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话说中学老师与大学教授-范文word版 (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话说中学老师与大学教授
○大学教授谈起中学教育改革很轻松,很潇洒,很有思想见地。
中学老师听下
来最初的感觉是很振奋,很新鲜,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但时间一长,发觉
不对,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于是颇有微词,大学教师是理想主义者,中学
教师是现实主义者,要面对中考、高考,谁都不能拿学生的前途开玩笑。
●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学教育改革也不例外。
别说大学教授,就
是不搞教育的人,说起中学教育改革来也是头头是道。
大学教授居高临下,似
乎把中学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于是建议就来了,理论也出来了。
至于这些建议和理论能否在现实中实现,那是中学教师的事情。
在中学教育改
革面前,大学教授是指挥家,中学教师是实干家(确切地说是实践者)。
这就
好比军事理论家和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的司令员,司令员是不会拿士兵的生命开
玩笑的。
司令员按照军事理论家的理论去指挥战斗,结果呢?失败了。
谁来负责?绝对不是军事理论家,而是司令员。
是不是我们因此就不需要理论家的理
论了呢?肯定不是。
司令员指挥作战不仅需要理论家的理论,更需要根据实际
情况来做战斗决策和指挥。
中学教师当然也需要大学教授的理论,但如果一味
照搬,失败是理所当然的。
○教授们的长处似乎很明确,理论视野开阔,他们总在忙于建立学科体系,出
一本本砖头大小的著作,是他们努力的目标,因此他们多数人无暇也不屑于到
中学去实际研究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
●没有理论著作,大学教授就不是教授了,而是教师了。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中
学教师就不能出理论,但事实上,中学教师能拿出理论著作的确实不多。
理论
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得以检验。
你说“他们多数人无暇也不屑于
到中学去实际研究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可能“多数人”会不高兴。
○教授们的研究方法是理论的而非行动的,他们的逻辑思维是演绎的而非归纳的。
当然也有些中学教师因此得出极端的结论,大学教授是发射空对空导弹,
虽有高度,但对地面一线教师毫无用处。
●是理论的而非行动的,这种说法确切吗?至于演绎和归纳,这是两种不同的
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两者是不可或缺的。
最初的理论
往往是从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而后用于指导实践。
我说的是最初。
社会发展到
今天,很多理论是在归纳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也有很多理论是先演绎出来再
去实践中检验的。
那些“极端结论”确实极端,既然是发射导弹,必然有目标,
无论是空中目标还是地面目标,能击中目标就是好的导弹。
能击中目标的导弹
或多或少对地面部队是有用处的。
前面我已经说过,司令员的失败并不能说明
军事理论的毫无用处。
既然是理论,就必然有它的价值,否则就不能成为理论,或者说是谬论。
○理论当然有其价值,但你只要读他十本《语文教育学》或《语文教学概论》
之类的书籍(决无攻击语文教育学教授之意,只是举例而已),你就知道他们
的问题在哪里了,而且即使只读书的目录,你就会吃惊地发现连它们都是惊人
的相似。
问题很清楚,教授们的著作有多少原创性是值得一问的,多看几本书,我们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由得人不想: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剪刀加糨糊
似的拼凑?理论如果没有原创性,又没有指导实践的价值,那么理论何用?你
也许会想,给你一年时间,你也能编一本这样的“理论书”,大学教授太轻松,难怪他们说话如此轻飘,如果让他们到中学里来,光是做题目,就能把他们整
趴下。
●你所说的“剪刀加糨糊”的现象确实存在。
在尊重知识产权的今天,自会有
人有部门去管。
理论具有原创性是每个教授所追求的,问题是研究同一个问题
的大学教授们的理论必然有其共性,之后才有原创性。
对中学教师而言,大学
教授的理论具有多少原创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理论是否具有指导价值。
当
然我也明白,你的意思是希望大学教授的理论既有指导实践的价值,又有原创性,这要看他们研究的出发点了。
○大学教授的语文教育研究出发点应该在于问题,在于他所感觉到的语文教育
中存在的问题。
●是的,研究来源于问题,理论也就具有原创性。
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教授有
必要深入中学去发现一些问题,研究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
○事实上,所有的学科在它的最初,也是由于存在中的问题而设置的,目的是
为了求真,但是在后来越来越体制化的过程中,人们似乎忘了它的真正目的,
而热衷于构建体系。
学科分类本来只是手段,但现在似乎已经成了目的,而且
是惟一的目的。
任何研究包括语文教育研究,如果对存在缺乏体验,对生命缺乏敏感,那么无
论怎样的理论和材料,都只是外在的摆设,只是一种没有融化成最终价值的手段。
我不知道我们的大学教授能否摆脱体系情结,其实,无体系的论述,是否
也正恰恰说明了其论述具有不可模仿的原创风格?
●问题不是出在体系上。
无论是有体系的理论还是无体系的论述,只要是真知
灼见,具有指导实践的价值,都是可取的。
关键是面对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
我们的姿态是什么?是积极投入,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大学教授面对语文教育现实中各种现象的激荡,他可能有两种态度,一种是
全然的退避,退避到永远正确却也是几无所用的体系建构中,这退避表面看与
世无关,实际上却是一种对现实不屑一顾的姿态;另一种是试图去理解正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