伯却能将如此重要的军事机密透露给刘邦,这说 明项羽内部管理松散。②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示意要杀掉刘邦,而项羽默然不 应 ,说 明项羽内部事先并没有认真准备,并未达成一致意见。③最后刘邦得 以逃走,说明项羽一方谋划不够周密、细致。④宴会上刘邦与樊哙所说大同 小 异 ,刘邦给项羽和范增都带了礼物,最后又从小路安全逃走,这些都说明刘 邦 集 团内部团结并做了充分的准备。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6.明句式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判断句) (2)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3)为击破沛公军(省略句) (4)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句) (5)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 (6)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 (7)沛公安在(宾语前置句) 7.积名句 (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文白对照
目标二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运用对比展示人物个
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1.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请根据 提示填写下表。
提示:
项羽阵营
刘邦阵营
项 庄
轻易放弃
项 泄露机密, 伯 蔽护敌方
樊
各自打 算; 目标不 统一
哙
曹 无 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