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复习宝典】高考18个虚词精讲精练Ⅱ-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18个虚词精讲精练Ⅱ
七、若
【知识速递】
(一)动词
①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 "你 " "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 "你的 "。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 "这 " "这样 " "如此 "。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课堂实练】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 )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
答案:
①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②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们”
③动词,“似、好像”
④代词,“这样”“如此”⑤做定语,表领属,“你的”
⑥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固定词组】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要说那”、“像那”。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
(《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速记故事】
“若(表假设,如果)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奇哉!若(代词,此,这个)人之思,若(好像)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若(第二人称代词,你)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
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若(连词,相当于“或”)龙之一爪也。
若夫(句首发语词)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若(连词,“至”、“至于”)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八、所
【知识速递】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二)助词
1.“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
2.【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 "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课堂实练】
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
②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宋书·沈庆之传》)( )
③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
答案:
①助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②量词,多用来计算建筑物
③助词,和前面的“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
④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原因,“……的原因”“……的缘故”
⑤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靠他来、用来”
【固定词组】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人”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2.表示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速记故事】
“吾所以(……的原因(缘故))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为……所……”,表被动。
)钦。
以其所(所字结构,……的人)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用来……的方法)沽名钓誉矣。
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所字结构,……的情况)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所以(用来……的方法)教人向上者也。
九、为
【知识速递】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2.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①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课堂实练】
①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 )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
③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
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
⑤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
⑥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
答案:
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③介词,“被”
④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⑤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生时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⑥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速记故事】
“天行有常,不为(介词,因为)尧存,不为(介词,因为)桀亡。
”此为(判断词,是)至
理,当为(介词,对)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表被动,“被”
)巫所惑。
巫者,以诡为(动词,作为。
)业,其所为(动词,做。
)皆为(介词,为了)利也。
故为(介词,“当”、“等到”)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为(介词,“给”、“替”)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表反诘,“呢”)?
十、焉
【知识速递】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徐霞客游记》)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四)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
【课堂实练】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②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⑤然力足以至焉.(《游褒禅山记》)( )
⑥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
答案:
①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②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③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④代词,相当于“之”
⑤代词,相当于“之”,表处所
⑥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么”、“哪里”
【速记故事】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狭狭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未料有伏焉(兼词,“于彼”,在那里),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语气助词,表示停顿。
),死之殆尽,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焉(语气助词,不译),骄而轻敌若此,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句末语气助词,“呢”)?但以其
傲,斥焉(代词,“之”,他们),则必无颜世上矣。
十一、也
【知识速递】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过秦论》)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师说》)
【课堂实练】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
③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
⑥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
答案:
①助词,表判断和肯定
②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原因
③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感叹
④用在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
⑤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尾加强疑问语气
⑥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祈使语气
【固定词组】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速记故事】
“师道之不传也(表停顿,舒缓语气。
)久矣,汝何以能复之也(句末语助,表疑问。
)?”“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也(句末语助,表肯定。
)。
”“汝之言,金玉也(句末语助,表判断。
)。
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也(句末语助,表感叹。
)哉!”
十二、以
【知识速递】
(一)动词
1.以为,认为。
①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
(二)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①逆以煎我怀。
(《孔雀东南飞》)②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三)名词。
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四)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五)介词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3.引进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六)连词,相当于“而”。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引壶觞以自酌。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表示目的关系,可译“而”“来””用来”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课堂实练】
①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 )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
③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
④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⑤以.乱易整,不武(《左传·僖公三十年》)( )
⑥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
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
答案:
①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来”
②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
③介词,因
④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
⑤介词,用
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
⑦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⑧介词,表示“在”
【固定词组】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以为:把它设为。
)
【以是】【是以】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速记故事】
“秉烛夜游,实有以(名词,原因)也。
”若以(动词,认为)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介词,凭借)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以(介词,把)书卷为伴,弃险以(连
词,并列)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连词,表修辞)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连词,表修辞)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连词,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介词,把)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介词,因为)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介词,因为)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以(介词,在)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介词,和)权贵交。
以(助词,表界限或范围)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动词,用)”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