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2认识几分之几苏教版(202107141341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几分之几第课时总第课时教课目的:
1.使学生经过实质操作、沟通,联系已有基础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几,能联系实质说明几分之几的含义;知道一个分数里有几个几分之一,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几分之几,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同分母的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与
别人沟通自己的想法。
3.领会分数来自生活实质的需要,认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大概
历程,感觉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课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教课难点: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能自己创建出几分之几的分数。
教课准备:课件
教课过程:
一、激活旧知。
(时间: 2 分钟)
1111
1.读一读: 2 、7、5、9。
今日呀!有几位分数朋友想到我们班来做客,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出示:分数卡片,指名读。
2.认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几分之一。
今日就要依据几分之一的知识,认识新的分数几分之几。
(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二、自主建构。
(时间: 18 分钟)
1.认识四分之几。
(1)自学。
出示例 3。
导入:同学们会折纸,会涂色吗?环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采集学生各样涂法。
导学单(时间 5 分钟)
1.折一折: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相同大的 4 份。
2.涂一涂:用不一样颜色的彩笔涂出此中的 1 份或几份。
1
3.说一说:你涂了 4 份中的几份,有几个4,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导学重点:
正方形纸均匀分红 4 份,这样的几分就有几个四分之一,也就是四分之几。
(2)小组沟通。
沟通内容
1.你们都是均匀分红了几份?哪位同学的涂色部分是 1 份的?先和大家沟通一下。
2.除了涂出1的,还有不一样的涂法吗?你涂
了 4 份中的几份,有几个4
1
4 ,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没有涂色的部分又是这张纸的几分
之几?回首我们上边折、涂和认识每个分数的过程,你知道了什么?
(3)全班沟通。
依据几种涂色的状况,赐予适合评论。
2.认识几分之几。
同桌按两行分别相互说一说涂色部分各表示多少个几分之一,再独立填写分数。
3.比较分数大小。
出示例 4。
(1)把两张相同大的纸均匀分红 8份,一张纸把此中的 3份涂上颜色,另一张把此中的 5份涂上颜色。
导学重点:分母都是 8,如何很快看出分数的大小。
(2)自学。
导学单(时间 5 分钟)
(1)1张8份涂了此中的 3份的, 1张8份涂了此中的 5份,请大家想想:涂色部分分别能够用哪个分数来表示?
(2)这两个分数哪个大?哪个小?你是如何想的?
(3)小组沟通。
分母相同,分子小分数就小,分子大分数就大。
(4)全班沟通。
师出示方才两张相同大小的纸片,都均匀分红了 4份,1张涂了此中的1份, 1张涂了此中的 3份,再请学生比较从中发现规律。
三、内化练习。
(时间: 13 分钟)
【基本练习】
1.达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达成,集体校正。
谈谈是怎么想的。
选择两个分数,追问:这个图形被均匀分红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样的几分?几分之几里面有多少个几分之一?
2.达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达成,集体校正。
谈谈是怎么算的。
317
追问:10里有几个10?10里有 7个几分之一?
3.达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达成,集体校正。
指名说是怎么想的。
点拨:分母是几,就表示每一份是几分之一;分子是几,就知道它有几个几分之一。
4.达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4题。
学生独立达成,集体校正。
指名说是怎么想的。
5.达成书上“想想做做”的第5题。
学生独立达成,集体校正。
指名说是怎么想的。
第 5 题重点指引学生认识到:要知道“谁吃得多些”,只需比较八分之一与八分之三的大小就能够了。
【拓展练习】
1.看一看生活中的分数。
一个轮胎,均匀分红 5个格子,取此中的 4份,就是这个轮胎的 ()。
一朵花均匀分红 5个花瓣,此中 2瓣占()。
2.下边图形能用分数表示吗?假如不可以,你能想方法把它变为几分之
几吗?
【创编练习】
小胖、小丁、小兰家各买了一个相同大的西瓜。
1
小胖说:我吃了我家西瓜的7 。
3
小丁说:我吃了我家西瓜的 5 。
1
小兰说:我吃了我家西瓜的 5 。
谁吃的西瓜最多,谁吃的西瓜最少,为何?
四、课作。
(时间: 7 分钟)
【基础题】《增补习题》第80、81 页第 2~7 题。
帮助学困生,采集典型错例,讲评时所用。
→校正作业,剖析典型错例,统计正确率,错误的校正。
全对的做“提高题”。
【提升题】
“师”之观点,大概是从先秦期间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
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
“师”之含义,此刻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
教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专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不是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问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先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纪的限制,老小皆可合用。
只
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自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不过“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
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 ,但其不必定是知识的流传者。
今日看来,“教师”的必需条件不但是拥有知识,更重于流传知识。
已知甲绳
的长度是乙绳长度的1
,则乙绳的长度是甲绳长度的()倍。
6
(请绘图表示。
)
与此刻“教师”一称最靠近的“老师”观点,最早也要追忆至宋元期间。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期间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朝称主考官也为“老师” ,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此刻领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拥有资历和学问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异。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余官员相同依法律委任,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
五、家作。
1.《课课练》第68 页第 1~7 题。
照本宣科是一种传统的教课方式,在我国有悠长的历史。
但跟着素质教育的展开 ,照本宣科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挡学生能力发展的教课方式 ,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 ,老师们又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
养呕心沥血。
其实 ,只需应用适合 ,“照本宣科”与提升学生素质其实不矛盾。
相反 ,它正是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2.阅读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