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绪论 (1)
一、选题依据 (1)
二、选题意义 (1)
三、研究综述 (3)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5)
第一章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7)
第一节思想渊源 (7)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 (7)
二、接触新思潮 (9)
三、留学欧洲,学习西方学术 (11)
第二节史学研究与教学实践 (13)
一、任教中大、北大 (13)
二、长期主持历史语言研究所 (15)
三、出任北大、台大校长 (17)
第二章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的内涵 (22)
第一节历史教育的内容、目的及功能 (22)
一、历史教育的内容 (22)
二、历史教育的目的 (23)
三、历史教育的功能 (26)
第二节历史教学方法论 (29)
一、重视史料的作用 (29)
二、实施个性化教学 (32)
第三节历史教材观 (35)
一、重视构建教材体例 (35)
二、合理取舍教材内容 (37)
三、选取合适辅助教材 (39)
一、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41)
二、规范学生选拔制度 (44)
三、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46)
第三章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评析 (49)
第一节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的特点 (49)
一、强调爱国主义教育 (49)
二、与史学研究理论同中有异 (51)
三、对传统文化既有批判也有继承 (52)
第二节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54)
一、对高校历史教学的启示 (54)
二、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56)
结语 (59)
参考文献 (60)
后记 (63)
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研究绪论
绪论
一、选题依据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史,是一部激流涌动、波澜壮阔的文化教育交流碰撞史。

在这样一个颠沛动荡的历史时期,依然涌现出了一大批坚定、执着的教育家,各种教育流派、教育思潮交相辉映。

傅斯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袁伟时先生在《傅斯年其人其文》中提到:“研究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术史、史学史、教育史、学生运动史和政治史,他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

”1
傅斯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55年的生命历程中,他几乎一生都不曾离开学校。

傅斯年并没有系统详细地阐述过自己在历史教育方面的思想观念,但通过他的教育实践和学术研究活动,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他的历史教育思想,比如他对于历史教学的价值、目的、方法,历史教材的编纂等都有着深刻的见解。

虽然当今国情与傅斯年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的历史教育思想对于解决当今历史教育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仍然具有借鉴意义,这也是今天我们系统整理、论述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目前,对于傅斯年的史学思想、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繁多,但他的历史教育思想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本文拟结合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分析归纳法等方法,系统分析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希望能获取一些对当今历史教育的启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有利于更深入地解读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师,傅斯年不仅凭借其在学术思想、古史研究方面的独到见解、振聋发馈的“史学便是史料学”的开辟型论断而蜚声海外,其卓越的教育思想、锐意进取的教育实践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傅斯年的史学思想、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繁多,关于他的历史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却不多,傅斯年对历史教育的贡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袁伟时:《傅斯年其人其文》,《南方周末》,2004年2月26日。

绪论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研究因此本文将历史教育作为基点和切入点,以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为中心和主要脉络,以期深入发掘傅斯年在历史教育中的地位和重要贡献,从而使傅斯年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研究进一步发展。

2、适应历史课程进一步改革的要求
当今的历史教育正处在不断的改革和发展之中,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考验和困惑。

将史学研究与教育学研究相联系,能够给历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傅斯年经过长期的历史研究和教学实践,在很多方面都提出了精到的见解。

研究傅斯年的历史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学、大学历史教育乃至对整个教育改革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3、有利于全面理解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
研究傅斯年的历史教育思想,可以在学习他如何科学地、创造性地传承蔡元培、蒋梦麟、胡适等近现代教育领域中的北斗泰山级学者杰出教育思想的同时,也能够从侧面对其教育思想的脉络、来源、精髓、实质做一个比较全面的理解,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之功效。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1、对于历史教学论的研究、历史教科书的编纂等有借鉴作用
傅斯年认为历史教育的价值重在启发民族意识,他对历史教学的目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等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多观点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于当前历史教育改革、新版《历史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学和大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讨以及历史教科书的编纂等各方面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2、对于历史教师有启发意义
傅斯年一生学贯中西,并且与教育事业紧密相连。

他自己编写上课讲义、尽力帮助家境贫寒的学生,重视选拔人才。

不论是在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台湾大学,还是在他所创立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都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研究优秀史学工作者和教育家,学习前辈学者身上的良好品质和优秀经验,能够帮助历史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改进当今的教学方式。

傅斯年的历史教育思想,对于当今历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师德素养等方面都有启发、借鉴的意义。

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研究绪论
三、研究综述
(一)已有研究成果
1、傅斯年史学思想研究现状
自傅斯年去世后,虽然对傅斯年各类思想的研究还尚未开始,但这时期纪念他的文章及傅斯年文集等的出版,为后续开展的傅斯年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有关傅斯年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李泉的《傅斯年学术思想评传》1一书,对傅斯年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梳理和论述,对傅斯年的学术地位和贡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还对傅斯年与同时代其他著名学者之间的学术交往进行了论析。

何兹全的《傅斯年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2一文,对傅斯年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进行了全面论述,同时又对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的观点进行了批评。

徐晓旭、朱丹彤的《论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3一文,对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的理论来源、价值及其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程鹏宇的《傅斯年史学本体论思想探析》4一文,对傅斯年史学本体论思想及其学术意义进行了具体论述和反思。

黄红的《为中国寻找现代认同——傅斯年史学思想的价值追求》5一文,认为傅斯年的史学主张和治学路向之间贯穿着寻求历史与价值的统一和传统与现代的联结两个主题。

此外刘进全的硕士论文《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6系统介绍了傅斯年史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及历史研究方法,对傅斯年史学思想的评价这三部分的内容。

詹红的硕士论文《傅斯年思想研究 ——从观念史的角度分析》7通过对比兰克史学与傅斯年史学的异同、傅斯年史学主张与实证主义史学的异同、傅斯年不同时期对学术与政治关系的不同态度,认为傅斯年的史学思想与兰克史学思想相处甚远,其史学思想被片面理解。

2、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现状
马亮宽撰写的《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8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傅斯年教育思想及其实践的学术专著。

该书不仅对傅斯年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进行了系统论述,而且对影响傅斯年献身教育、走向科学和教育救国的因素进行了透彻论证。

张振有的《傅斯
1李泉:《傅斯年学术思想评述》,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

2何兹全:《傅斯年史学思想和史学著作》,《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3徐晓旭、朱丹彤:《论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人文杂志》,2003年第2期。

4程鹏宇:《傅斯年史学本体论思想探析》,《武陵学刊》,2011年第5期。

5黄红:《为中国寻找现代认同——傅斯年史学思想的价值追求》,《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第9期。

6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硕士学位论文,江西师范大学,2010。

7詹红:《傅斯年思想研究——从观念史的角度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3。

8马亮宽:《傅斯年教育思想研究》,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绪论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研究年教育平等思想初探》1主要介绍了傅斯年教育平等思想的形成、内涵、措施和评价。

刘东方的《论傅斯年的中西教育观》2主要从教育宗旨、教育机制和教育内容三方面探讨了傅斯年的中西教育观。

除了上述这些有关傅斯年教育思想的各类研究,还有很多论文关注到了傅斯年高等教育思想,主要有欧阳哲生的《傅斯年与北京大学》3一文,就傅斯年与北大的关系,以及傅斯年在北大建设中的贡献进行了论述。

夏明亮的《傅斯年与台湾大学》4,主要论述了傅斯年在台湾大学任校长期间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

左玉河的《傅斯年的大学理念及大学研究所构想》5,主要对傅斯年的大学理念、讲座制度及研究所构想进行了论述。

张红梅的《傅斯年在台湾的教育管理思想初探》6和陈惠惠的《傅斯年与研究性大学之构建》7,则分别对傅斯年在台湾大学校长任内的教育管理思想以及所提出的建设研究性大学的设想进行了论述。

张子秋的《傅斯年高等教育思想研究》8和李萌的《傅斯年大学教育思想研究》9两篇硕士论文则分别对傅斯年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作出了评价。

3、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研究现状
关于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研究的论文只有何成刚的《傅斯年学校历史教育思想初探》10和高思超、乔金蓉的《傅斯年历史教育观初探》11,前者主要探讨的是傅斯年《闲谈历史教科书》一文中所体现的学校历史教育思想,后者主要从历史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历史教科书、历史辅助用书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傅斯年对中学历史教育的一些独创性观点。

(二)已有研究不足之处
学术界对于傅斯年的研究虽然扩展到其思想和实践的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后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仍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

第一,关于傅斯年教
1张振有:《傅斯年教育平等思想初探》,《科教文汇》,2007年第12期。

2刘东方:《论傅斯年的中西教育观》,《教育探索》,2004年第4期。

3欧阳哲生:《傅斯年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4夏明亮:《傅斯年与台湾大学》,《文史月刊》,2004年第1期。

5左玉河:《傅斯年的大学理念及大学研究所构想》,《安徽史学》,2011年第2期。

6张红梅:《傅斯年在台湾的教育管理思想初探》,《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7陈惠惠:《傅斯年与研究性大学之构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8张子秋:《傅斯年高等教育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9。

9李萌:《傅斯年大学教育思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9。

10何成刚:《傅斯年学校历史教育思想初探》,《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第7期。

11高思超、乔金蓉:《傅斯年历史教育观初探》,《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8年第4期。

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研究绪论育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思想方面,着重研究傅斯年作为高校校长的办学和管理思想,很少将傅斯年作为教师的教育实践经历与其教育思想相结合。

第二,对于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的研究很少,傅斯年对历史教育的贡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傅斯年在历史教育中的贡献和地位有待进一步发掘。

第三,对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依据是其《闲谈历史教科书》和《论学校读经》这两篇文章,材料比较单一,缺乏对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的整体、系统的分析。

第四,关于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的文章仅仅就其思想本身进行论述,很少考虑他的思想渊源和实践背景。

第五,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历史教育改革、中学和大学历史教学的现实启示和借鉴方面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收集和整理傅斯年本人的著作、书信、传记,时人回忆录,大陆和台湾学者有关傅斯年的研究论著等,并借助数字图书馆以及各种网络搜索引擎,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得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总结、归纳和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

2、分析归纳法:在充分收集和占有大量资料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力求做到研究的客观、公正、严谨,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判断、分析、推理、综合等逻辑分析的方法,还原历史真实,获得启示。

(二)研究思路
1、阅读傅斯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史学方法导论》、《教育改革中几个具体事件》、《几个教育的理想》等关于史学和教育学的著作,对他的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有较为整体全面的理解。

2、搜集、阅读《傅斯年遗札》、《闲谈历史教科书》、《论学校读经》等著作,归纳梳理傅斯年的历史教育思想。

3、通过阅读相关研究材料,结合本人的教育实践,分析目前历史教育的现状,找出存在的不足。

4、结合上述研究,以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为依据,分析其对当今历史教育的启示,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绪论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研究
五、创新与不足
1、主要创新之处:目前学术界对于傅斯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史学思想、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等方面,但对他的历史教育思想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数不多的几篇关于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研究的文章也只是论述其在几篇文章中体现所的历史教育思想。

本文将结合傅斯年的教育实践对其历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

2、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对于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方面的论述内容较少,观点也较零散和浅显,不成系统,还需进一步改进。

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研究第一章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第一章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形成渊源和发展过程,自小他便树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在求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对新思潮还是西方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理解。

留学归国后,傅斯年正式开始了教学生涯,他先后曾在中山、北大等几所高校中担任教学与行政工作,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只有深入了解傅斯年的生平经历与教学实践,才能全面把握傅斯年的历史教育思想。

第一节思想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
1、出身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傅斯年,字孟真,1896年3月26日出生于山东聊城。

他的家世是典型的书香门第,破落的官宦世家,傅斯年在家乡度过了幼年和少年时期。

这一时期他的生活和教育环境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这在他的人格培养和历史教育思想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傅斯年的家乡聊城,儒家文化十分发达,儒学得到了广泛传播。

明清时期,甚至成为鲁西“八股文化”的中心,孕育和培养出了众多书香官宦世家。

“传统史书将明清时期聊城的世家大族归纳为‘八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任、邓、朱、傅、耿、杨诸家。

”1其中傅斯年所出身的傅氏便是聊城的名门望族之一。

傅斯年的七世祖先傅以渐,是清王朝第一位状元,自傅以渐以后,傅氏成为典型的官宦世家。

傅斯年的曾祖父傅继勋,官至安徽布政使。

傅继勋的第三子、傅斯年的祖父傅淦,博闻强识,精通诗文、书法、绘画和医道,但他生性淡泊,无意仕途,又不善理财,无固定收入。

三个儿子相继出生后 ,开销与日俱增,入不敷出,家境日趋衰落。

傅斯年的父亲傅旭安,自幼勤学苦读,因家世没落,没有入仕,而是靠束脩维持生计。

傅旭安为师,不仅学识渊博,教学有方,而且极力帮扶家境贫困的学生,因此备受学生尊敬。

但不幸中年病逝,年仅39岁。

傅斯年出生后,傅淦格外高兴,从此他不再远游,等到傅斯年三四岁时,就开始1马亮宽,李泉:《傅斯年传》,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年,第3页。

第一章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傅斯年历史教育思想研究教其看书识字,接受启蒙教育,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

傅斯年的同学聂湘溪曾这样介绍傅淦对傅斯年的培养:“孟真四岁即和其祖父同床共寝,每到破晓,尚未起床,便口授以历史故事,从盘古开天辟地,系统地讲到明朝,历时四年,一部二十四史就口授完毕,在他幼小心灵里就埋下了研究历史的兴趣,其后能成为历史学家,委以历史研究所所长的职务而有成就,是与其家学渊源分不开的。

”1
傅斯年不满5岁便被祖父送进私塾,每天放学后,则由祖父在家督导,不准他有丝毫松懈和倦怠。

傅斯年九岁时父亲傅旭安就去世了,而傅淦日益年迈,便将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两个年幼的孙子身上,因此对他们的管教格外严厉。

傅斯年11岁时,就已经读完了十三经,为他日后深厚的国学功底打下了坚实基础。

祖父的教导对傅斯年一生影响极大。

傅斯年成年后曾对弟弟傅斯岩说:“祖父生前所教我兄弟的,尽是忠孝节义,从未灌输丝毫不洁不正的思想。

我兄弟得有今日,都是祖父所赐。

”2对傅斯年产生巨大影响的另一位亲人就是傅斯年的母亲。

傅母姓李,出生于地主家庭,虽不曾接受系统教育,但温良贤淑,勤俭持家。

傅旭安病逝后,李夫人严格督促傅斯年兄弟二人读书,无论家境有多困难也凭一己之力承担。

李夫人娘家在乡村,傅斯年有时到外祖母家小住,对于贫困的农村生活也有深刻的体验和了解。

十几年后,他依据这个时期的观察和了解撰写了《山东底一部分的农民状况大略记》一文,并且在文末说道:“一切社会都受运河和八股文化的影响,农民的思想也不免如此流露。

沿运河皆这样,不止聊城。

沿运河的农民,远不如去运河远的。

现在经济上的状况一落千丈了,只有当时造成的恶根性存着,妨害生活的发展。

”傅斯年儿时对于乡村贫苦生活的了解和感悟也成为了他教育思想的渊源之一。

2、私塾学堂,国学奠基
聊城是鲁西八股文化的中心,直到清末,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做法依旧备受推崇,因此这个地区的士人特别重视儒家经典的记诵和八股文的写作。

190l年,慈禧太后下诏变法,开始实行清末新政,废除科举考试制度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9月,清政府即命各级书院进行改革,实行新式教育,不久东昌府和聊城县也随之受到影响。

1905年,傅淦顺应时代潮流,让傅斯年进入东昌府立高等小学堂就读。

当时的所谓新式学
1李裕桓:《聂湘溪谈傅斯年》,《联合周报》,1990年12月24日。

2傅乐成:《时代追忆论文集》,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第124页。

堂虽开设有算术、地理等新课程,但并未摆脱中国传统教育,依旧重视儒家经典的学习。

傅斯年后来回忆说:“清末,一面在那里办新学,一面在那里读经……上者剽窃乾嘉,下者死守高头讲章,一如八股时,那时学堂读经的笑话真正成千成万。

少年学生上此课时,如做梦一般。

”1
傅斯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文化的教育,对他的成长也产生了复杂影响,积极影响是奠定了扎实的国学基础;消极影响是在儿童时期没有机会接触近代科学知识和新思想,这制约了他知识结构的全面发展。

正如他所说“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不欺暗室’,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

”2他成年后坚决反对中学生读经也与这段经历颇有关系。

傅斯年从5岁进入私塾到13岁离开聊城的这8年间,他的学习成绩始终是最好的。

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从小在祖父和母亲的严格管教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勤学好问,能专注于自己的学业之中,不光使他在同学中名列前茅,而且对他在之后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裨益良多。

这个时期奠定了他在传统国学方面的深厚功底,以至于他后来从事教育和学术工作,对古籍的熟悉程度使所有学生和同事无比惊羡。

傅斯年虽出生在官宦世家,但他的家族已经落没,经济上已经到了温饱难求的穷困境地。

这使得傅斯年不仅没有 传统世族子弟的纨绔作风,反而备尝下层贫困人民的艰辛。

他曾多次叙述自己早年的生活,如:“我出身于士族的贫家,因为极穷,所以知道生活的艰苦。

” 3他一生痛恨贪官污吏,批判社会不公和各种奢侈腐败现象,心系天下,忧国忧民。

更重要的是,他对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怀有深切的同情心,千方百计为贫穷学生争取福利救济,以使学生不因经济问题而失去学习机会,这些观念的形成,与他早年贫困的生活境遇息息相关。

二、接触新思潮
1、天津求学,初涉新学
1908年傅斯年跟随父亲傅旭安的学生侯延塽离开家乡,来到天津求学,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转机。

侯延塽幼时酷爱读书,但家境贫寒,只能到一家商店当学徒,后来在傅旭安的帮助下获得了进入龙山书院读书的机会。

他考取功名后回家乡省
1傅斯年:《论学校读经》,《傅斯年全集》卷5,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5页。

2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先生之风格》,《傅斯年全集》卷5,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90页。

3傅斯年:《中国学校制度之批评》,《傅斯年全集》卷5,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9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