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公需科目《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建设》考试试卷3354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公需科目《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建设》测试试卷
考生姓名:漆学东测试科目:2013年公需科目《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建设》测试时间:2013/8/2 13:41:24 测试成绩:93分(合格分数:60分)
说明:
回答正确的题目显示为“蓝色”,错误显示为“红色”。
答案选项中“已勾选”的为考生的回答,“紫色”标识的选项为标准答案。
一、判断题(每题1.5分)
1.职业道德首先要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 )
正确
错误
2.道德范畴的涵义只能从广义上说
正确
错误
3.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和病人、社会及医务人员间关系的总和。
正确
错误
4.明礼是公民最基本的道德意识和义务底线
正确
错误
5.因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承担第一责任,所以会计人员对本单位会计信息失真没有责任
正确
错误
6.在医学实践中,不伤害就是指在诊治过程中不使病人的身体受到损伤。
正确
错误
7.系统思维或者说是系统的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要有世界眼光、全局意识,不能整天在局部的小圈子里打转。
正确
错误
8.进入21世纪,知识智慧加上创造性思维上升到第一位,代替了资本的力量,人们逐渐认识到,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的疆域,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
正确
错误
9.统计工作者应该深入基层,贴近现实,瞄准社会热点问题,积极主动反映社会各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主动拓宽统计服务的领域。
正确
错误
10.在医学实践中,不伤害就是指在诊治过程中不使病人的身体受到损伤
正确
错误
11.知识经济对组织结构的要求是组织结构趋向层次化。
正确
错误
12.对我国职业道德的建设现状而言,颇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职业道德的“爬坡论”和“滑坡论”
正确
错误
13.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正确
错误
1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囊括了职业道德的荣辱观念
正确
错误
15.科学领域的职业道德核心就是科研工作者的学术道德。
正确
错误
16.学生是教师的劳动对象,也是劳动成果的体现者
正确
错误
17.创新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结果。
正确
错误
18.道德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
正确
错误
19.“信息经济”是由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提出的
正确
错误
20.金字塔组织不包括网络型组织
正确
错误
二、单项选择(每题1分)
21.( )等发达国家的科技投入年增长率均在4%以下
A、中国、韩国、中国台北
B、美国、英国、德国
C、新加波、加拿大、德国
D、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
22.前瞻性思维的实质是对事物的( )
A、定位
B、定向
C、预见性和洞察力
D、幻想和怀疑
23.根据各产业对资本、劳动和技术的不同依赖程度,将其划分为( )
A、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
C、劳动松散型产业,资本松散型产业和技术松散型产业
D、劳动松散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4.知识对创新的作用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在于知识的数量
B、更重要在于知识的组织结构
C、在于知识的深度和宽度
D、不在乎已有知识和成果
25.培养人们独立思考能力要( )
A、抱着绝对相信的学习态度
B、不盲目迷信权威
C、可尽信书上所言
D、不啃书本
26.管理的实质在于( )
A、计划
B、资本
C、设备
D、创新
27.下列不属于管理创新的基本内容是( )
A、技术创新
B、制度创新
C、文件创新
D、组织创新
28.( )带动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
A、市场创新
B、企业创新
C、科技创新
D、管理创新
29.下列不属于发散思维的特点是( )
A、权威性
B、流畅性
C、变通性
D、精致性
30.市场管理创新是指( )
A、工商所管理
B、社区市场管理
C、超市管理
D、对各类市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市场利益最大化的创新活动
31.自主创新必须( )先行
A、资金
B、设备
C、理念
D、“粮草”
32.强化职业责任是()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
A、团结协作
B、诚实守信
C、爱岗敬业
D、勤劳节俭
33.道德以一种特定形式调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的总和以及和此相应的行动
A、自然精神
B、职业精神
C、行为规范
D、政治立场
34.办事公道是指职业人员在进行职业活动时要做到()
A、原则至上,不徇私情,举贤任能,不避亲疏
B、奉献社会,襟怀坦荡,待人热情,勤俭持家
C、牺牲自我,助人为乐,邻里和睦,正大光明
D、支持真理,公私分明,公平公正,光明磊落
35.( )是衡量教育工作者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
A、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B、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C、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D、团结互助,协同施教
36.企业创新的目标是( )
A、塑造企业形象
B、提高企业产值
C、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D、满足消费者需要
37.第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商业、脑力和体力的分工,使职业道德完全形成。
( )
A、一
B、二
C、三
D、四
38.科学精神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的核心是()
A、创新创造,和谐发展
B、和谐发展,创新创造
C、求善求美,求真求实
D、求真求实,求善求美
39.科学精神和()是个人素质的“两轮”。
()
A、自然精神
B、职业精神
C、人文精神
D、道德情操
40.胡锦涛2004年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们党80多年的历程充分说明,( )是党的活力之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A)求真务实
B)有效监督
C)依靠人民
D)理论创新
41.古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善成德”说的是()
A、公民个人品德具有认知和实践的一致性。
B、公民个人品德的养成具有日积月累的过程
C、公民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种意志的行动
D、公民个人品德的养成具有社会性
42.雷锋、焦裕禄、欧阳海、王进喜、孔繁森等一大批先进人物,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光辉楷模,他们的言行说明了()
A、公民个人品德具有认知和实践的一致性
B、公民个人品德的养成具有日积月累的过程
C、公民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种意志的行动
D、公民个人品德的养成具有社会性
43.张海迪被誉为世纪之交的青年楷模,她的事迹说明了()
A、公民个人品德具有认知和实践的一致性
B、公民个人品德的养成具有日积月累的过程
C、公民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种意志的行动
D、公民个人品德的养成具有社会性
44.古有孟母择邻而居,今有学生择校而习,反映了()
A、公民个人品德具有认知和实践的一致性
B、公民个人品德的养成具有日积月累的过程
C、公民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种意志的行动
D、公民个人品德的养成具有社会性
45.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说的是真正的()是使个人既可以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和思想,同时还能够保持整体和团队的融洽和和谐
A、亲和力
B、认同感
C、同一性
D、感知力
46.组织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从()来约束组织领导者及其从业者的行为
A、伦理角度
B、纪律角度
C、法律角度
D、道德角度
47.员工对组织的认同仅仅是构建组织文化力的基础层面,()才是组织文化力的支柱力量
A、职业良知
B、职业道德
C、职业形象
D、职业精神
48.团队职业道德在组织文化力建设过程中的支柱作用在于联结从业者个人的文化特征来形成团队文化,然后进一步将各个团队文化融合成()
A、组织文化力
B、团队文化
C、职业道德
D、团队道德
49.实践证明,组织的快速发展和高素质、高质量人才队伍和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密不可分,组织应将对从业者()的培训作为进行知识管理的关键战略之一
A、职业道德
B、爱岗敬业
C、业务能力
D、知识储备
50.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道德实践通常应该是()被全体社会成员实践,美德被多数社会成员实践,尚德由少数社会成员实践,由此形成道德实践的金字塔结构,构成文明和谐社会稳定的道德基础。
A、常德
B、美德
C、尚德
D、大德
51.可以说,和职业道德建设有着相互倚靠、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需要职业道德并能够促进职业道德建设,而职业道德本身是德治基础。
A、德法并重
B、依法治国
C、以德治国
D、法治国家
52.专业技术人才需要遵循的诚信原则就是在自身的职业行为中,不出现()行为,做到诚实、守信用。
A、职业道德失范
B、不文明
C、责任意识淡漠
D、言行分裂
53.能够有效把握()的专业技术人才无疑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发挥其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A、自律原则
B、自学原则
C、自修原则
D、自省原则
54.政府,作为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者,是打造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职业道德宏观环境主要角色,完善和职业道德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无疑是打造适合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的第一步
A、宏观政策环境
B、职业道德环境
C、外部环境
D、法制环境
55.企业,作为专业技术人才主要的承载体,其重点在于打造适合专业技术人才发展的()
A、企业环境
B、职业道德环境
C、外部环境
D、法制环境
56.熊彼得是第一个认识到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创新概念的学者,他分析了()如何作用并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A、技术创新
B、科技创新
C、管理创新
D、观念创新
57.英国SUSSEX大学名誉教授克里斯托夫弗里曼在充分吸收各学派对创新研究的基础上,于1987年首次提出了()的概念
A、创新体系
B、国家创新体系
C、技术创新体系
D、国家创新
58.专业技术人才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者于一身,其中,()是最重要的特质。
A、创新思维
B、创新精神
C、创新能力
D、创新意识
59.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特征在于具有强烈的探究未知知识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创造意识、超越意识、进取意识,并有良好的(),而这些正是构建创新型四川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A、科学人文素养
B、科学素养
C、人文素养
D、道德素养
60.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就是要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A、科学精神
B、人文精神
C、道德素质
D、责任意识
三、多项选择(每题2分)
61.逐步建立起科技信用制度,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可以( )
A、提高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水平
B、提高科技资源分配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C、简化科技计划管理
D、降低管理总成本
62.新世纪人类要面对的科技伦理突出问题主要是( )
A、生态伦理问题
B、生命伦理问题
C、网络伦理问题
D、政治伦理问题
63.全方位管理创新包含以下内容()
A、全球化的“现代意识管理”
B、创新化的“技术开发管理”
C、知识化的“智能成本管理”
D、竞争化的“人才激励管理”
64.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的原则包括()个方面
A.系统性原则
B.实践性原则
C.开放性原则
D.行业性原则
65.下列说法中,和提升个人职业道德有关的观点是()
A.舟必漏而后入水,土必湿而后生苔
B.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C.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D.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66.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A.产生和发展的时期不同。
B.依靠的力量不同。
C.作用的范围不同。
D.影响不一样。
67.()的共同作用在于促进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强化组织竞争力的组织文化力。
A、职业道德
B、组织品牌
C、团队文化
D、职业形象
68.可以说,()地理解和解决面临的问题并改进事物或创造新事物是古人对创新的一种理解。
A、快速
B、灵活
C、正确
D、全面
69.我国自80年代以来,在()等方面都有了深入研究,产生了创新型组织、集成创新、合作创新等一批创新理论。
A、创新主体
B、创新要素
C、创新方法
D、创新过程
70.创新集群是由基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等组成的能通过畅通渠道聚集、开发、利用地域内外的各类创新资源、不断向外转移高新技术和推出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网络系统,是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资本、吸引创新人才的有效组织形态和空间形态。
A、企业
B、大学
C、研究机构
D、专业科技服务机构
71.创新集群是由基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专业科技服务机构等组成的能通过畅通渠道()地域内外的各类创新资源,不断向外转移高新技术和推出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网络系统,是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资本、吸引创新人才的有效组织形态和空间形态。
A、聚集
B、开发
C、利用
D、挖掘
72.创新集群是由基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专业科技服务机构等组成的能通过畅通渠道聚集、开发、利用地域内外的各类创新资源、不断向外转移高新技术和推出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网络系统,是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资本、吸引创新人才的有效()。
A、管理形态
B、组织形态
C、空间形态
D、创新形式
73.《四川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强调指出,规划期间四川将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专业技术人才选拔标准,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A、科学化
B、社会化
C、规范化
D、常态化
74.《四川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强调指出,规
划期间四川将依托国家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立()的多元培养模式,以事业感召、培养、造就人才。
A、“人才+基地”
B、“人才+股权”
C、“人才+项目”
D、“人才+基地+项目”
75.《四川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强调指出,规划期间四川将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人才和创新要素以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方式合理流动。
A、优秀人才
B、创新要素
C、创新人才
D、优秀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