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人民出版社 三年级下册 科学 第一单元第1课 教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生物资源
第一课生物与非生物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描述生物的特征。

2.能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二)科学探究
1.能制订比较完整的观察计划。

2.能观察并描述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点。

3.能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归纳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4.能根据生物的特征判断生物与非生物,并说出理由。

(三)科学态度
1.能在探究过程中分工合作,乐于参加观察、记录等活动。

2.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3.能意识到机器人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二、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毛绒玩具、大豆、小石子、机器人、猫和蒲公英的资料卡、课件或图片资料等。

(二)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三、教材说明
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

(一)情境与问题情境与问题
教材利用图片创设了比较一只奔跑的狗和一个玩具狗的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它吗们是否都是生物,并由小鼠标提出问题:“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有哪些?”
(二)探究与发现
该部分安排了“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找出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三个活动。

活动1: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
这是一个比较活动。

教材利用图文形式,先引导学生从运动、饮食、生殖等方面,描述狗和玩具狗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再比较它们有哪些特点不同点。

并将比较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旨在让学生特点初步认识动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教材中设置“提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比较,并体会到用比较的方法来整理资料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活动2: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
这是一个实验观察活动。

教材利用活动题目交代了实验的目的;利用图文呈现了实验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实验的方法和过程。

教材通过四幅特写图描述了豆子和石子的变化情景,目的是引领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由于该实验需要一定的时间,课前5天应布置学生把大豆种子和石子浸泡在水察,做好观察记录中,保持湿润,每
天观察有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再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交流、评价,得出实验结果。

活动3:找出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
该活动是一个观察活动,分为三个层次:
1.观察目的。

教材利用活动题目呈现了观察的目的。

2.观察内容。

教材利用提示引导学生从生长、繁殖、是否需要水和营养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比较猫和蒲公英有哪些相同点,并记录《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观察结论。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了活动结论,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语言表达探究的结果。

(三)应用与拓展寻找校园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该部分安排了“寻找校园中的生物和非生物”“机器人是生物吗”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通过寻找校园里的生物和非生物,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个活动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判断机器人是否属于生物的活动,同时渗透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机器人是学生感兴趣的研究对象,课前应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机器人的资料(外观、功能等)。

课上组织学生进行资料分享,并围绕“机器人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吗?”进行讨论。

四、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

2.引导:图片中有两只狗,你认为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会从有生命、会运动、会吃东西等方面来说明理由。


3.提问: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是什么?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

(1)提出问题。

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玩具狗)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实物或者狗的活动视频)。

将狗和玩具狗的特点记录在下面空白处。

提问:观察图片中的狗狗的特点玩具狗的特点和玩具狗各有什么特点。

(2)观察记录。

学生观察狗和玩具狗的特点,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3)表达交流。

指定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说说狗和玩具狗有哪些不同点,其他学生对其观察结果进行补充和评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二年级下册《认识动物》一课,“小狗、小猫等动物具有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的共同特征。

”启发学生总结狗在生长发育、繁殖、食物、运动等方面与玩具狗的区别。


(4)得出结论。

师生从动物的生长、繁殖、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方面与非生物进行对比、归纳,形成初步认
知。

)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
2.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在下面表格中记录豆子和石子的变化。

(1)引导:大家已经在课前将大豆与小石子分别放在盛水的容器中,并注意月日保持豆子与石子湿润。

课前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
(2)交流: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的实验情况,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交流之后将实验记录整理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指定小组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讨论:根据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4)小结:大豆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萌发,而石子不能萌发。

3.比较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

(1)提出问题。

出示:猫和蒲公英的图片。

提问:猫是一种动物,蒲公英是一种植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呢?
(2)阅读整理资料。

掌握方法:
①阅读时,先找出描述猫和蒲公英特征的重点词句,再
进行简单概括。

②根据两种动物的特征,比较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③最后用比较科学的语言概括出它们的相同点。

提示:可以从“它们是否都能生长?是否都能繁殖?是否都需要水?是否都需要营养?”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比较。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阅读和整理资料,并把整理资料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中。

(3)形成知识。

汇报: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小结:猫和蒲公英都是生物,能生长、繁殖,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

讨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哪些属于生物?它们有什么特征呢?生物与非生物相比较,有哪些不同点?
总结: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生物能生长、能繁殖,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

毛绒玩具和石子都是非生物。

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

非生物有些是人类制造的,有些是天然的。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机器人是生物吗。

(1)出示:机器人的图片。

(2)判断:机器人是生物吗?并说明理由。

(3)交流:集体交流判断的结果,并互相补充和评价(如果学生们的意见有分歧,可以临时将学生分为正反双方两个组进行简单辩论,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判断依据和理由。

对于个别学生可能会质疑机器人需要补充能量、根据指令完成动作,与生物特征混淆的情况,需要指出机器人并不具备的生命现象,如没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特征,所以不是生物。


2.寻找校园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1)布置作业:同学们,校园中有很多的生物和非生物,让我们课下到校园中找一找吧!
(2)课后调查:学生到校园内寻找生物和非生物。

(3)交流汇报:安排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五、课程资源
什么是生命?
世界上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生命本身。

然而,什么是生命,却是一个不易回答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将生物或非生物相比较,先要了解生物具有哪些特有的基本性质或特性。

概括起来,生物具有如下特性:
1.应激性。

应激性是指生物个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我们的手
触到热源会缩回,昆虫晚上会向光源聚集,这些都是对刺激的反应,即生物具有应激性。

2.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生物个体的新陈代谢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

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从外界摄入物质(如我们吃食物喝水),经过一系列的转化过程,将外来物质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如转化和吸收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并把能量储存在自身体内的过程;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个体内的物质分解式名成较简单的物质,并释放出能量,以供生物个体活动所需的过程。

生物个体正是通过新陈代谢即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过程维持生命。

个体的新陈代谢停止,生命就终止了。

非生物也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但交换的结果是导致自身的消亡,而不是完善自身的建构。

例如,蜡烛借助空气中的氧气,燃烧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岩石风化变成土壤。

因此,外界环境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条件,是导致非生物个体消亡的原因。

这就是生物个体与非生物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本质区别。

3.生长与繁殖。

生物的生长,是指生物把生命所需要的物质吸收到体内,经过一系列转化后成为其自身的物质,而使生物个体长大或发展的过程。

非生物的“生长”只是相同物质的增加。

在寒冷季节,把水浇在冰块上,冰块会增大;把若小溪的水注入一条河时,河水会增加。

但冰块的增大部分和河水的增加部分仍然是水,而不是别的物质。

所以生物的生长与非生物的生长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有质和量的变化,后者只有量的变化。

生物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具有产生后代的能力,即具有繁殖能力。

由于任何生物个体有朝一日都要死亡,生物的繁殖保证了种族和生命的延续。

4.遗传、变异和进化。

生物进行繁殖时,具有“类生类”现象,如狗生狗、猫生猫。

这种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被称为遗传,它保证了各个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但是,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各个个体之间总会有差异,这种现象被称为变异。

生物有了变异,通过自然选择把有利变异在群体特征中固定下来而成为新类型的生物,使生物得以进化。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仅使得生物界的各个物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且使得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
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逐步进化。

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特征
外形酷似人类的机器人只是机器人的一种形式,事实上,机器人的形态结构各式各样,有的功能齐全很简单,有的功能比较复杂。

机器人通常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1)身体:具有一定的形状。

(2)大脑:控制机器人的程序。

(3)动作:具有一定的动作、行为表现。

教学札记
课后小记(经验、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