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井里汶沉船出水瓷器看越窑兴衰

合集下载

早期海上贸易中的越窑青瓷及相关问题讨论

早期海上贸易中的越窑青瓷及相关问题讨论

96早期海上贸易中的越窑青瓷及相关问题讨论秦大树,任林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摘 要: 越窑是中国古代早期海上贸易中最重要的一类输出品,并且随着时间的不同,其在输出品中的地位有所不同,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参考古代文献,并依据考古资料,探讨了越窑在9—10世纪海上贸易中的输出范围和规模。

近年来在爪哇海发掘的井里汶沉船中出水了30万件以上的越窑瓷器,器类、造型和装饰十分丰富。

沉船和遗址的考古资料表明,越窑外销的高峰在10世纪后半叶;而外销的高峰时期也恰好是越窑瓷器生产的极盛时期,而非以往从文献得出的生产高峰时期在晚唐五代时期的观点;由于在井里汶沉船中出水的部分瓷器与皇家遗址中出土的越窑瓷器相同,说明当时官方对越窑生产的监管同时肩负贡御和外销瓷器生产的任务,10世纪后半叶越窑的外销具有官方掌控的某些性质。

关键词:越窑青瓷;外销;早期海上贸易;贸易地位的变化;井里汶沉船中图分类号:K928.79 文献标志码:AYue Kiln Green Wares Found in the Early Maritime T rade Period of the 9-10th Centuries and Related IssuesQIN Dashu, REN Linmei(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Abstract: Yuewa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export product of Ancient Chinese early maritime trade. As time went by, its position in export cargos changed,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is research. This articlereferences ancient literature records, based on the archaeological finds, and discussesthe Yue wareexport range in 9-10 century maritime trade as well as the scale of export. In recent years, a shipwreck was excavated in the Java Sea Cirebon region, with more than 300,000 pieces of Yueware recovered rich in type, shape and decoration. The Yue wares found at shipwrecks and in ancient sitesoutside China showed that Yue export warewas very prosperous during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0th Century. This period was the export peak of Yuewares; while the export peak period also happened to be the golden age of Yuewaremanufacture, instead of the previous point of view of late Tang to Five Dynasties period (mid-9th Century to mid-10th Century) was the most prosperous time according to some literary records. Some of theYuewares from the Cirebon Shipwreck were similar to thoseunearthed from royal sites of the same period. This suggests that both of them were official usedwares. In this case, the Song dynasty government supervised Yue ware manufacture for both official tributeand export.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0th Century saw the export of Yue ware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government-controlled.Keywords: Yue kiln green wares; Export; Early maritime trade; The change of importance in maritime trade; The Cirebon shipwreck作者简介:秦大树(1957-),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宋元明考古、陶瓷考古。

井里汶 越窑魂——印尼井里汶沉船揭秘宁波“海上丝绸之路”

井里汶 越窑魂——印尼井里汶沉船揭秘宁波“海上丝绸之路”

代钱 荒 的 出现和 政 府严 格 的禁 铜政 策 , 使用 瓷器 作为 交换物 品替代铜 钱 币成了

贩 易者 ,须 于两浙 市舶司 陈碟 , 请官 给
券 以行 ,违 者 没入 其 宝货 。 从井 里 汶 ”
种很好 的选择 , 也是 瓷器产量 增加 , 这
了一种 可能 : 这条 船最初 的装货 港 口就 质 量提 高 ,甚 至政府推进 瓷器 质量提 高
乎完全相 同 。沉船 中出土的牙盘 与李后 陵 中出土的也 十分相似 ,这类 牙盘常 常 在一些 高等级 的遗迹 中发现 , 如临安 市 五代天福 四年马 氏王后康 陵也 出土有数
件 楼角方 形的牙 盘 。另外 , 船 中还 出 沉 水 了一些普 通遗 址 中比较少见 的摩羯 并 形酒船 和龟 磕等 器物 。总体 上体 现 出 , 器物 的种 类上具有 较高 的等级 ,质量上
公 司。打捞 公司在 确定 文物 样品 来 自公 元 l 0世纪 前 后之 后 ,向 印 尼政 府提 交 了 打 捞 申请 。2 0 0 4年 1月 ,在 负责 监
督工作 的 印尼海 军 、文化部考古 学家 等
多部 门官员 的陪 同下 ,打捞 公司工作 人 员前往 沉船地 点进行调 查和打捞 。整 个
l 纪后 半 叶 越 窑生 产 的 最精 美 的产 船 中的船 货 充分 体 现 了两 浙地 区 l 世 0世 0 品, 既被选 来用于贡 御 , 也被用 来作为
外销 产品 。这 是 因为 ,唐 代后期 中国开 始形 成的 并不断增 长的对东 南亚地 区物 产 的需求 , 如香料 、犀角 等 ,使 中国商 人不得 不用大 量的贵 重资源如 丝绸 和钱
打捞工 作于 20 年 1 05 0月结 束。

【历史真相】越窑青瓷衰落的原因

【历史真相】越窑青瓷衰落的原因

越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窑体系之一,因处于越地
10余处,其
至于
;有人认为,宋代盛行“斗茶”的风气,使产于福建的
其他如汝窑、定窑、钧窑、
;也有人认为,南宋时北民纷纷南下,
;还有人认为,由于南宋茶叶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外销
其实,导致
;饮茶毕竟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越窑青瓷
—932)为了保持对北方中原王朝的进贡,曾经命令越窑
进入北宋以后,钱镠成为其属国,而“赵
禁用金饰”,于是越地贡瓷数量大幅度减少,
”事实上,越窑青瓷不同于汝窑等官
诚然,各地
归根结底,越窑
此外,龙窑所费木柴数量巨大,长此以
10米左右的小
170多挑(1挑约合50公斤,共约
吨),一年以烧窑10次计,用木柴约85吨。规模较大的
40—50米左右,消耗340—425吨木柴。如
这是其一。其二,
(公元600年到850年)向第三个寒冷期(公元
年到1200年)转变的阶段,年平均气温持续下降,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目前普遍认为越窑至南宋时已停烧,但
最近在上虞傅
(见图),带有
以满足市场需求;二是有部分来自龙泉地区的
且采用刮釉叠烧的方式,质量较低,当以民用为主。

从“南海一号”出水瓷器看古代海外贸易瓷器的生产变迁

从“南海一号”出水瓷器看古代海外贸易瓷器的生产变迁
21 0 2年 第 1 4期
囊 绸三 谚
T E SL 0 D H I K R A 考 古与 考察 I
总第 2 1 3 期
从“ 南海一号" 出水瓷器看古代 海外贸易瓷器的生产变迁
周湘东
( 东海上 丝绸之路 博物馆 , 东 阳江 5 9 3 ) 广 广 2 56
[ 摘要 】南海 一 号” ‘ ‘ 古沉 船是宋 代古沉船 中保存 最完整 的远 洋 贸易 商船 , 其船 载文物 数量之大 、 质量之 高 、 信息量 之丰 富 ,
在广州设 有市舶 司管理海 外贸易 ,但陆上 丝绸 之路依 然是 唐代瓷 器输 出的主要通 道。宋代 之前瓷 器 的外 输情况 虽然
缺少文 献记载 . 但现代 考古研 究证实 , 陆上 丝绸 之路所 到的 西亚 , 东西洋航 路所及之处 , 发现有唐 瓷遗 物。 都 唐 人陆 羽在《 茶经 》 中称 “ 瓷类银 ” “ 邢 、越瓷 类玉 ” 可见 , 唐人把 瓷器视作 银 、 玉一类器 皿 , 已经 开始大 量在 日常生 并 活 中使 用 。瓷器 造型 也多仿造金 银器 型制 , 也是 一个证 明。 唐代 瓷器生 产有“ 青北 白” 说 , 就是南 方 的越窑 ( 南 之 也 今浙 江省 ) 青瓷 系和北方邢窑 ( 河北省 ) 今 白瓷系。湖南 长沙窑和 定窑 ( 今河 北省 ) 白瓷 的生 产也具 有很 高水平 。这 四大 窑系
地。” 可见宋代海上 瓷器贸易 的繁荣 。 宋朝立 国之初 , 十分 就
可达 8 0吨 , 货 以瓷器 为主 , 0 船 可能还 载 有较 大量 的铁 器 。 “ 南海 一号 ” 没时 , 沉 船体 没有倾 覆 , 而是稳 稳地坐 沉于海底
淤泥之上 ,并逐渐被 淤泥掩 埋 ,使得 该船 除 甲板 上部结构 外 , 有遭到严 重破坏解 体 。据 推测 ,南海一 号 ” 没 “ 是从 中国 出发 . 目的地 可能是东南 亚或 中东地 区 , 载 的瓷器数量 达 船 6 8万件 。如此 巨大的文物数 量和众 多窑系 的瓷 器 , 承载 ~ 其

谈对越窑的认识

谈对越窑的认识

南宋官窑之行——谈对越窑的认识千八百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瓷器——青瓷率先在浙江的宁绍平原烧造成功。

从此,瓷器开始摆脱了原始青釉的桎梏而走向成熟。

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华夏大地的制瓷业几乎都是青瓷一统天下。

而越窑则成为东汉至北宋时期,浙江宁绍平原一带青瓷窑场的统称。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越窑的产品代表着我国青瓷制作的最高水平,有着“青瓷摇篮”的美誉。

过去我们在研究浙江青瓷史时把越窑的衰落定在北宋。

以北宋神宗熙宁元年越州向宫廷进贡了“秘色瓷器五十事”的文献记载作为依据,由此推断这是越州最少也是最后的一批贡瓷,这批贡瓷象征着越窑的衰落。

便有学者提出北宋熙宁朝是越窑烧造的下限。

越窑至迟在南宋早期就已倒闭。

对这样一个界定,过去由于缺乏考古发掘资料,因此陶瓷界异议甚少。

按此推理,杭州南宋郊坛官窑便于越窑无直接的关系,而是继承了北方汝官窑的技艺。

窑场由北方南下的工匠掌窑,产品的风格自然也承接了北宋官窑的遗风。

龙泉窑在受到南宋官窑的影响下才发展到鼎盛期。

现在看来,这样的观点显然与事实不符。

古银锭湖窑区的考古发现,把越窑、汝窑、龙泉窑、郊坛官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

考古发掘的事实说明,越窑到两宋时在上林湖一带依然规模庞大,而且在工艺技术、品种质量等方面还有明显的创新和发展。

我认为古银锭湖畔的一些窑址中出现的各种类型的精美瓷器,是窑工们对制瓷工艺、选料配料、窑炉窑具及烧成技术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的结果。

而促使创新的直接动因也许就是政府置官监窑烧造官瓷。

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诸玩条中提及有“……大宋国七年岁次壬午六月望日殿前承旨监越州窑务赵仁济”。

这个赵仁济是否任过银锭湖监烧窑务尚无法考证,但从此处发掘出北宋时期的青瓷产品比上林湖的质量高、工艺精的事实看,北宋在此烧制“贡瓷”已是不辩的事实。

而能作为“贡瓷”的产品质量、工艺技术水平必定领先于同代的其它窑。

北宋人徐竟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就有高丽仿制“越州古秘色”的记载,如果越窑在北宋已走向衰落,那么高丽人绝对不会把在中国将被淘汰的技艺引进到朝鲜去了。

拾遗南海补阙中土_谈井里汶沉船的出水瓷器_秦大树

拾遗南海补阙中土_谈井里汶沉船的出水瓷器_秦大树

0
93
们 今天 对 北 宋初期越 窑纹样 的认识 〔 图八 〕
越 窑在
0

1 后 半 叶 产 量 达 到 了 高 峰 阶段 世纪
,
,
同时
,
在对外
的销售 当中也从一 类 占比例 较 小 的品类 产品 中
, 。
一 跃而 成 最 重 要 的主 流
0 世 纪 以来 2

,
在环 印度 洋地 区 的许多古 代遗址 的考古发 掘


,
吴 越 国就 进 贡 了 1 4 万件


,
如 果 按 前述 《宋 史 》所 记 的 进 贡 比
,

,
在北 宋初 期太祖 太 宗 两 朝吴越 国所进 奉 的越 窑瓷 器 的数 量 即 可愈 二百 万 件
,
这 些 进 奉 的瓷 器
,
又是 从 越窑 生 产 的全 部瓷 器 中精选 而 出
可 见 当时 越 窑瓷器 的产 量 会 是 多 么 大
`
i
,
切n
B
e
Da s hu
e en
,

n o T h e Fi s r t b o m i E冲 an
t r a
e r
t i
o n
o
f
n a
t
o
e
c ie n
t
C h
th
e
in

e s e
po P
r e e
l`
n
~
The s
l a c
.
e
n a
d c ha
E P
x
o r

随着海底沉船的不断打捞以及海捞瓷在拍卖市场上的出色业绩

随着海底沉船的不断打捞以及海捞瓷在拍卖市场上的出色业绩

浅论海捞瓷的兴起和收藏王玫梅海捞瓷,是明清两代的外销瓷器,西方收藏界又称为“克拉克”瓷。

(外销瓷特指中国历史上那些以对外贸易为目的而生产销往海外的瓷器)它们多是明清时期通过贸易形式,由陆路、海路运出或由外商来我国收购、订制等方式而销往国外的,部分是按欧美上流社会乃至宫廷特需的订单制作的瓷器精品。

古代的海外贸易主要靠船运。

从汉至清,我国外销的陶瓷以数十亿计,在航行于我国南海、黄海、印度洋、太平洋甚至大西洋的古代船舶,只要有万分之一因战争或自然的因素沉没海底,累计的数量就是十分惊人,所以,海捞瓷会以往从没见过的古代陶瓷器皿和古代陶瓷品种,完全可能改写中国陶瓷史,使中国陶瓷史更全面更完整。

海底沉船的不断打捞以及海捞瓷在拍卖市场上的出色业绩,海捞瓷已经引起收藏界的广泛关注。

自唐代以降,历经宋元明清,中国瓷器一直是出口的大宗商品。

这部分专门销往国外的“外销瓷”让全国各地数不清的窑场日夜赶工生产,如唐代的长沙窑,宋代的龙泉窑、同安窑,元代的青花瓷、磁州窑、德化窑,明代的龙泉窑、平和窑、景德镇窑以及清代景德镇和广彩等,部分为欧洲市场生产的瓷器,由于主要供贵族阶层使用,所以制作精美,整体工艺水平较高博。

古代瓷器外销的主要途径是海上的“陶瓷之路”,因为货船的装载量大,通常一艘普通中型商船就能装载上万件瓷器,运输成本也相对低廉。

据古运泉和杨少祥等先生研究,在主要用于出口的宋代广东路瓷器中,一年的总产量可高达一亿三千万件。

再参照欧洲贸易公司的记录。

17世纪是中国陶瓷出口的鼎盛时期,每年输往欧洲的中国瓷器至少有300万件。

在明末清初的低谷之后,清初又迎来一个输出高峰。

据佛尔克先生所著的《瓷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一书所载,“从1602年至1682年,在这短短的80年里,我国瓷器的输出量竟达1600万件以上。

”当然,进行中国陶瓷贸易的不止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家,如果再加上其他国家及中国商人直接运往欧洲的瓷器,其数量之巨是可想而知的。

越窑瓷器的特征及发展史

越窑瓷器的特征及发展史

越窑瓷器的特征及发展史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

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

越窑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隋、初唐继承南朝风格,生产碗、盘、盘口四系壶、四耳罐、鸡头壶等产品。

盛唐以后产品精美,赢得声誉。

产品都做得很规整,一丝不苟。

常将口沿做成花口、荷叶口、葵口,底部加宽,作成玉璧形、玉环形或多曲结构,十分美观。

胎体为灰胎,细腻坚致;釉为青釉,晶莹滋润,如玉似冰。

唐朝文学家陆羽,在所著《茶经》中评价全国各地生产的茶碗,将越窑产品排在首位。

许多文人还在作品中称颂越窑瓷器,如陆龟蒙的《秘色越器》,施肩吾的《蜀茗词》,顾况的《茶赋》。

表现出越窑青瓷的秀雅。

越窑瓷器的发展史: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

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

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

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东汉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造、成熟、发展、繁荣和衰落几个大的段落,它是我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三国三国时期的越窑产品,胎质坚致细密,胎骨多为淡灰色,釉层均匀,釉汁洁净,早期纹饰简朴,纹样有水波纹、弦纹、叶脉纹。

晚期装饰趋向繁复,出现斜方格纹,还出现了堆塑方法,器物可分为日用品和明器(陪葬品)两类。

西晋西晋越窑瓷业剧增,瓷业渐趋繁荣,这时所制青瓷胎体较厚重,胎色较深而呈灰或深灰色,釉层厚润均匀,釉色以青灰为主,装饰精致繁复,用刻划、堆塑等装饰手法,后期出现褐色加彩的装饰手法。

器物仍以日用品和随葬用品为主,熏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产品。

东晋东晋中期以后,越窑青瓷多为日常用具,如烛台、灯、盆、钵、盘碗、壶、砚等,造型趋向简朴,装饰简练,纹样以弦纹为主。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之美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之美
隋唐五代时期是越窑青瓷发展最为昌盛的时期,窑场扩大、作坊激增。仅上虞县就有28处。而且在朝堂的带 动下,设立贡窑,正因为如此,越窑青瓷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要知道但凡朝堂能立贡窑的皆非俗品。 这正是因为在这种被重视的刺激下,很大程度的刺激了其生产工艺与技术水平。同时,由于越窑青瓷很受文 人的青睐,便引来了一大堆诗人以此为素材,创作了很多相关的诗词。我们现在通过这些前人留下的诗词也 能看出越窑青瓷在当时的特点。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十分百富的陶瓷器文化由陶器发展成瓷器经历过十分漫长的时间虽然说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也并非是任何陶器都成发展成瓷器其中有很多因素这里且不一一细说有心的朋友可以去找找相关的资料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越窑青瓷之美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十分百富的陶瓷器文化,由陶器发展成瓷器经历过十分漫长的时 间,虽然说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也并非是任何陶器都成发展成瓷器,其中有很多因素,这 里且不一一细说,有心的朋友可以去找找相关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说的【越窑】一词最早能够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发现,他在书中所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 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 不如越,三也。”这里所说的【邢瓷】指的是白瓷,而【越瓷】指的便是【越窑青瓷】从陆羽《茶经》的这句 话可以看出陆羽本人或是当时社会上越窑青瓷的地位要略高于白瓷器,不要需要注意的是,唐代时期,邢窑 白瓷与越州窑青瓷都作为贡品向宫廷进贡。
而越窑则是作为我们国家或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制出瓷器的窑口,现在知道的人并不多。在古越地区,当地人 因长期制陶积累了很多经验,慢慢的由【程。终于在东汉末期也就是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这一段时间之间,成功烧制出成熟瓷 器,并且在历史上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青瓷文化】,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制出瓷器的窑口。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一)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一)

中国瓷器的先驱——千年越窑(一)在陶瓷的发展脉络中,瓷源于陶,而陶不一定都能发展成瓷,由陶转变为瓷,需要很多条件。

一般来说,成功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的选择与加工,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主要表现是氧化铝的提高和氧化铁的降低,使胎质成白色,氧化铝越多、氧化铁越少,胎质就越白;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使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分、敲击发出清脆的金石声;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胎釉结合牢固,厚薄均匀。

限于对烧制原理缺乏掌握和自然条件、技术条件,迄今发现中国历史上较早的陶器发源地,如南头庄、贾湖、裴李岗、仰韶、马家窑等北方遗址文化中,均未能首先进化发展到烧成瓷器。

然而,在古越大地上,特别是宁绍地区,勤劳的越民族先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朴实劳作,长期在制陶技术上的探索、传承和积累,经过软质陶——硬质陶——原始瓷的发展历程,于东汉末期时成功烧制出成熟瓷器,并创造出举世闻名的青瓷文化,成为世界制瓷业的源头,为人类进步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何谓越窑?顾名思义,就是指吴越土地上的陶瓷窑,多指宁绍地区的陶瓷窑。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会稽郡改为越州。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

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

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

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也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越窑自东汉开始生产瓷器,经三国、两晋、南朝、唐,一直到北宋后期衰落,延续千余年,经历了创烧、成熟、稳定、鼎盛和衰落几个大的段落,它是中国南方青瓷生产的重要产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很多朋友觉得奇怪而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北方的陶要早没有发展到瓷,而南方陶较晚却最早发展到瓷呢?这种疑问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说的早晚,是一个考古学上描述发现证据的概念,它不代表真实的情况就是这样,有可能还有更早的东西,只是历史遗迹消失殆尽,或者没有找到证据而已。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一文了解越窑的兴盛衰败及文化寓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一文了解越窑的兴盛衰败及文化寓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一文了解越窑的兴盛衰败及文化寓意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瓷器的国家,并且源源不断地运销海外,对世界文化起到巨大的影响,因而博得了“瓷器之国”的雅称。

在清代以前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名窑遍布全国各地,各类瓷器争艳斗妍、灿若群星。

而烧造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首当其冲推越窑。

元越窑青釉划花牡丹纹盖盒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浙江上虞、慈溪、余姚一带古为越地,唐代称之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故称越窑,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之一。

越窑青瓷在中国瓷器史上之所以占据重要影响,不仅仅是因为历史久远,其在中国瓷器史上也曾经历辉煌。

越窑青瓷从东汉开始一直呈现蓬勃向上的姿态,到了唐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越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东汉时,越窑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嗣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隋、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渐趋衰落。

越窑瓷器各朝代的特征:东汉时期:东汉越窑时期的青瓷,主要器形有碗、盘、钵、盏、瓿等,还有少量的砚、唾壶及五联罐等。

因施釉方法简单原始,加之窑温偏低和烧成气氛掌握不好,故器物的釉层单薄,釉色波动很大,很少有纯正的青色。

东汉之后,造窑、施釉、烧成技术相对成熟,烧成温度高,器物在氧化气氛中少,所以二次氧化形成的红色淡。

并且釉层厚重,施釉一般只在器物朝上的一面,大多集中在上半部分,流釉现象明显。

在纹饰上主要常见的是拍印几何纹,并常带有印贴铺首,烧造的除了实用器物之外还烧造了一定数量的明器。

最具代表性的是上虞县百官镇出土的水波纹四系罐。

东汉时期的青瓷装饰比较简单,多为釉下刻花、印花和贴塑。

常见的题材有水波纹、弦纹和贴塑铺首,也有将麻布纹、方格纹、窗棂纹等拍印在器物的外壁作为装饰的。

叠翠流金说越窑

叠翠流金说越窑

叠翠流金说越窑作者:陈平来源:《大众理财顾问》2015年第11期越瓷如冰似玉,蜚声中外,对瓯窑、龙泉窑、南宋官窑乃至朝鲜半岛的高丽瓷等众多名窑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受利益驱使,南方许多窑场都烧制与越窑风格相似的器物,进而形成了越窑系。

绵长的烧造历史、精湛的技术工艺及广泛的传播影响,让越窑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而秘色瓷更使越窑在众多陶瓷窑中独树一帜。

越瓷不但是贡奉朝廷和供奉佛祖的器皿之一,还是唐代的一种重要贸易陶瓷。

目前,越窑窑址的定位已经不存在争议,但对越瓷、越器和越州青瓷中的“越”字的理解,学界仍然争论不休。

源流与发展浙东地区是中国瓷器的发祥地,也是世界瓷器的发源地。

最早提及越瓷产地(窑口)的文献当属中唐时的茶圣陆羽《茶经》,文中载:“盌(碗)越州上……瓯越州上……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

”可见越窑窑址主要集中在越州上虞曹娥江流域(早期)和余姚上林湖地区(中后期)。

唐代上虞、余姚等属越州治,故名。

越窑始烧于东汉晚期,经魏晋南北朝,得到迅速发展,至北宋中后期渐趋衰弱。

产品以青瓷为主,兼烧黑瓷。

东汉晚期至六朝时期,越窑中心窑场集中于上虞县上浦地区。

六朝晚期(从南朝起)越窑的制瓷中心逐渐转移到余姚县上林湖地区(今属慈溪县)。

这时越窑开始采用特制的瓷质匣钵装烧技术,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成功烧制“臣庶不得用”的秘色瓷。

从北宋开宝到太平兴国的十几年间,吴越钱氏向宋王朝贡奉的越瓷多达17万件之巨。

为完成贡奉任务,官方设官监烧,加大扶持力度。

除越州上虞、余姚的瓷窑外,明州慈溪、鄞县(鄞州)的瓷窑也烧造贡瓷或提供窑具(细质瓷匣钵)。

南宋建都临安(杭州)后,早期由慈溪上林湖(寺龙口)、彭东(低岭头、开刀山)和平江等窑烧造贡瓷,后为内窑(在临安凤凰山下)、龙泉窑所代替。

千年迷梦——秘色瓷秘色瓷是唐代文人雅士综合越窑青瓷(以下称“越瓷”)的釉色和功用,赋予唐越窑专制瓷器的一个颇具文学色彩的称谓。

井里汶沉船考古分析

井里汶沉船考古分析

井里汶沉船考古分析
吴伟新
【期刊名称】《新西部:下旬·理论》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文章介绍了沉没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的井里汶外海的宋朝古沉船的出水境况。

叙述了井里汶沉船(南海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技术及打捞过程,表明水下考古又迈进了新的发展阶段。

评介了两宋时期中国制瓷业的高度发展及龙泉青瓷和景德镇瓷器,对宋代考古具有重大意义。

【总页数】2页(P75-76)
【作者】吴伟新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201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4.2
【相关文献】
1.印度尼西亚当地华裔学生的华语学习情况调查分析——以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井里汶市为例 [J], 胡霞;林瑞华
2.井里汶沉船考古分析 [J], 吴伟新
3.井里汶越窑魂——印尼井里汶沉船揭秘宁波“海上丝绸之路” [J], 涂师平
4.9-10世纪东南亚海洋贸易沉船研究——以“黑石号”沉船和“井里汶”沉船为例 [J], 辛光灿
5.9-10世纪东南亚海洋贸易沉船研究——以“黑石号”沉船和“井里汶”沉船为例 [J], 辛光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越窑青瓷的兴衰初探

越窑青瓷的兴衰初探

越窑青瓷的兴衰初探
董忠耿
【期刊名称】《上海文博论丛》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陆龟蒙在《秘色越器》诗中,对越窑青瓷及其釉色的最早明确记载。

然而,关于越窑的界定及其兴衰历程,陶瓷史学界仍存在着分歧,本文就多年的学习所得谈点看法,以求教于前辈与师友。

【总页数】6页(P21-26)
【作者】董忠耿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3
【相关文献】
1.百年沉浮——六堡茶兴衰史初探 [J], 邵凡晶
2.韶关历代寺院兴衰原因初探——以南华禅寺兴衰沿革为例 [J], 莫昌龙;何露
3.嵇绍历史形象及嵇氏家族兴衰初探 [J], 佘欣宇
4.清代十三行行商卢观恒与广利行兴衰初探 [J], 王静怡
5.运道迁移与城镇兴衰——明代泇河开凿与徐州地方经济兴衰初探 [J], 胡梦飞;邵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元考古课件-越窑

宋元考古课件-越窑
越窯
越窯,主要分佈於今浙江省東部的寧波、紹興
地區,唐宋時期,越窯的中心窯場集中在現在的慈 溪市上林湖一帶。越窯從東漢開始燒造瓷器,直至 北宋,唐五代是其鼎盛時期,北宋後期逐漸衰落。
北宋早中期以及遼代前期,還能見到塔基、墓 葬中出土有越窯瓷器,但是其後,越窯逐漸衰落, 其衰落的原因眾多學者總結主要有以下幾點:
3、北宋晚期在汴京創立官窯制度,汝窯、耀 州窯上貢朝廷的瓷器日增,尤其是汝窯非常受到皇 室的青睞。越窯地處南方,北宋後期土貢瓷器越來 越少,逐漸被淡忘,走向衰落。
10世紀中期至11世紀中期 (約950~1050年)
越窯瓷器舉例
寺廟塔基出土越窯青瓷
北宋早期越窯青瓷盤口瓶的收藏品
元德李後陵出土越窯瓷器
經和傳統的越窯瓷器有了很大的差異,多數是南宋 朝廷為保證用瓷對越窯進行“制樣須索”,而且瓷 器特徵較為接近北方窯場的形態,精品也很少。
南方北宋墓葬出土越窯瓷器
江西瑞昌1025年北宋墓 出土越窯青瓷盤口瓶
江蘇鎮江烏龜山北宋早期墓 出土越窯青瓷八棱瓶
遼代前期墓葬出土越窯瓷器
遼代陳國公主墓(1018年) 北京遼代韓佚夫婦墓(997~1011年)
出土越窯對蝶紋青瓷碟
出土越窯青瓷托盞
“太平戊寅”款越窯青瓷

南宋時期上林湖地區還繼續燒造瓷器,但是已
1、燒造歷史已近千年,導致資源匱乏。 燃料——其他各地的窯址已經逐漸開始使用煤 來代替柴作為燒瓷的主要燃料,而浙東地區並非產 煤地,難以持續獲得大量的柴。 瓷土——優質瓷土逐漸被開採殆盡,北宋時期 優質瓷土開採難度更加困難,逐漸失去了傳統越窯 瓷器的品質和特色。
2、吳越國至北宋的“苛政”。
五代時期,錢氏統治的吳越國曆朝都向中原王 朝進貢瓷器,多的一次可達數萬件,北宋建國後, 錢氏更是為保其國,“傾其國以事貢獻”,貢瓷數 量猛增,窯民已不堪重負。錢氏納土,越窯仍然製 造土貢瓷器,而宋王朝也在越窯地區建立瓷窯管理 機構,一方面為了督造瓷器,另一方面是為了攫取 高額的賦稅,越窯逐漸被壓垮。

越窑青瓷衰落的主因

越窑青瓷衰落的主因

越窑青瓷衰落的主因
徐定宝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 在我国古代一直享有盛名的越窑青瓷,自东汉以降就以其色泽诱人,造型优美及工艺精湛等而深受世人青睐.
【总页数】2页(P139-140)
【作者】徐定宝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学报编辑部,宁波,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174-09
【相关文献】
1.保护传承弘扬创新再现越窑青瓷辉煌——记越窑青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鹏飞
2.北电衰落,决策混乱是主因
3.资源管制是民营航空衰落主因
4.越窑青瓷辟邪的文化内涵探析
——以杭州博物馆馆藏西晋越窑青瓷狮形辟邪为例5.自负与傲慢是大公司衰落的主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越窑瓷器鉴定(越窑瓷器各个时期的纹饰、工艺、烧造特征)

越窑瓷器鉴定(越窑瓷器各个时期的纹饰、工艺、烧造特征)

越窑瓷器鉴定(越窑瓷器各个时期的纹饰、工艺、烧造特征)越窑瓷越窑瓷器鉴定(越窑瓷器各个时期的纹饰、工艺、烧造特征)越窑的研究,可以说,从浅层次而逐步向深层次的深度、广度拓展。

鉴定的水平,也是由表及里,从一般的古玩角度,逐步向考古类型学研究入手,对瓷器进行科学的总审。

使鉴定的结论更符合历史事实。

鉴赏的水平,也随着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博物馆、收藏家所收藏的越窑瓷器,则是为研究、鉴赏创造了条件。

越窑瓷器的鉴定是一门科学,是古器物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考古发掘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中出土了不少各个窑口的瓷器制品,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器物,这些器物为我们鉴定提供了标准器。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流散文物中的瓷器制品,在器物的鉴定中,要掌握造型、纹样、胎釉、装烧工艺与款铭五大要领。

这五大要领要互相有机的结合。

越窑瓷器的鉴定也必须掌握五大要素。

这就是制品的造型与文饰、装饰艺术与方法、釉色与胎体,铭文与款式五个方面:造型与装饰艺术鉴定造型与装饰往往密切联系。

东汉晚期瓷器的造型,多来自原始瓷制品的延续。

主要有:垒、五联罐、钟、虎子、香熏等,井、灶、等冥器制品。

垒器身的肩部、腹部拍印席纹、蝶形纹、梳纹、方格纹、菱形纹、蛛网纹、叶脉纹、网格纹等,从工艺角度观察,这类纹样多见于泥条迭筑的制品。

到吴时已消失。

瓷钟的造型与陶钟相似,瓷质的钟最早出于永初三年(109),鄞县出土的青釉钟,体积特小,底部假圈足,足部刻隶书“王尊”两字,吴时已不见。

五联罐是从五罐瓶发展而来,出土的有青瓷和黑釉两类制品,除五个管外,在四周堆塑猴子(似人状)、爬虫和鸟类。

这类五联罐,东吴时,五管变小,往往被堆塑的小罐、飞鸟、活动胡人等形象所占踞,吴早期罐中部出现屋檐,下部堆塑人物、熊、狗、龟、蛇等动物。

中晚期,罐下层堆贴内容更丰富。

有人物奏乐、杂耍、仙人等,上层出现歇山顶建筑,中部楼阙增加,多至五、六层。

下部人物动物繁复。

西晋时,人物堆塑罐的五个管为亭、台、楼阁所取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riental collection
023
2003年2月,距印尼爪哇岛中部约100海里外的井里汶岛海域发现一艘沉船,船沉没至海底深达56米,打捞难度很大。

打捞工作始于2004年7—8月间,至2005年10月底才告完工。

沉船里共发现几十万件越窑青瓷碗、盘、注壶等,白釉瓷器有2500余件,其中包括碗、碟、花瓶、枕、海螺形白瓷法器等等不同造型的器物。

由于其中的一只越窑刻花莲瓣碗上的“戊辰”划刻纪年,加之与其他考古材料的对比,我们大体可以将这批出水瓷器的年代定在十世纪的中后期。

中国现代考古学在产生以后百年来,各个时段的考古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宋元明考古作为这一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考古资料的积累日益丰富,研究逐渐深入。

然而,治宋元明考古的学者都知道,作为这一断代考古发端的北宋早期的资料十分稀少,成为宋元明考古研究中的重要缺憾。

也制约了对这一时期许多重要问题的研究和认识。

因此,沉没于北宋早期的井里汶沉船中的
丰富资料,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早期瓷器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类产品。

晚唐开始,越窑步入了其发展历史中的辉煌时期。

从印尼勿里洞海域发现的年代为826年前后的黑石号沉船出水的越窑瓷器、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被明确称为“秘色瓷”的器物,到五代临安等地发现的数量多达十几座的吴越国王族和贵族墓葬中出土的精美青瓷,直至北宋咸平三年(1000)元德李皇后陵出土的皇家用越器巾,我们可以看到九至十世纪越窑已经可以生产出釉色纯净的青绿色瓷器,而且质量变得日益稳定,装饰技法中的划花、刻花和细线划花的发展脉络也比较清楚。

然而,对这一时期越窑的生产规模,我们却只能从文献资料上去认识。

《宋史》卷四八○《吴越钱氏世家》中记载了太平兴国三年(978)钱椒一次就向北宋王朝贡“越器五万
事”,加上“金扣越器百五十事”。

类似的进奉瓷器的记载还有多条。

从这条记载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吴越国为了与中原的五个王朝和后来的北宋王朝保持良好的关系,常常以数量巨大的越窑瓷器作为贡品进奉到中原王朝;第二,在进奉的瓷器中,有一类加金银扣的精品瓷器,是所有贡品中的精品,常与金银器皿、丝绸和各类舶来之物,如香料、犀角、珊帽等等作为吴越国最重要的特产直接贡给北宋王室,这类器物又被称为“金银饰陶器”,其数量在总的进贡瓷器中所占数量很少。

尽管我们现在不能确知吴越国有国的历史时期内进奉的越窑瓷器的总数,但是这种非常珍贵的带有金银装饰的瓷器,在北宋太祖、太宗两朝,吴越国就进贡了14万件,如果按前述《宋史》所记的进贡比例,在北宋初期太祖、太宗两朝吴越国所进奉的越窑瓷器的数量即可逾二百万件,这些进奉的瓷器又是从越窑生产的全部瓷器中精选而出,可见当时越窑瓷
拾遗南海 补阙中土
——从井里汶沉船出水瓷器看越窑兴衰
北京
秦大树
井里汶沉船
越窑刻花莲瓣碗上的“戊辰”划刻纪年
中国水下考古二十年
Oriental collection
024
器的产量会是多么大。

然而,除了窑址上可见大量的窑业废弃物,在考古发现的墓葬、窖藏、塔基和城市及居住遗迹中,我们很难看到足以反映文献记载的越窑生产规模的资料。

井里汶沉船中出水的大量越窑瓷器成为诊释十世纪后半叶越窑生产规模的最有力证据——仅仅是前往爪哇的一条商船上,就出水了多达30余万件越窑瓷器,而且其中包括了碗、盘、盏托、杯、瓶、罐、盒、炉等多种器型,包括以前主要在北方窑口发
现的鸡冠壶和仿金银器造型的器物等。

1997年发现的位于雅加达以北15公里印坦油田附近的一条沉船,被学者们称为“印坦沉船”,这条船的时代根据出水的带纪年银锭上的刻款和其他
资料,发掘报告认为,应是918至960年,并有可能晚到960年之后数年。

我们大体可以将印坦沉船视为十世纪中叶的一批船货。

其中也出水了大批的中国瓷器,除去早期被打捞的器物,正式发
掘登记的瓷器数量是7309件,但其中广东产的一种青黄釉小罐(包括一种有四个平置的桥形耳的小罐)就有4855件,占了6.4%。

剩余的器物中以越窑青瓷为主,还包括了少量青白瓷、白瓷、东南亚产的细陶器和中东产陶器。

因此,越窑瓷器所占的比例约在20%一30%之间。

我们可以看到,印坦号沉船中越窑瓷器所占的比例已经大大增加了。

井里汶沉船的时代恰好排定在十世纪后半叶,大体在印坦沉船之后不久。

根据发掘者的报告,在出水的49万多件片器物中,中
国瓷器占了75%。

其中除了少量白瓷器以外,绝大部分是越窑青瓷器,数量应在30万件以上,是这条前往爪哇东部诃陵国的货船中最重要的货物。

井里汶沉船沉没的年代就很可能是在北宋在两浙建立市舶司以后。

沉船中的船货充分体现了两浙地区十世纪后半叶以越窑瓷器为龙头的瓷器贸易盛况。

有学者认为,宋初设立的两个最重要的市舶司——广州市舶司和两浙市舶司在
管理上是有分工的,广州市舶司主要是
管理海外来的舶商,而两浙市舶司主要管理境内舶商的出海。

根据是《宋会要辑稿》记载:“自今商旅出海外番国贩易者,须于两浙市舶司陈碟,请官给券以行,违者没入其宝货。

”井里汶沉船中的越窑瓷器使我们对这一记载和分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实际表明了两浙地区的越窑瓷器在当时贩出的货物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中国贩往海外的主要货物就是越窑瓷器,因此两浙市舶司主
要管理的是向外运销的瓷器。

我们还看到,井里汶沉船出水的越窑瓷器在器物造型的丰富、装饰纹样的多样性上,都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我们以往对越窑的认知。

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以往总是从晚唐时期的文献出现“秘色瓷”这一称谓,以及文献中不断强调的秘色瓷是钱氏有国时期的供奉之物这类记载中,自然而然地认为晚唐、五代时期是越窑生产的最高峰时期,但今天根据井里汶的船货,我们是否可以提出,越窑真正的生产顶峰时期应该是在十世纪后半叶的五代末到北宋早期。

唐代以来广泛出现的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窑场,其真正的兴盛取决于广泛的需求和畅通的市场。

因此,销往海外是这一生产高峰形成的主要动因之一。

井里汶沉船中出水了几件划画龙纹的大盘,其与目前北宋皇陵区发掘的唯一的陵墓——北宋咸平三年元德李皇后陵中出土的一件龙纹大盘几乎完全相同。

沉船中出土的牙盘与李后陵中出土的也十分相似,这类牙
盘常常在一些高等级的遗迹中发现,如
井里汶沉船文物
井里汶沉船文物
井里汶沉船文物
井里汶沉船文物
临安市五代天福四年马氏王后康陵也出土有数件楼角方形的牙盘。

另外,沉船中还出水了一些普通遗址中比较少见的摩羯形酒船和龟磕等器物。

总体上体现出,器物的种类上具有较高的等级,质量上亦多属上乘。

李后陵中出土的精美越窑瓷器和定窑瓷器被认为是北宋早期主要的贡御用瓷。

同样造型、纹样和质量的器物同时出土于皇后陵和外销的货船中,应该能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十世纪后半叶越窑生产的最精美的产品,既被选来用于贡御,也被用来作为外销产品。

可以看到,当时经常是选择质量最好的、最高档的瓷器用于外销的;同时,唐代后期中国开始形成的并不断增长的对东南亚地区物产的需求,如香料、犀角、砒渭等,使中国商人不得不用大量的贵重资源如丝绸和钱币等,去换取这些物品;由于晚唐五代钱荒的出现和政府严格的禁铜政策,使用瓷器作为交换物品替代钱币成了一种很好的选择,这也是瓷器产量增加、质量提高,甚至政府推进瓷器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选择外销产品时,选出最精美的产品,以等重物品中最具价值的器物来换取中国需要的各种珍异物品,这是在对南海地区贸易中形成的一种带有习惯性的做法。

因此,最精美的器物出现在商船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越窑在北宋初明确是贡御的窑场,而且是一种设窑务并派官监烧的管理体制。

但是,御用的瓷器与外销的瓷器造型、纹样相同,亦有两种可能:
其一,当时御用的瓷器并无特别的要求
和样式,只是选取优质的器物而已,因
此,同样的器物在贡御以外,也可用作
商品外销;其二,当时设置的瓷窑务很
可能与大规模生产外销瓷器有关,是政
府实行专卖制度的一种管理机构。

这一
点与印坦沉船出水的刻有“盐务银”、
“盐税银”铭文的银锭有某些相似之
处。

或许,越州的瓷窑务既大量生产外
贸瓷器,也承接为宫廷的烧制瓷器。

井里汶出水了大量器物的沉船,可
以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新信息。

沉船
出水的白瓷数量并不很多,但可以看到
与黑石号出水的白瓷在组成上有了很大
变化。

黑石号出水的白瓷器有数百件,
包括了白瓷、白釉绿彩瓷和青花瓷,从
产地看,应以河南巩义窑的产品为大
宗,另外有少量质量较高的邢窑白瓷和
一些可能产于河南安阳的产品。

井里汶沉船出水的白瓷与印坦沉
船出水的瓷器都已基本不见高质量的邢
窑白瓷和巩义窑瓷器。

井里汶沉船出水
的白瓷的情况与印坦沉船相似,其中数
量较多的小件白瓷器,如白釉的瓜棱小
罐应该是安徽繁昌窑的产品,少量质量
很高的白瓷器,如唇口直壁浅腹盏,具
有比较典型的定窑特征,是五代末到北
宋早期的定窑产品。

与印坦沉船相似的
是,井里汶沉船中也出土了几件白釉盘
口长颈瓶,这种瓶以往在外销瓷器中并
不罕见,开罗美国大学考古队在发掘埃
及福斯塔特遗址时也发现过类似的瓶,
表明这是一种在南洋(指加里曼丹岛以
西的环印度洋地区)有着特殊用途的器
物,因此在海外屡屡发现。

(据《故宫博物院院刊》)
井里汶沉船
井里汶沉船文物
Oriental collection0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